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具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91772发布日期:2022-02-20 02:0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灶具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


背景技术:

2.燃气灶是现代家庭生活所必备的厨房用器,灶具燃烧器是燃气灶的核心部件,其直接影响燃气灶的燃烧效率、燃气耗量等参数。现有的灶具燃烧器通常采用内、外双环对放置在其上的厨具进行加热。灶具燃气灶一般包括内环火盖、外环火盖和基座,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分别与基座内的内环气路和外环气路相连通。燃气经过内环气路和外环气路的各自独立输送后,分别在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处燃烧。
3.现有技术提供的灶具燃烧器,通常首先会将内环火盖中的燃气点燃,然后通过传火,再将外环火盖中的燃气点燃。灶具燃烧器中内外环传火的结构大多采用在外环火盖的上表面切一条缝,通过条缝上火焰的引燃,来实现内环火盖上火焰向外环火盖上传递。但是,这种传火结构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发生传火缝堵塞,进而导致后续传火困难。
4.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一些包括隐藏传火结构的灶具燃烧器,希望能够以此克服依靠传火缝传火所导致的堵塞缺陷。但是这种隐藏传火结构中的燃气通常来源于外环气路,其中的燃气与外环火孔中的燃气同时由外环气路供给,因此在传火前的时间,燃气容易在外环火盖和隐藏传火结构中累积,而传火一旦在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之间建立连接,容易爆燃。另外,加之用户旋转旋钮的操作习惯不同,隐藏传火结构内的燃气浓度可能高也可能低,非常考验燃烧器的适应性。在专利文献:cn206080187u中,其隐藏传火结构,传火槽位于二次空气通道的侧壁,传火槽上燃气燃烧起来的时候,严重影响二次空气通道向内补充氧气,降低性能。
5.可见,虽然现有技术中存在着较多的传火型式,但还面临着传火结构易堵塞、适应性差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存在均容易导致灶具燃烧器内外环之间传火功能的障碍和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灶具燃烧器的内外环之间传火功能不稳定的缺陷,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及包括其的燃气灶。
7.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8.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基座、外环火盖、内环火盖,所述外环火盖和所述内环火盖设于所述基座的上方,所述内环火盖设于所述外环火盖的圆环内侧,所述外环火盖包括内壁面、外壁面,所述外壁面上设有外环火孔,所述灶具燃烧器内部设有外环气路和内环气路,所述外环气路与所述外环火孔连通,所述内环火盖上设有内环火孔,所述内环气路与所述内环火孔连通,其特点在于:
9.所述灶具燃烧器内部还设有传火气路,所述传火气路与所述内环气路连通,所述外环火盖内设有传火部,所述传火部包括传火孔,所述传火孔连通所述内壁面和所述外壁
面,所述传火孔的下侧设有第一连通部,所述传火孔通过所述第一连通部与所述传火气路相连通。
10.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灶具燃烧器内部设置传火气路,并将传火气路与内环气路连通,使得内环气路中的部分燃气能够传输至传火气路,然后从传火气路进入传火部中的传火孔中。从而进一步使得:在通常首先开启内环气路、然后再启动外环气路的模式下,灶具燃烧器在向内环火盖中输送燃气的同时,因内环气路和传火气路的连通设置,位于外环火盖处的传火孔也同步连通来自内环气路的燃气,从而通过传火孔中的燃气实现内环火盖处火焰向外环火盖中外环火孔处燃气的引燃。在本方案中,传火部在外环气路开始供燃气之前就已经保有适合引燃浓度的燃气,并在外环火孔处的燃气被点燃之前,内环火盖处的燃气和传火部的燃气已经进入持续燃烧状态,从而使得从外环火孔输出的燃气只要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被点燃,即可被引燃起火,从外环火孔输出的燃气在外环火孔出口处不需要进行积蓄而延迟引燃时间,从而提高了传火的效率,也因存在传火部的前置燃烧和持续燃烧的特点,从而实现了可靠传火的技术效果,解决了目前在内外环之间传火功能不稳定的缺陷。
11.较佳地,所述基座包括内腔、外腔和小室,所述内腔构成所述基座处的所述内环气路,所述外腔构成所述基座处的所述外环气路,所述小室通过连通槽与所述内腔连通,构成所述基座处的所述传火气路。
12.在本方案中,通过将灶具燃烧器的基座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不同的腔室:内腔和外腔,使得内腔和外腔中的燃气形成彼此独立的气路,不同气路之间的燃气输送更为有序顺畅,不相互影响。通过将小室与内腔设置为彼此连通的关系,使得内腔中的部分燃气能够进入小室,从而在内环气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传火气路。本方案将基座内部的空间设置为不同的腔室,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基座内部的空间,节约灶具燃烧器占用的体积。
13.较佳地,所述传火部仅包括所述传火孔。
14.在本方案中,传火部就是传火孔,因为在外环火盖中仅设有用以传导火焰的传火孔,使得外环火盖的设置更为简易,无复杂结构,节省灶具燃烧器制造成本。
15.较佳地,所述传火部还包括第一外火段,和/或,所述传火部还包括第一内火段,所述第一外火段具有位于所述外壁面上的燃气出口,所述第一外火段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二连通部与所述传火气路连通,所述第一内火段具有位于所述内壁面上的燃气出口,所述第一内火段的燃气出口通过第四连通部与所述传火气路连通。
16.在传火部还包括第一外火段的技术方案中,因在外环火盖中设有传火孔和第一外火段,且第一外火段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二连通部与传火气路连通,使得传火气路中的燃气能够从第一外火段的燃气出口输出,从而使得内环气路中燃气进入内环火盖的同时,传火气路的燃气也进入传火孔和第一外火段的燃气出口处,并将内环火孔的火焰引燃至第一外火段,从而能够更为容易地引燃处于外壁面的外环气路所输出的燃气,即传火至外环火孔的位置,实现更为高效地传火。此外,第一外火段在外壁面的设置还能够对外环火孔中燃气的燃烧起到一定稳焰的效果。
17.在传火部还包括的技术方案中,因在外环火盖中设有传火孔和第一内火段,且第一内火段的燃气出口通过第四连通部与传火气路连通,使得传火气路的燃气从第一内火段的燃气出口输出,从而使得内环气路中燃气进入内环火盖的同时,传火气路的燃气也进入传火孔和第一内火段的燃气出口处。由于内环火孔处的火焰能够更为容易地引燃处于第一
内火段的燃气出口处的燃气,再进一步引燃传火孔中的燃气,从而实现更为稳定、高效地将火焰传导至外环火孔的效果。
18.在传火部还包括第一外火段和的技术方案中,内环气路中的燃气进入内环火盖的同时,传火气路中的燃气也进入传火孔、第一外火段的燃气出口处和第一内火段的燃气出口处。内环火孔处的火焰既能够更为容易地引燃处于第一内火段的燃气出口处的燃气,并进一步引燃传火孔中的燃气,还能够接着引燃处于第一外火段的燃气出口处的燃气,即传火至外环火孔的位置,从而实现更为稳定、高效地将火焰传导至外环火孔的效果。
19.较佳地,所述第一外火段还包括沿所述外壁面的第一外火环,所述第一外火环与所述第二连通部连通,且所述第一外火环与所述传火孔连通。
20.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外火段中沿外壁面设置第一外火环,且将第一外火环与传火孔相连通,使得从第二连通部中传出的燃气能够更为容易地沿外壁面传导,并与传火孔中输出的燃气接触,进而使得在传火孔中燃气被引燃后,火焰能够更高效地在外壁面传导,引燃外环气路的燃气。同时,第一外火环在外壁面的设置也能够对外环火孔中燃气的燃烧起到一定稳焰的效果。
21.较佳地,所述第一内火段还包括沿所述内壁面的第一内火环,所述第一内火环与所述第四连通部连通,且所述第一内火环与所述传火孔连通。
22.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内火段中设置沿内壁面的第一内火环,且将第一内火环与传火孔相连通,使得从第四连通部中传出的燃气能够更为容易地沿内壁面传导,与传火孔中的燃气接触,进而使得在第一内火环中燃气被引燃后,火焰能够更高效地在内壁面传导,引燃传火孔中的燃气,最终引火至外环火孔,提高了传火的效率和稳定性。
23.较佳地,所述外环火盖还包括第二外火段,所述第二外火段具有位于所述外壁面上的燃气出口,所述第二外火段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三连通部与所述外环气路连通。
24.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环火盖沿外壁面位置设置第二外火段,且第二外火段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三连通部与外环气路相连通,使得外环气路中的燃气通过第三连通部进入第二外火段,从第二外火段输出的燃气经过传火孔而被引燃后,对外环火孔输出的燃气的燃烧起到稳焰的效果。
25.较佳地,所述第二外火段还包括沿所述外壁面的第二外火环,所述第二外火环与所述第三连通部连通,且所述第二外火环与所述传火孔连通。
26.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二外火段中设置沿外壁面的第二外火环,且使第二外火环与传火孔连通,使得传火孔中的燃气被点然后,火焰能够更容易地沿外壁面传导,并最终引燃外环火孔中的燃气,提高引火效率。同时,第二外火环在外壁面上的设置也能够对外环火孔输出的燃气的燃烧起到稳焰的效果。
27.较佳地,所述外环火盖还包括第二内火段,所述第二内火段具有位于所述内壁面上的燃气出口,所述第二内火段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五连通部与所述外环气路连通。
28.在本方案中,通过在外环火盖上设置第二内火段,将外环气路中的燃气通过第五连通部部分引向第二内火段的位于内壁面上的燃气出口,再经过内环火孔处火焰的引燃,使得在外环火盖的内壁面上形成具有加热功能的火焰,从而在外环火孔和内环火孔之间形成新的加热火焰,减小外环火和内环火之间的加热不均,使火盖上方的受热更为均匀。
29.一种燃气灶,其特点在于,包括如上所述的灶具燃烧器。
30.在本方案中,燃气灶中的灶具燃烧器通过设置传火气路和传火孔,将内环气路中的部分燃气传输至传火气路和传火孔中,从而在首先开启内环气路的情况下,内环火孔和传火孔能够同步输出燃气,进而实现火焰从内环火孔向传火孔引燃,并到达外环火孔的效果。由于外环火孔处的燃气被引燃之前,内环火孔处的燃气和传火孔中的燃气已经处于燃烧状态,外环火孔处的燃气只要能够达到自然状态下可以被点燃的浓度,即可被引燃起火,实现了可靠、高效传火的技术效果。
31.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其内部设有外环气路、内环气路和传火气路,传火气路与内环气路连通,并在外环火盖内设置传火部,使内环气路中输入燃气的同时,传火部中的传火孔也同步输入燃气,进而使得内环火孔中输出的燃气与传火部中输出的燃气达到接触传火。由于外环火孔输出燃气之前,内环火孔和传火部的燃气已经处于稳定引燃状态,因此能够实现对外环火孔处燃气更为高效和稳定地传火。
附图说明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本体段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混气段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环火盖侧面一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图7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40.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环火盖侧面二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图9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42.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环火盖反面一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环火盖反面二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3为图12中c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45.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外环火盖反面三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5为图14中d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47.附图标记说明:
48.灶具燃烧器100
49.外环火盖1
50.外环火孔11
51.传火部12
52.传火孔13
53.第一连通部131
54.第一外火段14
55.第二连通部141
56.第一外火环142
57.第一内火段15
58.第四连通部151
59.第一内火环152
60.第二外火段16
61.第三连通部161
62.第二外火环162
63.第二内火段17
64.第五连通部171
65.第二内火环172
66.大腔18
67.连通臂181
68.小腔19
69.内环火盖2
70.内环火孔21
71.基座3
72.本体段31
73.本体内腔311
74.本体外腔312
75.本体小室313
76.连通槽314
77.混气段32
78.混气内腔321
79.外环气腔322
80.混气外腔323
81.混气小室324
82.引射段33
83.外环气路e
84.内环气路f
85.传火气路g
具体实施方式
86.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实施例的范围之中。
87.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灶具燃烧器100,其包括基座3、外环火盖1、内环火盖2。基座3包括引射段33、本体段31和混气段32。引射段33用于在燃气进入灶具燃烧器100时从外界引射一部分空气,并使燃气与空气混合形成一定比例,构成可以燃烧的燃气。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射段33也可以只用来传输燃气,而从其他位置引射进入空气。引射段33包括两个独立的引射管用以为灶具燃烧器100输入燃气。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射段33还可以包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引射管,用以形成多个燃烧气路和燃烧区域,使灶具燃烧器100上方的燃烧受热更为均匀。本体段31与引射段33连接,对从引射段33中输入的燃气进行引流
和分流。混气段32连接于本体段31的上方,用于对进入灶具燃烧器100的燃气和空气进一步混合,形成足够均匀的能够达到高效、稳定燃烧的混合状态的燃气。外环火盖1和内环火盖2连接于混气段32上方,且内环火盖2设于外环火盖1的圆环内侧,形成嵌套的多道燃气出口。灶具燃烧器100中由基座3处输送来的燃气从设置在外环火盖1和内环火盖2的燃气出口中输出,点燃以形成火焰,用于加热。外环火盖1包括内壁面和外壁面,分别位于外环火盖1的内侧面和外侧面。外壁面上设有外环火孔11,用于外环火盖1处的燃气输出。内环火盖2上设有内环火孔21,用于内环火盖2处的燃气输出。
88.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100内部设有外环气路e和内环气路f,分别从引射段33中的不同引射管引导燃气进入灶具燃烧器100,并引导燃气分别从外环火孔11和内环火孔21中输出。与上文中其他实施例的情况相对应,灶具燃烧器100还可以包括除外环气路e和内环气路f之外的,与外环气路e和内环气路f相互独立设置的其他一条或者多条气路,用于独立地从引射段33中其他引射管引导传输燃气,用以形成多个燃烧气路和燃烧区域,使灶具燃烧器100上方的燃烧受热更为均匀。
89.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100内部还设有传火气路g,传火气路g与内环气路f在本体段31中相连通,从而使内环气路f中的部分燃气进入传火气路g之中。具体来说,如图2、4所示,灶具燃烧器100 在本体段31包括通过隔断筋划分的独立腔室:本体内腔311和本体外腔312,本体内腔311和本体外腔312分别连通不同的引射管,并构成本体段31处的内环气路和外环气路。本体段31还包括本体小室313和连通槽314,本体小室313通过连通槽314与本体内腔311连通,构成本体段31处的传火气路。在本实施例中,本体内腔311位于本体段31的中央部位,本体外腔312 位于本体内腔311的周围环形部位,本体小室313也位于该环形部位之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本体内腔311、本体外腔312、本体小室313和连通槽314 所处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能够理解和想到的其他相对位置。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构成本体段31处的传火气路的本体小室313 也可以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并通过相应的连通槽314与本体内腔311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本体内腔311、本体外腔312、本体小室313和连通槽314在本体段31内通过隔断筋划分的方式形成各个腔室。在其他实施例中,本体内腔311、本体外腔312、本体小室313和连通槽314也可以通过圆形软管等线性管路的方式,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能够理解和想到的方式,实现连通并传输燃气。
90.如图2、5所示,灶具燃烧器100在混气段32包括混气内腔321、混气小室324和外环气腔322。混气内腔321与本体段31中的本体内腔311连通,位于混气段32的中央位置,并构成混气段32处的内环气路。混气小室 324和外环气腔322位于混气内腔321的周围环形部位。混气小室324与本体段31中的本体小室313连通,构成混气段32处的传火气路。与上文对应,混气小室324与本体段31中的本体小室313一样,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外环气腔322中设有一个或者多个混气外腔323,并通过混气外腔323 与本体段31中的本体外腔312连通,构成混气段32处的外环气路。在其他实施例中,混气内腔321、混气小室324、混气外腔323和外环气腔322所处的相对位置也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能够理解和想到的其他相对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混气内腔321、混气小室324、混气外腔323和外环气腔322在混气段32内通过隔断筋划分的方式形成各个腔室。在其他实施例中,混气内腔321、混气小室324、混气外腔323和外环气腔322也可以通过圆形软管等线性管路的方式,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
通常能够理解和想到的方式,实现连通,并充分混合、传输燃气。
91.在其他实施例中,传火气路与内环气路也可以在引射段33连通,即在引射段33实现燃气的分流,分流后的各燃气气路经过本体段31或混气段32 后在外环火盖1和内环火盖2处输出燃气。
92.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座3也可以只包括引射段33和本体段31,并于本体段31中在实现对燃气气路的分流的同时,还实现进一步混合燃气和空气的技术效果。
93.如图7-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环火盖1内设有传火部12,用于在内环火孔21和外环火孔11之间传火。传火部12包括传火孔13,传火孔13 连通内壁面和外壁面。传火孔13在垂直于外环火盖1的径向的截面上可以是圆形孔、椭圆形孔、方形孔、锥形孔等孔状通道。传火孔13的下侧设有第一连通部131,传火孔13通过第一连通部131与传火气路相连通,从而使得传火气路中的燃气能够通过第一连通部131进入传火孔13内。从传火气路进入传火孔13中的燃气会向传火孔13的两端流动,并传输至内壁面和外壁面,最终使得内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内环火孔21的燃气相接触,外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外环火孔11的燃气相接触,实现从内环火孔21到内壁面,再从内壁面到外壁面,再从外壁面到外环火孔11的传火,即:实现内环火孔 21至外环火孔11之间的引火。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部131为圆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通部131还可以是条缝、方孔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想到的其他连通形状。
94.在本实施例中,传火部12还包括第一外火段14和第一内火段15。第一外火段14与传火孔13连接,并沿外壁面设置,且在位于外壁面上具有燃气出口。第一外火段14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二连通部141与传火气路连通,从而使得传火气路中燃气通过第二连通部141在第一外火段14的燃气出口输出,进而将传火气路所输出的燃气从传火孔13延伸到第一外火段14,为内环火孔21到传火孔13,再到第一外火段14的引火提供燃气基础。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传火部12中设置第一外火段14,增大了传火部12输出的燃气与外环火孔11输出的燃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传火部12传火的效率和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通部141为圆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通部141 还可以是条缝、方孔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想到的其他连通形状。
95.第一内火段15与传火孔13连接,并沿内壁面设置,且在位于内壁面上具有燃气出口。第一内火段15的燃气出口通过第四连通部151与传火气路连通,从而使得传火气路中燃气通过第四连通部151在第一内火段15的燃气出口输出,进而将传火气路所输出的燃气从传火孔13延伸到第一内火段15。在外环火盖1的内壁面位置处,第一内火段15的设置增大了内环火孔 21输出的燃气与传火部12输出的燃气的接触面积,为内壁面位置处的引火提供了充足的燃气基础,提高了传火部12传火的效率和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连通部151为圆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连通部151还可以是条缝、方孔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想到的其他连通形状。
96.在其他实施例中,传火部12也可以只包括传火孔13,即传火部12在结构上就是传火孔13本身。在灶具燃烧器100中,传火气路进入传火孔13中的燃气会向传火孔13的两端流动,并传输至内壁面和外壁面,使得内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内环火孔21的燃气相接触,外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外环火孔11的燃气相接触,从而实现从内环火孔21到内壁面,再从内壁面到外壁面,最后利用传火孔13中的向外火焰引燃外环火孔11的燃气,实现传火目的。
97.在其他实施例中,传火部12也可以只包括传火孔13和第一外火段14。在灶具燃烧器100中,首先通过传火孔13实现从内环火孔21到内壁面,从内壁面到外壁面,再从外壁面到外环火孔11的传火基础。具体来说,在灶具燃烧器100中,传火气路进入传火孔13中的燃气会向传火孔13的两端流动,并传输至内壁面和外壁面,使得内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内环火孔21的燃气相接触,外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外环火孔11的燃气相接触,从而实现从内环火孔21到内壁面,再从内壁面到外壁面,最后利用传火孔13中的向外火焰引燃外环火孔11的燃气。其次,传火部12通过第一外火段14实现与外环火孔11之间的高效和稳定的传火。具体来说,第一外火段14与传火孔13连接,并沿外壁面设置,且在位于外壁面上具有燃气出口。第一外火段14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二连通部141与传火气路连通,从而使得传火气路中燃气通过第二连通部141在第一外火段14的燃气出口输出,进而将传火气路所输出的燃气从传火孔13延伸到第一外火段14,为内环火孔21到传火孔13,再到第一外火段14的引火提供燃气基础。通过在传火部12中设置第一外火段14,增大了外环火盖1的外壁面位置处的传火部12的燃气与外环火孔11的燃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传火部12传火的效率和稳定性。同时,第一外火段14在外壁面的设置也能够对外环火孔11中燃气的燃烧起到稳焰的效果。
98.在其他实施例中,传火部12也可以只包括传火孔13和第一内火段15。在灶具燃烧器100中,首先通过传火孔13实现从内环火孔21到内壁面,从内壁面到外壁面,再从外壁面到外环火孔11的传火基础。具体来说,在灶具燃烧器100中,传火气路进入传火孔13中的燃气会向传火孔13的两端流动,并传输至内壁面和外壁面,使得内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内环火孔21的燃气相接触,外壁面位置处的燃气与外环火孔11的燃气相接触,从而实现从内环火孔21到内壁面,再从内壁面到外壁面,最后利用传火孔13中的向外火焰引燃外环火孔11的燃气。其次,灶具燃烧器100通过第一内火段15 实现与内环火孔21之间的高效和稳定的传火。具体来说,第一内火段15与传火孔13连接,并沿内壁面设置,且在位于内壁面上具有燃气出口。第一内火段15的燃气出口通过第四连通部151与传火气路连通,从而使得传火气路中燃气通过第四连通部151在第一内火段15的燃气出口输出,进而将传火气路所输出的燃气从传火孔13延伸到第一内火段15。在外环火盖1的内壁面位置处,第一内火段15的设置增大了内环火孔21的燃气与传火部12 的燃气的接触面积,为内壁面位置处的引火提供了充足的燃气基础,提高了传火部12传火的效率和稳定性。
9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火段14还包括沿外壁面的第一外火环142,第一外火环142与第二连通部141连通,且第一外火环142与传火孔13连通。第一外火环142可以是沿外壁面的环形槽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理解和想到的结构,从而使得从第二连通部141中传出的燃气能够更为容易地沿外壁面传导,并与传火孔13中的燃气接触,进而使得在传火孔13中燃气被引燃后,火焰能够更高效地在外壁面传导,引燃外环气路的燃气。同时,第一外火环142在外壁面的设置能够对外环火孔11中燃气的燃烧起到稳焰的效果。
10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内火段15还包括沿内壁面的第一内火环152,第一内火环152与第四连通部151连通,且第一内火环152与传火孔13连通。第一内火环152可以是沿内壁面的环形槽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理解和想到的结构,从而使得从第四连通部151中传出的燃气能够更为容易地沿内壁面传导,更容易与传火孔13中的燃气接触,进而使得在第一内火环 152中燃气被引燃后,火焰能够更高效地在内壁面传导,引燃传火孔13中的燃气,最终引火至外环火孔11,提高了传火部12传火的效率和稳定性。
101.在本实施例中,外环火盖1还包括第二外火段16,第二外火段16具有位于外壁面上的燃气出口,第二外火段16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三连通部161 与外环气路连通。外环气路中燃气通过第三连通部161在第二外火段16的燃气出口输出。从第二外火段16的燃气出口输出的燃气在被引燃后,能够对外环火孔11中燃气的燃烧起到稳焰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通部 161为圆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连通部161还可以是条缝、方孔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想到的其他连通形状。
10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外火段16还包括沿外壁面的第二外火环162,第二外火环162与第三连通部161连通,且第二外火环162与传火孔13连通。第二外火环162可以是沿内壁面的环形槽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理解和想到的结构,从而使得从第三连通部161中传出的燃气能够更为容易地沿外壁面传导,提高了火焰燃烧和引火的效率。当外环气路中的燃气传输至外环火孔11和第二外火段16的燃气出口时,经过第二外火环162传导的火焰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对外环火孔11的火焰进行稳焰,使得外环火孔11的火焰在开始燃烧时更为稳定,提高了引火火焰的稳定性。
103.在本实施例中,外环火盖1还包括第二内火段17,第二内火段17具有位于内壁面上的燃气出口,第二内火段17的燃气出口通过第五连通部171 与外环气路连通。在本实施例中,第五连通部171为圆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五连通部171还可以是条缝、方孔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想到的其他连通形状。外环气路中的燃气通过第五连通部171部分引向第二内火段17的位于内壁面上的燃气出口,再经过内环火孔21处火焰的引燃,使得在外环火盖1的内壁面上形成具有加热功能的火焰,从而在外环火孔11和内环火孔21之间形成新的加热火焰,降低外环火和内环火之间的加热不均,使火盖上方的加热更为均匀。
10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内火段17还包括沿内壁面的第二内火环172,第二内火环172与第五连通部171连通。第二内火环172可以是沿内壁面的环形槽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够理解和想到的结构,从而使得从第五连通部171中传出的燃气能够更为容易沿内壁面传导,也能够更为均匀地分布在内壁面,提高火焰燃烧的效率和均匀性。
105.在本实施例中,外环火盖1的下侧还包括大腔18和小腔19。大腔18与小腔19之间通过两根连通臂181隔开,两根连通臂181均沿外环火盖1的径向固定连接在外环火盖1的下侧,用于分隔大腔18和小腔19,进而隔离不同燃气气路。小腔19下方与基座3中的传火气路连通,同时与第一连通部131、第二连通部141和第四连通部151连通,用于向传火部12输送传火气路中的燃气。大腔18下方与基座3中的外环气路连通,同时与第二连通部141和第五连通部171连通,用于向外环火孔11、第二外火段16和第二内火段17的燃气出口提供外环气路中的燃气。大腔18和小腔19的设置,既为外环气路和传火气路中的燃气在外环火盖1中的进一步均匀混合提供了空间,又减少了外环火盖1的整体材料厚度,节约了成本。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环火盖1的下侧也可以只包括大腔18,并将传火部12直接与基座3中的传火气路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环火盖1的下侧也可以只包括小腔19,并将外环火孔11、第二外火段16和第二内火段17的燃气出口直接与基座3 中的外环气路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环火盖1的下侧也可以不设置大腔 18和小腔19,例如可以整体上呈平面结构,将传火部12直接与基座3中的传火气路连通,将外环火孔11、第二外火段16和第二内火段17的燃气出口直接与基座3中的外环气路连通,使得外环火盖1的结构更为简易。
106.在以上各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100通过在内部设置传火气路,并将传火气路与内
环气路连通,使得内环气路中的部分燃气能够传输至传火气路,然后从传火气路进入传火部12的传火孔13中。由于传火部12设置为外环火盖1上侧面中的隐蔽结构,即传火部12没有任何,如缝或者孔等,与外环火盖1上方连通的空气连通结构,且传火部12中的传火孔13设置为垂直于外环火盖1的径向上的孔状通道,传火孔13的下方连通有输出燃气的第一连通部131,因此传火部12不易为油渍、尘垢等外物堵塞,燃气的引火更加通畅。在通常首先开启内环气路、然后再启动外环气路的灶具燃烧器100 使用模式下,灶具燃烧器100在向内环火盖2中输送燃气的同时,因内环气路和传火气路的连通设置,外环火盖1的传火部12也同步输进燃气,构成了引火的燃气通路。同时,在外环气路向外输出燃气之前,由于引火的燃气通路已经构成,且内环火孔21处的燃气和传火部12的燃气已经处于燃烧状态,外环火孔11处的燃气只要能够达到自然状态下可以被点燃的浓度,即可被引燃起火,从而实现高效、可靠传火的技术效果,不会出现适应性差的情况。
107.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燃气灶,包括根据以上的实施例中的灶具燃烧器100。通过在灶具燃烧器100中设置传火气路和传火部12,使燃气在内环火盖2与外环火盖1之间的引火更加通畅,克服适应性差的缺陷,实现高效、可靠的传火效果。
108.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