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02372发布日期:2022-02-12 14:22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


背景技术:

2.供热主要是针对北方城市,是一种保暖措施,目前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集供热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的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和采暖用热,集中供热,具有减少城市污染、供热面积广等优点。
3.目前,现有的对建筑物的供热设备在工作的过程中,大多都会消耗较多的能源,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并且在供热的过程中,会造成室内空气的干燥,长时间使用会对使用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亟需设计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包括底箱、顶箱、电热丝和水幕板,所述底箱的两端外壁均分别开有两个进气孔和两个出气孔,且进气孔和出气孔的圆周内壁均固定连接有进气网和出气网,进气网和出气网的相对一端外壁之间设置有通气机构,所述顶箱的底部外壁密封固定连接有底板,且底板固定连接于底箱的顶部外壁,顶箱的一侧外壁一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顶箱的一侧外壁另一端底部固定连接有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的另一端外壁均设置为密封结构,所述顶箱的相对一端内壁之间设置有旋转机构,且顶箱的一侧相对一端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电热丝。
7.优选的,所述通气机构包括两个通风管,且通风管的两端外壁分别固定连接于底箱的两侧两端内壁之间,进气网的一端外壁固定连接有风泵,通风管的一端圆周内壁之间均固定连接有吸附板。
8.优选的,所述通风管的圆周外壁均套接有加热管,且加热管均为螺旋管状,加热管的一端相对一侧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分水管,加热管的另一端相对一侧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集水管,底板的顶部另一侧外壁一端固定连接有水泵,水泵的底部外壁与分水管之间固定连接有短管。
9.优选的,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且旋转轴的两端外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顶箱的两端内壁中间位置,旋转轴的两端圆周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多个搅拌板,旋转轴的圆周外壁中间位置两端均固定连接有密封片,密封片的两端外壁之间均开有通孔。
10.优选的,所述集水管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导向管,且导向管为倾斜状并指向其中一个搅拌板的底部外壁一侧。
11.优选的,所述底板的顶部外壁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支撑板,且支撑板为中空结构,支撑板的顶部外壁通过轴承转动套接于旋转轴的圆周外壁,支撑板的顶部两端外壁均开有与通孔相适配的通槽,支撑板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分流管,分流管分别固定连接与通风管的一端外壁,通风管的圆周内壁均固定连接有水幕板。
12.优选的,所述通风管的圆周内壁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增压筒,且增压筒的内壁开有圆台形增压槽。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的底箱,当工作人员在使用此装置时,可以直接通过顶箱将整个装置进行固定,实现了装置的固定安装效果,并且通过进水管对顶箱内加水后,启动电热丝,可对顶箱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启动水泵,水泵会将顶箱内的热水抽进分水管中,并分配给两个加热管,此时通过启动风泵,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到通风管中,并在通风管中运行之后通过出气网排出,当空气在通风管中运行时,由螺旋管状运输热水的加热管会对空气进行加热,使得排出的空气具备一定的热量,使得安装于建筑物内的装置实现了对建筑物的供热效果。
15.2.通过设置的集水管,当加热管中运输的热水在通过集水管流进导向管中时,倾斜状的导向管会使得水流正好喷向搅拌板并冲击搅拌板使得搅拌板旋转,实现了自动控制顶箱内水流搅拌的效果,使得顶箱内的水加热的更加均匀以及迅速,当旋转轴带动密封片旋转时,通孔与通槽位置会定时相通并将部分热水导入到支撑板内,经过分流管的分流使得热水进入到通风管内,并在水幕板上形成湿润的水幕,对流通的空气进行湿润,实现了对空气加热的过程中同时湿润空气的效果。
16.3.通过设置的增压筒,当空气在流经增压筒时,会被增压筒限流后增加压力,使得加热后的空气能够喷向更远的距离,扩大了对建筑物的供热效果。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的搅拌板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的增压筒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底箱、2通风管、3加热管、4顶箱、5水泵、6进水管、7搅拌板、8旋转轴、9电热丝、10进气网、11风泵、12吸附板、13水幕板、14分流管、15密封片、16支撑板、17集水管、18导向管、19增压筒。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22.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3.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4.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25.实施例1
26.参照图1-2,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包括底箱1、顶箱4、电热丝9和水幕板13,底箱1的两端外壁均分别开有两个进气孔和两个出气孔,且进气孔和出气孔的圆周内壁均通过螺栓连接有进气网10和出气网,进气网10和出气网的相对一端外壁之间设置有通气机构,顶箱4的底部外壁密封焊接有底板,且底板通过螺栓连接于底箱1的顶部外壁,顶箱4的一侧外壁一端焊接有进水管6,顶箱4的一侧外壁另一端底部焊接有出水管,进水管6和出水管的另一端外壁均设置为密封结构,顶箱4的相对一端内壁之间设置有旋转机构,且顶箱4的一侧相对一端内壁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有电热丝9。
27.其中,通气机构包括两个通风管2,且通风管2的两端外壁分别焊接于底箱1的两侧两端内壁之间,进气网10的一端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风泵11,通风管2的一端圆周内壁之间均通过螺栓连接有吸附板12。
28.其中,通风管2的圆周外壁均套接有加热管3,且加热管3均为螺旋管状,加热管3的一端相对一侧外壁之间焊接有分水管,加热管3的另一端相对一侧外壁之间焊接有集水管17,底板的顶部另一侧外壁一端通过螺栓连接有水泵5,水泵5的底部外壁与分水管之间焊接有短管。
29.其中,旋转机构包括旋转轴8,且旋转轴8的两端外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顶箱4的两端内壁中间位置,旋转轴8的两端圆周外壁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等距离分布的多个搅拌板7,旋转轴8的圆周外壁中间位置两端均通过螺栓连接有密封片15,密封片15的两端外壁之间均开有通孔。
30.其中,集水管17的顶部外壁焊接有导向管18,且导向管18为倾斜状并指向其中一个搅拌板7的底部外壁一侧。
31.其中,底板的顶部外壁中间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支撑板16,且支撑板16为中空结构,支撑板16的顶部外壁通过轴承转动套接于旋转轴8的圆周外壁,支撑板16的顶部两端外壁均开有与通孔相适配的通槽,支撑板16的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分流管14,分流管14分别焊接与通风管2的一端外壁,通风管2的圆周内壁均通过螺栓连接有水幕板13。
32.工作原理:使用时,当工作人员在使用此装置时,可以直接通过顶箱4将整个装置进行固定,实现了装置的固定安装效果,并且通过进水管6对顶箱4内加水后,启动电热丝9,可对顶箱4内的水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启动水泵5,水泵5会将顶箱4内的热水抽进分水管中,并分配给两个加热管3,此时通过启动风泵11,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到通风管2中,并在通风管2中运行之后通过出气网排出,当空气在通风管2中运行时,由螺旋管状运输热水的加热管3会对空气进行加热,使得排出的空气具备一定的热量,使得安装于建筑物内的装置实现了对建筑物的供热效果,当加热管3中运输的热水在通过集水管17流进导向管18中时,倾斜状的导向管18会使得水流正好喷向搅拌板7并冲击搅拌板7使得搅拌板7旋转,实现了自动控制顶箱4内水流搅拌的效果,使得顶箱4内的水加热的更加均匀以及迅速,当旋转轴8带
动密封片15旋转时,通孔与通槽位置会定时相通并将部分热水导入到支撑板16内,经过分流管14的分流使得热水进入到通风管2内,并在水幕板13上形成湿润的水幕,对流通的空气进行湿润,实现了对空气加热的过程中同时湿润空气的效果。
33.实施例2
34.参照图3,一种用于建筑物的节能供热装置,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通风管2的圆周内壁另一端均通过螺栓连接有增压筒19,且增压筒19的内壁开有圆台形增压槽。
35.工作原理:使用时,当空气在流经增压筒19时,会被增压筒19限流后增加压力,使得加热后的空气能够喷向更远的距离,扩大了对建筑物的供热效果。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