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13391发布日期:2022-02-12 15:2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除湿装置是专门用于场地除湿的一种设备。机房中由于机电设备较多,因此为了防止机电设备受潮出现损坏,因此机房中除湿装置是必不可少的。
3.例如公开号为“cn207880962u”专利名称为“一种机房排湿装置”的专利,专利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房排湿装置,包括湿度检测装置、排湿装置外壳、加热管、出风口、隔网、摆动风扇和移动滚轮,湿度检测装置独立设置,若干加热管并列设置在排湿装置外壳内部的顶端,若干摆动风机设置在排湿装置外壳的底部,隔网设置在排湿装置外壳的内部,位于加热管与摆动风扇的之间,出风口设置在排湿装置外壳的顶端,移动滚轮设置在排湿装置外壳的底部,该实用新型的机房排湿装置,通过电吹风的原理,能够实现对机房进行热风排湿和冷风排湿,既能在机房温度较高时进行降温除湿,又能在机房温度较低时进行加热除湿的同时,防止机器在低温运转出现损坏”。
4.上述的设备在使用时,不能使其进行自动移动,其自身在启动时,是固定在机房地面的一个位置上的,从而使机房内排湿以及回风不均匀,并且其位于机房的地面上,一方面占用了机房的地面面积,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在忙碌的时候有磕碰设备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5.(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
7.(二)技术方案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包括安装板以及机体,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导轨以及安装孔,所述导轨位于安装板的中间部分,所述安装孔位于导轨的两侧,所述安装孔处设有安装螺栓,所述机体的顶端对称设置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所述机体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电池盒以及第二电池盒,所述第一固定板内设有第一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一电动轮,所述第二固定板内设有第二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二电动轮,所述第一电池盒与第一顶轮控制器之间设有第一导线,所述第一电池盒内设有第一电池,所述第二电池盒与第二顶轮控制器之间设有第二导线,所述第二电池盒内设有第二电池,所述机体的另一侧设有出风管,所述出风管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所述机体的下端设有进风口,所述机体的内部设有风机、中控器、独立电源、蒸发器以及冷凝器。
9.为了使本结构回风更加均匀,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出风管设有多个,且分别安装在机体的两侧。
10.为了提高本结构在使用时的安全系数,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卡槽以及保护绳,所述卡槽位于安装板的两侧,所述保护绳位于安装板的下方,且所述保护绳的两端设有卡块,所述卡块位于卡槽的内部,所述保护绳的材质为尼龙纤维。
11.为了提高本结构的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第一电动轮以及第二电动轮的材质为硬质橡胶,所述安装板以及导轨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一电池盒以及第二电池盒上均设有显示面板以及壳盖。
12.为了使本结构更加节能,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机体的外壁上设有湿度检测器,所述湿度检测器上设有信号发出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所述湿度检测器与风机、第一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二顶轮控制器之间分别设有无线连接。
13.(三)有益效果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该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导轨以及安装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内设有第一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一电动轮,所述第二固定板内设有第二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二电动轮,在这里,通过安装孔将导轨固定在屋顶上,通过第一固定板以及第二固定板与导轨的相互配合,使机体能在导轨上进行移动,从而使本结构在机房内使用时回风以及除湿更加均匀,提高本结构的除湿效果,并且在这里,导轨固定在屋顶,使其不占用屋内的地面面积,所述安装板上设有卡槽以及保护绳,在这里,通过设有的多条保护绳,能防止机体在导轨上脱落后砸向地面,进而提高了本结构在使用时的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机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机体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板的主视图;
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保护绳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第二电池盒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22.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机体的运行系统图;
23.图中:1、机体;2、出风管;3、出风口;4、第一固定板;5、第一电动轮;6、第一电池盒;7、第一导线;8、第二固定板;9、第二电动轮;10、第二导线;11、湿度检测器;12、第二电池盒;13、显示面板;14、进风口;15、安装板;16、导轨;17、安装孔;18、保护绳;19、卡块;20、卡槽;21、壳盖。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包括安装板15以及机体1,所述安装板15上设有导轨16以及安装孔17,所述导轨16位于安装板15的中间部分,所述安装孔17位于导轨16的两侧,所述安装孔17处设有安装螺栓,所述机体1的顶端对称设置第一固定板4以及第二固定板8,所述机体1的两侧对称设置第一电池盒6以及第二电池盒
12,所述第一固定板4内设有第一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一电动轮5,所述第二固定板8内设有第二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二电动轮9,所述第一电池盒6与第一顶轮控制器之间设有第一导线7,所述第一电池盒6内设有第一电池,所述第二电池盒12与第二顶轮控制器之间设有第二导线10,所述第二电池盒12内设有第二电池,所述机体1的另一侧设有出风管2,所述出风管2的另一端设有出风口3,所述机体1的下端设有进风口14,所述机体1的内部设有风机、中控器、独立电源、蒸发器以及冷凝器。
26.为了使本结构回风更加均匀,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出风管2设有多个,且分别安装在机体1的两侧,在这里,出风管2安装在机体1的两侧,使机体1的两侧能进行出风。
27.为了提高本结构在使用时的安全系数,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安装板15上设有卡槽20以及保护绳18,所述卡槽20位于安装板15的两侧,所述保护绳18位于安装板15的下方,且所述保护绳18的两端设有卡块19,所述卡块19位于卡槽20的内部,所述保护绳18的材质为尼龙纤维,在本结构中,保护绳18的结构如图5所示,尼龙纤维具有较强的韧性并且材质轻便,不易断裂,保护绳18的安装方式如图4所示,保护绳18两端的卡块19固定在卡槽20中,保护绳18在这里是设有多条的,当机体1在导轨16上意外脱落时,会被保护绳18所承载,防止防止机体1直接掉落在地面上。
28.为了提高本结构的使用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第一电动轮5以及第二电动轮9的材质为硬质橡胶,所述安装板15以及导轨16的材质为铝合金,所述第一电池盒6以及第二电池盒12上均设有显示面板13以及壳盖21,在本结构中,硬质橡胶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并且经济实惠,铝合金具有材质轻便,硬度高的优点,显示面板13在这里能分别显示第一电池以及第二电池的电量,如图6所示,通过设有的壳盖21,方便对第一电池以及第二电池进行更换。
29.为了使本结构更加节能,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有,所述机体1的外壁上设有湿度检测器11,所述湿度检测器11上设有信号发出模块以及信号接收模块,所述湿度检测器11与风机、第一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二顶轮控制器之间分别设有无线连接,在这里,湿度检测器11能时刻检测机体1外部的湿度,当湿度到达额定值时,湿度检测器11会通过信号发出模块分别向风机、第一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二顶轮控制器发出信号,使风机、第一电动轮5以及第二电动轮9启动,进一步的,当湿度到达额定值以下时,湿度检测器11会通过信号发出模块分别向风机、第一顶轮控制器以及第二顶轮控制器发出信号,使风机、第一电动轮5以及第二电动轮9待机,此过程类似于空调的自动模式,具体的在这里不做详细的解释。
30.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均匀回风及均匀排湿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安装板15固定在机房的屋顶上,在这里为了提高本结构的使用效果,可以在屋顶固定多个安装板15以及机体1,具体的要根据机房的具体面积进行选用,在这里不做详细的解释,安装板15在定好位置之后,将安装螺栓穿入安装孔17,然后对其进行固定,在这里,导轨16固定在屋顶,使其不占用屋内的地面面积,安装板15的结构如图3-4所示,机体1的结构如图1-2所示,机体1顶端的第一电动轮5以及第二电动轮9分别位于导轨16的两侧,第一顶轮控制器是位于第一固定板4内部的,第二顶轮控制器是位于第二固定板8内部的,第一顶轮控制器用来控制第一电动轮5,第二顶轮控制器用来控制第二电动轮9,在这里,第一电池盒6内部的第一电池通过第一导线7给第一电动轮5供能,第二电池盒12内部的第二电池通过第二导线10给第二电动轮9供能,第一电动轮5以及第二电动轮9在这里是同步运行的,当第一电动轮5以及第
二电动轮9启动时,机体1会在导轨16上进行移动,从而使本结构在机房内使用时回风以及除湿更加均匀,提高本结构的除湿效果,在本结构中,机体1的运行流程如图7所示,在正常开机的情况下

通过风机的运行

潮湿的空气从进风口14吸入

经过蒸发器

蒸发器将空气中的水份吸附在铝片上

变成干燥的空气

经过冷凝器散热

从出风口3吹出。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