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线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70971发布日期:2022-05-26 10:26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压线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线装置、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通常,空调压线夹用在室外机上,用于固定空调电源线,防止电源线因外力拉脱而导致人员触电伤亡。
3.压线夹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压线盖20与压线座10。其中,压线座10的结构如图1所示,压线盖20的结构如图2所示。通常,空调出厂时压线,20与压线座10已安装固定在钣金件40上,如图3所示。在安装空调时,安装师傅拆下压线盖20,将电源线或电源连接线压住后再安装压线盖20。
4.当空调室外机安装在楼房高层时,安装人员高空作业拆下压线盖20时,因失去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40的固定,稍有不慎,压线盖20从高空坠落,易导致人员伤亡。所以需要在拆下螺钉时,需要用手扶住压线20,而此时螺钉与螺丝刀的连接,可能会因为吸力不足或螺钉在移动过程中碰到其它物体而被破坏,除了握持螺丝刀的手之外,此时就需要安装人员用另一只手扶住螺钉,而当另一只手已经在按住压线盖20了,难以有手再用来扶住螺钉。这就造成了压线盖20拆装作业时的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线装置,以解决现有压线装置在紧固件拆卸时压线盖易掉落的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线装置,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压线盖和压线座中一者的第一突出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压线盖和压线座中另一者的限位部;且当所述压线盖安装在所述压线座时,所述压线盖的局部容纳于所述压线座的容纳空间中;当用于连接所述压线盖和所述压线座的紧固件拆下时,所述限位组件用于阻止所述压线盖的局部从所述容纳空间中脱离。
7.通过在压线盖和压线座中一者设置第一突出部,另一者设置限位部,二者相互配合,可以防止用于将压线盖紧固在压线座的紧固件拆下时,压线盖的局部从容纳空间脱离,相应的,也就可以防止压线盖从压线座上掉落。所以,在拆卸紧固件时,无需操作人员用一只手专门扶住压线盖,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8.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线座包括座本体及与所述座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二突出部,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压线盖。
9.通过设置与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二突出部,使得限位部位于第二突出部上,当第一突出部与限位部配合时,可以实现第一突出部不会脱离第二突出部,进而,压线盖也不会脱离压线座。
10.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线座还包括容纳盖部,所述容纳盖部与所述第二突出
部固定连接,所述容纳空间由所述容纳盖部、所述座本体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形成,所述第二突出部为设置于所述座本体的第一侧板部,所述第一侧板部相对设置,所述限位部为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侧板部的相对表面的凹坑部。
11.通过设置容纳盖部,与座本体和第二突出部形成容纳空间,可以将压线盖的局部置于该容纳空间中,防止压线盖的这部分沿远离座本体的方向运动。当压线盖的另一端被固定住时,则可以实现压线盖与压线座的固定。
12.通过在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部上设置凹坑部,利用第一突出部嵌入凹坑部,实现了第一突出部和凹坑部的配合,从而限制了压线盖在压线座的座本体表面上的移动,即使没有紧固件紧固,压线盖也不会掉落。
13.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突出部包括设置于所述压线盖的相对的两侧面的凸点部,所述凸点部与所述凹坑部适配。
14.通过将第一突出部设置于压线盖的相对的两侧面,即,与两个第一侧板部相对的两侧面设置,并且,作为第一突出部的凸点部与凹坑部适配,可以使得第一突出部与凹坑部的配合更加紧密,在紧固件拆卸后,压线盖与压线座的连接也不至于过于松动,避免了以下现象的出现:由于压线盖和压线座的连接松动,操作人员触碰压线盖,使得压线盖具有较大的速度,第一突出部从凹坑部中脱出,压线盖掉落。
15.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第一侧板部的相对表面还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内端与所述凹坑部连通,所述导向槽的深度小于所述凹坑部。
16.通过设置导向槽,可以利用导向槽连接凹坑部和第一侧板部相对的侧壁的边缘,使得第一突出部能够自第一侧板部的侧壁的相对的边缘,沿导向槽滑动至导向槽中。不但可以方便使用者顺利地将第一突出部移动到凹坑部所处的位置,以实现第一突出部和凹坑部的配合,避免无法较快地将第一突出部和凹坑部对准;而且,导向槽的槽底低于第一侧板部相对的表面的其它部分,减少第一突出部在移动过程中的形变,既可以降低第一突出部在移动至凹坑部的过程中损坏的可能性,延长压线装置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减少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操作便捷性。
17.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第一侧板部的相对表面还设置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位于所述导向槽的外端,沿朝向所述凹坑部的方向,所述开口部的宽度递减。
18.通过在导向槽的外端设置内小外大的开口部,可以增加第一突出部滑入到第一侧板部相对表面时,增加入口的宽度,提高了操作人员将第一突出部插入到开口部的可能性,并且利用开口部内小外大的特点,实现将第一突出部自开口部的外端引导至导向槽中,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19.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槽的深度为所述凹坑部深度的40%-55%。
20.当导向槽的深度相对于凹坑部深度为上述比值时,不但可以减少第一突出部在导向槽中滑动的摩擦阻力,而且,还可以保证在第一突出部移动到凹坑部之后,凹坑部可以产生足够阻挡力防止第一突出部从凹坑部中脱出,进而防止压线盖掉落。
21.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线盖包括安装板体,所述压线座还包括与所述座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三突出部,一对所述第三突出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三突出部与所述安装板体的侧壁适配。
22.通过设置第三突出部,可以与压线盖的安装板体配合,以防止安装板体沿两个第
三突出部之间的方向移动,而且,将安装板体置于两个第三突出部之间,也实现了压线盖用于穿装紧固件的孔与压线座上的螺纹孔的对正,也提高了安装效率。
2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以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的压线装置在紧固件拆卸时压线盖易掉落的技术问题。
2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压线装置。
25.通过在空调室外机中设置上述压线装置,相应地,该空调室外机具有上述压线装置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26.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空调室外机的压线装置在紧固件拆卸时压线盖易掉落的技术问题。
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
28.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空调室外机,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空调室外机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压线座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压线盖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中的压线夹安装在钣金件上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的压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座的结构示意图;
35.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盖的结构示意图;
36.图7为上述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座经过凹坑部的左视剖视图;
37.图8为上述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座经过凹坑部的俯视剖视图;
38.图9为另外的实现方式中的压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9.附图标记说明:
40.10-压线座;20-压线盖;30-紧固件;40-钣金件;
41.11-座本体;111-安装孔;12-第一侧板部;121-凹坑部;122-导向槽; 123-开口部;13-容纳盖部;14-第二侧板部;
42.21-第一突出部;22-安装板体;2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的压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座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线装置中
的压线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压线装置,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压线盖20和压线座 10中一者的第一突出部21,以及,设置于压线盖20和压线座10中另一者的限位部;压线盖20和压线座10通过紧固件可拆卸连接;且当压线盖20安装在压线座10时,压线盖20的局部容纳于压线座10的容纳空间中;当紧固件拆下时,限位组件用于阻止压线盖20的局部从容纳空间中脱离。
45.具体的,在本技术中,压线盖20上设置通孔23,在压线座10上设置安装孔111,该安装孔111可以为螺纹孔,通过将诸如螺钉或螺栓的紧固件穿过压线盖20上的通孔23,旋入压线座10上的螺纹孔并拧紧,可以使得压线盖20被固定在压线座10上。或者该安装孔111也可以只是一个光孔,在钣金件上设置可以形成内螺纹的结构,将紧固件与钣金件上的内螺纹结构旋紧,而实现将压线盖20和压线座10一同固定。
46.通过在压线盖20和压线座10中一者设置第一突出部21,另一者设置限位部,二者相互配合,可以防止用于将压线盖20紧固在压线座10的紧固件拆下时,压线盖20的局部从容纳空间脱离,相应的,也就可以防止压线盖20从压线座10上掉落。所以,在拆卸紧固件时,无需操作人员用一只手专门扶住压线盖20,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47.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座的结构示意图;图 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盖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的,压线座10包括座本体11及与座本体11固定连接的第二突出部,限位部设置在第二突出部,第一突出部21设置在压线盖20。
48.通过设置与本体固定连接的第二突出部,使得限位部位于第二突出部上,当第一突出部21与限位部配合时,可以实现第一突出部21不会脱离第二突出部,进而,压线盖20也不会脱离压线座10。
49.当第一突出部21与第二突出部的配合可以产生较大的固定作用力时,可以不用设置下文提及的容纳盖部13,利用第一突出部21与第二突出部的固定,以及紧固件的固定,也可以实现将压线盖20固定在压线座10上。
50.如图5和图6所示,优选的,压线座10还包括容纳盖部13,容纳盖部 13与第二突出部固定连接,容纳空间由容纳盖部13、座本体11和第二突出部形成。
51.由于压线盖20是将电线等压在压线座10上,而电线在导体外部还套装绝缘体,绝缘体的材质稍软。当利用压线盖20压住电线时,电线会给压线盖20以反作用力,所以压线盖20不仅仅通过紧固件紧固压线盖20的作用力来平衡该反作用力,还可以设置容纳盖部13与第二突出部固定连接,利用容纳盖部13也向压线盖20施加朝向压线座10的作用力,二者共同平衡压线盖20受到的反作用力。使得压线盖20的结构由悬臂梁变为简支梁的结构,从而改善了压线盖20的受力情况,以减轻压线盖20的载荷。
52.另外,通过设置容纳盖部13,与座本体11和第二突出部形成容纳空间,可以将压线盖20的局部置于该容纳空间中,防止压线盖20的这部分沿远离座本体11的方向运动。当压线盖20的另一端被固定住时,则可以实现压线盖20与压线座10的固定。
53.图7为上述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座经过凹坑部的左视剖视图;图8为上述的压线装置中的压线座经过凹坑部的俯视剖视图。如图5、图7和图8所示,优选的,第二突出部为设置于座本体11的第一侧板部12,第一侧板部12相对设置,限位部为设置在两个第一侧板部12的相对表面的凹坑部121。
54.具体的,凹坑部121,可以为半圆球形的凹坑,或者具有弧形倒角的圆柱体沉孔。
55.通过在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部12上设置凹坑部121,利用第一突出部21嵌入凹坑部121,实现了第一突出部21和凹坑部121的配合,从而限制了压线盖20在压线座10的座本体11表面上的移动,即使没有紧固件紧固,压线盖20也不会掉落。
56.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如果凹坑部121和第一突出部21的配合,已经实现了压线盖20的固定,当二者之间可以提供较大的作用力时,满足与紧固件共同固定压线盖20的要求时,压线座10也可以不设置容纳盖部13。但是,可能这种实现方式较难实现,相对于以上实施例中所介绍的方案而言,并不是更优的选择。
57.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限位部可以不是第一侧板部12上的凹坑部121,例如,可以在图5所示的第一侧板部12的左端部分做成镂空样式,利用镂空部分的侧壁抵住第一突出部21,也可以防止压线盖20沿图4中的左右方向滑动而从压线座10上脱离。
58.如图6所示,优选的,第一突出部21包括设置于压线盖20的相对的两侧面的凸点部,凸点部与凹坑部121适配。
59.具体的,第一突出部21,可以为设置在压线盖20的图6所示的前后两面的半圆球体或顶部为半圆球形的圆柱体,或具有圆弧倒角的圆柱体。凸点部与凹坑部121适配,可以包括:两个凸点部可以沿压线盖20的径向对称面对称设置,相应的,两个凹坑部121也可以沿压线盖20的径向对称面对称设置,从而,在压线盖20的第一突出部21,从与第一侧板部12接触之后,向凹坑部121的移动过程中,压线盖20不会发生摆动,避免沿图4 的前后方向的不同部位,与压线座10的距离发生变化,即,在图4的前后方向上,固定压线盖20之后,压线盖20与压线座10不平行,而造成电线的局部压缩程度过大,影响电线的使用寿命。
60.此外,凸点部与凹坑部121适配,还可以包括:当凸点部嵌入凹坑部 121之后,如果不施加足以使得凸点部从凹坑部121滑出的作用力,压线盖 20不会相对于压线座10产生除了转动之外的晃动。当然,由于容纳空间对压线盖20的相应部位的限制,压线盖20此时相对于压线座10的转动幅度也较小。
61.通过将第一突出部21设置于压线盖20的相对的两侧面,即,与两个第一侧板部12相对的两侧面设置,并且,作为第一突出部21的凸点部与凹坑部121适配,可以使得第一突出部21与凹坑部121的配合更加紧密,在紧固件拆卸后,压线盖20与压线座10的连接也不至于过于松动,避免了以下现象的出现:由于压线盖20和压线座10的连接松动,操作人员触碰压线盖20,使得压线盖20具有较大的速度,因为第一突出部21与凹坑部21的连接无法消除压线盖20的动能,第一突出部21从凹坑部121中脱出,压线盖20掉落。
62.如图5和图8所示,优选的,两个第一侧板部12的相对表面还设置有导向槽122,导向槽122的内端与凹坑部121连通,导向槽122的深度小于凹坑部121。
63.具体的,导向槽122的外端,可以延伸到第一侧板部12的图5和图8 所示的右侧边缘,以便操作人员从两个第一侧板部12的相对表面的右侧边缘就可以利用导向槽122对第一突出部21进行导向,不但减小了移动过程中的用力,还可以较早地将第一突出部21移动到正确的轨道上,提高了操作效率。
64.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设置导向槽122,必然会在凹坑部121 与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之间设置,即,导向槽122的外端与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的距离,小于凹坑部121与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的距离。具体的,导向槽122的外端可以设置在第一
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即导向槽122连通凹坑部121和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或者,导向槽 122的外端位于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与凹坑部121之间,即导向槽122 并未彻底连通凹坑部121和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即使位于二者之间,也可以增加移动过程摩擦力较小部分的长度,提高操作便捷性。
65.通过设置导向槽122,可以利用导向槽122连接凹坑部121和第一侧板部12相对的表面的边缘,使得第一突出部21能够自第一侧板部12的相对表面的边缘,沿导向槽122滑动至导向槽122中。不但可以方便操作人员顺利地将第一突出部21移动到凹坑部121所处的位置,以实现第一突出部 21和凹坑部121的配合,避免无法较快地将第一突出部21和凹坑部121对准;而且,导向槽122的槽底低于第一侧板部12相对的表面的其它部分,减少第一突出部21在移动过程中的形变,既可以降低第一突出部21在移动至凹坑部121的过程中损坏的可能性,延长压线装置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减少移动过程中的摩擦力,提高了操作便捷性。
66.如图5和图8所示,优选的,两个第一侧板部12的相对表面还设置有开口部123,开口部123位于导向槽122的外端,沿朝向凹坑部121的方向,开口部123的宽度递减。
67.其中,导向槽122的内端,指的是导向槽122的连接凹坑部121的一端,导向槽122的外端,指的是与导向槽122距离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边缘较近的一端。
68.具体的,开口部123的上侧壁和下侧壁,可以均为直线形,或者也可以为弧线形,其中弧线也保持距离凹坑部121越近,开口部123越窄的趋势。特别的,从凹坑部121沿导向部向外的方向,开口部123的上侧壁相对于导向槽122的上侧壁向上折,开口部123的下侧壁相对于导向槽122 的下侧壁向下折。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大开口部123的打开角度,以便于第一突出部21自第一侧板部12的右侧壁移动至导向槽122中。另外,开口部123的深度,宜大于等于导向槽122的深度。
69.通过在导向槽122的外端设置内小外大的开口部123,可以增加第一突出部21滑入到第一侧板部12相对表面时,增加入口的宽度,提高了操作人员将第一突出部21插入到开口部123的可能性,并且利用开口部123内小外大的特点,实现将第一突出部21自开口部123的外端引导至导向槽122 中,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70.如图5和图8所示,优选的,导向槽122的深度为凹坑部121深度的 40%-55%。更优的,该比例可以为50%。
71.将导向槽122的深度设置得过浅,容易导致第一突出部21在导向槽122 中滑动时对第一突出部21的压缩过大,不但使得第一突出部21更加容易损坏,而且也增加摩擦阻力,提高操作难度。将导向槽122设置得过深,容易使得第一突出部21嵌入到凹坑部121的尺寸过小,固定的能力太弱,增大压线盖20掉落的风险。
72.当导向槽122的深度相对于凹坑部121深度为上述比值时,不但可以减少第一突出部21在导向槽122中滑动的摩擦阻力,而且,还可以保证在第一突出部21移动到凹坑部121之后,凹坑部121可以产生足够阻挡力防止第一突出部21从凹坑部121中脱出,进而防止压线盖20掉落。
73.如图5所示,优选的,压线盖20包括安装板体22,压线座10还包括与座本体11固定连接的第三突出部,一对第三突出部相对设置,第三突出部与安装板体22的侧壁适配。
74.具体的,第三突出部可以为第二侧板部14,第二侧板部14位于座本体 11在图5所示的右端,不但向前后两侧突出于座本体11的侧面,而且也向上突出。
75.通过设置第三突出部,可以与压线盖20的安装板体22配合,以防止安装板体22沿两个第三突出部之间的方向移动,而且,将安装板体22置于两个第三突出部之间,也实现了压线盖20用于穿装紧固件的孔与压线座 10上的螺纹孔的对正,也提高了安装效率。
76.图9为另外的实现方式中的压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另外的实现方式中,第二侧板部14也可以理解为上述的第二突出部,当然也可以起到上述的第三突出部的对安装板体22进行限位的作用。而在压线盖20的前后两侧壁上,还设置向前或向后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1。当压线盖 20的左端容纳在由座本体11、第一侧板部12和容纳盖部13形成的容纳空间中,由于容纳空间限制住了压线盖20的左端在图9中以前后方向为轴线顺时针转动的趋势,所以压线盖20不会从压线座10上翻折下来。而第一突出部21的右侧表面和第二侧板部14的左侧表面的配合,则可以限制压线盖20向图中的右侧移动,即防止压线盖20掉落。
77.本技术还提供一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包括上述的压线装置。
78.通过在空调室外机中设置上述压线装置,相应地,该空调室外机具有上述压线装置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79.本技术还提供一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空调室外机。
80.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上述空调室外机,相应地,该空调器具有上述空调室外机的所有优势,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81.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82.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3.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8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