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751749发布日期:2022-04-22 06:15阅读:67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2.空气净化装置用以对空气进行过滤或者消毒等。空气净化装置的机壳内通常安装有多个净化模块,传统的多个净化模块通常位于同一风道内,从而外部的空气经过该风道时,多个净化模块同时开启,而用户无法根据需求控制单独一个净化模块开启单独或关闭。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旨在改善设有多个净化模块的空气净化装置无法实现仅开启或关闭单个净化模块的问题。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由顶盖、侧板及底板相互围合形成的机壳,所述机壳内形成有相互间隔的上风道和下风道,所述上风道安装有第一净化模块,所述下风道安装有第二净化模块;所述机壳还开包括第一进风口、第一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及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侧板或所述顶盖,并与所述上风道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侧板或所述顶盖,并与所述下风道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于侧板,并与上风道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于侧板,并与下风道连通。
5.可选地,所述上风道内还设有第一离心风机,所述第一离心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和第一出风侧,所述第一出风口开设于所述顶盖,所述第一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出风侧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
6.可选地,所述第一净化模块邻近所述第一进风侧或第一进风口设置;和/或,所述第一出风口处安装有除甲醛模块。
7.可选地,所述下风道内设有第二离心风机,所述第二离心风机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风侧和第二出风侧,所述第二进风侧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出风侧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
8.可选地,所述侧板包括前面板,所述第二出风口开设于所述前面板。
9.可选地,所述第二出风口设于所述顶盖,所述机壳内还设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一端连通所述下风道,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出风口。
10.可选地,所述连通管与所述下风道呈分体设置。
11.可选地,所述侧板包括前面板,所述连通管设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机与所述前面板之间;或者,所述侧板还包括背板,所述连通管设于所述第一离心风机与所述背板之间。
12.可选地,所述上风道内还设有显示组件,所述下风道内设有电控盒组件,所述显示组件安装于所述前面板,所述电控盒组件安装于所述背板。
13.可选地,所述显示组件安装于所述机壳远离所述连通管的一侧。
14.可选地,所述第二净化模块为加湿模块。
15.可选地,所述加湿模块为电解加湿模块,所述电解加湿模块包括水箱、水槽及电极
模块,所述水箱与所述水槽连通,所述电极模块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并用以电解所述水槽内的水。
16.可选地,所述水箱连接于所述水槽,所述水槽设于所述机壳内并能在前后方向滑动,所述电极模块设于所述机壳内并能沿前后方向摆动。
17.可选地,所述电解加湿模块还包括设于所述水槽上方的湿膜组件,所述水槽用于给所述湿膜组件供水。
18.可选地,所述湿膜组件包括驱动装置、转轮及湿膜本体;所述驱动装置传动连接所述转轮并驱动所述转轮转动;所述湿膜本体设于所述转轮,并至少部分伸入所述水槽内。
19.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机壳内形成有相互间隔的上风道和下风道,上风道内安装第一净化模块,下风道安装第二净化模块,则上风道内的第一净化模块与下风道内的第二净化模块互不影响,从而用户可针对自身需求仅开启或关停第一净化模块;或者仅开启或关停第二净化模块。另外,通过在侧板上开设第一进风口,在侧板和/或顶盖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均与上风道连通,则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口进入上风道内,并在上风道内通过第一净化模块的净化作用后,从第一出风口吹出,此时进一步保证了用户可以仅开启第一净化模块,而关闭第二净化模块。通过在侧板上开设第二进风口,在侧板和/或顶盖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均与下风道连通,则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二进风口进入下风道内,并通过第二净化模块进行净化,进而从第二出风口吹出,此时进一步保证了用户可以仅开启第二净化模块,而关闭第一净化模块,实现了用户可仅针对某个净化模块控制其开启或关闭的效果,从而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模式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一实施例的左视图;
23.图3为图2中a-a的剖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25.图5为图4中b-b的剖视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另一实施例的后视图;
28.图8为图7中c-c的剖视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的内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的内部后视结构示意图;
31.图1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的下风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2.图12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的下风道内取消电极模块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3.图13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的对应下风道的剖视图;
34.图14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装置中的湿膜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号说明:
[0036][0037][0038]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9]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0]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41]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42]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0043]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9,该空气净化装置包括由顶盖120、侧板110及底板相互围合形成的机壳100,机壳100内形成有相互间隔的上风道101和下风道
102,上风道101安装有第一净化模块210,下风道102安装有第二净化模块300,机壳100还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1a、第二进风口111b、第一出风口121及第二出风口131;第一进风口111a开设于侧板110,并与上风道101连通,第二进风口111b开设于侧板110,并与下风道102连通;第一出风口121开设于侧板110和/或顶盖120,并与上风道101连通,第二出风口131开设于侧板110和/或顶盖120,并与下风道102连通。
[0044]
通过将上风道101与下风道102相互间隔,则安装于上风道101内的第一净化模块210与安装于下风道102内的第二净化模块300相互不受影响,且外部的风可仅通过上风道101或下风道102净化后吹向室内。当风仅经过上风道101时,可仅开启第一净化模块210,而不用开启第二净化模块300,从而可以单独控制第一净化模块210开启、同时控制第二净化模块300关闭;此时外部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11a进入上风道101内,并通过第一净化模块210对空气净化后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当风仅经过下风道102时,可仅开启第二净化模块300,而不用开启第一净化模块210,从而可以单独控制第二净化模块300开启,同时控制第一净化模块210关闭;此时外部空气从第二进风口111b进入下风道102内,并通过第二净化模块300对空气净化后从第二出风口131吹出。如此,该空气净化装置实现了针对某个净化模块控制其开启或关闭的效果,从而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模式。另外,当第二净化模块300为加湿消毒模块时,通过将上风道101与下风道102相互隔离,则下风道102内的第二净化模块300释放的消毒剂不会进入上风道101内,进而可实现单独控制下风道102内的第二净化模块300开启或关闭的效果,避免第二净化模块300释放的消毒剂粘在上风道101的滤网或者出风口处,从而能够保证在关闭第二净化模块300后,避免仍向室内释放气味刺鼻的味道。
[0045]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同时需要第一净化模块210和第二净化模块300同时对空气进行净化时,也可一同开启第一净化模块210和第二净化模块300,此时外部的风分两路分别通过第一进风口111a和第二进风口111b进入上风道101和下风道102,并分别通过第一净化模块210对上风道101的风进行净化和通过第二净化模块300对下风道102内的风进行净化,进而分别从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31吹出。
[0046]
具体地,机壳100可呈长方体、圆柱体或者其他形状。当机壳100呈长方体时,侧板110上可设有一个较大尺寸的进风口111,该进风口111同时连通上风道101和下风道102,此时第一进风口111a与第二进风口111b为同一进风口;或者该侧板110上设置有两个较小尺寸的子进风口,且这两个子进风口分别连通上风道101和下风道102,即这两个子进风口即分别为第一进风口111a和第二进风口111b。具体地,第一进风口111a和第二进风口111b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进风口111a和/或第二进风口111b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另外,第一进风口111a还可采用格栅状,第二进风口111b也可采用格栅状。
[0047]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侧板110可包括前面板130、背板140、左侧板及右侧板,前面板130与背板140相对设置,左侧板和右侧板均连接前面板130和背板140,其中左侧板和右侧板上可均设有第一进风口111a和第二进风口111b。如此设置,则使得用户在将空气净化装置安装完毕后,即使机壳100的背板140和其中一个侧板110均贴近墙壁设置,仍然能够保证至少50%的空气能够从背离墙壁的侧板110所开设的进风口进入机壳100内部,进而保证一定量的进风量。当然,如果仅仅机壳100的背部贴近墙壁,而左侧板和右侧板
均不被墙壁遮挡时,则能进一步提升进风量,保证较好的进风效果,进而实现较高的空气净化效率。
[0048]
另外,为了实现较好的进风效果,且避免墙壁遮挡进风口11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11a和/或第二进风口111b也可设于前面板130,从而使得该空气净化装置无论如何放置,只要保证前面板130面向用户,则室内空气能够从开设于前面板130的第一进风口111a进入上风道101内;和/或,通过前面板130的第二进风口111b进入下风道102内。或者,第一进风口111a也可设于顶盖120,此时如何放置空气净化装置均不易遮挡进风口111,进而能够保证较大的进风量。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进风口111a设于侧板110,则避免灰尘或杂物通过第一进风口111a被吸入上风道101内。
[0049]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在机壳100内形成有相互间隔的上风道101和下风道102,上风道101内安装第一净化模块210,下风道102安装第二净化模块300,则上风道101内的第一净化模块210与下风道102内的第二净化模块300互不影响,从而用户可针对自身需求仅开启或关停第一净化模块210;或者仅开启或关停第二净化模块300。另外,通过在侧板110上开设第一进风口111a,在侧板110和/或顶盖120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21,第一进风口111a和第一出风口121均与上风道101连通,则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口111a进入上风道101内,并在上风道101内通过第一净化模块210的净化作用后,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此时进一步保证了用户可以仅开启第一净化模块210,而关闭第二净化模块300。通过在侧板110上开设第二进风口111b,在侧板110和/或顶盖120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131,第二进风口111b和第二出风口131均与下风道102连通,则外部空气可通过第二进风口111b进入下风道102内,并通过第二净化模块300进行净化,进而从第二出风口131吹出,此时进一步保证了用户可以仅开启第二净化模块300,而关闭第一净化模块210,实现了用户可仅针对某个净化模块控制其开启或关闭的效果,从而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模式。
[0050]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6,上风道101内还设有第一离心风机800,第一离心风机8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风侧和第一出风侧,第一进风侧朝向第一进风口111a,第一出风侧连通第一出风口121。
[0051]
具体地,当第一进风口111a设有一个时,该第一离心风机800可以为单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该单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只有一个第一进风侧,该第一进风侧朝向第一进风口111a,从而从该第一进风口111a处吸风。当第一进风口111a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分别设于两个相对的侧板110上时,该第一离心风机800可以为单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即该单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只有一个第一进风侧,其中该单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可以设置一个,从而该进风侧连通任意一个第一进风口111a即可。或者该单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也可设置两个,两个单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的第一进风侧分别朝向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或者,当第一进风口111a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分别设于两个相对的侧板110上时,该第一离心风机800也可为双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即该第一离心风机8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进风侧,此时只需设置一个双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且该双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的两个第一进风侧可分别朝向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
[0052]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121可设于顶盖120。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21开设于顶盖120,则避免第一出风口121直接吹向用户,使得该空气净化装置在能够供用户吸入洁净空气的
同时又能实现无风感的效果。其中,第一出风口121可以设置一个、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等。第一出风口12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或者其他异形形状。另外,第一出风口121还可设置成格栅状。
[0053]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第一净化模块210邻近第一进风侧或第一进风口111a设置。
[0054]
具体地,第一净化模块210可设于第一进风口111a背离第一离心风机800的一侧或者设于第一进风口111a内,从而使得进入机壳100内的空气已提前经过第一净化模块210进行净化,从而保证吸进机壳100内的空气具有较高的洁净度。
[0055]
或者,第一净化模块210也可设于第一进风侧与第一进风口111a之间。通过将第一净化模块210设于第一进风侧与第一进风口111a之间时,则使得机壳100对第一净化模块210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并且第一净化模块210可首先对经过进风口111的空气进行过滤杀菌,从而避免过多的杂质或者灰尘进入第一离心风机800内而影响第一离心风机800的正常运转。其中,第一净化模块210可具体包括净化过滤模块和杀菌模块,净化过滤模块用以对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和杂质等进行过滤。杀菌模块是能够对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进行灭杀的模块。净化过滤模块可靠近第一进风口111a设置,杀菌模块可设于净化过滤模块背离第一进风口111a的一侧,从而当空气进入第一进风口111a后,可首先经过净化过滤模块对一些粉尘、杂质等进行过滤,进而再通过杀菌模块进行杀菌处理,从而进一步确保从第一出风口121吹出较为洁净的风。
[0056]
具体地,当第一进风口111a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分别设于两个侧板110上时,该第一离心风机800可以为单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即该单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只有一个第一进风侧,其中该单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可以设置一个,从而该第一进风侧朝向任意一个第一进风口111a即可。或者该单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也可设置两个,两个单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的第一进风侧分别朝向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此时第一净化模块210也可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净化模块210分别对应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设置,且分别对应每一个单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的第一进风侧。
[0057]
当然,当第一进风口111a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分别设于两个相对的侧板110上时,该第一离心风机800也可为双侧吸风第一离心风机800,即该第一离心风机800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进风侧,此时只需设置一个该双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第一净化模块210也可设有两个,两个杀菌模块分别对应两个第一进风口111a设置,且分别设于该双侧吸风的第一离心风机800的两个第一进风侧。
[0058]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净化模块210需要通电后进行工作,为了实现第一净化模块210的通电效果,第一净化模块210上设有接电模块220。如图10所示,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更换第一净化模块210,接电模块220可设于第一净化模块210的后端部,即接电模块220设于第一净化模块210背离前面板130的一端,从而在将第一净化模块210从前方抽出并进行更换时,该过程对接电模块220的影响较小。
[0059]
为了保证更好的出风质量,本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1至图3,第一出风口121处安装有除甲醛模块400。
[0060]
通过在第一出风口121处安装有除甲醛模块400,则通过上风道101内的第一净化模块210进行杀菌净化后,还可通过除甲醛模块400实现甲醛气体的去除,从而进一步保证
从该空气净化装置中吹出的空气为洁净的空气。具体地,该除甲醛模块400可以为锰网模块,该锰网模块的设置可以避免频繁被更换,并且通过将除甲醛模块400设置成网状结构,则避免多次更换该模块,且还能防止外部的杂物通过第一出风口121落入上风道101内而影响其他部件的正常工作。
[0061]
当然,为了实现除去甲醛的效果,在其他实施例中,锰网模块也可通过活性炭等具有除甲醛功能的模块代替。另外,可以理解的是,除甲醛模块400还可放置在第一离心风机800的进风侧,即外界的空气通过除甲醛模块400除去甲醛后再通过第一离心风机800向第一出风口121吹出。
[0062]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为了便于外界的空气进入到下风道102内,并便于下风道102内的空气通过第二出风口131流出,下风道102内也可设置第二离心风机900,第二离心风机900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风侧和第二出风侧,第二进风侧朝向第二进风口111b,第二出风侧连通第二出风口131。
[0063]
通过在下风道102内设置第二离心风机900,且第二离心风机900的第二进风侧朝向第二进风口111b,第二出风侧连通第二出风口131,则在第二离心风机900的作用下,可将外部的风通过第二进风口111b吸进,并通过第二出风口131吹出。具体地,当第二进风口111b设有一个时,该第二离心风机900可以为单侧吸风的第二离心风机900,该单侧吸风的第二离心风机900只有一个第二进风侧,该第二进风侧朝向第二进风口111b,从而从该第二进风口111b处吸风。当第二进风口111b开设有两个并分别设于相对的两个侧板110时,该第二离心风机900也可以为双侧吸风的第二离心风机900,此时第二离心风机900具有两个第二进风侧,该两个第二进风侧分别朝向两个进风口111b。
[0064]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侧板110包括前面板130,第二出风口131开设于前面板130。
[0065]
通过将连通下风道102的第二出风口131开设于前面板130,则能保证下风道102出风时,风能够直接吹向室内。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出风口131与下风道102连通,因此当第二出风口131开设于前面板130时,第二出风口131处于较低的位置,从该第二出风口131吹出的风不会直接吹向人脸,从而有效地保护了用户;并且,当第二出风口131开设于前面板130时,则从第二出风口131吹出的空气可直接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从而提升消毒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31也可设于其他侧板110上。
[0066]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照图6至图8,第二出风口131也可设于顶盖120。
[0067]
通过将第二出风口131设于顶盖120,则使得经过下风道102的风也可向上出风,进而避免由下风道102释放的消毒剂直接吹向用户。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21与第二出风口131可为同一出风口,从而可避免在顶盖120开设更多的出风口,减少工序和提高顶盖120的强度。或者第一出风口121与第二出风口131为不同的出风口,二者间隔设置于顶盖120,则可避免上风道101和下风道102吹出的风相互混合。
[0068]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基于第二出风口131设于顶盖120的方案,本实施例中,机壳100内还设有连通管700,连通管700一端连通下风道102,另一端连通至第二出风口131。
[0069]
通过将连通管700的一端连通下风道102,另一端连通第二出风口131,则使得下风道102与上风道101可相互隔绝,从而避免上风道101与下风道102的空气混合,保证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31分别送出不同需求的风。其中连通管700可以为与下风道102呈分体的结构,也可为与下风道102呈一体的结构。
[0070]
可选地,连通管700与下风道102呈分体设置,从而当连通管700发生损坏或泄漏时,可单独更换连通管700,且便于整个空气净化装置各个部件的拆装。具体地,该连通管700可与下风道102通过法兰连接或者插接等方式进行连接。
[0071]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侧板110包括前面板130,连通管700设于第一离心风机800与前面板130之间;或者,侧板110还包括背板140,连通管700设于第一离心风机800与背板140之间。
[0072]
通过将连通管700设于第一离心风机800与前面板130之间,或者设于第一离心风机800与背板140之间,则使得连通管700的设置可以避开侧板110上开设的第一进风口111a和第二进风口111b,从而避免第一进风口111a和第二进风口111b被遮挡,保证进风更加通畅。
[0073]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4和图5,上风道101内还设有显示组件500,下风道102内设有电控盒组件600,显示组件500安装于前面板130或背板140,电控盒组件600安装于背板140。
[0074]
通过背板140与前面板130相对设置,下风道102内设有电控盒组件600,并安装于背板140,则避免电控盒组件600遮挡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31。同样的,上风道101内设有显示组件500,显示组件500安装于前面板130,则可以便于用户随时观察显示组件500上显示的一些数据。当然,在不考虑可视性的条件下,也可将显示组件500设于背板140。
[0075]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显示组件500安装于机壳100远离连通管700的一侧。
[0076]
通过在上风道101内设有显示组件500,显示组件500设于机壳100远离连通管700的一侧,则避免设有连通管700的一侧部件安装较集中。具体地,当连通管700设于第一离心风机800与前面板130之间时,则连通管700更加靠近前面板130,此时可将显示组件500安装于与前面板130相对的背板140上,从而避免显示组件500与连通管700安装后过于拥挤。当连通管700设于第一离心风机800与背板140之间时,则连通管700更加靠近背板140,此时可将显示组件500安装于与背板140相对的前面板130上,从而避免显示组件500与连通管700安装后过于拥挤。
[0077]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风道101内设有显示组件500,且不设置连通管700时,显示组件500可优选设于前面板130,从而便于用户随时观看到显示组件500,进而监控显示组件500上显示的一些信息。
[0078]
进一步地,第二净化模块300可为加湿模块。
[0079]
通过设置加湿模块,则可对较为干燥的空气进行加湿处理,从而吹出湿度适宜的空气。
[0080]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净化模块300也可为过滤或者杀菌模块。
[0081]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当第二净化模块300为加湿模块时,该加湿模块为电解加湿模块,下风道102内的电解加湿模块包括:水箱310、水槽320及电极模块330,水箱310与水槽320连通,电极模块330至少部分伸入水槽320内,并用以电解水槽320内的水。
[0082]
通过将水箱310与水槽320连通,则水箱310可向水槽320内提供一定量的水,电极模块330可对水槽320内的水电解并电解生成次氯酸,从而产生的次氯酸在进入下风道102的空气的带动下从第二出风口131吹出,实现对空气消毒的效果。
[0083]
为了便于布局,第二离心风机900的出风口可向上,水箱310、水槽320及电极模块
330设于第二离心风机900的上方,即设于第二离心风机900的出风侧。具体地,水槽320设于第二离心风机900的上侧,并具有向上敞开的槽口,水箱310设于水槽320上方,电极模块330设于水槽320上方。
[0084]
基于上述电极模块330至少部分伸入水槽320内的方案,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电极模块330固定设于机壳100,则水槽320在滑动过程中,水槽320的槽壁会触碰到电极模块330并被电极模块330所止挡,进而限制了水槽320的滑动路径的长度、甚至限制了水槽320的滑动。
[0085]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为了便于对水箱310内加水,水箱310连接于水槽320,且水槽320设于机壳100内并能在前后方向滑动,电极模块330设于机壳100内并能前后方向摆动。
[0086]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电极模块330设于机壳100内并能前后摆动,则用户将前面板130打开后并拉动水槽320在前后方向滑动时,水槽320的槽壁触碰到电极模块330后,其驱动电极模块330转动,从而电极模块330转动时为水槽320的运动提供避让空间,有利于水槽320从下风道102内抽出或者卡进下风道102内。并且,在水槽320抽出和卡进下风道102的过程中,也带动水箱310从下风道102内抽出或卡进下风道102,进而便于用户更换水箱310内的水或便于向水箱310内添加水。
[0087]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照图11至图14,电解加湿模块还包括设于水槽320上方的湿膜组件340,水槽320用于给湿膜组件340供水。
[0088]
通过将湿膜组件340设于水槽320上方,且水槽320用以给湿膜组件340供水,则湿膜组件340被水槽320内的水浸湿后,风通过该湿膜组件340时,可吹出加湿的空气,从而保证室内保持在合适的湿度内。
[0089]
具体地,水槽320可通过水泵连通湿膜组件340的上端,从而在水泵的作用下将水槽320内的水引入湿膜组件340的上方,进而从湿膜组件340的上方向下流,扩大湿膜组件340被水浸湿的范围。或者,湿膜组件340呈卷帘结构,卷帘的下端浸入水槽320内,当卷帘卷动过程中,使得湿膜组件340各个部位均能依次浸入水槽320内,实现湿膜组件340各处被浸湿的效果。
[0090]
本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4所示,湿膜组件340包括驱动装置341、转轮342及湿膜本体343,驱动装置341传动连接转轮342并驱动转轮342转动;湿膜本体343设于转轮342,并至少部分伸入水槽320内。
[0091]
通过驱动装置341驱动转轮342转动,则转轮342转动时带动安装于转轮342上的湿膜本体343转动,从而湿膜本体343在转动过程中,其不同部位依次伸入水槽320内被水浸湿,当转轮342转动一圈时,能够充分吸收水槽320内的水,进而可实现将湿膜本体343的一周浸湿的效果。其中,该湿膜组件340可设于第二离心风机900的出风侧,当然,该湿膜组件340也可设于第二离心风机900的进风侧。
[0092]
具体地,驱动装置341可包括电机和传动连接于电机的主动齿轮,转轮342上设有从动齿轮342a,从而从动齿轮342a与主动齿轮啮合,实现电机启动后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和转轮342转动,进而实现带动湿膜本体343转动的效果。
[009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
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