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扩径式芯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79917发布日期:2022-06-29 11:3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芯棒(1)及芯棒外扩部(2);所述中芯棒(1)上设置有滑动支撑块(22),所述滑动支撑块(22)能够相对中芯棒(1)沿轴向方向移动;所述中芯棒(1)还定义有固定支撑块(11),所述固定支撑块(11)与中芯棒(1)固定或一体;所述芯棒外扩部(2)包括数个支撑单元(23),该数个支撑单元(23)沿中芯棒(1)的周向排列设置于中芯棒(1)的外周;各所述支撑单元(23)均包括第一连接杆(24)、第二连接杆(25)以及支撑杆(26);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一连接杆(24)一端活动连接固定支撑块(11)形成第一接合部(110),且第一连接杆(24)另一端活动连接支撑杆(26)形成第三接合部(262);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二连接杆(25)一端活动连接滑动支撑块(22)形成第二接合部(220),且第二连接杆(25)另一端活动连接支撑杆(26)形成第四接合部(263);当沿所述中芯棒(1)的轴向方向推动所述滑动支撑块(22)时,所述支撑杆(26)能够沿着中芯棒(1)的径向方向靠近或者远离中芯棒(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三接合部(262)与第四接合部(263)位置不重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连接杆(24)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撑块(11)相铰接形成所述第一接合部(11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支撑块(22)包括作用部(28),各所述第二连接杆(25)一端与该作用部(28)相铰接形成所述第二接合部(220)。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支撑块(22)上贯穿设置有贯穿孔(221),且滑动支撑块(22)通过贯穿孔(221)套设于中芯棒(1)上,数个所述第二接合部(220)环绕排布于中芯棒(1)的对应外周。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贯穿孔(221)内形成有限位部(29),该限位部(29)与中芯棒(1)对应位置配合,以限制该滑动支撑块(22)相对中芯棒(1)转动。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6)与第一连接杆(24)相铰接形成所述第三接合部(262),所述支撑杆(26)与第二连接杆(25)相铰接形成所述第四接合部(263)。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一接合部(110)、第二接合部(220)、第三接合部(262)及第四接合部(263)与中芯棒(1)的轴心线(x1)在同一平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界定有参考平面(t),该参考平面(t)沿中芯棒(1)的径向穿过该中芯棒(1),并位于第三接合部(262)及第四接合部(263)之间,所述第一接合部(110)和第三接合部(262)在参考平面(t)的同一侧,所述第二接合部(220)和第四接合部(263)在参考平面(t)的另一侧。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沿中芯棒(1)的轴向方向,所述第三接合部(262)和第四接合部(263)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一接合部(110)和第二接合部
(220)之间的间距。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单元(23)还具有第三连接杆(30),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三连接杆(30)位于第一连接杆(24)及第二连接杆(25)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杆(30)一端与中心棒(1)活动配合形成第五接合部(230),所述第三连接杆(30)另一端与支撑杆(26)活动连接形成第六接合部(264);当沿所述中芯棒(1)的轴向方向推动所述滑动支撑块(22)时,所述第二接合部(220)、第四接合部(263)、第六接合部(264)及第五接合部(230)始终保持平行四边形的形态。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单元(23)还具有第三连接杆(30),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三连接杆(30)位于第一连接杆(24)及第二连接杆(25)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杆(30)一端与中心棒(1)活动配合形成第五接合部(230),所述第三连接杆(30)另一端与支撑杆(26)活动连接形成第六接合部(264);当沿所述中芯棒(1)的轴向方向推动所述滑动支撑块(22)时,所述第一接合部(110)、第三接合部(262)、第六接合部(264)及第五接合部(230)始终保持平行四边形的形态。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部(28)上靠近于数个第二接合部(220)的一端进一步延伸有延伸部(31),各所述第三连接杆(30)一端与该延伸部(31)相铰接形成所述第五接合部(230);各所述第三连接杆(30)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26)相铰接形成所述第六接合部(264)。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一接合部(110)、第二接合部(220)、第三接合部(262)、第四接合部(263)、第五接合部(230)及第六接合部(264)与中芯棒(1)的轴心线(x1)在同一平面上。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芯棒(1)上还定义有第二固定支撑块(15),该第二固定支撑块(15)位于固定支撑块(11)及滑动支撑块(22)之间,各所述第三连接杆(24)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支撑块(15)相铰接形成所述第五接合部(230);各所述第三连接杆(30)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26)相铰接形成所述第六接合部(264)。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一接合部(110)、第二接合部(220)、第三接合部(262)、第四接合部(263)、第五接合部(230)及第六接合部(264)与中芯棒(1)的轴心线(x1)在同一平面上。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支撑杆(26)沿中芯棒(1)的径向的最外侧均具有一支撑面(261),各所述支撑面(261)沿中芯棒(1)的径向的截面呈弧形,并且各所述支撑面(261)沿中芯棒(1)的径向的截面上的任意位置到中芯棒(1)的轴心线(x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18.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芯棒(1)及芯棒外扩部(2);所述中芯棒(1)上设置有滑动支撑块(22),所述滑动支撑块(22)能够相对中芯棒(1)沿轴向方向移动;所述中芯棒(1)还定义有固定支撑块(11),所述固定支撑块(11)与中芯棒(1)固定或一体;所述芯棒外扩部(2)包括数个支撑单元(23),该数个支撑单元(23)沿中芯棒(1)的周向排列设置于中芯棒(1)的外周;
各所述支撑单元(23)均包括第一连接杆(24)、第二连接杆(25)及支撑杆(26);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一连接杆(24)一端活动连接固定支撑块(11)形成第一接合部(110),且第一连接杆(24)另一端活动连接支撑杆(26)形成第三接合部(262);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二连接杆(25)一端活动连接滑动支撑块(22)形成第二接合部(220),且第二连接杆(25)另一端活动连接第一连接杆(24)形成第七接合部,并且该第七接合部与支撑杆(26)上的任意位置不重叠;当沿所述中芯棒(1)的轴向方向推动所述滑动支撑块(22)时,所述支撑杆(26)能够沿着中芯棒(1)的径向方向靠近或者远离中芯棒(1)。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连接杆(24)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撑块(11)相铰接形成所述第一接合部(110);各所述第二连接杆(25)一端与所述滑动支撑块(22)相铰接形成所述第二接合部(220)。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支撑单元(23)的第一接合部(110)、第二接合部(220)、第三接合部(262)及第七接合部与中芯棒(1)的轴心线(x1)在同一平面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扩径式芯棒,包括中芯棒及芯棒外扩部,该中芯棒的外周设置有固定支撑块,该固定支撑块与中芯棒固定或一体,所述中芯棒上还设置有滑动支撑块;所述芯棒外扩部包括有数个支撑单元,且该数个支撑单元沿中芯棒的周向排列设置于中芯棒的外周;每个支撑单元均具有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以及支撑杆,同一所述支撑单元内的第一连接杆的一端铰接支撑杆,且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固定支撑块相铰接,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也铰接支撑杆,且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滑动支撑块相铰接。本发明结构简单,调节方便,通过调节滑动支撑块于中芯棒上沿中芯棒的轴向移动的位置即可实现直径调节过程,调节过程简单。调节过程简单。调节过程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姚树楠 朱文 林连凯 常文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太仓欣华盈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3.21
技术公布日:2022/6/2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