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37637发布日期:2023-12-01 20:27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特定的基础建设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


背景技术:

1、现有的负压系统结构比较复杂与繁琐,且其适应性比较单一(还不够广泛),需采用专用设备才能达到“负压”效果,且这些设施一般情况下并没有指定空气流通的方向,在人类的活动空间并没有广泛采用可以防止病毒传播专门的“负压设备”加以辅助,以至于那些“邮轮”、“餐厅”、“体育馆”等的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设施因并没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而不得不予以“关闭”;另一方面现阶段广泛采用的“岗亭式”的“核酸检测”设施大多并非“负压设施”即便安装了空调也必须是需要“全副武装”——工作人员的防护设施一个也不能少。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这样一种方案: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其结构特征在于:①改变传统习惯上采用的“上吸下吹”(因为需要遵循“热空气上升”的物理原理)的空气流通模式,而采用以之相反的“上吹下吸”的空气流通模式,其改变的方法是通过位于“底端”或“中端”的“吸气泵系统”来达成,以达到“特定空间”的“微负压”;②在此基础上从现有技术的“负压救护车”“负压病房”扩展至邮轮、列车(含“高铁”“动车”)、飞机客舱、体育馆、餐厅、课堂等的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设施,其关键技术就是采用了上述的“上吹下吸”的“一种新的空气流通”方案;③促成“上吹下吸”的原动力就是“下吸”(只要“特定空间”成为“微负压”状态,与外部连通的“上方”自然就会有新鲜空气进来),其控制规模采用的是以人体呼出的气流在相距0.5米距离内到达不了对方的鼻孔部位为标准;④考虑到“下吸”的原动力是根据人流而设定的,在比较大的“特定空间”其自动控制部分采用的是“热红外线人流跟踪系统”(即人走到哪里“下吸”便跟踪开启或过后关闭到哪里);⑤考虑到“下吸”产生的“噪音”的“分贝”不能太大,故采用低噪音“吸泵”或“吸泵”的“动力源”(发出“噪音”的部分)离“工作点”稍微远一点的方案;⑥对于“上吹”放送的“新鲜空气”应确保其属于对人体的“无害气体”。【注:有报道称:美国“马斯克”的“特斯拉”汽车在穿越火灾区域能够保持车内人吸入的空气没有“烟味”(可无风险穿越、而其它车就不行)、这个“现有技术”的“有偿”或“无偿”适用于本发明是非常乐观的】。

2、进一步的,对于像“岗亭式”那样的“特定空间”,采用“工作区”有较强“向下”的“吸泵”,包括出入的门口、供“采样”的窗口同样也采用开启时其中间有“向下”的“吸泵”功效,而关闭时则自动关闭“吸泵”这一功效,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直接或间接人与人的通过气流相互传染的可能性。

3、进一步的,对于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设施或非公共设施的“特定空间”的“微负压改造”均可以遵循上述模式,即“上吹下吸”的空气流通模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负压急救车”或“负压病房”,另一方面,对于“下吸”而排放的气流,一律进行经过消毒后的“无害排放”模式。

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吹下吸”空气流通模式,改变了传统上的“热空气上升”而必须的“上吸下吹”的空气流通方式,使得人与人沟通不需要“戴口罩”模式进行了(“戴口罩”只是为了“双保险”而已),只要设置得当,完全可以在“公交车”“邮轮”“体育馆”“餐厅”“课堂”等的公共场所得以充分发挥这样的模式而不需要刻意回避,特别是对于“岗亭式”做“核酸检测”那样的小型“特定空间”更是可以“得心应手”,用这样的手段构建或改造这样的“特定空间”设施对于抵御“新冠病毒”等呼吸道疾病是现阶段最为理想且又比较经济的方案。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其结构特征在于:①改变传统习惯上采用的“上吸下吹”(因为需要遵循“热空气上升”的物理原理)的空气流通模式,而采用以之相反的“上吹下吸”的空气流通模式,其改变的方法是通过位于“底端”或“中端”的“吸气泵系统”来达成,以达到“特定空间”的“微负压”;②在此基础上从现有技术的“负压救护车”“负压病房”扩展至邮轮、列车(含“高铁”“动车”)、飞机客舱、体育馆、餐厅、课堂等的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设施,其关键技术就是采用了上述的“上吹下吸”的“一种新的空气流通”方案;③促成“上吹下吸”的原动力就是“下吸”(只要“特定空间”成为“微负压”状态,与外部连通的“上方”自然就会有新鲜空气进来),其控制规模采用的是以人体呼出的气流在相距0.5米距离内到达不了对方的鼻孔部位为标准;④考虑到“下吸”的原动力是根据人流而设定的,在比较大的“特定空间”其自动控制部分采用的是“热红外线人流跟踪系统”(即人走到哪里“下吸”便跟踪开启或过后关闭到哪里);⑤考虑到“下吸”产生的“噪音”的“分贝”不能太大,故采用低噪音“吸泵”或“吸泵”的“动力源”(发出“噪音”的部分)离“工作点”稍微远一点的方案;⑥对于“上吹”放送的“新鲜空气”应确保其属于对人体的“无害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其结构特征在于:对于像“岗亭式”那样的“特定空间”,采用“工作区”有较强“向下”的“吸泵”,包括出入的门口、供“采样”的窗口同样也采用开启时其中间有“向下”的“吸泵”功效,而关闭时则自动关闭“吸泵”这一功效,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直接或间接人与人的通过气流相互传染的可能性。

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其结构特征在于:对于广泛意义上的公共设施或非公共设施的“特定空间”的“微负压改造”均可以遵循上述模式,即“上吹下吸”的空气流通模式,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负压急救车”或“负压病房”,另一方面,对于“下吸”而排放的气流,一律进行经过消毒后的“无害排放”模式。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构建微负压的特定空间设施,该设施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新建或改造就可以把此类“特定空间”产生“微负压”,从而可以抵御像“新冠病毒”那样的依靠空气传染让病毒蔓延,该设施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技术研发人员:邓怡宁,姜镧,请求不公布姓名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邓怡宁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