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折弯的热量回收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90613发布日期:2022-08-27 03:12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便折弯的热量回收热管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方便折弯的热量回收热管。


背景技术:

2.工业生产指数就是用加权算术平均数编制的工业产品实物量指数,是西方国家普遍用来计算和反映工业发展速度的指标,也是景气分析的首选指标,因此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故此我们需要用的一种热量回收热管。
3.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目前使用的热量回收热管不易进行进行折弯,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防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目前使用的热量回收热管不易进行进行折弯,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防护效果不佳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方便折弯的热量回收热管,具有便于进行折弯,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防护性能较佳。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便折弯的热量回收热管,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外壁安装有防护机构,且管体的外壁安装有上折弯套,所述上折弯套的外壁前方设置有握杆,且上折弯套的外壁安装有上连接套,所述上连接套的内壁套设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壁一侧安装有下连接套,且下连接套的一端安装有下折弯套,所述上折弯套的内侧壁贴合有橡胶垫。
6.所述管体的外壁两端均安装有转动块,且转动块的外壁设置有连接头,所述连接头的内侧安装有锁紧机构。
7.所述连接头的内侧壁焊接有安装套,且安装套的内侧底端焊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顶端焊接有复位杆。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机构包括防撞块、缓冲槽和橡胶柱,所述防撞块的内侧壁开设有缓冲槽,且缓冲槽的内侧连接有橡胶柱,所述橡胶柱的末端与管体焊接连接。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折弯套通过转轴与下折弯套旋转连接,且上折弯套与下折弯套的尺寸一致。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握杆的表面与上折弯套的表面均为开孔式设计,且握杆以管体的中轴线对称设置。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折弯套的内侧与橡胶垫的外侧紧密贴合,且橡胶垫为弧形结构设置。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头通过转动块与管体旋转连接,且连接头的内侧为螺纹状设置。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机构包括连接架、转动轴和锁紧架,所述连接架的一侧与连接头的内壁焊接连接,且连接架的内侧壁安装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
外壁设置有锁紧架。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杆通过复位弹簧与安装套伸缩连接,且复位弹簧在安装套的内侧活动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方便折弯的热量回收热管,通过设置上折弯套、握杆、上连接套、转轴、下连接套、下折弯套和橡胶垫,需要需要对管体进行折弯时,通过握杆、转轴、上连接套与下连接套将上折弯套与下折弯套进行旋转折弯,从而对管体进行折弯,再通过贴合在上折弯套与下折弯套内壁的橡胶垫,避免了对管体造成磨损,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通过设置防撞块、缓冲槽和橡胶柱,在使用该管体时,在外物对管体造成碰撞挤压时,防撞块内侧的缓冲槽与橡胶柱起到很好缓冲效果,避免了直接对管体造成挤压碰撞,导致管体无法正常使用,降低人们的使用成本;通过设置连接架、转动轴和锁紧架,在将连接头与相邻连接装置拧紧时,锁紧架通过转动轴与连接架旋转卡入连接头的内侧,对连接出进行锁紧,避免出现松动或脱落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锁紧效率。
附图说明
17.为了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使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护机构连接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折弯套与下折弯套侧视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22.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2、防护机构;201、防撞块;202、缓冲槽;203、橡胶柱;3、上折弯套;4、握杆;5、上连接套;6、转轴;7、下连接套;8、下折弯套;9、橡胶垫;10、转动块;11、连接头;12、锁紧机构;1201、连接架;1202、转动轴;1203、锁紧架;13、安装套;14、复位弹簧;15、复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根据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24.需要说明的是,当部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部,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上,也可以存在居中的部。当一个部被认为是“连接”到另一个部,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本文所述实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标识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同行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6.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方便折弯的热量回收热管,包括管体1:管体1的外壁安装有防护机构2,且管体1的外壁安装有上折弯套3,上折弯套3的外壁前方设置有握杆4,且上折弯套3的外壁安装有上连接套5,上连接套5的内壁套设有转轴6,转轴6的外壁一侧安装有下连接套7,且下连接套7的一端安装有下折弯套8,上折弯套3的内侧壁贴合有橡胶垫9。
27.管体1的外壁两端均安装有转动块10,且转动块10的外壁设置有连接头11,连接头11的内侧安装有锁紧机构12。
28.连接头11的内侧壁焊接有安装套13,且安装套13的内侧底端焊接有复位弹簧14,复位弹簧14的顶端焊接有复位杆15。
29.本实施例中,防护机构2包括防撞块201、缓冲槽202和橡胶柱203,防撞块201的内侧壁开设有缓冲槽202,且缓冲槽202的内侧连接有橡胶柱203,橡胶柱203的末端与管体1焊接连接,通过设置防撞块201、缓冲槽202和橡胶柱203,在使用该管体1时,在外物对管体1造成碰撞挤压时,防撞块201内侧的缓冲槽202与橡胶柱203起到很好缓冲效果,避免了直接对管体1造成挤压碰撞,导致管体1无法正常使用,降低人们的使用成本。
30.本实施例中,上折弯套3通过转轴6与下折弯套8旋转连接,且上折弯套3与下折弯套8的尺寸一致,通过设置上折弯套3、握杆4、上连接套5、转轴6、下连接套7、下折弯套8,需要对管体1进行折弯时,通过握杆4、转轴6、上连接套5与下连接套7将上折弯套3与下折弯套8进行旋转折弯,从而对管体1进行折弯,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31.本实施例中,握杆4的表面与上折弯套3的表面均为开孔式设计,且握杆4以管体1的中轴线对称设置,通过握杆4与上折弯套3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方便对握杆4进行安装和拆卸,提高了实用性。
32.本实施例中,上折弯套3的内侧与橡胶垫9的外侧紧密贴合,且橡胶垫9为弧形结构设置,再通过贴合在上折弯套3与下折弯套8内壁的橡胶垫9,避免了对管体1造成磨损,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
33.本实施例中,连接头11通过转动块10与管体1旋转连接,且连接头11的内侧为螺纹状设置,通过连接头11内侧壁为螺纹状设置,放将连接头11与相邻固定件进行螺纹连接固定,从而方便工作人员操作,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34.本实施例中,锁紧机构12包括连接架1201、转动轴1202和锁紧架1203,连接架1201的一侧与连接头11的内壁焊接连接,且连接架1201的内侧壁安装有转动轴1202,转动轴1202的外壁设置有锁紧架1203,通过设置连接架1201、转动轴1202和锁紧架1203,在将连接头11与相邻连接装置拧紧时,锁紧架1203通过转动轴1202与连接架1201旋转卡入连接头11的内侧,对连接出进行锁紧,避免出现松动或脱落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锁紧效率。
35.本实施例中,复位杆15通过复位弹簧14与安装套13伸缩连接,且复位弹簧14在安装套13的内侧活动连接,通过复位弹簧14与复位杆15的伸缩作用下,可以通过复位弹簧14对复位杆15向上进行挤压,从而对锁紧架1203进行复位,提高了该装置的实用性。
36.本实施例的电动切割装置的使用方法如下:
37.工作原理:在使用时,首先通过连接头11内侧壁为螺纹状设置,放将连接头11与相邻固定件进行螺纹连接固定,然后再通过设置连接架1201、转动轴1202和锁紧架1203,在将
连接头11与相邻连接装置拧紧时,锁紧架1203通过转动轴1202与连接架1201旋转卡入连接头11的内侧,对连接出进行锁紧,避免出现松动或脱落的情况发生,从而提高了该装置的锁紧效率,再可以通过复位弹簧14对复位杆15向上进行挤压,从而对锁紧架1203进行复位,其次再通过设置上折弯套3、握杆4、上连接套5、转轴6、下连接套7、下折弯套8,需要对管体1进行折弯时,通过握杆4、转轴6、上连接套5与下连接套7将上折弯套3与下折弯套8进行旋转折弯,从而对管体1进行折弯,最后再通过设置防撞块201、缓冲槽202和橡胶柱203,在使用该管体1时,在外物对管体1造成碰撞挤压时,防撞块201内侧的缓冲槽202与橡胶柱203起到很好缓冲效果,避免了直接对管体1造成挤压碰撞,导致管体1无法正常使用,降低人们的使用成本。
38.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