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原风除湿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16977发布日期:2022-11-16 07:49阅读:25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干燥机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2.气流干燥机是利用高速流动的热气流使湿淀粉悬浮在其中,具有热传系数高,传热面积大,干燥时间短等特点,气流干燥也成瞬间干燥,是固体流态化中稀相输送在干燥方面的应用,该法是使加热介质和待干燥固定壳体直接接触,并使干燥固体壳体悬浮与流体中,因而两相接触面积大,强化了传热传质过程,广泛应用与散状物料的干燥单元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新型原风除湿净化系统,该装置物料中的水分及颗粒进行吸附过滤,防止物料进入系统本体中容易战服与机器的内壁上,导致后期清洁困难或者使用寿命减少。
4.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原风除湿净化系统,包括系统本体(1),所述系统本体(1)包括进风段、除湿段、过滤段及出风段,所述进风段、除湿段、过滤段及出风段之间依次通过相应的管路连接,该管路上对应进风段、除湿段、过滤段及出风端设置有相应的进风组件、除湿组件、过滤组件及出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除湿组件、过滤组件及出风组件依次铰接设置于系统本体(1)上且互相之间通过送风管路相连通。
5.本发明工作时,物料顺沿引风机(2)旋转所产生的气流进入到进风管路内部,此时消音器组件(4)将对进风管路进行消音,防止风流速度过快,从而造成噪音,当物料进入进风管路内部后,布袋除尘器(5)将对物料中的颗粒物进行吸附,同时通过旋风分离器(6)进一步对物料中的颗粒物进行吸附,吸附后的物料通过干燥管路进行除湿,后通过螺旋加料组件(9)内部,并对物料中的水分进行吸收,在由燃煤热风炉(10)进行烘干,使得物料中水分及颗粒物分离,最后通过送风机(12)将物料排出,至此工作完成,当长时间对物料进行吸收除湿及除尘后,工作人员需关闭系统本体(1),对螺旋加料组件(9)内部添加吸附水分的材料,同时将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底部的漏斗(8)进行清理。
6.本发明的优点是:提供一种新型原风除湿净化系统,该装置物料中的水分及颗粒进行吸附过滤,防止物料进入系统本体中容易战服与机器的内壁上,导致后期清洁困难或者使用寿命减少。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便于物料的进入;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引风机(2)及进风阀(3),所述引风机(2)与进风阀(3)之间通过进风管路相连接,所述进风管路上靠近引风机(2)处还配合设置有消音器组件(4),所述消音器组件(4)套装设置于进风管路上且可拆卸,所述引风机(2)设置于消音器组件(4)的下端并通过进风管路与消音器组件(4)相连通,所述进风阀(3)设置于进风管路上位于引风机(2)的后端。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便于对物料中的颗粒物进行吸附;所述除湿组件包括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所述布袋除尘器(5)通过送风管路与引风机(2)相连
通,所述布袋除尘器(5)通过除湿管路与旋风分离器(6)相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6)共设置有两组且互相之间串联连接,每组旋风分离器(6)的底端配合设置有关风器(7),该关风器(7)用于控制旋风分离器(6)的启停,所述布袋除尘器(5)与旋风分离器(6)的底部皆配合设置有漏斗(8),该漏斗(8)铰接固定于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的底部并与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相连通。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便于对物料进行除湿;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螺旋加料组件(9)及燃煤热风炉(10),所述螺旋加料组件(9)通过干燥管路与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相连通,所述螺旋加料组件(9)横向设置于干燥管路的一侧且对应干燥管路预设有打散器(11),该打散器(11)铰接设置于干燥管路上靠近螺旋加料组件(9)处,所述燃煤热风炉(10)与螺旋加料组件(9)之间通过干燥管路相连通,所述燃煤热风炉(10)的上端配合设置有送风机(12)。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对物料进行除湿;所述燃煤热风炉(10)呈空心圆柱状设置且内部配合设置有加热组件(13),该加热组件(13)铰接设置于燃煤热风炉(10)的中部位置,所述燃煤热风炉(10)与螺旋加料组件(9)之间的干燥管路呈u字形设置且一端延伸至燃煤热风炉(10)的中部靠近加热组件(13)处,所述送风机(12)呈逆时针旋转并铰接固定于燃煤热风炉(10)的顶端且可拆卸。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便于后期清理;所述螺旋加料组件(9)的上端配合设置有加料组件(14),该加料组件(14)呈漏斗状铰接设置于螺旋加料组件(9)的上端并与螺旋加料组件(9)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燃煤热风炉(10)的底端对应螺旋加料组件(9)设置有沉淀组件(15),该沉淀组件(15)铰接设置于燃煤热风炉(10)的底端且一侧预设有开口,该开口与沉淀组件(15)一体成型,所述沉淀组件(15)的上端与燃煤热风炉(10)的底端的相接处配合设置有隔板。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了便于安装及拆卸;所述布袋除尘器(5)呈横向设置并与送风管路相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6)呈纵向设置并与送风管路相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6)共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旋风分离器(6)之间互相连通设置,两组旋风分离器(6)之间的送风管路上还配合设置有第二消音器(16),该第二消音器(16)铰接设置于送风管路的内部且可拆卸。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布袋除尘器(5)的上端位于送风管路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吸尘组件(17),所述布袋除尘器(5)内共配合设置有八组吸尘组件(17),该吸尘组件(17)之间皆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发明的示意图。
15.图2为本发明的a处放大图。
16.其中,1系统本体、2引风机、3进风阀、4消音器组件、5布袋除尘器、6旋风分离器、7关风器、8漏斗、9螺旋加料组件、10燃煤热风炉、11打散器、12送风机、13加热组件、14加料组件、15沉淀组件、16第二消音器、17吸尘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17.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原风除湿净化系统,包括系统本体1,所述系统本体1包括进风段、除湿段、过滤段及出风段,所述进风段、除湿段、过滤段及出风段之间依次通过相应的管路连接,该管路上对应进风段、除湿段、过滤段及出风端设置有相应的进风组件、除湿组件、过滤组件及出风组件,所述进风组件、除湿组件、过滤组件及出风组件依次铰接设置于系统本体1上且互相之间通过送风管路相连通;所述进风组件包括引风机2及进风阀3,所述引风机2与进风阀3之间通过进风管路相连接,所述进风管路上靠近引风机2处还配合设置有消音器组件4,所述消音器组件4套装设置于进风管路上且可拆卸,所述引风机2设置于消音器组件4的下端并通过进风管路与消音器组件4相连通,所述进风阀3设置于进风管路上位于引风机2的后端;所述除湿组件包括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所述布袋除尘器5通过送风管路与引风机2相连通,所述布袋除尘器5通过除湿管路与旋风分离器6相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6共设置有两组且互相之间串联连接,每组旋风分离器6的底端配合设置有关风器7,该关风器7用于控制旋风分离器6的启停,所述布袋除尘器5与旋风分离器6的底部皆配合设置有漏斗8,该漏斗8铰接固定于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的底部并与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相连通;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螺旋加料组件9及燃煤热风炉10,所述螺旋加料组件9通过干燥管路与布袋除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相连通,所述螺旋加料组件9横向设置于干燥管路的一侧且对应干燥管路预设有打散器11,该打散器11铰接设置于干燥管路上靠近螺旋加料组件9处,所述燃煤热风炉10与螺旋加料组件9之间通过干燥管路相连通,所述燃煤热风炉10的上端配合设置有送风机12;所述燃煤热风炉10呈空心圆柱状设置且内部配合设置有加热组件13,该加热组件13铰接设置于燃煤热风炉10的中部位置,所述燃煤热风炉10与螺旋加料组件9之间的干燥管路呈u字形设置且一端延伸至燃煤热风炉10的中部靠近加热组件13处,所述送风机12呈逆时针旋转并铰接固定于燃煤热风炉10的顶端且可拆卸;所述螺旋加料组件9的上端配合设置有加料组件14,该加料组件14呈漏斗状铰接设置于螺旋加料组件9的上端并与螺旋加料组件9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燃煤热风炉10的底端对应螺旋加料组件9设置有沉淀组件15,该沉淀组件15铰接设置于燃煤热风炉10的底端且一侧预设有开口,该开口与沉淀组件15一体成型,所述沉淀组件15的上端与燃煤热风炉10的底端的相接处配合设置有隔板;所述布袋除尘器5呈横向设置并与送风管路相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6呈纵向设置并与送风管路相连通,所述旋风分离器6共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旋风分离器6之间互相连通设置,两组旋风分离器6之间的送风管路上还配合设置有第二消音器16,该第二消音器16铰接设置于送风管路的内部且可拆卸;所述布袋除尘器5的上端位于送风管路内部配合设置有若干组吸尘组件17,所述布袋除尘器5内共配合设置有八组吸尘组件17,该吸尘组件17之间皆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
18.本发明工作时:物料顺沿引风机2旋转所产生的气流进入到进风管路内部,此时消音器组件4将对进风管路进行消音,防止风流速度过快,从而造成噪音,当物料进入进风管路内部后,布袋除尘器5将对物料中的颗粒物进行吸附,同时通过旋风分离器6进一步对物料中的颗粒物进行吸附,吸附后的物料通过干燥管路进行除湿,后通过螺旋加料组件9内部,并对物料中的水分进行吸收,在由燃煤热风炉10进行烘干,使得物料中水分及颗粒物分离,最后通过送风机12将物料排出,至此工作完成,当长时间对物料进行吸收除湿及除尘后,工作人员需关闭系统本体1,对螺旋加料组件9内部添加吸附水分的材料,同时将布袋除
尘器5及旋风分离器6底部的漏斗8进行清理。
19.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做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