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度调整装置以及智能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32884发布日期:2022-08-06 02:25阅读:48来源:国知局
湿度调整装置以及智能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湿度调整装置以及智能管理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移动便利而且提升使用者方便性的湿度调整装置以及智能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2.一般加湿器或是除湿机大多设置在一固定位置,虽然设置有轮子方便移动,但是需要使用者手动地搬运至适当的角落才能进行湿度调整。
3.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移动便利而且提升使用者方便性的湿度调整装置,已经是业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湿度调整装置,设置在一预定区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一湿度调整模块,包括:一加湿单元,包括:一加湿水箱;一雾化器;一加湿管道,所述加湿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加湿水箱;以及一湿度提供器,连接所述加湿管道的另一端,所述湿度提供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一除湿单元,包括:一除湿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一除湿管道,所述除湿风扇设置在所述除湿管道的一端;一除湿单元,设置在所述除湿管道的另一端;以及一除湿水箱,设置在所述除湿单元的一侧;一控制电路,连接所述雾化器以及所述除湿单元;一第一传感器模块,至少包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以及一移动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提供多个控制信号以驱动所述移动模块在所述预定区域的多个地点进行移动。
5.可选地,所述加湿水箱连接所述除湿水箱。
6.可选地,所述加湿水箱与所述除湿水箱之间设置有一开关单元。
7.可选地,还包括:一地图分析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以及一第二传感器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至少包括一红外线传感器或是一激光测距传感器。
8.可选地,所述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或是外侧,所述移动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侧。
9.可选地,所述移动模块包括一马达以及一移动单元,所述马达连接所述移动单元,所述马达接收所述驱动信号以驱动所述移动单元。
10.可选地,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还包括一温度传感器或是一照度传感器。
11.可选地,还包括一第二传感器模块,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至少包括一陀螺仪传感器、一地磁传感器、一光学传感器、一红外线传感器、一激光测距传感器、一嗅觉气体传感器、一重量传感器以及一影像传感器的其中一个。
12.可选地,当所述第二传感器模块包括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或是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时,所述红外线传感器或是所述激光测距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侧。
13.可选地,还包括:一电源模块,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模块包括:一电池单元,提供一驱动电能给所述控制电路;以及一充电单元,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单元。
14.可选地,所述充电单元是一有线充电单元或是一无线充电单元,所述充电基座是一有线供电基座或是一无线供电基座。
15.可选地,还包括一通信模块,用于与一移动装置或是一服务器进行通信连接。
16.可选地,所述通信模块是一wi-fi通信单元、一蓝牙通信单元、一紫蜂通信单元、一lora通信单元、一sigfox通信单元或是一nb-iot通信单元。
1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智能管理系统,设置在一预定区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服务器;以及一湿度调整装置,通信连接所述服务器,其中,所述湿度调整装置包括:一壳体;一湿度调整模块,包括:一加湿单元,包括:一加湿水箱;一雾化器;一加湿管道,所述加湿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加湿水箱;以及一湿度提供器,连接所述加湿管道的另一端,所述湿度提供器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一除湿单元,包括:一除湿风扇,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一侧;一除湿管道,所述除湿风扇设置在所述除湿管道的一端;一除湿单元,设置在所述除湿管道的另一端;以及一除湿水箱,设置在所述除湿单元的一侧;一控制电路,连接所述雾化器以及所述除湿单元;一第一传感器模块,至少包括一湿度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以及一移动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其中,所述控制电路提供多个控制信号以驱动所述移动模块在所述预定区域的多个地点进行移动。
18.可选地,所述服务器是一本地服务器,设置在所述预定区域中。
19.本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湿度调整装置包括移动模块,可以在预定区域进行移动。再者,本技术的湿度调整装置还可以在预定区域的多个地点进行空气质量侦测程序,以决定多个地点进行湿度调整程序的顺序,不仅有效的提高使用者体验,也有效的提升湿度调整程序的效率。
20.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2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2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的示意图。
2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的另一示意图。
2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的方块图。
2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根据第一行进路线移动的示意图。
2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根据第二行进路线移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提供的内容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本技术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技术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技术的附图仅是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
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提供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28.应当可以理解的是,虽然本文中可能会使用到“第一”、“第二”、“第三”等术语来描述各种组件或者信号,但这些组件或者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主要是用以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或”,应视实际情况可能包含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组合。
29.请参阅图1、图2、图3以及图4,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智能管理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的方块图。
30.请参阅图1,智能管理系统sys1包括一湿度调整装置1以及一服务器2。湿度调整装置1通信连接服务器2。在本实施例中,湿度调整装置1 以及服务器2都设置在一预定区域area中。预定区域area可以是一家庭区域、一办公区域或是一公共区域。
31.请参阅图2及图3,湿度调整装置1包括一壳体10、一控制模块11、一湿度调整模块12、一通信模块13、一电源模块14、一移动模块15、一存储模块16、一第一传感器模块17、一地图分析模块18以及一第二传感器模块19。
32.控制模块11电性连接湿度调整模块12、通信模块13、电源模块14、移动模块15、存储模块16、第一传感器模块17、地图分析模块18以及第二传感器模块19。电源模块14提供一驱动电能给控制模块11、湿度调整模块12、通信模块13、移动模块15、存储模块16、第一传感器模块17、地图分析模块18以及第二传感器模块19。存储模块16存储有对应预定区域area的一地图数据。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快11是一控制电路。也就是,控制模块11可以是一中央处理器(cpu)、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sic)、一微处理器(mcu)。存储模块16是一闪存、一只读存储器、一可规化只读存储器、一电可改写只读存储器、一可擦可规化只读存储器或是一电可擦可规化只读存储器。
33.控制模块11、通信模块13、电源模块14、存储模块16、地图分析模块18都是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第一传感器模块17则是设置在壳体10 的内部或是外侧。移动模块15则是设置在壳体10的底侧。
34.请参阅图3以及图4,移动模块15包括一马达151以及一移动单元152。马达151连接移动单元152。马达151接收驱动信号以驱动移动单元152。移动单元152包括各种转向齿轮、多个轮子或多个履带,马达151则是连接移动单元152以使湿度调整装置1可进行全方向的行进。
3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传感器模块17至少包括一湿度传感器171。第一传感器模块17中的湿度传感器171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1。第一传感器模块 17还可以包括一温度传感器或是一照度传感器。湿度调整装置1可以定期地传送预定区域area中的各项环境参数(亮度、温度、湿度)给服务器2,以持续进行预定区域area的环境侦测。此外,服务器2可以连接预定区域 area中的其他智能电器,例如照明装置、音响设备或是空调设备,根据湿度调整装置1的各项环境参数,对预定区域area的各项环境参数进行调节。
36.在本实施例中,湿度调整模块12包括一加湿单元121以及一除湿单元 122。加湿单元121则包括一加湿水箱121a、一雾化器121b、一加湿管道 121c以及一湿度提供器121d。加湿管道121c的一端连接加湿水箱121a。湿度提供器121d则是设置在加湿管道121d的另一
端。湿度提供器121d 设置在壳体10的一侧。加湿水箱121a则是储存一定分量的水分,通过雾化器121b震动雾化,经过加湿管道121c以及湿度提供器121d提供至各地点的空气中,以增加湿度。其中,湿度提供器121d是一风扇。
37.除湿单元122则是包括一除湿风扇122a、一除湿管道122b、一除湿单元122c以及一除湿水箱122d。
38.除湿风扇122a设置在壳体10的一侧。除湿风扇122a设置在除湿管道122b的一端。除湿单元122c设置在除湿管道122b的另一端。除湿水箱122d则是设置在除湿单元122c的一侧。
39.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1连接雾化器121b以及除湿单元122c。除湿单元122c是一热交换器或是一制冷芯片,在本技术中不做限制。
40.如图2所示,加湿水箱121a连接除湿水箱122d。此外,加湿水箱121a 与除湿水箱122d之间设置有一开关单元12s。在其他实施例中,加湿水箱121a与除湿水箱122d可以不互相连接。
41.除湿单元122除去空气中的水分,可以留存在除湿水箱122d中。由于除湿水箱122d与加湿水箱121a互相连接,除湿水箱122d的水分可以通过开关单元12s提供给加湿水箱121a,作为加湿单元121提供至空气中的水分。
42.第二传感器模块19至少包括一红外线传感器191或是一激光测距传感器192的其中一个。
43.第二传感器模块19还可以包括一陀螺仪传感器、一地磁传感器、一光学传感器、一重量传感器或是一影像传感器。在其他实施例中,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可以用于侦测湿度调整装置1在行进间壳体10是否倾斜。
44.第二传感器模块19的激光测距传感器192或是红外线传感器191设置在壳体10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模块19包括两个激光测距传感器192以及两个红外线传感器191,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顶侧以及底侧。虽然有地图数据(二维地图)以及行进路线的指引,但是由于湿度调整装置1具有一定高度,在壳体10的顶侧与底侧分别设置传感器,以避开地图数据中有不同高度的障碍物。
45.由于本实施例中会利用第二传感器模块19的红外线传感器191或是激光测距传感器192进行预定区域area的测量,首先就会对预定区域area 的尺寸大小进行记录。接着会对预定区域area中的各种障碍物或是摆设进行测量。由于预定区域area的大小被记录之后,则可以对预定区域area 进行坐标分析与建立。其中坐标的分辨率则可以根据移动模块15的最小行进距离作为依据,如此一来,预定区域area的地图就可以作为湿度调整装置移动的依据。在本实施例中,地图分析模块18可以利用软件、固件或是硬件的方式完成。以固件或是硬件而言,地图分析模块18可以利用一特殊应用集成电路(asic)完成。以软件而言,地图分析模块18可以利用服务器2或是控制模块11配对的软件程序进行处理。
46.请参阅图5以及图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根据第一行进路线移动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湿度调整装置根据第二行进路线移动的示意图。
47.其中,控制模块11根据地图数据以获得一第一行进路线path1,并驱动移动模块15根据第一行进路线path1以及第一传感器模块17的湿度传感器171分别对预定区域area的多个地点l1-l9进行一湿度检测程序,并获得多个地点l1-l9的多个湿度参数。控制模块11
是利用湿度传感器171在预定区域area的多个地点l1-l9进行湿度检测程序,以分别取得多个地点l1-l9的湿度参数。第一行进路线path1的顺序可以由用户自行设定或是由湿度调整装置1根据预定区域area的地图数据进行分析而决定。此外,预定区域area的多个子区域h1-h8可以分别设置一个或多个地点进行湿度检测程序。在本实施例中,湿度调整装置1会从地点l1 顺序地移动到地点l2-l9进行湿度检测程序。在本实施例中,湿度检测程序除了湿度之外,还可以包括温度等环境参数。
48.这些地点l1-l9的湿度参数主要是湿度传感器171侦测到的湿度为主。多个地点l1-l9的湿度参数会根据高低顺序进行排列,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湿度参数会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而产生湿度参数的一第一顺序。例如,多个地点l1-l9的湿度参数由低到高的第一顺序是:地点l8、地点 l7、地点l6、地点l5、地点l4、地点l9、地点l3、地点l1以及地点 l2。
49.请参阅图6,接着,控制模块11根据多个地点l1-l9的多个湿度参数的第一顺序(湿度参数由低至高排列),产生一第二行进路线path2。第二行进路线path2则是从地点l8开始,然后地点l7、地点l6、地点l5、地点l4、地点l9、地点l3、地点l1以及地点l2。
50.也就是,控制模块11会根据第二行进路线path2驱动移动模块15,分别在预定区域area的多个地点l1-l9进行一湿度调整程序。如先前所述,湿度调整装置1就会从地点l8开始,然后地点l7、地点l6、地点l5、地点l4、地点l9、地点l3、地点l1以及地点l2,分别在各地点进行湿度调整程序。
5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行进路线path1以及第二行进路线path2都可以由地图分析模块18提供,但是较复杂的路线规划的行进路线,例如超过 10个地点以上的湿度调整程序,控制模块11则会将地图数据以及多个地点传送到服务器2。服务器2则可对地图数据以及多个地点数据进行行进路线的规划以及计算,再将计算完成的行进路线传送给湿度调整装置1的控制模块11。因此,控制模块11则可以依据服务器2提供的行进路线进行移动并完成湿度调整程序。
52.此外,当控制模块所述第一行进路线path1或是第二行进路线 path2,以驱动移动模块15时,使所述湿度调整装置移动至所述预定区域的所述多个地点,以进行湿度检测程序或是湿度调整程序的时候,第二传感器模块19的红外线传感器191或是激光测距传感器192则会持续提供给控制模块11一行进信号。行进信号则是包括与障碍物的距离以及距离变化。再者,湿度调整装置1还可以根据移动模块15目前的行进速度,判断到各地点的时间。
53.在本实施例中,电源模块14设置在壳体10中,电性连接控制模块11。电源模块14包括一电池单元141以及一充电单元142。电池单元141提供一驱动电能给控制模块11、湿度调整模块12、通信模块13、移动模块15、存储模块16、第一传感器模块17、地图分析模块18以及第二传感器模块 19。充电单元142则是电性连接电池单元141。
54.当电池单元141低于一预定电量值时,控制模块11就会根据地图数据提供一低电量驱动信号以及一充电行进路线给移动模块15,以使湿度调整装置1根据充电行进路线找到一充电基座进行充电。
55.电池单元141是一锂离子电池、一锂锰电池、一镍氢电池或是一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充电单元142是一有线充电单元或是一无线充电单元。充电基座是一有线供电基座或是一无线供电基座。当充电单元142是一有线充电单元时,充电单元142则可以是一交流转直流电压转换器或是一直流转直流电压转换器。当充电单元142是一无线充电单元时,充电单
元142 则包括一无线充电线圈。此外,充电单元142可以同时包括有线充电单元以及无线充电单元,并根据侦测到的充电基座类型而调整切换对应的充电单元。
56.在本实施例中,湿度调整装置1可以通过通信模块13与一移动装置9 或是服务器2进行通信连接。也就是,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装置9直接发送目标位置的坐标给湿度调整装置1,要求湿度调整装置1移动到目标位置。或是用户也可以通过移动装置9发送目标位置的坐标给服务器2,由服务器2发送移动信号给湿度调整装置1,以使湿度调整装置1移动到目标位置。此外,服务器2也可以提供地图数据给湿度调整装置1。进一步地说,服务器2可以提供更为复杂的地图分析功能。当预定区域area较为复杂以及广大时,行进路线分析的功能则可以交由服务器2进行。
57.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装置9是一智能手机、一平板计算机、一桌面计算机、一笔记本电脑或是一穿戴式电子装置。
58.在本实施例中,通信模块13包括一有线通信单元(图未示)以及一无线通信单元(图未示)。有线通信单元(图未示)可以与电源模块14协同工作,利用电源线路进行通信传输。有线通信单元(图未示)也可以独立设置以与服务器2进行通信连接,接收服务器2的控制信号或是数据库中的数据。
59.而无线通信单元(图未示)则可以是一wi-fi通信单元、一蓝牙通信单元、一紫蜂通信单元(zigbee)、一lora通信单元、一sigfox通信单元或是一nb-iot通信单元。
60.[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0061]
本技术的其中一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湿度调整装置包括移动模块,可以在预定区域进行移动。再者,本技术的湿度调整装置还可以在预定区域的多个地点进行湿度调整程序,以决定多个地点进行湿度调整程序的顺序,不仅有效的提高使用者体验,也有效的提升湿度调整程序的效率。
[0062]
以上所提供的内容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技术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