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917746发布日期:2024-05-10 23:57阅读:5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1、目前,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器普遍是通过一呈固定式安置的空调室内机来对室内进行送风而调节室温的。此时,由于空调室内机的安置位置呈固定,使得该空调室内机的送风区域有限,无法满足对多个区域进行送风调温的需求而影响了空调器的使用体验。因此,为了提升空调器的使用体验,部分厂家会将空调室内机设置为呈固定式的主机和可移动式的子机,以通过移动该子机至不同区域而实现对不同区域进行送风调温。然而,该类的空调室内机的子机是通过主机对子机进行充能的,也即在主机上设置一套独立于空调室外机的制冷系统来进行制冷充能。此时,由于在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的主机上均需要设置制冷系统,导致该类空调器的制造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实现空调器可以扩大送风区域而提升使用体验的基础上,同时降低空调器的制造成本。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空调器包括:

3、空调室外机,所述空调室外机包括制能模块;

4、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固定室内机和移动室内机,所述固定室内机包括第一换热模块,所述第一换热模块与所述制能模块冷媒连通,所述移动室内机包括第二换热模块;以及

5、蓄能装置,所述蓄能装置包括第三换热模块和蓄能模块,所述第三换热模块设于所述空调室外机或所述固定室内机,所述第三换热模块与所述制能模块冷媒连通,并和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在冷媒流路上呈并联设置;所述蓄能模块可分离地择一安装于所述空调室外机或所述空调室内机,以与所述第三换热模块或所述第二换热模块发生热交换。

6、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换热模块包括第一载能剂泵、第一载能剂管以及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为套管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具有冷媒流路和载能剂流路,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冷媒流路与所述制能模块连通呈闭环结构,所述第一换热器的载能剂流路、所述第一载能剂泵以及所述蓄能模块通过所述第一载能剂管依次连通成闭环结构。

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一储液容器,所述第一储液容器连通于所述第一载能剂管;

8、且/或,所述第三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一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连通于所述第一载能剂管;

9、且/或,所述第三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一开关阀,所述第一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一载能剂管,以导通或者阻断所述第三换热模块和所述蓄能模块之间的流路。

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室内机还包括第一机壳,所述第一换热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上端内,所述第一载能剂泵、所述第一换热器以及所述蓄能模块设于所述第一机壳的下端内。

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机壳的下端内设有相隔离的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且所述第一安装腔和第二安装腔在水平方向上呈并排设置;

12、所述第一载能剂泵和所述第一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内,所述蓄能模块可分离地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内。

13、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装腔具有贯穿所述第一机壳的侧表面的开口,所述固定室内机还包括第一盖板;

14、所述第一盖板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第一机壳,并在相对于所述第一机壳移动时可打开或者封盖所述第二安装腔的开口。

15、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模块包括第二载能剂泵、第二载能剂管以及第二换热器;

16、所述第二载能剂泵、所述蓄能模块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所述第二载能剂管依次连通呈闭环结构。

1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二储液容器,所述第二储液容器连通于所述第二载能剂管;

18、且/或,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二过滤器连通于所述第二载能剂管;

19、且/或,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还包括第二开关阀,所述第二开关阀设于所述第二载能剂管,以导通或者阻断所述第二换热模块和所述蓄能模块之间的流路。

2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室内机还包括第二机壳,所述第二机壳内设有相隔离的第一安置腔和第二安置腔,所述第一安置腔和所述第二安置腔在由下至上的方向上依次设置;

21、所述第二载能剂泵和所述蓄能模块均设于所述第一安置腔内,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第二安置腔内,所述第二安置腔的腔壁还设有连通所述第二安置腔的移动室内机进风口和移动室内机出风口。

2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置腔包括两个相隔离的子安置腔,两个所述子安置腔在水平方向上呈并排设置;所述第二载能剂泵设于两个所述子安置腔的其中之一,所述蓄能模块可分离的设于两个所述子安置腔的其中之另一;

23、且/或,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还包括移动室内机风机,所述移动室内机风机设于所述第二安置腔内。

24、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蓄能模块包括蓄能外壳和蓄能换热管,所述蓄能外壳用于容置蓄能介质;所述蓄能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所述蓄能外壳内,所述蓄能换热管可和所述第三换热模块或者所述第二换热模块载能剂连通;

25、且/或,所述制能模块包括压缩机、外机换热器、第一节流元件、第二节流元件以及冷媒管,所述压缩机、所述外机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一换热模块通过所述冷媒管依次连通呈一闭环结构;所述压缩机、所述外机换热器、所述第二节流元件以及所述第三换热模块通过所述冷媒管依次连通呈另一闭环结构;

26、且/或,所述第一换热模块包括第三换热器和固定室内机风机,所述第三换热器和所述制能模块冷媒连通,所述固定室内机风机邻近所述第三换热器设置。

27、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空调器,通过空调室外机的制能模块可以制造能量,也就是可以是热量或者冷量。而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室内机上的第一换热模块与制能模块冷媒连通,使得该第一换热模块可以接收制能模块所制造的热量或者冷量,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了通过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室内机进行送风调温。同时,蓄能装置中的第三换热模块也与制能模块冷媒连通,使得制能模块所制造的热量或者冷量也能够传递到该第三换热模块。而蓄能模块能够和该第三换热模块发生热交换,也就使得该第三换热模块上所收集的热量或者冷量可以传递到蓄能模块,并被蓄能模块吸收存储。而且,由于蓄能模块是可分离的安置在空调室外机或者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室内机上的,使得可以在蓄能模块完成蓄能后将其从空调室外机或者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室内机上分离取下,并将其安装到空调室内机的移动室内机上。此时空调室内机的移动室内机上第二换热模块又能够和该蓄能模块发生热交换而吸收蓄能模块上所存储的热量或者冷量,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了通过空调室内机的移动室内机进行送风调温。

28、可见,本方案中的空调器通过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室内机和移动室内机均能够进行送风调温,且移动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之间是通过蓄能装置来进行了间接的可分离联系。如此使得该移动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之间没有采用管道直接连接在一起,也就使得移动室内机的使用位置不会受到与空调室外机之间的连接关系的限制,能够将其移动到不同位置来进行使用。因此,可以说是本方案中的空调器通过呈固定式安置的固定室内机可以对某一区域进行送风调温,而通过呈可移动式的移动室内机可以对其他区域进行送风调温,以扩大空调器的送风区域而提升使用体验。而且,尤为重要的是,本方案中的空调器的空调室内机的固定室内机上的第一换热模块,以及蓄能装置中的第三换热模块均是冷媒连通于空调室外机上的制能模块的,使得固定室内机和移动室内机可以说是共用一个制能模块,进而无需对固定室内机和移动室内机分别设置对应的制能模块。因此,可以说是本方案中的空调器在实现空调器可以扩大送风区域而提升使用体验的基础上,同时降低了空调器的制造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