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用导风板及其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94114发布日期:2022-05-05 16:14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用导风板及其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用导风板及其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空调是一种换热设备,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安装在室内,用于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
3.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一般采用纯圆弧结构,圆弧结构的导风面有利于减缓风速和改变风向,但是往往会造成导风板出气流紊乱,导致室内机工作噪声较大,甚至会出现回流情况,影响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性能影响和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4.也有采用纯直线段的导风板结构,这种导风板结构有利于准确引导风向,但是此种导风板设计使得空调出风量大时,气流朝向用户方向,且出风速度较快,容易引起用户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空调用导风板,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工作性能和舒适度较差的问题。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种空调用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中部转动连接在空调的出风口处,所述导风板具有导风面和外饰面,在所述导风板的横截面上,所述导风面的边线包括直线段和背离出风口凸出的第一圆弧段,当所述导风板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圆弧段位于所述直线段的上部。
7.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8.当制热时,直线段的方向向下使得热气流在第一圆弧段的引导下柔和且快速的改变气流方向,向地面方向吹出,基于热气流向上运动的基本原理,使得被加热的空气先向下吹出然后缓慢向上扩散,避免用户使用空调时,被热气直吹导致不适感;直线段对气流起到进一步引导作用,可以减少出风口气流的紊乱情况,防止回流,降低气流噪音。
9.当制冷时,直线段的方向向上,同时第一圆弧段的方向向上,使得冷空气在直线段的引导下进入第一圆弧段的弯曲部,凝露形成于导风板的弯部,避免凝露滴落;之后冷空气由圆弧段向上引导,吹向天花板方向,随后逐渐扩散下沉,避免过冷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引起不适感;可见,本技术所提出的导风板更有利于减少风阻,降低气流噪声,减少导风板形成凝露的概率,还可以起到引导冷凝水流向的作用。
10.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风道的本体,所述风道的出风口处安装有上述导风板。由于其安装有上述导风板,因而提升了室内机的工作性能和舒适度。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板闭合的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制热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制冷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15.上述附图中:1、导风板;101、直线段;102、第一圆弧段;2、本体;3、风道;301、第二圆弧段;4、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17.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空调用导风板,所述导风板1的角度可调且其中部转动连接在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处,具体的,空调室内机的本体2具有风轮4和风道3,该风道3的末端即为出风口,导风板1与出风口的内壁限定出导风通道;为实现导风板1的角度调节,导风板1的一端设有端盖(图中未示出),空调室内机上设有驱动电机(图中未示出),驱动电机与导风板1相连用以驱动导风板1摆动,应当理解的是,空调室内机、端盖、驱动电机本身结构以及其与导风板1的具体连接方式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所述导风板1具有导风面和外饰面,在所述导风板1的横截面上,所述导风面的边线包括直线段101(即图4中的bc段)和背离出风口凸出的第一圆弧段102(即图4中的ab段),也就是说所述导风板1的横截面在外饰面处的至少一部分轮廓线形成圆弧形,外饰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凸曲面,导风面的至少一部分为凹曲面;当所述导风板1处于关闭状态时,所述第一圆弧段102位于所述直线段101的上部;为方便成型制造导风板1,所述外饰面的边线与所述导风面的边线相平行,导风面和外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即厚度)为2mm到5mm。
18.采用上述方案,如图2所示,当制热时,直线段101的方向向下使得热气流首先在第一圆弧段102的引导下柔和且快速的改变气流方向进而向地面方向吹出,基于热气流向上运动的基本原理,使得被加热的空气先向下吹出然后缓慢向上扩散,避免用户使用空调时,被热气直吹导致不适感;此外,固设于第一圆弧段102末端的直线段101对气流起到进一步引导作用,可以减少出风口气流的紊乱情况,防止回流,降低气流噪音。如图3所示,当制冷时,直线段101的方向向上,同时第一圆弧段102的方向向上,使得冷空气在直线段101的引导下进入第一圆弧段102的弯曲部,凝露形成于导风板1的弯部,避免凝露滴落;之后冷空气由圆弧段向上引导,吹向天花板方向,逐渐扩散下沉,避免过冷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引起不适感。
19.可见,本技术所提出的导风板1更有利于减少风阻,降低气流噪声,减少导风板1形成凝露的概率,还可以起到引导冷凝水流向的作用。
20.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切向延长线与所述直线段101之间的夹角为0度到10.5度,所述第一圆弧段102所对应的圆心角为40度至90度,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弧长与所述直线段101的长度之比为3到5.5,作为优选n为4.5;将上述夹角和长度比值以及第一圆弧段102所对应的圆心角度进一步限定以使第一圆弧段102与直线段101比例和倾角达到最优,进而增强导风板1降低噪音和引导水流向的作用并减少风阻以及凝露形成的概率。
21.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另一实施例,所述导风板1的转动轴心o2、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圆心o1以及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中心点m形成钝角三角形,该钝角三
角形中角β(即∠o1mo2)不大于15度,角α(即∠mo1o2)为3度至5度;通过设置o1、o2以及m的相对位置,定量优第一圆弧段102的转动轨迹,进一步增强导风板1降低噪音和引导水流向的作用并减少风阻以及凝露形成的概率。
22.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另一实施例,所述风道3的上壁面具有避让所述导风板1的第二圆弧段301,所述第二圆弧段301的圆心与所述导风板1的转动轴心相重合;风道3上壁面的圆弧段设计,使得风道3形成先收缩后扩张的截面形状,有利于减缓气流在出风口的流速,增加出风舒适性,同理,还可将风道3的出风口设置为渐变的喇叭状,以进一步减缓气流流速;更进一步的,将第二圆弧段301的半径与线段o2a(a点为外饰面的一端端点)的长度之差设置为小于5mm,以控制导风板1回转时与第二圆弧段301的间隙,提升降噪、引流和减少凝露的效果。
23.如图1及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另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直径与所述空调室内机的风轮4直径的比值大于1,优选为1.5。所述第一圆弧段102的直径大于风轮4直径使得出风风道3在出风口处呈扩张趋势,减缓出风速度,同时使得出风量更大。
24.如图1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另一实施例,当空调制冷时,所述导风板1顺时针转动20度至65度,优选为转动至线段o2c与墙面垂直的位置。当导风板1位于顺时针转动至线段o2c与墙面垂直的位置时,导风板1的直线段101方向向上,同时第一圆弧段102的方向向上,风量较大的同时,使得冷气流在直线段101的引导下进入第一圆弧段102的弯部,凝露形成于第一圆弧段102的弯部,避免凝露滴落;之后冷空气在第一圆弧段102由向上引导,吹向天花板方向,逐渐扩散下沉,避免过冷的空气直接吹向用户,引起不适感。
25.如图1及图2所示,当空调制热时,所述导风板1逆时针转动0度至90度,优选为转动至线段o2c与墙面平行的位置。当导风板1位于逆时针转动至线段o2c与墙面平行的位置时,导风板1的直线段101方向向下,风量较大的同时,使得热气流在第一圆弧段102导风面的引导下柔和且快速的改变气流方向,向地面方向吹出,基于热气流向上运动的基本原理,通过控制制热模式下的向下出风方向,使得被加热后的空气先垂直向下吹出,然后缓慢向上扩散,避免用户使用空调时,被热气直吹导致不适感。此外,导风板1的直线段101设置对出风口处的气流起到进一步的引导作用,可以减少出风口气流的紊乱情况,防止回流,降低气流噪声。
26.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