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92470发布日期:2022-12-27 19:26阅读:41来源:国知局
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除湿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


背景技术:

2.潮湿的环境会不利于人们的活动,也不利于设备仪器的存放和使用,而除湿设备可以起到干燥空气的作用,使人们或设备工作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中。
3.相关技术的除湿设备通过外接空调外机的冷源对进入除湿设备的空气进行降温除湿处理,然后通过风机将除湿后的空气送回室内。由于除湿后的空气温度较低,除湿后的冷空气送入室内会改变室内的温度,将使室内温度降低,影响室内的热舒适性;同时冷风从除湿设备送出时,冷风会在除湿设备的出风口处再次冷凝结水,导致除湿设备的出风口处会滴水,使用者要不断对出风口处的滴水进行清理,导致除湿设备的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提高除湿设备的使用体验感,本技术提供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
5.本技术提供的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包括机体,还包括水循环系统和连接管,所述机体上设有供室外空气进入的新风风口、室内空气进入的循环风口和供除湿后空气排出的出风口,所述机体上设有预冷换热器、除湿换热器、升温换热器和风机,所述预冷换热器内埋设有第一副管,所述第一副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升温换热器内埋设有第二副管,所述第二副管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第一端连通第四端,所述第一副管、连接管和第二副管一起共称为循环流道,所述水循环系统用来驱动水在循环流道之间单向循环流动;所述除湿换热器内埋设有第三副管,所述第三副管的两端外接空调外机的冷源,所述新风风口和循环风口进入的空气混合后依次经过预冷换热器、除湿换热器和升温换热器除湿后至风机,所述风机将除湿后的空气送至出风口排出。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风机工作时,新风风口会吸入室外空气,循环风口会吸入室内空气,这样室外的新鲜空气就能进来和室内的空气混合并形成混合空气,混合空气先经过预冷换热器,由于水循环系统驱动水在循环流道之间流动,所以混合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时会预先进行降温,同时第一副管中的水温会升高,然后混合空气再经过除湿换热器,由于除湿换热器内埋设的第三副管直接外接空调外机的冷源,所以混合空气经过除湿换热器时会进行大幅降温,混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从而达到除湿干燥的目的,然后干燥的混合空气再经过升温换热器,同时第一副管中将热量回收升温后的水会通过连接管流至第二副管,经过除湿换热器降温的混合空气会对第二副管中的水进行降温,同时混合空气会在第二副管升温水的作用下进行升温,使出风口出来的空气重新接近室温,通过利用
水回收混合空气的热量再将回收的热量重新利用在混合空气上,使室内的保持热舒适性,同时出风口处不会产生凝结水,出风口不需保温,节省安装成本,能够提高除湿末端设备的使用体验感。
7.优选的,所述第一端通过水循环系统与第四端连通,所述水循环系统包括泵体、水箱、进水管、出水管和循环管,所述泵体与水箱设置在机体内,所述进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泵体的进水口和第四端,所述出水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泵体的出水口和水箱,所述循环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水箱和第一端。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泵体启动时,水箱中的水经过循环管、第一副管、连接管、第二副管以及进水管进入泵体,然后通过出水管再流至水箱,实现了水在循环流道和水循环系统内的单向循环流动;水在预冷换热器和升温换热器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水会在预冷换热器内对混合空气进行预先降温,能够减小除湿换热器对混合空气进行二次降温时的能耗,然后升温后的水会对升温换热器内的混合空气进行升温,提高了水对混合空气的升温效率,使混合空气的温度重新上升至接近室温,巧妙的利用了混合空气在整个除湿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水能够不借助任何升温降温装置,将热量回收并对混合空气的整个除湿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调节。
9.优选的,所述机体内设有第一主管、第二主管、第三主管和第四主管,所述第一副管与第二副管均有多根,所述第一端连通第一主管,所述第二端连通第二主管,所述第三端连通第三主管,所述第四端连通第四主管,所述进水管远离泵体的一端连通第四主管,所述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主管和第三主管,所述循环管远离水箱的一端连通第一主管。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多根第一副管与第二副管,能够增加水与预冷换热器和升温换热器的接触面积,提高混合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和升温换热器时的温度变化速率和温度变化范围,进一步减小除湿换热器对水进行二次降温时的能耗,以及使混合空气的温度快速上升至接近室温。
11.优选的,所述机体内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位于预冷换热器靠近新风风口以及循环风口的一侧,所述过滤网用来对新风风口和循环风口中进入的混合空气中的杂质进行粗过滤。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能够对进入除湿末端设备的混合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初步过滤,使得除湿末端设备不仅能够对空气进行除湿,还能够对空气进行净化。
13.优选的,所述机体内设有hepa过滤器,所述hepa过滤器位于过滤网和预冷换热器之间并用来对经过过滤网后空气中的杂质进行精过滤。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hepa过滤器是可处理的干型高效空气过滤器,是由叠片状硼硅微纤维制成的,hepa过滤器可去除至少97.00%空中微粒0.3测微表直径,能够对进入除湿末端设备的混合空气进行深度净化,使得出风口排出的空气是洁净的,有益室内人员的身心健康。
15.优选的,所述机体内设有接水盘,所述接水盘顶面上开设有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位于预冷换热器、除湿换热器和升温换热器的正下方,所述预冷换热器、除湿换热器、升温换热器的垂直投影完全位于接水槽内,所述接水槽用来承接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除湿换热器和升温换热器上形成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上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顶端连通接水槽,所述排水管的底端伸出机体并与外界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混合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和除湿换热器时,由于混合空气的温度被降低,混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滴落在接水盘中,然后这些冷凝水再经过排水管排出,方便使用者对冷凝水的收集处理。
17.优选的,所述机体外壁上设有辅助接盘,所述第三副管的两端上套设固定有对接头,所述对接头固定在机体外壁上,两个对接头用来外接空调外机的冷源,所述辅助接盘顶面上开设有倾斜流道,所述倾斜流道远离机体一端的位置高度高于倾斜流道靠近机体一端的位置高度,所述倾斜流道位于两个对接头的正下方,所述倾斜流道用来承接室内空气在对接头处形成的冷凝水,所述辅助接盘上设有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倾斜流道底端连通,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伸至机体内并位于接水槽的正上方。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两个对接头设置在机体外侧,方便对接头与空调外机冷源的连接,同时两个对接头上的温度会降低,由于对接头直接与室内空气接触,所以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对接头会变成水滴落在倾斜流道上,倾斜流道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流道并通过回流管流至接水槽内。
19.优选的,所述循环管上安装有水过滤器,所述水过滤器用来对流经水中的杂质颗粒进行拦截过滤。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过滤器能够对水中的杂质颗粒进行拦截过滤,从而能够减小水中杂质流经第一副管、连接管、第二副管等管道内时对管道内壁造成损伤的几率,延长除湿末端设备的使用寿命。
21.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利用水回收混合空气的热量再将回收的热量重新利用在混合空气上,使室内的保持热舒适性,同时出风口处不会再冷凝滴水,能够提高除湿末端设备的使用体验感;通过设置接水盘,混合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和除湿换热器时,由于混合空气的温度被降低,混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滴落在接水盘中,然后这些冷凝水再经过排水管排出,方便使用者对冷凝水的收集处理。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机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辅助接盘和回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说明:1、机体;11、内腔;12、新风风口;13、循环风口;14、出风口;15、回风分散区;16、过滤网;17、hepa过滤器;18、风机;19、接水盘;191、接水槽;192、辅助接盘;193、倾斜流道;194、回流管;195、排水管;2、除湿装置;21、预冷换热器;211、第一副管;22、除湿换热器;221、第二副管;23、升温换热器;231、第三副管;24、连接管;31、第一主管;32、第二主管;33、第三主管;34、第四主管;35、第五主管;36、第六主管;37、对接头;371、对接管;4、水循环系统;41、泵体;42、水箱;43、进水管;44、出水管;45、循环管;451、水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26.通过温湿度传感器检测循环风口13的温湿度,与控制屏端设置值进行对比控制,具体控制如:通过主控板对泵体41进行调节控制,可以实现除湿的同时达到出风温度可调,
达到制冷量输出可调的功能,用于控制房间的温度。通过主控板对外接供水电磁阀的控制,可以实现湿度和温度的控制。通过主控板对风机18的控制,可以实现除湿和降温的控制。
27.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
29.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的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包括带有内腔11的机体1,机体1上安装有供室外空气进入的新风风口12、室内空气进入的循环风口13和供除湿后空气排出的出风口14。其中新风风口12与循环风口13位于机体1的同一侧,出风口14位于机体1远离新风风口12与循环风口13的一侧,新风风口12、循环风口13和出风口14均与内腔11连通。
30.参照图1、图2,当机体1放置在水平面上时,机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呈水平设置,机体1的内腔11内沿机体1的长度方向依次固定安装有过滤网16、hepa过滤器17、除湿装置2和风机18,风机18靠近出风口14一侧设置,除湿装置2位于风机18远离出风口14的一侧,过滤网16和hepa过滤器17位于除湿装置2远离风机18的一侧,过滤网16位于hepa过滤器17远离除湿装置2的一侧,过滤网16与新风风口12以及循环风口13之间的空间形成有回风分散区15。
31.参照图1、图2,风机18工作时,新风风口12会吸入室外空气,循环风口13会吸入室内空气,这样室外的新鲜空气就能进来和室内的空气在回风分散区15混合形成混合空气,混合空气依次经过过滤网16、hepa过滤器17、除湿装置2再通过风机18排出出风口14。过滤网16用来对混合空气中的杂质进行粗过滤,hepa过滤器17用来对经过过滤网16后混合空气中的杂质进行精过滤,除湿装置2用来对混合空气进行除湿干燥处理。
32.参照图1、图2,过滤网16能够对进入除湿末端设备的混合空气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初步过滤,hepa过滤器17是可处理的干型高效空气过滤器,是由叠片状硼硅微纤维制成的,hepa过滤器17可去除至少97.00%空中微粒0.3测微表直径,能够对进入除湿末端设备的混合空气进行深度净化,使得出风口14排出的空气是洁净的,有益室内人员的身心健康。
33.参照图1、图2,除湿装置2包括预冷换热器21、除湿换热器22和升温换热器23,除湿换热器22位于预冷换热器21和升温换热器23之间,升温换热器23位于除湿换热器22靠近风机18的一侧。混合空气经过hepa过滤器17后依次经过预冷换热器21、除湿换热器22和升温换热器23再进入风机18。预冷换热器21用来对混合空气进行初步降温,除湿换热器22用来对混合空气进行大幅降温,混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成水来对空气进行除湿,升温换热器23用来对冷却后的混合空气进行升温,使之回升至接近室温的温度,最后干燥后的常温气体从出风口14排出。
34.参照图1、图2,预冷换热器21、除湿换热器22和升温换热器23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机体1的宽度方向。预冷换热器21内埋设有多根第一副管211,升温换热器23内埋设有多根第二副管221。以机体1放置在水平面上的使用状态为准,机体1内腔11内固定有呈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主管31、第二主管32、第三主管33和第四主管34。第一主管31和第二主管32正对预冷换热器21设置且位于预冷换热器21长度方向的一侧,多根第一副管211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在预冷换热器21内,第一副管21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连通第一主管31,第二端连通第二主管32,第一副管211在预冷换热器21内波纹型分布,第一副管211相邻两条边之间相互平行且平行于预冷换热器21的长度方向。
35.参照图1、图2,第三主管33和第四主管34正对升温换热器23设置且位于升温换热器23长度方向的一侧,多根第二副管221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在升温换热器23内,第二副管221的两端分别为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连通第三主管33,第四端连通第四主管34,第二副管221在升温换热器23内波纹型分布,第二副管221相邻两条边之间相互平行且平行于升温换热器23的长度方向。
36.参照图1、图2,本技术实施例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还包括水循环系统4和连接管24,连接管24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主管32和第三主管33。水循环系统4包括泵体41、水箱42、进水管43、出水管44和循环管45,泵体41和水箱42固定安装在机体1内,泵体41和水箱42位于风机18和除湿装置2之间。进水管43的一端连通泵体41的进水口,泵体41的另一端连通第四主管34,出水管44的两端分别连通泵体41的出水口和水箱42,循环管45的一端连通水箱42,循环管45的另一端连通第一主管31。循环管45上安装有水过滤器451,水过滤器451用来对流经水中的杂质颗粒进行拦截过滤。
37.参照图1、图2,泵体41启动时,水箱42中的水经过循环管45、第一副管211、连接管24、第二副管221以及进水管43进入泵体41,然后通过出水管44再流至水箱42,如此循环流动。
38.参照图1、图2,除湿换热器22内埋设有多根第三副管231,多根第三副管231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在除湿换热器22内,第三副管231在除湿换热器22内波纹型分布,第三副管231相邻两条边之间相互平行且平行于除湿换热器22的长度方向。机体1内腔11内竖直固定有第五主管35和第六主管36,第五主管35和第六主管36正对除湿换热器22设置且位于除湿换热器22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三副管23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五主管35和第六主管36。机体1外壁上固定连接有两个对接头37,对接头37上连接有对接管371,对接管371的其中一端均穿设固定在对应对接头37上,其中一个对接管371的另一端连通第五主管35,另一个对接管371的另一端连通第六主管36。两个对接头37用来外接空调外机的冷源。
39.参照图1、图2,混合空气进入除湿装置2会先经过预冷换热器21,由于水循环系统4驱动水在循环流道之间流动,而水温通常低于室温,所以混合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21时会预先进行降温,同时第一副管211中的水温会升高;然后混合空气再经过除湿换热器22,由于除湿换热器22内埋设的第三副管231直接外接空调外机的冷源,所以混合空气经过除湿换热器22时会进行大幅降温,混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从而达到除湿干燥的目的;然后经过干燥的混合空气再经过升温换热器23,同时第一副管211中经过热量回收升温后的水会通过连接管24流至第二副管221,经过除湿换热器22降温的混合空气会与第二副管221中的水进行热量交换,第二副管221中的水会降温,经过除湿换热器22降温的混合空气会进行升温,使得出风口14出来的空气温度重新回升至接近室温。
40.参照图1、图2,水在预冷换热器21和升温换热器23之间循环流动的过程中,水会在预冷换热器21内对混合空气进行预先降温,能够减小除湿换热器22对混合空气进行二次降温时的能耗,然后升温后的水会对升温换热器23内的混合空气进行升温,使混合空气的温度重新上升至接近室温,同时升温换热器23内的水在冷混合空气的作用下重新降温,经过水循环系统4重新进入预冷换热器21内对混合空气进行预先降温。巧妙的利用了混合空气在整个除湿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水能够不借助任何升温降温装置,将热量回收并加以利用,对混合空气的整个除湿过程的温度变化进行适应性调节。
41.参照图1、图2, 机体1内腔11中固定有接水盘19,接水盘19顶面上开设有接水槽191,接水槽191位于预冷换热器21、除湿换热器22和升温换热器23的正下方,预冷换热器21、除湿换热器22、升温换热器23的垂直投影完全位于接水槽191内。接水槽191用来承接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21、除湿换热器22和升温换热器23上形成的冷凝水。接水盘19上固定有排水管195,排水管195的一端连通接水槽191,所述排水管195的另一端伸出机体1并与外界连通,排水管195伸出外界的一端低于或者齐平于排水管195靠近接水槽191的一端。
42.参照图1、图2,混合空气经过预冷换热器21和除湿换热器22时,由于混合空气的温度被降低,混合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滴落在接水盘19中,然后这些冷凝水再经过排水管195排出,方便使用者对冷凝水的收集处理。同时为了更好的将接水盘19内的水排出,排水管195处能够安装排水泵,在不方便自然排水时将水强制排出。
43.参照图1、图2,机体1外壁上固定有辅助接盘192,辅助接盘192顶面上开设有倾斜流道193,倾斜流道193远离机体1一端的位置高度高于倾斜流道193靠近机体1一端的位置高度,倾斜流道193位于两个对接管371的正下方,倾斜流道193用来承接室内空气在对接管371处形成的冷凝水。参照图1、图3,辅助接盘192上固定有回流管194,回流管194的一端与倾斜流道193靠近机体1的底端连通,回流管194的另一端伸至机体1内并位于接水槽191的正上方。
44.参照图1、图2,将两个对接头37设置在机体1外侧,能够方便对接头37与空调外机冷源的连接,同时两个对接头37上的温度会降低,由于对接头37直接与室内空气接触,所以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对接头37会变成水滴落在倾斜流道193上,倾斜流道193中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顺着倾斜流道193并通过回流管194流至接水槽191内。
45.本技术实施例冷水型可调温热回收式新风除湿末端设备的实施原理为:混合空气经过过滤网16和hepa过滤器17净化后,除湿装置2对其进行除湿,最后利用风机18将干燥空气从出风口14送回室内。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