一种烧结炉及烧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28464发布日期:2021-12-15 12:06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烧结炉及烧结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烧结炉及烧结装置。


背景技术:

2.烧结炉是指使粉末压坯通过烧结获得所需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微观结构的专用设备,现有技术中的烧结炉由具有开口的炉体,设置在开口位置的炉盖以及设置在炉体内的加热内胆构成,加热内胆能够从开口取出以进行更换。
3.烧结炉在使用时,其原料或废料的粉末具有电离辐射和/或者有毒性,为了避免电离辐射和有毒性对使用人员造成伤害,现有技术中将烧结炉设置在密闭防护罩内,以使烧结炉与密闭防护罩外的空间隔绝,但是,由于密闭防护罩的结构以及内部的空间尺寸会对烧结炉的使用空间造成限定,因此,当烧结炉的加热内胆需要进行更换时,由于密闭防护罩的限定,会导致加热内胆无法从炉体的开口处取出,因此更换操作无法在密闭防护罩内进行,只能够将烧结炉从密闭防护罩内取出,然后进行更换操作,造成更换操作以及使用过程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烧结炉无法在密闭防护罩内对加热内胆进行更换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烧结炉及烧结装置。
5.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烧结炉,包括:
7.第一炉体部,为轴向一端具有开口的桶体结构;
8.第二炉体部,为适于与所述第一炉体部可拆卸相连,且内部相连通的筒体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形成容纳空间;
9.加热内胆,适于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10.炉盖,与所述第二炉体部可拆卸的相连,并适于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位置,以封闭所述容纳空间;
11.料盘架,设置在所述炉盖上并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延伸,所述料盘架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适于放置待烧结物。
12.可选的,所述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卡接相连。
13.可选的,所述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的连接位置设有密封件。
14.一种烧结装置,包括:
15.任一上述的烧结炉;
16.密闭防护罩,内部形成防护空间;
17.所述烧结炉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且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18.可选的,所述密闭防护罩包括:设置在内部的支撑分隔件,所述支撑分隔件与所述
第一炉体部相连,以使所述第二炉体部,以及所述第一炉体部朝向所述第二炉体部的一端,均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19.可选的,所述第一炉体部的外周设有法兰圈,所述法兰圈与所述支撑分隔件密封相连。
20.可选的,还包括:
21.轴向移动装置,沿所述容纳空间的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密闭防护罩内,并与所述炉盖可拆卸的相连,所述轴向移动装置适于带动所述炉盖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炉体部移动。
22.可选的,所述轴向移动装置通过插接结构与所述炉盖插接相连,所述插接结构沿所述容纳空间的轴向设置,并具有用于所述炉盖沿移动方向窜动的缓冲空间。
23.可选的,所述插接结构包括:
24.插接件,设置于所述炉盖和所述轴向移动装置两者其一;
25.套接件,适于套设在插接件外周,且所述套接件与所述插接件沿容纳空间的轴向滑动相连,所述套接件设置于所述炉盖和所述轴向移动装置两者另一。
26.可选的,还包括:
27.径向移动装置,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密闭防护罩内,所述径向移动装置具有连接部,适于连接所述第二炉体部和/或所述炉盖,并受驱动的带动所述第二炉体部和/或所述炉盖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移动。
28.可选的,所述密闭防护罩内设有适于放置所述第二炉体部的炉体工位,和/或,设有适于放置所述炉盖的炉盖工位。
29.可选的,所述径向移动装置包括:
30.滑轨,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设置;
31.轴向移动件,与所述滑轨滑动相连,并受驱动地沿所述滑轨移动;
32.吊钩,与所述轴向移动件相连,并受所述轴向移动件驱动地朝向或远离所述滑轨移动;
33.所述炉盖和/或所述第二炉体部设有适于连接所述吊钩的吊耳。
3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35.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炉,包括第一炉体部,为轴向一端具有开口的桶体结构;第二炉体部,为适于与所述第一炉体部可拆卸相连,且内部相连通的筒体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形成容纳空间;加热内胆,适于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炉盖,与所述第二炉体部可拆卸的相连,并适于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位置,以封闭所述容纳空间;料盘架,设置在所述炉盖上并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延伸,所述料盘架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适于放置待烧结物。
36.本实用新型的烧结炉具有可拆卸相连的第一炉体部和第二炉体部,其两者形成用于容纳加热内胆的容纳空间,在使用过程中,当需要更换加热内胆时,可以在第一炉体部和第二炉体部相连的状态下,直接将加热内胆从容纳空间的进出口取出或放入,也可以首先将第二炉体部与第一炉体部拆分,先将第二炉体部移走,而后再将加热内胆从第一炉体部内取出,实现将加热内胆从容纳空间取出,反之,先将加热内胆放入第一炉体部内,而后再将第二炉体部移至与第一炉体部相连,实现将加热内胆放入容纳空间,此时,加热内胆取出
或放入过程中所需移动空间的距离即为第一炉体部轴向长度的距离,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加热内胆取出或放入过程所需移动空间的距离为炉体整体轴向长度的距离,本实用新型加热内胆取出或放入过程所需移动空间的距离更短,因此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中所需占用的空间更小,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适于安装在更多种尺寸型号的密闭防护罩内,同时也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设置在尺寸更小的密闭防护罩内,能够避免由于密闭防护罩尺寸的限定而导致无法在密闭防护罩内对加热内胆进行更换的问题,便于加热内胆的更换操作;此外,在炉盖设置朝向容纳空间延伸的料盘架以放置待烧结物,在使用过程中,仅需将炉盖打开即能够将待烧结物进行放置,并在关闭炉盖时,待烧结物即随着炉盖的移动而到达待烧结位置,使待烧结物的放料取料过程方便快捷。
37.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炉,所述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卡接相连。
38.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卡接相连,便于将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进行连接及拆分。
39.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炉,所述第一炉体部和所述第二炉体部的连接位置设有密封件。
40.本实用新型第一炉体部和第二炉体部的连接位置设有密封件,从而保证第一炉体部和第二炉体部连接时,其两者连接位置的密封性,一方面能够保证烧结过程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也避免在烧结过程中,具有电离辐射和/或有毒性的粉末从第一炉体部和第二炉体部的连接位置溢出,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4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包括任一上述的烧结炉;密闭防护罩,内部形成防护空间;所述烧结炉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且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42.本实用新型的烧结装置包括密闭防护罩和烧结炉,通过密闭防护罩将烧结炉与密闭防护罩外的空间隔绝,将具有电离辐射和有毒性的粉末限制在防护空间内,避免对密闭防护罩外的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43.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烧结装置包括任一上述的烧结炉,因此包括上述烧结炉的有益效果;
44.此外,烧结炉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且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当烧结炉仅有部分位于防护空间内时,由于密闭防护罩无需容纳烧结炉整体,因此密闭防护罩的尺寸型号能够进一步得到缩小,从而减小由于密闭防护罩的尺寸而导致的占用空间,同时也能够通过密闭防护罩尺寸型号的减小而降低烧结装置的生产成本。
45.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所述密闭防护罩包括设置在内部的支撑分隔件,所述支撑分隔件与所述第一炉体部相连,以使所述第二炉体部,以及所述第一炉体部朝向所述第二炉体部的一端,均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
46.本实用新型支撑分隔件与所述第一炉体部相连,以使所述第二炉体部,以及所述第一炉体部朝向所述第二炉体部的一端,均位于所述防护空间内,从而使烧结炉仅有部分位于防护空间内时,由于密闭防护罩无需容纳烧结炉整体,因此密闭防护罩的尺寸型号能够进一步得到缩小,从而减小由于密闭防护罩的尺寸而导致的占用空间,同时也能够通过密闭防护罩尺寸型号的减小而降低烧结装置的生产成本。
47.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所述第一炉体部的外周设有法兰圈,所述法兰圈
与所述支撑分隔件密封相连。
48.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炉体部的外周设有法兰圈,且法兰圈与支撑分隔件密封相连,从而避免防护空间内具有电离辐射和有毒性的粉末从第一炉体部与支撑分隔件的连接位置溢出,从而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49.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还包括轴向移动装置,沿所述容纳空间的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密闭防护罩内,并与所述炉盖可拆卸的相连,所述轴向移动装置适于带动所述炉盖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炉体部移动。
50.本实用新型的轴向移动装置适于带动所述炉盖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炉体部移动,一方面移动炉盖打开或关闭烧结炉的料口,能够便于对烧结炉进行放料或取料,另一方面移动炉盖远离第二炉体部或移动至与第二炉体部相连,能够便于对加热内胆进行取出或放入,特别是将加热内胆从容纳空间取出时,将炉盖远离第二炉体部能够避免炉盖阻碍加热内胆的移动;同时,轴向移动装置与炉盖可拆卸的相连,当炉盖移动至距离第二炉体部的最远位置,而仍然阻碍加热内胆移动时,能够将轴向移动装置与炉盖拆分,并将炉盖移走,以避免炉盖对加热内胆移动的阻碍;此外,通过轴向移动装置移动炉盖相较于手动移动更方便,还能够减少操作人员。
5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所述轴向移动装置通过插接结构与所述炉盖插接相连,所述插接结构沿所述容纳空间的轴向设置,并具有用于所述炉盖沿移动方向窜动的缓冲空间。
52.本实用新型的轴向移动装置通过插接结构与炉盖插接相连,以便于轴向移动装置与炉盖的连接与拆分,插接结构具有用于炉盖沿移动方向窜动的缓冲空间,当炉盖朝向第二炉体部移动至相接触时,缓冲空间能够避免轴向移动装置继续带动炉盖移动,而导致炉盖与第二炉体部碰撞或产生压力,而导致烧结炉或轴向移动装置损坏的问题。
53.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所述插接结构包括插接件,设置于所述炉盖和所述轴向移动装置两者其一;套接件,适于套设在插接件外周,且所述套接件与所述插接件沿容纳空间的轴向滑动相连,所述套接件设置于所述炉盖和所述轴向移动装置两者另一。
54.本实用新型的插接结构包括插接件和套接件,将炉盖与轴向移动装置相连时,仅需将套接件套接在插接件外周即可,连接及拆分操作方便,同时套接件与插接件沿容纳空间的轴向滑动相连,能够形成用于所述炉盖沿移动方向窜动的缓冲空间,从而避免当炉盖朝向第二炉体部移动至相接触时,由于轴向移动装置继续带动炉盖移动,而导致炉盖与第二炉体部碰撞或产生压力,进而导致烧结炉或轴向移动装置损坏的问题
55.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还包括径向移动装置,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密闭防护罩内,所述径向移动装置具有连接部,适于连接所述第二炉体部和/或所述炉盖,并受驱动的带动所述第二炉体部和/或所述炉盖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移动。
56.本实用新型设置径向移动装置,用于将第二炉体部和/或述炉盖沿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移动,使其朝向或远离第一炉体部移动,从而在对加热内胆进行更换的过程中,通过径向移动装置对第二炉体部和/或炉盖进行移动,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人力移动的方式更快捷方便,同时能够减少所需的操作人员。
57.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所述密闭防护罩内设有适于放置所述第二炉体
部的炉体工位,和/或,设有适于放置所述炉盖的炉盖工位。
58.本实用新型的密闭防护罩内设有炉体工位和/或炉盖工位,以用于在对加热内胆进行更换的过程中,将拆分开的第二炉体部和/或炉盖进行放置,以便于对第二炉体部和/或炉盖进行下一步操作时,更够更精准的获取第二炉体部和/或炉盖,同时也避免第二炉体部和/或炉盖在放置过程中与密闭防护罩或第一炉体部发生碰撞而导致损坏。
59.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烧结装置,所述径向移动装置包括滑轨,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设置;轴向移动件,与所述滑轨滑动相连,并受驱动地沿所述滑轨移动;吊钩,与所述轴向移动件相连,并受所述轴向移动件驱动地朝向或远离所述滑轨移动;所述炉盖和/或所述第二炉体部设有适于连接所述吊钩的吊耳。
60.本实用新型通过吊钩与吊耳可拆卸的相连,从而实现径向移动装置与炉盖和/或第二炉体部的连接;通过轴向移动件带动吊钩朝向或远离所述滑轨移动,从而将炉盖和/或第二炉体部移动至对应的轴向高度位置,例如将炉盖和/或第二炉体部放置在对应的炉体工位或炉盖工位,以及将炉盖和/或第二炉体部从对应的炉体工位或炉盖工位提升取出;通过驱动轴向移动件沿滑轨移动,以带动吊钩以及炉盖和/或第二炉体部沿导轨移动,实现将炉盖和/或第二炉体部在第一炉体部位置与炉体工位和/或炉盖工位之间移动。
附图说明
6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6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6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6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轴向移动装置带动炉盖移动的结构示意图;
6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炉体部和第二炉体部相连状态下,加热内胆取出防护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6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炉体部和第二炉体部拆分状态下,加热内胆取出防护空间的结构示意图;
6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俯视图。
68.附图标记说明:
69.1.第一炉体部;2.第二炉体部;3.加热内胆;4.炉盖;5.卡扣;6.密封件;7.密闭防护罩;8.轴向移动装置;9.插接件;10.炉体工位;11.炉盖工位;12.套接件;13.防护空间;14.支撑分隔件;15.滑轨;16.轴向移动件;17.吊钩;18.径向移动装置;19.吊耳;20.法兰圈;21.料盘架。
具体实施方式
7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7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7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73.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74.实施例1
7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烧结炉,如图1所示,包括
76.第一炉体部1,为轴向一端具有开口的桶体结构,本实施例对第一炉体部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优选为横截面为圆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设置为矩形,本实施例的第一炉体部1优选设置有伸入内部空间的热电偶。
77.第二炉体部2,为适于与所述第一炉体部1可拆卸相连,且内部相连通的筒体结构,以使所述第一炉体部1和所述第二炉体部2形成容纳空间,本实施例对第二炉体部2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优选为横截面为圆形,且与所述第一炉体部1相适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设置为矩形,本实施例的第二炉体部2优选设置有伸入内部空间的加热电极。
78.本实施例对第一炉体部1和第二炉体部2相连接的连接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所述第一炉体部1和所述第二炉体部2卡接相连,本实施例中,第一炉体部1朝向连接位置的一端,其外周缘设有第一凸起,第二炉体部2朝向连接位置的一端,其外周缘设有第二凸起,并设有卡扣5以卡接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即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适于嵌入在卡扣5的两夹持部之间,且卡扣5还设有调节螺栓,其螺纹连接两夹持部,以调节两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与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的卡接与脱离;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炉体部1和第二炉体部2也可以通过其他快拆结构相连;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炉体部1和第二炉体部2还可以通过内外螺纹连接。
79.所述第一炉体部1和所述第二炉体部2的连接位置设有密封件6,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密封件6为嵌入在第二炉体部2朝向连接位置一端的密封圈,且该密封圈与第一炉体部1朝向连接位置的一端相抵接,以密封第一炉体部1和第二炉体部2的连接位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6也可以为套设在第一炉体部1和第二炉体部2连接位置外周的密封套;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密封件6。
80.加热内胆3,适于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且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形状相适配。
81.炉盖4,与所述第二炉体部2可拆卸的相连,并适于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位置,以封闭所述容纳空间;本实施例容纳空间的进出口即为第二炉体部2远离第一炉体部1一端的开口;本实施例对炉盖4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优选为横截面为圆形,且与所述第二炉体部2相适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设置为矩形;本实施例对炉盖4与所述第二炉体部2的连接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炉盖4朝向第二炉体部2的一端,其外周缘设有第三凸起,第二炉体部2朝向炉盖4的一端,其外周缘设有第四凸起,并设有另一卡扣5以卡接第
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炉盖4与所述第二炉体部2也可以通过其他快拆结构相连;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连接结构,炉盖4与所述第二炉体部2仅贴合相连;本实施例中,所述炉盖4和所述第二炉体部2的连接位置设有密封结构,优选的,为嵌入在炉盖4朝向第二炉体部2一端的密封圈,且该密封圈适于与第二炉体部2朝向炉盖4的一端相抵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密封结构。
82.料盘架21,设置在所述炉盖4上并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延伸,所述料盘架21设置有承载部,所述承载部适于放置待烧结物;本实施例中料盘架21包括与炉盖4相连的多个支撑杆,且多个支撑杆平行设置,在支撑杆异于连接炉盖4的一端设置有作为承载部的板状结构,且多个支撑杆均与该承载部的边缘相连,使用时,将容纳有待烧结物的盒体放置在承载部上,使待烧结物随着炉盖4的移动而进入到容纳空间内,从而进行烧结加工。
83.实施例2
8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烧结装置,如图1

图6所示,其中图1为图2中烧结炉位置的放大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烧结装置包括
85.实施例1中所述的烧结炉;优选的,本实施例的烧结炉为立式结构,沿重力方向,从上至下依次设置为顶部的炉盖4,中部的第二炉体部2和底部的第一炉体部1;当然,在其他实施中,也可以为卧式结构,即炉盖4设置在烧结炉的侧部。
86.密闭防护罩7,内部形成防护空间13;所述烧结炉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防护空间13内,且所述容纳空间的进出口位于所述防护空间13内。
87.本实施例对密闭防护罩7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密闭防护罩7包括设置在内部的支撑分隔件14,支撑分隔件14优选为沿烧结炉径向设置的板件,所述支撑分隔件14将密闭防护罩7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两部分,其中容置有容纳空间进出口的一部分为所述防护空间13,优选为真空环境,以隔绝具有电离辐射和有毒性的粉末,而另一部分为容纳电路以及控制开关的电控空间,且用于驱动所述径向移动装置18和轴向移动装置8的电机也位于电控空间内,所述支撑分隔件14与所述第一炉体部1相连,以使所述第二炉体部2,以及所述第一炉体部1朝向所述第二炉体部2的一端,均位于所述防护空间13内,而第一炉体部1远离第二炉体部2的一端则位于电控空间内,优选的,本实施例设有支撑第一炉体部1的支脚,且支脚也位于电控空间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中,密闭防护罩7的内部也可以仅形成防护空间13,且密闭防护罩7通过支架支撑,以使所述第二炉体部2,以及所述第一炉体部1朝向所述第二炉体部2的一端,均位于所述防护空间13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中,密闭防护罩7的内部也可以仅形成防护空间13,烧结炉整体全部位于防护空间13内。
88.本实施例对第一炉体部1与支撑分隔件14的连接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第一炉体部1的外周设有法兰圈20,所述法兰圈20与所述支撑分隔件14焊接以实现密封相连;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炉体部1与支撑分隔件14也可以直接焊接相连。
89.轴向移动装置8,沿所述容纳空间的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密闭防护罩7内,并与所述炉盖4可拆卸的相连,所述轴向移动装置8适于带动所述炉盖4朝向或远离所述第二炉体部2移动,以实现炉盖4与第二炉体部2的连接与拆分;本实施例对轴向移动装置8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的轴向移动装置8包括沿烧结炉轴向设置的导轨,设置在导轨上的连接座,以及驱动连接座沿导轨移动的电缸,所述连接座适于连接炉盖4,并对炉盖4起到支撑作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轴向移动装置8还可以采用直线导轨或线性模组;当
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轴向移动装置8,而采用人工移动的方式。
90.优选的,本实施例的轴向移动装置8通过插接结构与所述炉盖4插接相连,所述插接结构沿所述容纳空间的轴向设置,并具有用于所述炉盖4沿移动方向窜动的缓冲空间;本实施例对插接结构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插接结构包括插接件9,优选为插接轴,设置于所述炉盖4;套接件12,优选为轴套,适于套设在插接件9外周,且所述套接件12与所述插接件9沿容纳空间的轴向滑动相连,所述套接件12设置于所述轴向移动装置8的连接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插接件9设置于轴向移动装置8的连接座,套接件12设置于所述炉盖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连接座上设置弹性件连接炉盖4,通过弹性件受力而产生的压缩或拉伸来提供缓冲空间;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缓冲空间,而将轴向移动装置8与炉盖4直接相连。
91.径向移动装置18,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设置在所述密闭防护罩7内,所述径向移动装置18具有连接部,适于单独连接所述第二炉体部2,以及单独连接所述炉盖4,并受驱动的单独带动所述第二炉体部2,以及单独带动所述炉盖4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径向移动装置18也可以同时连接所述第二炉体部2和所述炉盖4,并同时带动所述第二炉体部2和所述炉盖4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径向移动装置18也可以仅能够连接并带动炉盖4移动,也可以仅能够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炉体部2移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径向移动装置18,而采用人工移动的方式。
92.本实施例对径向移动装置18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径向移动装置18包括滑轨15,沿所述容纳空间的径向方向设置;轴向移动件16,与所述滑轨15滑动相连,并受驱动地沿所述滑轨15移动,轴向移动件16优选为手拉葫芦或卷扬机;吊钩17,与所述轴向移动件16相连,并受所述轴向移动件16驱动地朝向或远离所述滑轨15移动;所述炉盖4和所述第二炉体部2设有适于连接所述吊钩17的吊耳19;当然,在其他实施中,当径向移动装置18仅能够连接并带动炉盖4移动时,仅有炉盖4设有吊耳19,当径向移动装置18仅能够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炉体部2移动时,仅有第二炉体部2设有吊耳1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径向移动装置18也可以为设置在炉盖4与第二炉体部2对应高度位置的直线导轨或线性模组,并与对应的炉盖4或第二炉体部2可拆卸的相连,此时,直线导轨或线性模组可以沿烧结炉的径向设置,也可以具有一定倾斜角度,以便于移动至远离第一炉体部1时,通过支撑分隔件14对炉盖4或第二炉体部2起到支撑作用。
93.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密闭防护罩7内设有适于放置所述第二炉体部2的炉体工位10,和,设有适于放置所述炉盖4的炉盖工位11,所述炉体工位10和所述炉盖工位11优选为筒体,以容置对应的第二炉体部2或炉盖4;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有炉体工位10,或仅设有炉盖工位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炉体工位10和炉盖工位11,而在第二炉体部2和炉盖4远离第一炉体部1的位置时,始终设置于径向移动装置18。
94.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