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30951发布日期:2022-02-09 12:2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干燥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


背景技术:

2.滚筒干燥机,广泛地应用于化工、酿造、制造、制药、肥料、城市污泥处理等方面,申请号为cn201520761651.2的专利文件提供了一种循环式热管滚筒真空干燥机,包括高气密卸料装置和真空滚筒干燥机的筒体,筒体为热管式筒体,热管式筒体的外侧设置有驱动装置,同时,热管式筒体上设置有加热装置,通过高气密卸料装置进行上料和卸料,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热管式筒体进行转动,同时通过加热装置向热管式筒体内注入加热介质,加热介质可以为热油或者热水以及热空气,另外,在一侧高气密卸料装置上连接有导气管和真空机组,导气管伸入热管式筒体内部,通过真空泵将热管式筒体内部对物料加热过程中产生的热汽抽出,实现物料的干燥,这种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通过产生对流空气的干燥方式节约能源,提高干燥效率,但是,这种方式在热管式筒体转动时需要带动加热装置一起转动,耗能较大,且用于上下料的高气密卸料装置水平的安装在热管式筒体的两侧,下料时物料不便于排出。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5.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包括加热筒,所述加热筒内部转动安装有干燥筒,所述加热筒与干燥筒之间形成加热腔,所述干燥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料段和出料段,所述进料段上向上倾斜设置有高气密进料口,所述出料段上向下倾斜设置有高气密出料口,所述进料段和出料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架,所述主动轴的一侧连接有动力组件,所述从动轴内转动嵌设有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一端延伸至干燥筒的内腔顶部,另一端设置有真空泵组件,所述加热筒的顶端设置有介质进口,底端设置有介质出口,所述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之间设置有加热介质循环装置。
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介质循环装置包括介质加热箱,所述介质加热箱的进出端与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之间分别设置有介质导管,其中一个介质导管与加热箱之间设置有蠕动泵,实现加热介质的循环加热。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料段和出料段均为截面为梯形的圆形凸台,且内部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干燥筒的内腔连通,便于进料和出料。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进料段和出料段靠近干燥筒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法兰,所述连接法兰的侧壁上设置有密封垫,所述连接法兰分别和干燥筒的两端之间设置有固定螺栓,通过连接法兰和固定螺栓的配合,便于进料段和出料段的安装和拆卸,同时便于内部的检修。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动力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轴上设置有从动轮,所述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设置有皮带,为干燥筒的转动提供动力。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干燥筒的侧壁向设置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顶端呈一定倾斜角度,且所述导热板的外侧壁向内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加热腔连通,提高导热性能,同时对物料提供一定导向。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加热筒的底端设置有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和支撑架与地面,增加整体稳定性。
12.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3.本实用新型包括加热筒,加热筒内部转动安装有干燥筒,加热筒与干燥筒之间形成加热腔,这样只需要带动干燥筒转动对物料进行烘干即可,节约能量,干燥筒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料段和出料段,进料段上向上倾斜设置有高气密进料口,出料段上向下倾斜设置有高气密出料口,便于上料和出料,进料段和出料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主动轴和从动轴,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架,通过支撑架对主动轴和从动轴进行支撑固定,从而加强干燥筒的安装固定,主动轴的一侧连接有动力组件,通过动力装置带动主动轴转动,从而实现干燥筒的转动,从动轴内转动嵌设有导气管,导气管的一端延伸至干燥筒的内腔顶部,另一端设置有真空泵组件,真空组件通过导气管将干燥筒内的水汽抽出,实现物料烘干,加热筒的顶端设置有介质进口,底端设置有介质出口,介质进口和介质出口之间设置有加热介质循环装置,对加热腔内的介质进行循环加热,保持干燥筒的受热温度。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加热筒、干燥筒之间整体连接结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干燥筒和导热板之间连接结构剖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料段与干燥筒之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中:1、加热筒;2、干燥筒;3、加热腔;4、进料段;5、出料段;6、高气密进料口;7、高气密出料口;8、主动轴;9、从动轴;10、支撑架;11、导气管;101、真空泵组件;12、介质进口;13、介质出口;14、介质加热箱;15、介质导管;16、蠕动泵;17、空腔;18、连接法兰;19、密封垫;20、固定螺栓;21、电机;22、主动轮;23、从动轮;24、皮带;25、导热板;26、凹槽;27、固定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实施例1:
21.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
22.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包括加热筒1,加热筒1内部转动安装有干燥筒2,加热筒1与
干燥筒2之间形成加热腔3,干燥筒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料段4和出料段5,进料段4上向上倾斜设置有高气密进料口6,出料段5上向下倾斜设置有高气密出料口7,进料段4和出料段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主动轴8和从动轴9,主动轴8和从动轴9上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架10,主动轴8的一侧连接有动力组件,从动轴9内转动嵌设有导气管11,导气管11的一端延伸至干燥筒2的内腔顶部,另一端设置有真空泵组件101,加热筒1的顶端设置有介质进口12,底端设置有介质出口13,介质进口12和介质出口13之间设置有加热介质循环装置。
2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介质循环装置包括介质加热箱14,介质加热箱14的进出端与介质进口12和介质出口13之间分别设置有介质导管15,其中一个介质导管15与加热箱之间设置有蠕动泵16,通过介质加热箱14将需要加热的介质加热,并通过介质导管15到达介质进口12,通过介质进口12进入加热腔3内,对干燥筒2进行加热,然后介质经介质出口13排出,经介质导管15再次到达介质加热箱14进行加热。
2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料段4和出料段5均为截面为梯形的圆形凸台,且内部开设有空腔17,空腔17与干燥筒2的内腔连通,便于高气密进料口6和高气密出料口7的安装,同时便于进料和出料。
2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进料段4和出料段5靠近干燥筒2的一侧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8,连接法兰18的侧壁上设置有密封垫19,连接法兰18分别和干燥筒2的两端之间设置有固定螺栓20,通过连接法兰18和固定螺栓20的配合,便于进料段4和出料段5的安装和拆卸,同时便于内部的检修。
2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力组件包括电机21,电机21的输出端设置有主动轮22,主动轴8上设置有从动轮23,主动轮22和从动轮23之间设置有皮带24,通过电机21带动主动轮22转动,通过主动轮22与皮带24的配合带动从动轮23转动,通过从动轮23带动主动轴8转动,从而带动干燥筒2转动,通过干燥筒2带动位于干燥筒2内的物料翻转,从而与干燥筒2的筒壁均匀接触,实现干燥。
27.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干燥筒2的侧壁向设置有导热板25,导热板25顶端呈一定倾斜角度,且导热板25的外侧壁向内开设有凹槽26,凹槽26与加热腔3连通,导热板25能够伸入带烘干物料内,提高干燥相率,同时能够在不断翻转过程中将物料向高气密出料口7方向移动。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筒1的底端设置有固定基座27,固定基座27和支撑架10与地面,通过固定基座27加强加热筒1的安装稳定性,通过支撑架10加强干燥筒2的安装稳定性能。
29.实施例2:
30.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使用时,通过高气密进料口6向干燥筒2内注入待烘干的物料,然后启动蠕动泵16、介质加热箱14和电机21,通过介质加热箱14将需要加热的介质加热,并通过介质导管15到达介质进口12,通过介质进口12进入加热腔3内,对干燥筒2进行加热,然后介质经介质出口13排出,经介质导管15再次到达介质加热箱14进行加热,在蠕动泵16的作用下实现加热介质的循环流动,同时电机21带动主动轮22转动,通过主动轮22与皮带24的配合带动从动轮23转动,通过从动轮23带动主动轴8转动,从而带动干燥筒2转动,通过干燥筒2带动位于干燥筒2内的物料翻转,从而与干燥筒2的筒壁均匀接触,在此过程中,启动真空泵组件101,通过导气管11将干燥筒2内烘干时产生的水汽及时吸走,
实现干燥,干燥完成之后,将物料通过高气密出料口7排出。
31.实施例3:
3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滚筒干燥机,包括加热筒1和转动安装在加热筒1内部的干燥筒2,这样可以在实现对物料转动烘干的同时,不需要带动加热筒1以及与加热筒1连接的介质加热箱14和蠕动泵16转动,节约能量,同时在干燥筒2内设置有导热板25,加强导热性能,同时通过导热板25实现物料旋转过程中的导向,将物料逐渐导向高气密出料口7处,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将进料段4和出料段5通过连接法兰18与干燥筒2的两端连接,便于安装和拆卸。
3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