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及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5422发布日期:2022-04-07 09:08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及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取暖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及设有该外壳组件的取暖器。


背景技术:

2.踢脚线式电暖器是采用热超导体材料为基本加热单元,外型为地脚线形式的取暖装置。该装置把地脚线与电暖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即不占用空间又达到了取暖的目的,攻克了电采暖高功耗的难题,开创了电采暖技术的先河。地脚线式电暖器是利用热循环的原理,沿房间四周加热、散热,温度均匀,热空气自下而上循环,即开即热,使用费低廉,安装极其简单,基本免于维护,可方便拆卸携带。目前,踢脚线式电暖器上相连接的部件间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异音,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欠佳。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未发现解决此类技术问题的较佳技术方案,因此,如何能够简单、可靠地降低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异音,成为目前产品提升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及设有该外壳组件的取暖器,以简单、可靠地降低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异音。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包括壳体及出风栅,所述壳体围合形成有加热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连通所述加热腔的出风口,所述出风栅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内,所述壳体与所述出风栅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弹性连接件,以在所述壳体与所述出风栅之间形成供变形让位的间隙。
5.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栅包括出风板及一体连接于出风板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散热片,出风板上且位于多个散热片之间间隔设置有的多个散热孔。
6.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连接件采用弹性塞,弹性塞的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出风栅相抵持;或者,弹性塞的一端与出风栅连接,另一端与壳体相抵持;或者,弹性塞的两端分别与壳体及出风栅连接。
7.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底壁及相对连接于底壁两侧的侧壁,底壁及两块侧壁围合形成具有出风口的加热腔,出风口与底壁相对布置,底壁为通气结构。
8.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两块侧壁上位于出风口处均形成有连接壁,每一连接壁上开设有插孔,所述弹性连接件采用弹性塞,所述弹性塞的一端插置于插孔内,另一端抵持于出风栅上,连接壁与出风栅通过所述弹性塞相隔开。
9.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塞包括塞体及一体连接于塞体一端的塞帽,塞体上靠近塞帽的一端形成有夹持槽,夹持槽与连接壁的厚度相适配,塞体上与塞帽相对的一端卡入插孔内,连接壁限位于夹持槽内,塞帽抵持于出风栅上,出风栅与
连接壁通过塞帽相隔开。
10.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塞体整体呈锥形。
11.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发热组件及所述的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发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
12.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包括两个支撑脚,两个支撑脚分别安装于壳体的两端。
13.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包括发热组件、支撑脚及所述的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发热组件安装于壳体内;位于外侧的两块散热片的底部内表面设有沿散热片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柱,连接柱上设有连接孔,通过紧固件将支撑脚固定于连接柱的所述连接孔内;支撑脚上设有连接槽,支撑脚通过所述连接槽套设于壳体端部,并通过紧固件将支撑脚与壳体固定连接。
1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外壳组件,通过在壳体与出风栅之间设置弹性连接件,将壳体与出风栅相隔开,使得壳体与出风栅在热胀冷缩时可以通过弹性连接件进行弹性调节,避免壳体与出风栅互相接触而产生异音。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取暖器的外壳组件简单、可靠地降低了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异音,用户使用体验更佳,提升了产品的品质。
附图说明
1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分解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组装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弹性塞的立体图。
22.附图标号说明:壳体1、出风栅2、弹性连接件3、加热腔10、出风口11、底壁12、侧壁13、连接壁14、插孔15、出风板21、散热片22、散热孔20、塞体31、塞帽32、夹持槽30、塞柱311、圆台部312、发热组件4、发热管41、发热片42、支撑脚5、连接柱24。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5.如图1及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包括壳体1、出风
栅2及弹性连接件3。壳体1围合形成有一加热腔10,壳体1上开设有连通加热腔10的出风口11,出风栅2设置于出风口11内,以引导加热腔10内的热气流均匀散出。壳体1与出风栅2之间的连接处通过弹性连接件3相隔开,以在壳体1与出风栅2之间形成供变形让位的间隙,使壳体1与出风栅2在热胀冷缩时不互相接触,从而大幅降低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异音。
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外壳组件,通过在壳体1与出风栅2之间设置弹性连接件3,将壳体1与出风栅2相隔开,使得壳体1与出风栅2在热胀冷缩时可以通过弹性连接件3进行弹性调节,避免壳体1与出风栅2互相接触而产生异音。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取暖器的外壳组件简单、可靠地降低了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异音,用户使用体验更佳,提升了产品的品质。
27.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参阅图3,壳体1包括底壁12及相对连接于底壁12两侧的侧壁13,底壁12及两块侧壁13围合形成具有出风口11的加热腔10,出风口11与底壁12相对布置。较佳地,壳体1的两端均为开口端,以避免出风栅2端部与壳体1端部接触。当然,壳体1的两端也可以分别设置端板,通过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将壳体1的端板与出风栅2端部固定。由于壳体1的端板与出风栅2端部固定在一起,加热过程中壳体1的端板位置温度不足以使得壳体1的端板及出风栅2端部发生明显形变而产生异音,壳体1及出风栅2的形变位置主要集中在壳体1延长方向的中部位置处。因此,壳体1的端板及出风栅2端部的相互连接处无需设置弹性连接件3。优选地,底壁12可以采用栏栅结构或网状结构,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其它可以通气的结构,这样,使得加热腔10与外部空间之间可以形成对流,有利于加热腔10内的热气流的快速散出。为了便于加工制造,壳体1采用金属板折弯形成两端开口的槽体结构,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槽体结构呈方形,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为u形、圆柱形等其它形状,在此不作限定。
28.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出风栅2包括出风板21及一体连接于出风板21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散热片22,出风板21上且位于多个散热片22之间间隔设置有的多个散热孔20。出风栅2采用一体连接于出风板21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散热片22相配合,并在出风板21上且位于多个散热片22之间设置散热孔20,这样使得加热腔10的热气流穿过散热孔20并与多个散热片22发生热传递,能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的效率,实现均匀升温。可以理解,出风栅2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出风栅2也可以采用栏栅结构、网状结构等其它可以实现散热的结构。
29.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3采用弹性塞,弹性塞可采用硅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两块侧壁13上位于出风口11处均形成有连接壁14,每一连接壁14上开设有插孔15(图1所示),弹性塞的一端插置于插孔15内,另一端抵持于出风栅2(具体为外侧的两块散热片22)上,连接壁14与出风栅2通过弹性塞相隔开。可以理解,插孔15也可以开设于出风栅2上对应连接壁14的位置处,弹性塞一端插置于出风栅2的插孔内,另一端抵持于连接壁14上,连接壁14与出风栅2通过弹性塞相隔开。此外,还可以在连接壁14及出风栅2对应连接壁14的位置处均开设插孔15,弹性塞两端分别插置于出风栅2的插孔及连接壁14的插孔15内,连接壁14与出风栅2通过弹性塞相隔开。为了保证热胀冷缩时连接壁14与出风栅2完全隔开,沿出风栅2延长方向间隔布置多个弹性塞。可以理解,弹性塞除了上述采用插孔15连接方式外,还可以采用在连接壁14和/或出风栅2上设置限位槽,弹性塞的至少一端设于对应的限位槽内的连接方式。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弹性塞的一端粘接于连接壁14或出风栅2
上,或者弹性塞的两端分别粘接于连接壁14和出风栅2上的连接方式。
30.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参阅图4,弹性塞包括塞体31及一体连接于塞体31一端的塞帽32。塞体31上靠近塞帽32的一端形成有夹持槽30,夹持槽30与连接壁14的厚度相适配。塞体31上与塞帽32相对的一端卡入插孔15内,连接壁14限位于夹持槽30内,塞帽32抵持于出风栅2上,出风栅2与连接壁14通过塞帽32相隔开。为了便于将塞体31卡入插孔15内,塞体31整体呈锥形。一个实施例中,塞体31包括塞柱311及一体连接于塞柱311上的圆台部312,塞柱311的两端分别从圆台部312的两端面伸出,塞帽32一体连接于塞柱311的一端,塞帽32与圆台部312之间形成夹持槽30,塞柱311上远离塞帽32的一端的外径小于插孔15的内径,圆台部312上靠近塞帽32一端的外径大于插孔15的内径,圆台部312另一端的外径等于塞柱311对应连接处的外径。这样,便于引导塞柱311上远离塞帽32的一端插入插孔15内,使得连接壁14夹持于塞帽32与圆台部312之间的夹持槽30内。在其它实施例中,塞柱311上远离塞帽32的一端不从圆台部312伸出,即塞柱311上远离塞帽32的一端为圆台部312。可以理解,圆台部312可变形成锥形体也同样可以实现,只要满足塞柱311的外径从远离塞帽32的一端向靠近塞帽32一端呈逐渐增大的锥形即可。
31.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连接件3还可采用弹性块,弹性块设置于壳体1与出风栅2之间,通过弹性块将壳体1与出风栅2相隔开。可以理解,弹性连接件3还可采用其它形式的弹性结构,只要能实现壳体1与出风栅2之间的弹性伸缩调节形成供变形让位的间隙即可。
3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取暖器包括上述的取暖器的外壳组件及安装于壳体1内的发热组件4。在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发热组件4包括发热管41以及套设于发热管41上的多个发热片42,发热管41至少为一根,本技术中优选为两根,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两根以上,发热管4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支架,且通过支架安装固定在壳体1内,为了进一步提高稳定性,发热管41的中部也设有支架,且通过支架安装固定在壳体1内,本技术中支架的形状呈l型,当然其也不限于l型,可根据实际安装需求设定;此处不对发热组件4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其属于现有技术。可以理解,发热组件4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采用发热丝、ptc加热器等可以实现发热的器件。
3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还包括两个支撑脚5,两个支撑脚5分别安装于壳体1的两端,支撑脚5用于对壳体1提供支撑,支脚的数量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支撑脚5的底部设有脚垫,脚垫可以增加摩擦力,使支撑脚5更稳定的贴合在地面上,脚垫可以由橡胶材料制成,当然其也可以由其它摩擦力大的材料制成。
34.为了便于安装固定支撑脚5,位于外侧的两块散热片22的底部内表面设有沿散热片22长度方向延伸的连接柱24,连接柱24上设有连接孔,通过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穿过支撑脚5并固定于连接柱24的连接孔内,从而实现出风栅2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脚5的固定连接。支撑脚5上设有与壳体1端部相适配的连接槽,支撑脚5通过连接槽套设于壳体1端部,并通过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将支撑脚5与壳体1(壳体1端部形成有经直角折弯的固定条)固定连接。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出风栅2可一体成型制成长条形型材,便于切断制作不同长度的出风栅2,减小材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装配时,先将发热组件4安装于壳体1内,弹性连接件3安装于壳体1上的出风口11处,将出风栅2从壳体1一端的开口置入,将出风栅2夹持于壳体1的出风口11内,出风栅2的两侧通过弹性连接件3与壳体1隔开,然后将支撑脚5套设于壳体1的两端,再通过紧固件将支撑脚5固定于连接柱24及壳体1上,从而实现壳体1、出风栅2、
弹性连接件3、发热组件4及支撑脚5的装配。如此装配便捷,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
35.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若干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重要性;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方向。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通,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