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08018发布日期:2022-12-20 18:32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冷却塔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


背景技术:

2.冷却塔是一种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通常使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以此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相关技术中,冷却塔分为开放式冷却塔和封闭式冷却塔,开放式冷却塔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侧壁上的进液泵、出液泵、设置在罐体内腔中的淋水填料、设置在罐体顶部的出风口、设置在出风口上的抽风机、设置在罐体底部的进风口以及设置在罐体下方的储液池。某一外部装置的出水口、进水口分别与进液泵、出液泵连通,出水口内的热水在进液泵的泵送下进入罐体内部,经过淋水填料的冷却后落入储液池内。在此过程中,抽风机将罐体内热水产生的蒸汽抽出罐体外,而外部空气则由进风口进入,经过淋水填料后到达出风口,在抽风机的作用下排出罐体外。而储液池内的冷水则通过出液泵泵送至进水口内,实现设备内部热水的循环冷却。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至少存在以下技术缺陷:在冷却塔工作时,抽风机需要对罐体内部的蒸汽进行持续抽气,因此需要持续的消耗电能才能对罐体内部进行持续降温,以此来使降温效果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且进液泵和出液泵也需要持续的耗能才能维持正常的工作状态,对于大型的冷却塔来说,持续工作所消耗的电能是巨大的,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更为节能的冷却塔,来节省生产时消耗的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冷却塔工作时耗费的电能,本技术提供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包括罐体、淋水填料、抽风机以及储液池,还包括:产能机构,设置在所述罐体内且位于所述淋水填料下方,用于将从淋水填料下方落出的水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储能机构,设置在所述罐体外,分别与所述产能机构和所述抽风机电连接,用于将产能机构产生的电能储存并对所述抽风机供能;进液机构,设置在所述罐体内且位于所述淋水填料上方,用于将外部设备的出水口流出的热水送进所述罐体内;出液机构,设置在所述储液池内,用于将冷却后的冷水从外部设备的进水口重新送回外部设备内;同步机构,设置在所述罐体内,用于带动所述进液机构和所述出液机构同步进液和出液;连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罐体内,用于将所述产能机构与所述同步机构同步连接,使
所述产能机构能够通过所述连动机构带动所述同步机构工作。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外部设备内的热水进行冷却时,热水由外部设备的出水口流出,经过进液机构进入罐体内,热水从淋水填料的上方落下,热水经过淋水填料的冷却后从淋水填料下方落出,落下的冷水带动产能机构产生电能,产生的电能储存在储能机构内,储能机构带动抽风机将罐体内的蒸汽抽出到罐体外。
8.与此同时,产能机构能够通过连动机构带动同步机构工作,同步机构分别带动进液机构和出液机构自动进液和出液,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外接电源对抽风机提供电能,也不需要使用抽水泵将外部设备内的热水抽进罐体进,同时也不需要使用抽水泵将冷却完成的冷水泵送回外部设备内。
9.在整个冷却塔的冷却系统中,降低了抽风机外接电源进行抽风时的电能损耗,降低了抽水泵外接电源泵水时的电能损耗,大幅度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使得本技术中的冷却塔更为节能。
10.可选的,所述产能机构包括集水槽以及发电机,所述集水槽安装在所述罐体内且位于所述淋水填料下方,所述集水槽底部开设有两个落水口,所述发电机设置有两个,两所述发电机安装在所述集水槽的下底壁上,且两所述发电机的叶片分别位于对应所述落水口的正下方,两所述发电机均与所述储能机构电性连通。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淋水填料后的冷水落入集水槽中,从集水槽底部的两个落水口分别下落到储液池内,在下落的过程中,冷水分别冲击两个发电机的叶片,两叶片分别带动两个发电机的转轴转动,从而使两个发电机发电,产生的电能存储在储能机构内,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前,先对储能机构进行充能,然后再将储能机构接入冷却塔系统中,使储能机构能够持续充能,此时储能机构能够长时间的对抽风机进行供能,转动的抽风机将罐体内的蒸汽抽出至罐体外,加快了热水的冷却速率,且抽风机不需要外接电源进行供能,减少了抽风机使用时的电能损耗。
12.可选的,所述集水槽的内底壁呈锥状设置,且所述集水槽的内底壁高度由靠近所述集水槽内侧壁向远离所述集水槽内侧壁的方向逐渐升高,所述集水槽靠近中部的底壁上开设有多个贯穿所述集水槽底部的通气孔。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罐体内的热水经过淋水填料进行冷却时,外部的空气经过罐体底部进入罐体内,然后由通气孔进入淋水填料中,空气与淋水填料中的热水充分的接触,使得淋水填料中的热水的温度能够更快的冷却下来,从而提高热水冷却的效率与效果。
14.可选的,所述进液机构包括第一气柱以及第一活塞环,所述第一气柱设置在所述罐体内,且所述第一气柱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活塞环滑动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一气柱的开口端内,所述同步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活塞环在所述第一气柱内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一气柱远离开口端的一侧外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进液口,一所述进液口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连通,另一所述进液口与所述罐体内腔连通且位于所述淋水填料上方;两所述进液口上均设置有防逆流组件。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落水口下落的冷水冲击发电机的叶片,使得发电机的转轴旋转,使发电机的转轴带动连动机构工作,连动机构带动同步机构工作,同步机构带动
第一活塞环在第一气柱内做活塞运动。
16.当第一活塞环向远离进液口的方向移动时,此时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打开,与罐体内腔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关闭,热水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通过进液口进入第一气柱内;当第一活塞环向靠近进液口的方向移动时,此时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关闭,与罐体内腔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打开,热水从第一气柱内通过进液口进入罐体内,从而完成自动进液操作。
17.可选的,一组所述防逆流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气柱内壁上的安装座、铰接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密封盖以及安装在所述安装座上的扭簧,所述密封盖于所述扭簧的作用下弹性抵接在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液口上;另一组所述防逆流组件和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相同设置,与所述罐体内腔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气柱的外壁上。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活塞环向远离进液口的方向移动时,此时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打开,具体的:由于第一气柱内的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密封盖绕安装座上的铰接部位转动,此时进液口打开,热水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进入第一气柱内。
19.由于两个进液口上的密封盖的安装方式相反,安装在第一气柱外壁上的密封盖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被牢牢吸在第一气柱的外侧壁上,从而使罐体内部的水难以倒流进第一气柱内;当第一活塞环向靠近进液口的方向移动时,此时与罐体内部连通的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打开,具体的:由于此时第一气柱内的气压增大,第一气柱内的气压推动与罐体内部连通的密封盖打开,而另一进液口上的密封盖被抵压在第一气柱的内侧壁上,此时第一气柱内的热水由进液口进入罐体内,从而实现热水自动进入罐体内的操作,减少了抽水泵的使用,降低了电能的消耗,使整个冷却塔系统更为节能。
20.可选的,所述出液机构包括第二气柱以及第二活塞环,所述第二气柱设置在所述储液池内,所述第二气柱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设置,所述第一气柱和所述第二气柱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一气柱和所述第二气柱的开口端相互靠近,所述第二活塞环滑动密封安装在所述第二气柱的开口端内,所述同步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活塞环在所述第二气柱内做往复运动;所述第二气柱远离开口端的一侧外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出液口,一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储液池内的冷水连通,另一所述出液口与外部设备的进水口连通,且两所述出液口上均设置有防逆流组件,两所述出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的设置方式与两所述进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的设置方式相反,所述同步机构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活塞环在所述第二气柱内做往复运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活塞环向远离进液口的方向移动时,此时与储液池连通的出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打开,具体的:由于第二气柱内的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密封盖绕安装座上的铰接部位转动,此时出液口打开,冷水从储液池内经过出液口进入第二气柱内。
22.由于两个出液口上的密封盖的安装方式相反,安装在第二气柱外壁上的密封盖在
大气压的作用下被牢牢吸在第二气柱的外侧壁上,从而使外部设备进水口内的水难以倒流进第二气柱内;当第二活塞环向靠近进液口的方向移动时,此时与外部设备的进水口连通的出液口上的防逆流组件打开,具体的:由于此时第二气柱内的气压增大,第二气柱内的气压推动与外部设备的进水口连通的密封盖打开,而另一出液口上的密封盖被抵压在第二气柱的内侧壁上,此时第二气柱内的热水由出液口进入外部设备的进水口内,从而实现热水自动回流到外部设备内的操作。
23.可选的,所述同步机构包括同步轴、连杆以及铰接杆,所述同步轴转动安装在所述罐体内,且所述同步轴位于所述第一气柱和所述第二气柱的开口端之间,所述连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同步轴转动;所述连杆设置有两根,两所述连杆分别固定在所述同步轴的两侧,所述铰接杆对应所述连杆设置有两根,两所述铰接杆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环和所述第二活塞环铰接,另一端与对应所述连杆铰接;当所述同步轴转动时,所述第一活塞环在所述第一气柱内做活塞运动,所述第二活塞环在所述第二气柱内做活塞运动。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同步轴转动时,同步轴带动两根连杆转动,转动的连杆经过铰接杆带动第一活塞环和第二活塞环移动,第一活塞环移动来改变第一气柱内的气压大小,从而将热水从外部设备的出水口逐渐压入罐体内,与此同时,第二活塞环移动,第一活塞环改变第二气柱内的气压大小,从而将冷水从储液池内逐渐送回外部设备的进水口内,从而实现对外部设备中热水的循环冷却。
25.可选的,所述进液机构和所述出液机构均设置有两组,两所述进液机构对称安装于所述罐体内且连接方式相同,且两所述进液机构的一端均与所述罐体内腔连通,两所述进液机构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外部设备的出水口连通;两所述出液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储液池内且连接方式相同,且两所述出液机构的一端均与所述储液池连通,两所述出液机构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外部设备的进水口连通。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组进液机构和出液机构能够加快进液和出液的速率,从而提高冷却塔的冷却效率。
27.可选的,所述连动机构包括第一锥齿轮组、连动杆以及第二锥齿轮组,所述第一锥齿轮组设置有两组,所述第一锥齿轮组包括第一主动锥齿轮和第一从动锥齿轮,两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同轴套设在对应所述发电机的转轴上,两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同轴套设在所述连动杆的两个端部,且两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组包括第二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所述同步轴与所述连动杆平行,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同轴套设在所述连动杆上,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同轴套设在所述同步轴上,且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啮合。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电机的叶片带动转轴转动时,第一主动锥齿轮带动第一从动锥齿轮转动,从动锥齿轮转动带动连动杆转动,连动杆转动带动第二主动锥齿轮转动,第二主动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锥齿轮转动,第二从动锥齿轮转动带动同步轴转动,从而使同步轴带动第一活塞环和第二活塞环做活塞运动,以此来实现对热水和冷水的循环泵送。
29.可选的,所述罐体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板,所述太阳能板与所述储能机构电性连
通。
3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太阳能板能够吸收太阳能,然后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储存在储能机构内,储能机构再对抽风机进行供能,使储能机构内储存的电能能够长时间的维持抽风机转动,从而使冷却塔在对热水进行循环冷却时更加的节能。
3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下落的水能够带动产能机构产能,产生的电能为抽风机供能,在产能机构产能的同时,通过连动机构带动同步机构工作,同步机构分别带动进液机构和出液机构自动进液和出液,在此过程中,不需要外接电源对抽风机提供电能,也不需要使用抽水泵对进液和出液进行泵送,降低了能源的消耗,使得本技术中的冷却塔更为节能;2.当罐体内的热水经过淋水填料进行冷却时,外部的空气经过罐体底部进入罐体内,然后由通气孔进入淋水填料中,空气与淋水填料中的热水充分的接触,使得淋水填料中的热水的温度能够更快的冷却下来,从而提高热水冷却的效率与效果;3.太阳能板能够吸收太阳能,然后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储存在储能机构内,储能机构再对抽风机进行供能,使储能机构内储存的电能能够长时间的维持抽风机转动,从而使冷却塔在对热水进行循环冷却时更加的节能。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和外部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图1中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4.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35.图4是图2中b处的放大图。
36.附图标记:1、罐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21、抽风机;13、加水口;14、淋水填料;15、安装架;16、进水管;17、出水管;18、太阳能板;19、连通管;191、喷头;2、储液池;3、进液机构;31、第一气柱;311、进液口;32、第一活塞环;4、出液机构;41、第二气柱;411、出液口;42、第二活塞环;5、产能机构;51、集水槽;511、落水口;512、通气孔;52、发电机;6、储能机构;61、蓄电池;7、连动机构;71、第一锥齿轮组;711、第一主动锥齿轮;712、第一从动锥齿轮;72、连动杆;73、第二锥齿轮组;731、第二主动锥齿轮;732、第二从动锥齿轮;8、同步机构;81、同步轴;82、连杆;83、铰接杆;9、防逆流组件;91、安装座;92、密封盖。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参照图1和图2,包括罐体1、分别设置在罐体1底部和顶部的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设置在出风口12上的抽风机121、设置在罐体1顶部的加水口13、设置在罐体1内腔中的淋水填料14以及设置在罐体1下方的储液池2,罐体1下方还设置有安装架15,罐体1通过安装架15安装在储液池2内。
39.参照图1和图2,在罐体1的外侧壁上安装有进水管16和出水管17,外部设备的出水口与进水管16连通,外部设备的进水口与出水管17连通,在罐体1内且位于淋水填料14的两侧设置有两组进液机构3,两组进液机构3均与进水管16连通,储液池2内对应两组进液机构
3设置有两组出液机构4,两组出液机构4均与出水管17连通;参照图2和图3,淋水填料14的下方设置有产能机构5,由进液机构3进入罐体1内的热水先经过淋水填料14的冷却,冷却后的冷水经过淋水填料14下落,下落的冷水能够带动产能机构5产生电能;参照图2和图3,在罐体1外设置有储能机构6,产能机构5与储能机构6电性连通,产能机构5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在储能机构6中;在罐体1的顶部还安装有太阳能板18,太阳能板18也与储能机构6电性连通,产能机构5产生的电能和太阳能板18产生的电能均储存在储能机构6中,储能机构6与抽风机121电性连通,使得储存在储能机构6中的电能能够带动抽风机121工作;参照图2和图3,在产能机构5下方设置有连动机构7和同步机构8,产能机构5在发电的同时还能够带动连动机构7工作,连动机构7带动同步机构8工作,同步机构8最终同步带动两组进液机构3和两组出液机构4自动进液和自动出液。
40.参照图2和图3,产能机构5包括集水槽51以及发电机52,集水槽51安装在罐体1内且位于淋水填料14下方,集水槽51的内底壁呈锥状设置,且集水槽51的内底壁高度由靠近集水槽51内侧壁向远离集水槽51内侧壁的方向逐渐升高。集水槽51靠近两侧壁的底部开设有两个落水口511,发电机52设置有两个,两发电机52安装在集水槽51的下底壁上,且两发电机52的叶片分别位于对应落水口511的正下方,两发电机52均与储能机构6电性连通。
41.参照图1、图2和图3,储能机构6包括安装在罐体1外部的蓄电池61,两个发电机52均与蓄电池61电连接,太阳能板18也与蓄电池61电连接,蓄电池61与抽风机121电连接,发电机52和太阳能板18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61内,使得蓄电池61能够为抽风机121进行供能。值得说明的是,为了一开始就能对罐体1内的热水进行稳定的抽风,蓄电池61内预先充有足够的电能来为抽风机121供能。
42.在使用冷却塔之前,除了预先对蓄电池61进行充电外,还需从加水口13加水,使加入的水能够带动发电机52转动,从而带动进液机构3和出液机构4工作。
43.进液机构3带动热水进入罐体1内部,热水经过淋水填料14下落到集水槽51中,然后由落水口511下落,在此过程中,下落的水能够带动两发电机52的叶片转动,从而使两发电机52发电,产生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61中。当水由落水口511下落时,此时由罐体1下方的进风口11进入的空气难以通过落水口511向上逆流,从而难以使空气在罐体1内部形成循环,因此在集水槽51靠近中部的底壁上开设有多个贯穿集水槽51底部的通气孔512,空气能够由通气孔512进入淋水填料14中,与淋水填料14中的热水充分接触,从而将热水中的蒸汽带走,最后由抽风机121将蒸汽抽出罐体1外部。
44.参照图2,每组进液机构3包括第一气柱31以及第一活塞环32,第一气柱31固定在罐体1内壁上,且第一气柱31一端封闭设置另一端开口设置,第一气柱31竖直安装在罐体1内部,且第一气柱31的开口端朝下;第一活塞环32滑动密封安装在第一气柱31的开口端内,且同步机构8能够带动第一活塞环32在第一气柱31内做活塞运动;参照图2,第一气柱31远离开口端的一侧外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进液口311,一进液口311与进水管16连通,另一进液口311与罐体1内腔连通且位于淋水填料14上方,在淋水填料14上方的罐体1内安装有连通管19,连通管19两端分别与靠近罐体1内腔的两个进液口311连通,连通管19上安装有多个与连通管19内部连通的喷头191,各个喷头191朝向多个方
向设置。
45.参照图2,在两个第一气柱31的进液口311上均设置有防逆流组件9,以一个第一气柱31内与进水管16连通的进液口311上的防逆流组件9为例来进行说明,防逆流组件9包括固定在第一气柱31内壁上的安装座91、铰接安装在安装座91上的密封盖92以及安装在安装座91上的扭簧,密封盖92于扭簧的作用下弹性抵接在与进水管16连通的进液口311上;以同一第一气柱31内与罐体1内腔连通的进液口311上的防逆流组件9为例来进行说明,这一组防逆流组件9和与进水管16连通的防逆流组件9相同设置,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一组防逆流组件9整体设置于第一气柱31的外壁上。
46.当同步机构8带动第一活塞环32向远离进液口311的方向移动时,由于第一气柱31内的气压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与进水管16连通的进液口311上的密封盖92被推开,与连通管19连通的进液口311上的密封盖92被抵压在进液口311上,此时外部设备内的热水通过进水管16由进液口311进入第一气柱31内。
47.当第一活塞环32向靠近进液口311的方向移动时,由于此时第一气柱31内的气压增大,与连通管19连通的进液口311上的密封盖92被推开,而与进水管16连通的进液口311上的密封盖92被抵压在第一气柱31的内侧壁上,此时第一气柱31内的热水由进液口311进入连通管19内,再通过喷嘴将热水喷入罐体1内,从而使热水能够落入淋水填料14中,经过淋水填料14进行冷却。
48.参照图2,每组出液机构4包括第二气柱41以及第二活塞环42,第二气柱41安装在储液池2内,第二气柱41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设置,且第一气柱31和第二气柱41相互平行,第二气柱41开口的一端与第一气柱31开口的一端相互靠近,第二活塞环42滑动密封安装在第二气柱41的开口端内;参照图2,第二气柱41远离开口端的一侧外壁上分别开设有两个出液口411,一出液口411与储液池2内的冷水连通,另一出液口411与出水管17连通,且同一第二气柱41上的两出液口411上均设置有相同的防逆流组件9,两个出液口411上的防逆流组件9的设置方式与两进液口311上的防逆流组件9的设置方式相反,同步机构8能够带动第二活塞环42在第二气柱41内做活塞运动。
49.同步机构8带动第一活塞环32向靠近进液口311的方向移动时,同步机构8同时带动第二活塞环42向远离出液口411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二气柱41内的气压减小,与储液池2连通的出液口411上的密封盖92打开,与出水管17连通的出液口411上的密封盖92关闭,此时冷却后的水从储液池2内进入第二气柱41内;当同步机构8带动第一活塞环32向远离进液口311的方向移动时,同步机构8同时带动第二活塞环42向靠近出液口411的方向移动,此时第二气柱41内的气压增大,与储液池2连通的出液口411上的密封盖92关闭,与出水管17连通的出液口411上的密封盖92打开,此时第二气柱41内的冷水流进出水管17内,最后进入外部设备内,从而实现外部设备中热水的循环冷却。
50.参照图2,同步机构8包括同步轴81、连杆82以及铰接杆83,同步轴81转动安装在罐体1内,且同步轴81位于第一气柱31和第二气柱41的开口端之间,连动机构7能够带动同步轴81转动;参照图2,连杆82设置有四根,四根连杆82均呈“u”型,“u”型连杆82将同步轴81分
为两部分,“u”型连杆82的两个端部分别与同步轴81的两部分固定连接,使得连杆82接入到同步轴81上,连杆82能够绕着同步轴81同轴转动,四根连杆82对应进液机构3和出液机构4设置为两组,且一组中的两连杆82分别固定在同步轴81的两侧。铰接杆83对应连杆82设置有四根,四根铰接杆83同样设置为两组,一组中的一根铰接杆83两端分别与第一活塞环32、连杆82铰接,同一组中的另一根铰接杆83两端分别与第二活塞环42、连杆82铰接。当同步轴81转动时,连杆82通过铰接杆83带动第一活塞环32在第一气柱31内做活塞运动,另一连杆82带动第二活塞环42在第二气柱41内做活塞运动。
51.参照图2、图3和图4,连动机构7包括第一锥齿轮组71、连动杆72以及第二锥齿轮组73,第一锥齿轮组71设置有两组,两组第一锥齿轮组71对应两发电机52设置,第一锥齿轮组71包括第一主动锥齿轮711和第一从动锥齿轮712,两个第一主动锥齿轮711同轴套设在对应发电机52的转轴上,两个第一从动锥齿轮712同轴套设在连动杆72的两个端部,且两个第一主动锥齿轮711分别与对应第一从动锥齿轮712啮合;第二锥齿轮组73包括第二主动锥齿轮731和第二从动锥齿轮732,同步轴81与连动杆72平行,第二主动锥齿轮731同轴套设在连动杆72上,第二从动锥齿轮732同轴套设在同步轴81上,且第二主动锥齿轮731和第二从动锥齿轮732啮合。
52.当水流冲击使发电机52的叶片转动时,发动机的转轴带动第一主动锥齿轮711旋转,第一主动锥齿轮711带动第一从动锥齿轮712转动,第一从动锥齿轮712转动带动连动杆72转动,连动杆72转动带动第二主动锥齿轮731转动,第二主动锥齿轮731转动带动第二从动锥齿轮732转动,第二从动锥齿轮732转动带动同步轴81转动,从而使同步轴81带动第一活塞环32和第二活塞环42做活塞运动,以此来实现对热水和冷水的循环泵送。
5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水循环节能冷却塔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先往加水口13持续加水,进入罐体1内的水经过淋水填料14后落入集水槽51底部,再由落水口511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水流冲击发电机52的叶片,使发电机52发电,产生的电能储存在蓄电池61内,使得蓄电池61能够对抽风泵供能。
54.与此同时,转动的发电机52通过第一锥齿轮组71和第二锥齿轮组73分别带动连动杆72和同步轴81转动,同步轴81转动带动第一活塞环32和第二活塞环42做活塞运动,第一活塞环32能够将外部设备出水口内的热水泵入罐体1内,经过淋水填料14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水带动发电机52转动,当冷却后的冷水能够持续带动发动机旋转时,停止加水。
55.冷却后的冷水最终落入储液池2内,储液池2内的冷水在第二活塞环42的带动下回流到外部设备的进水口内,从而实现对外部设备内热水的循环冷却。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