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876911发布日期:2022-04-30 20:20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水器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电器设备,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随着工业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工艺、新材料和新造型在热水器上的运用,不仅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热水器,如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热泵热水器等等,而且对热水器也进行了相应的结构优化。
3.以热泵热水器为例,往往是在热泵的作用下,通过冷媒与水进行换热后向用户提供热水,不仅能够满足房间的取暖需求,而且可以满足日常家庭的热水需要。在现有的热泵热水器中,往往会布置水管路、冷媒管路、水泵、膨胀罐、换热器、电加热器、水流开关、安全阀等相关部件,在对相关管路、部件进行布置装配时,现有的热泵热水器内部往往结构布置较为杂乱,同时对各个部件需要在热泵热水器内部逐一固定装配,甚至需要在其内部设置额外的固定框结构,来对相应部件进行固定,这使得现有的热泵热水器拆装便捷性较差,不仅增大了热泵热水器的生产装配难度,不便于生产组装以及后期维护拆装,而且不利于简化热泵热水器内部相关部件的结构布局。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泵热水器内部组件布局较为杂乱、拆装便捷性较差的问题。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包括壳体、水模块、固定模组,所述固定模组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被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固定模组的至少部分外壁结构与壳体的内壁抵接,所述固定模组内部设置槽体结构,所述水模块的至少部分组件被设置在固定模组的内部,并与槽体结构卡接,以实现对水模块的固定装配。从而本技术可以在无需对水模块、壳体进行改动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能够拆装的固定模组,在固定模组对水模块进行包裹、卡接固定的同时,固定模组与壳体抵接,可以视为在水模块与壳体之间的空间由固定模组填充,这使得在壳体内部有限空间的限定作用下,仅仅通过固定模组便能够牢靠地对水模块进行固定,省去了常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的常规固定结构,如紧固件、固定框(梁)、管箍、管线支座等结构,有利于简化热泵热水器内部相关部件的结构布局,同时能够极大地提高热泵热水器内部组件的拆装便捷性以及拆装效率,降低热泵热水器在生产组装以及后期维护拆装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同时,固定模组对水模块的包裹作用,也能够对水模块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振动进行缓冲,不仅能够对水模块的相关部件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减振降噪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水模块在运行中可能产生噪音。
7.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模组包括底衬模块、压合模块,所述底衬模块与壳体的底板抵接,所述底衬模块设置第一槽体,所述压合模块设置第二槽体,所述水模块的至少部分组件
与第一槽体卡接,所述第二槽体与水模块的至少部分组件卡接,并能够将水模块压合入第一槽体内;从而在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的共同作用下,固定模组不仅能够进行简单便捷地拼装,而且能够牢靠地对水模块进行固定,省去了常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的常规固定结构,有利于提高热泵热水器内部组件的拆装便捷性以及拆装效率。
8.进一步的,所述压合模块包括至少两个子模块,任意相邻的两个子模块之间均以能够拆卸方式连接。具体的,所述压合模块包括第一模块、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具有第一拼合面,所述第二模块具有第二拼合面,所述第一拼合面与第二拼合面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从而通过将压合模块分割为至少两个子模块,在子模块拼接完成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压合模块,不仅确保了压合模块对水模块的整体装配性能,而且对于单个子模块而言,其卡接着力点相对减少,使得人们对各个子模块施加一个较小的作用力,便可以对压合模块进行拆卸,进而实现对固定模组、水模块之间的便捷拆卸。
9.进一步的,所述水模块包括冷媒管路、进水管路、换热器、过水管路、电加热器、出水管路、排气阀、膨胀罐,所述进水管路中设置水泵,所述过水管路中设置流量开关,一方面确保水模块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能够确保水模块能够利用冷媒对水进行换热,以满足人们对热水的需求。
10.进一步的,所述底衬模块设置膨胀罐固定槽,所述膨胀罐固定槽与膨胀罐卡接;所述底衬模块设置换热器固定槽,所述压合模块设置换热器压合槽,所述换热器分别与换热器固定槽、换热器压合槽卡接;所述压合模块设置电加热器固定槽,所述电加热器固定槽与电加热器卡接,从而通过在底衬模块、压合模块分别设置槽体结构,能够简单便捷地对水模块中各组件进行装配固定。
11.进一步的,所述底衬模块设置冷媒管固定槽,所述冷媒管固定槽与冷媒管路的至少部分长度的管体结构卡接;所述压合模块设置进水管固定槽,所述进水管固定槽与进水管路的至少部分长度的管体结构卡接;所述底衬模块设置出水管固定槽,所述压合模块设置出水管压合槽,所述出水管路分别与出水管固定槽、出水管压合槽卡接;所述压合模块设置过水管固定槽,所述过水管固定槽与过水管路卡接,从而通过在底衬模块、压合模块分别设置槽体结构,能够简单便捷地对水模块中各个管线进行装配固定。
12.进一步的,所述压合模块设置流量开关固定槽、排气阀固定槽,所述流量开关固定槽与流量开关卡接,所述排气阀固定槽与排气阀卡接,能够简单便捷地实现对流量开关、排气阀等组件的固定。
13.进一步的,所述换热器固定槽与冷媒管固定槽连通;所述过水管固定槽的一端与换热器压合槽连通,另一端与电加热器固定槽连通;所述进水管固定槽与换热器压合槽连通,能够在水模块中相关管线在布线、连通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产生空间干涉。
14.所述水模块包括管路集成盘,所述进水管路、出水管路、冷媒管路均贯穿管路集成盘,并均与管路集成盘连接,从而使得水模块中的管路结构统一由管路集成盘进行汇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热泵热水器内部管线布置杂乱的情况发生,提高水模块的整体模块化程度,便于对水模块进行整体装配。
1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具有以下优势: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通过设置能够拆装的固定模组,可以在无需对水模块、壳体进行改动的基础上,将固定模组对水模块进行包裹、卡接固定,同时
固定模组与壳体抵接,可以视为在水模块与壳体之间的空间由固定模组填充,这使得在壳体内部有限空间的限定作用下,仅仅通过固定模组便能够牢靠地对水模块进行固定,省去了常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的常规固定结构,如紧固件、固定框(梁)、管箍、管线支座等结构,有利于简化热泵热水器内部相关部件的结构布局,同时能够极大地提高热泵热水器内部组件的拆装便捷性以及拆装效率,降低热泵热水器在生产组装以及后期维护拆装过程中的操作难度。
17.同时,固定模组对水模块的包裹作用,也能够对水模块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振动进行缓冲,不仅能够对水模块的相关部件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减振降噪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水模块在运行中可能产生噪音。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拆下顶盖、电控盒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爆炸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水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底衬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压合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第二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第一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顶盖;2、电控盒;3、固定模组;31、底衬模块;311、膨胀罐固定槽;312、换热器固定槽;313、冷媒管固定槽;314、出水管固定槽;315、进水管避让槽;32、压合模块;321、换热器压合槽;322、电加热器固定槽;323、进水管固定槽;324、出水管压合槽;325、过水管固定槽;326、流量开关固定槽;327、排气阀固定槽;33、第一模块;331、第一拼合面;34、第二模块;341、第二拼合面;4、水模块;41、水泵;42、换热器;43、流量开关;44、排气阀;45、电加热器;46、膨胀罐;47、压力表;48、安全阀;49、管路集成盘;5、壳体;51、装配边;52、底板;6、进水管路;7、出水管路;8、冷媒管路;9、排液管;10、过水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文将使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向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传达他们工作的实质所通常使用的术语来描述本公开的实用新型概念。然而,这些实用新型概念可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因而不应视为限于本文中所述的实施例。
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在现有技术中,热泵热水器内部往往结构布置较为杂乱,同时对各个部件需要在热泵热水器内部逐一固定装配,甚至需要在其内部设置额外的固定框结构,来对相应部件进行固定,这使得现有的热泵热水器拆装便捷性较差,不仅增大了热泵热水器的生产装配难度,不便于生产组装以及后期维护拆装,而且不利于简化热泵热水器内部相关部件的结构布局。
32.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热泵热水器内部结构较为杂乱,其拆装便捷性较差的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如附图1-7所示,所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包括壳体5、水模块4、固定模组3,所述固定模组3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被设置在壳体5内,所述固定模组3的至少部分外壁结构与壳体5的内壁抵接,所述固定模组3内部设置槽体结构,所述水模块4的至少部分组件被设置在固定模组3的内部,并与槽体结构卡接,以实现对水模块4的固定装配。在常规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水模块4往往被设置在壳体5内,本技术可以在无需对水模块4、壳体5进行改动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能够拆装的固定模组3,在固定模组3对水模块4进行包裹、卡接固定的同时,固定模组3与壳体5抵接,可以视为在水模块4与壳体5之间的空间由固定模组3填充,这使得在壳体5内部有限空间的限定作用下,仅仅通过固定模组3便能够牢靠地对水模块4进行固定,省去了常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的常规固定结构,如紧固件、固定框(梁)、管箍、管线支座等结构,有利于简化热泵热水器内部相关部件的结构布局,同时能够极大地提高热泵热水器内部组件的拆装便捷性以及拆装效率,降低热泵热水器在生产组装以及后期维护拆装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同时,固定模组3对水模块4的包裹作用,也能够对水模块4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振动进行缓冲,不仅能够对水模块4的相关部件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而且能够起到减振降噪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隔绝水模块4在运行中可能产生噪音。
33.对于固定模组3、水模块4之间的配合情况,与日常生活中的模具与成型物品之间的配合情况相近。为了便于介绍,首先对水模块4的结构进行说明。
34.所述水模块4可以直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相关结构组件,除了包括冷媒管路8之外,还包括依次连通的进水管路6、换热器42、过水管路10、电加热器45、出水管路7;所述进水管路6中设置水泵41,由水泵41提供水流动的主要动力;所述换热器42还与冷媒管路8连通,优选为板式换热器,通过在换热器42中冷媒与水换热后获取热水,然后热水通过电加热器45输送给用户使用;对于电加热器45的设置,可以在外部环境较为恶劣、热泵故障、用户加热需要较大等特殊情况下启用。所述过水管路10中设置流量开关43,以保证管路中水量较小时及时反馈机组停机,防止水泵41因断流空转导致的损坏;所述出水管路7设置压力表47,可以随时观察系统中的水压,方便用户给水系统补水。此外,在整个水模块4的水管中还可以设置排气阀44、膨胀罐46;所述排气阀44优选安装在水模块4的最高处,当循环至此的水中有空气时进行自动排气,防止水系统中的空气影响整体的制热效果,同时防止水系统因空气产生的喘叫声;所述膨胀罐46中有预充压力,当水模块4中水压力较大时,可以用来平衡水系统压力,防止压力过大导致其他部件损坏;所述出水管路7中还设置安全阀48,可以在水压力更大时,及时进行自动排水动作,降低系统中的水压,以确
保水模块4安全稳定地运行。
35.为了优化水模块4整体的结构布局,本技术在上述水模块4的基础上,还包括管路集成盘49,所述进水管路6、出水管路7、冷媒管路8均贯穿管路集成盘49,从而使得水模块4中的管路结构统一由管路集成盘49进行汇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热泵热水器内部管线布置杂乱的情况发生,提高水模块4的整体模块化程度,便于对水模块4进行整体装配。此外,所述管路集成盘49设置排液管9,所述排液管9通过管路结构与外界连通,用于将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内部汇集在管路集成盘49上的水排至外界。
36.对于固定模组3而言,包括底衬模块31、压合模块32,所述底衬模块31与壳体5的底板52抵接,所述底衬模块31设置第一槽体,所述压合模块32设置第二槽体,所述水模块4的至少部分组件与第一槽体卡接,所述第二槽体与水模块4的至少部分组件卡接,并能够将水模块4牢靠地压合入第一槽体内,从而在第一槽体、第二槽体的共同作用下,固定模组3不仅能够进行简单便捷地拼装,而且能够牢靠地对水模块4进行固定,省去了常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的常规固定结构,有利于提高热泵热水器内部组件的拆装便捷性以及拆装效率。
37.所述底衬模块31、压合模块32为能够相互拼接的独立部件,均优选为一体注塑成型,一方面便于加工制造,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其机械强度。对于底衬模块31、压合模块32的材质为塑料,优选为pp材质,不仅材质轻便成本低、而且具有良好的减震降噪作用。
38.对于相应槽体结构与水模块4的相关部件之间的装配,具体对于第一槽体结构、第二槽体结构的设置而言,如附图4-5所示,对于膨胀罐46而言,所述底衬模块31设置膨胀罐固定槽311,所述膨胀罐固定槽311与膨胀罐46卡接,用于对膨胀罐46进行固定;对于换热器42而言,所述底衬模块31设置换热器固定槽312,所述压合模块32设置换热器压合槽321,所述换热器42分别与换热器固定槽312、换热器压合槽321卡接,实现对换热器42的固定;对于冷媒管路8而言,所述底衬模块31设置冷媒管固定槽313,所述冷媒管固定槽313与冷媒管路8的至少部分长度的管体结构卡接,用于对冷媒管路8进行固定。对于出水管路7而言,所述底衬模块31设置出水管固定槽314,所述压合模块32设置出水管压合槽324,所述出水管路7分别与出水管固定槽314、出水管压合槽324卡接,实现对出水管路7的固定;对于进水管路6而言,所述压合模块32设置进水管固定槽323,所述进水管固定槽323与进水管路6的至少部分长度的管体结构卡接,用于对进水管路6进行固定,同时由于空间干涉,所述底衬模块31设置进水管避让槽315,在对进水管路6进行空间避让的同时,还与进水管路6进行卡接,进一步提高进水管路6的装配牢靠性;对于电加热器45、过水管路10、流量开关43、排气阀44等组件而言,所述压合模块32设置电加热器固定槽322、过水管固定槽325、流量开关固定槽326、排气阀固定槽327,所述电加热器固定槽322与电加热器45卡接,所述过水管固定槽325与过水管路10卡接,所述流量开关固定槽326与流量开关43卡接,所述排气阀固定槽327与排气阀44卡接,以实现对电加热器45、过水管路10、流量开关43、排气阀44等组件的固定。
39.此外,在相关槽体结构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管线走向及连通情况,将相应的槽体结构连通;例如:在底衬模块31中,所述换热器固定槽312与冷媒管固定槽313连通,以避免对冷媒管路8与换热器42之间的连通造成空间干涉;在压合模块32中,所述过水管固定槽325的一端与换热器压合槽321连通,另一端与电加热器固定槽322连通,以避免对过水管路10的走向、连通情况造成空间干涉,所述进水管固定槽323与换热器压合槽321连通,以避免对进水管路6与换热器42之间的连通造成空间干涉。
40.在本技术的上述结构基础上,在装配时,可以先将底衬模块31装入壳体5,然后将预装后的水模块4整体与底衬模块31装配,并将相应的组件与底衬模块31的第一槽体装配,之后将压合模块32的第二槽体与水模块4的相应组件对齐后,对压合模块32施力,使得压合模块32、底衬模块31共同对水模块4的相应组件完成卡接固定,以实现对水模块4的装配;该装配过程无需设置额外的常规固定结构,能够极大地提高热泵热水器内部组件的拆装便捷性以及拆装效率。
41.对于压合模块32而言,可以为一整块板体结构,但考虑到拆卸过程中可能整块板体与水模块4之间的卡接着力点较多,不便于拆卸;为此,本技术保持压合模块32整体结构不变的基础上,将压合模块32设置为分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子模块,任意相邻的两个子模块之间均以能够拆卸方式连接,从而通过将压合模块32分割为至少两个子模块,在子模块拼接完成后,能够形成完整的压合模块32,不仅确保了压合模块32对水模块4的整体装配性能,而且对于单个子模块而言,其卡接着力点相对减少,使得人们对各个子模块施加一个较小的作用力,便可以对压合模块32进行拆卸,进而实现对固定模组3、水模块4之间的便捷拆卸。同时,在装配时也可以将各个子模块逐一与水模块4进行装配,或者将各个子模块拼接为完整的压合模块32后,再与水模块4进行装配。
42.在本技术中,如附图6-7所示,所述压合模块32包括第一模块33、第二模块34,所述第一模块33具有第一拼合面331,所述第二模块34具有第二拼合面341,所述第一拼合面331与第二拼合面341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接;优选的,第一拼合面331与第二拼合面341卡接,并在第一模块33、第二模块34拼接完毕后,能够具有所述压合模块32的完整结构。
43.对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而言,所述壳体5包括顶盖1,所述顶盖1与压合模块32之间设置电控盒2,所述壳体5设置装配边51,所述电控盒2与装配边51连接,例如:所述电控盒2通过合页结构与装配边51固定连接;所述电控盒2的一侧与压合模块32抵接,另一侧与顶盖1抵接,从而在实现电控盒2装配的基础上,能够确保固定模组3对水模块4的装配牢靠性;当然对于电控盒2的装配,也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将电控盒2装配在壳体5的顶部、底部,乃至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其他常规装配位置,鉴于其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44.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任意热泵热水器而言,均可以采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且在本实施例提供的相关结构及装配关系的基础上,所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还包括热泵系统等结构在内的热泵热水器常规构件;鉴于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