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37057发布日期:2023-12-01 18:21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换热,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背景技术:

1、一般地,换热系统的制作过程涉及钎剂的使用。例如,利用模具将换热系统的各板件压制成形,在各板件的待钎焊部位喷射钎剂,将各板件预组装并送入高温钎焊炉加热至钎焊温度,各板件自动焊合。

2、若钎剂喷涂不良或板件内表面清洁不良,换热流道中易存留钎剂颗粒或粉末,钎剂随流体从出水口进入其他部件,对换热系统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箱体、电池及用电装置,以解决现有换热系统因钎剂等杂质易从出水口流出而导致系统运行不良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提供一种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换热主体,所述换热主体设有流道,所述流道具有交叉设置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所述凹陷区形成所述流道的部分流道壁。

4、本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超出第二段而形成凹陷区,流体沿流道的长度方向流动进入凹陷区后相对进入凹陷区前的方向发生改变。由于第一段沿宽度方向超出第二段,流体受到沿宽度方向向外的偏置力,在偏置力的作用下,钎剂等杂质被带入并堆积在凹陷区中,不再随流体流动而进入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防止钎剂对换热装置的其他区域的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6、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凹陷区,增加杂质的堆积区域,提高堆积量和堆积效率。并且,同一流段中包括钎剂在内的杂质从宽度方向的两侧被带入并堆积在两个凹陷区,提高对杂质的清理效率和清理度。

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不同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8、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不同侧的凹陷区可以从不同宽度侧对流体中的杂质进行充分堆积,提高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9、并且,不同侧的凹陷区也适应设于s形流道的连续拐弯处,可以充分利用拐弯处的离心力将杂质堆积在凹陷区。

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同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11、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同一侧的凹陷区可以从同一宽度侧对流体中的杂质进行依次堆积,提高对同一宽度侧的杂质的堆积充分性。

12、并且,同一侧的凹陷区也适应设于c形流道的外侧,充分利用c形流道朝向外侧的离心力对杂质进行堆积。

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所述第一段,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段中,一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另一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一侧超出所述第二段。

14、流体依次流经两个第一段,一个第一段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分别堆积杂质,提高对同一流段的杂质的堆积,另一第一段通过一侧的凹陷区从一个宽度侧对杂质进行进一步地堆积。

15、并且,该种设计形式适应设于包括平直段和拐弯段的流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凹陷区的第一段可以设于平直段,沿宽度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凹陷区的第一段可以设于拐弯处的外侧,允许充分利用流道的形式对第一段进行灵活设置。

1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第一段,多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连续设置。

17、多个第一段连续设置,可以增加凹陷区的数量,增加杂质的堆积区域,提高对杂质的堆积量。

1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段。

19、第一段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段,以便于第一段以两个第二段作为参照,沿宽度方向超出两个第二段,从而更好地形成凹陷区。

2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包括弧形段和连接段,所述弧形段和所述第二段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

21、弧形段的设置使第一段的部分呈弧形,使凹陷区的部分呈弧形区,弧形区提供同一中心的偏置力,以便更高效率地堆积钎剂等杂质。

2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呈弧形。

23、凹陷区呈弧形区,弧形区提供同一中心的偏置力,可以更高的效率堆积钎剂等杂质。

2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和所述第二段的连接位置平滑过渡。

25、平滑过渡提供流体由第二段进入第一段的顺畅度,提供钎剂等杂质被带入第一段的顺畅度,提高杂质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2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设有堆积台,所述堆积台的高度低于所述流道的顶线高度并高于所述流道的底面。

27、利用堆积台堆积钎剂等杂质,利用堆积台台面的摩擦力,以及第一段提供的偏置力,提高堆积台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2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陷区有且仅有一个所述堆积台,所述堆积台覆盖所述凹陷区。

29、凹陷区设有覆盖其区域的一个堆积台,利于提高杂质的堆积集中度,堆积集中度越高,杂质越容易被吸附堆积,越利于堆积台对杂质的堆积。

3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沿所述凹陷区的凹陷方向依次设置并高度依次增高。

31、不同高度上的多个堆积台对流体中不同高度上的杂质进行堆积,提高杂质的堆积效率和堆积量,提高流体中杂质的清理度。

3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沿所述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的多个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的高度依次增高或先增高后减低。

33、不同高度上的多个堆积台对流体中不同高度上的杂质进行堆积,提高杂质的堆积效率和堆积量,提高流体中杂质的清理度。

3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道包括多个所述堆积台,多个所述堆积台依次间隔设置或依次连续设置。

35、多个堆积台对第一段中不同区域的流体的杂质分别进行堆积,提高对杂质的堆积效率。

3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积台与所述第一段一体成型。

37、堆积台与第一段一体成型,二者之间无间隙,钎剂等杂质堆积在堆积台上更靠近第一段的区域,杂质更不容易被流体重新带回流道中。

3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堆积台上背离所述第一段的侧面朝向所述第一段凹陷设置。

39、堆积台的侧面凹陷设置,提供使流体更加朝向堆积台所在区域偏置的趋势,使流体更趋于进入第一段。

4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设于流道中的转向块,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的边缘位置。

41、转向块对即将进入第一段的流体具有抵流作用,以改变流体的流向使其更容易进入第一段的凹陷区内,或者转向块对即将流出第一段的流体具有抵流作用,以改变流体的流向使其在第一段和转向块之间形成旋流,被带出的杂质随旋流重新流经第一段并被堆积,进一步提高对杂质的清理度。

4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主体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流道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连通,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靠近所述出水口的一侧的边缘位置。

43、转向块设于第一段上位于长度方向靠近出水口的一侧的边缘位置,可以向即将流出第一段的流体提供更佳的抵流作用,使流体在第一段和转向块之间形成旋流。

4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与所述第一段间隔设置。

45、转向块与第一段间隔开,利于提供更大的旋流空间,形成面积更大的旋流,增加单位时间内重新流经第一段的流体量,提高杂质的堆积量和堆积效率。

46、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包括至少一个抵流壁,所述抵流壁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段相对设置。

47、至少一个抵流壁和至少部分第一段相对,以供于提供对即将进入或流出第一段的流体的抵流作用。

4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包括第一抵流壁和第二抵流壁,所述第一段沿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超出所述第二段形成两个所述凹陷区,所述第一抵流壁和所述第二抵流壁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凹陷区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的边缘位置。

49、两个抵流壁分别对应于两个凹陷区,可以分别形成两个旋流空间,同一流段的流体通过两个旋流空间,提高对同一流段的杂质的清理度。

5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块为一体成型结构。

51、一体成型结构允许第一抵流壁和第二抵流壁设于一个转向块上,简化换热主体的结构。

5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主体包括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所述第一板件设有所述流道,所述第二板件叠合于所述第一板件并覆盖以形成所述流道。

53、所述换热主体包括设于流道中的转向块,所述转向块设于所述第一段上位于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一板件朝向所述第二板件的表面被所述流道分隔为主表面和所述转向块的表面,所述第二板件与所述主表面和所述转向块的表面焊接。

54、第二板件叠合于第一板件并覆盖流道,第二板件和第一板件的全部叠合界面被封闭,钎剂等杂质不会积聚在叠合界面而被流体带出流道。

5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件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流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段沿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第二段,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段连通。

56、出水口与第一段之间间隔有第二段,增加了出水口和第一段之间的距离,防止杂质被流体带出出水口。

57、本技术实施例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箱体,所述箱体包括如上所述的换热装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箱体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技术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58、本技术实施例的又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如上所述的箱体。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59、本技术实施例的再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用电装置,所述用电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电池。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