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布料印染定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51871发布日期:2023-01-14 13:59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布料印染定型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纺织品印染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布料印染定型机。


背景技术:

2.在布料印染之后,需要对布料进行烘干定型,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定型机对布料进行烘干和定型,通常使用煤炭对锅炉中的水进行加热,产生水蒸气,水蒸气再对布料进行烘干,然而水蒸气与布料之间进行热交换后,水蒸气温度下降至液化温度以下后,水蒸气会在布料表面液化被布料吸附,造成布料湿度难以快速散去,需要对烘干后的布料进行晾晒或风干处理,且布料温度与水蒸气温度接近时,布料不再吸收水蒸气中的热量,造成热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不仅能耗效益低,且烘干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提供一种布料印染定型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水蒸气烘干布料时能耗效益低且烘干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布料印染定型机,包括箱体、热风机、抽风机、循环管路、收卷组件、放卷组件;所述收卷组件和所述放卷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箱体两侧,所述箱体靠近所述放卷组件的一面设有进料口,所述箱体靠近所述收卷组件的一面设有出料口,布料适于从所述进料口穿入所述箱体并从所述出料口穿出;所述箱体内部设有压缩腔、过渡腔、负压腔,所述压缩腔、所述过渡腔、所述负压腔由下至上依次排列,所述压缩腔、所述过渡腔、所述负压腔依次连通,所述压缩腔与所述过渡腔之间设有限流件,所述过渡腔与所述负压腔之间设有第一均流件,所述第一均流件适于位于布料的下方并贴近布料;所述箱体靠近所述收卷组件的一面设有烘干口,所述压缩腔内的空气适于通过所述烘干口吹向所述收卷组件上的布料;所述热风机的输出端与压缩腔连接,所述抽风机的输入端与所述负压腔连接;所述循环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热风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抽风机的输入端连接。
5.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风机向所述压缩腔输入的气体流量为q0,从所述压缩腔流至所述过渡腔的气体流量为q1,从所述过渡腔流至所述负压腔的气体流量为q2,从所述烘干口流出的气体流量为q3,所述循环管路中的气体流量为q4,其中,q0》q1+q2+q3+q4,q1=q2=q3,q1》q4。
6.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料印染定型机还包括缓冲箱,所述缓冲箱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热风机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循环管路连接,所述第三端口与外部大气连通,从所述第三端口流入所述缓冲箱的气体流量为q5,其中,q0=q4+q5。
7.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流件为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上均布有第一通孔。
8.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均流件为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上均布有第二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的总横截面积大于各所述第二通孔的总横截面积。
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料印染定型机还包括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位于所述第二隔板的上方,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的间距是布料厚度的1至3倍,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三隔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隔板上均布有第三通孔,各所述第三通孔的总横截面积大于各所述第二通孔的总横截面积,所述进料口和所述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二隔板和所述第三隔板之间,布料适于从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穿过。
1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腔内的气压大于所述过渡腔内的气压,所述过渡腔内的气压大于所述负压腔内的气压,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
1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口设有第一上挤压辊、第一下挤压辊,所述第一上挤压辊和所述第一下挤压辊分别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上挤压辊和所述第一下挤压辊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上挤压辊位于所述第一下挤压辊的上方,所述第一上挤压辊的下表面适于与布料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一下挤压辊的上表面适于与布料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一上挤压辊和所述第一下挤压辊遮盖所述进料口。
1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料口设有第二上挤压辊、第二下挤压辊,所述第二上挤压辊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分别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上挤压辊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上挤压辊位于所述第二下挤压辊的上方,所述第二上挤压辊的下表面适于与布料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二下挤压辊的上表面适于与布料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二上挤压辊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遮盖所述出料口。
1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料印染定型机还包括烘干管,所述烘干管位于所述箱体的外部,所述烘干管的一端罩设于所述烘干口,所述烘干管的另一端适于贴靠所述收卷组件上架空的布料,所述烘干管内部设有分流块,所述分流块位于所述烘干管的中心,所述分流块的外侧面与所述烘干管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溢流通道,所述分流块上设有螺旋盘管,所述螺旋盘管缠绕在所述分流块上,所述螺旋盘管位于所述分流块的外侧面和所述烘干管的内侧面之间,所述螺旋盘管串联在所述循环管路上,所述烘干管的出口端设有稳流板,所述稳流板上均布有稳流通孔,所述稳流板适于与所述收卷组件上架空的布料平行;和/或,所述放卷组件包括放卷辊筒、第一导向辊筒、第二导向辊筒,所述放卷辊筒、所述第二导向辊筒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放卷辊筒和所述第二导向辊筒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上挤压辊的下表面相切,所述第一导向辊筒位于所述放卷辊筒和所述第二导向辊筒的下方,所述第一导向辊筒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辊筒和所述放卷辊筒之间;和/或,所述收卷组件包括收卷辊筒、第三导向辊筒,所述收卷辊筒低于所述第三导向辊筒,所述第三导向辊筒、所述收卷辊筒、所述第二上挤压辊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导向辊筒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挤压辊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三导向辊筒位于所述收卷辊筒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之间。
14.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布料印染定型机,在使用过程中,布料从放卷组件上展开,从进料口传入箱体内部,从出料口穿出,然后收卷至收卷组件上,在穿过箱体的过程中,热风机向压缩腔内输入热空气,热空气经过限流件后进入过渡腔,过渡腔内的空气经过第一均流件后进入负压腔,抽风机将负压腔内的空气抽出到循环管路,在此过程中,穿过第一均流件的气流对布料进行加热并吹干,布料中的水分蒸发并随气流进入到负压腔,最后从循环管路流回到热风机,再次被热风机吹入到压缩腔内,负压腔内的气压小于外部大气气压,能够提高布料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渡腔内的气压和负压腔内的气压差使得穿过第一均流件的气流速度增大,根据水分蒸发速度与表面的气流的流速成正相关、与所处气压成负相关的原理可知,通过第一均流件、过渡腔和负压腔的设置,能够提高布料中水分蒸发速度,从而提高烘干效率。气流从循环管路回到压缩腔循环参与布料的烘干过程,提高了热风机产生的热能的利用效率,对余热进行了回收利用,达到了节能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蒸气烘干布料时能耗效益低且烘干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压缩腔内的部分气流从烘干口排出并吹向收卷组件上架空的布料,在布料完成收卷之前进行风干,提高了布料的烘干程度,同时将部分参与循环的空气排出到大气中,避免循环次数过多导致气流湿度过大。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布料印染定型机的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101、箱体;102、热风机;103、抽风机;104、循环管路;105、进料口;106、出料口;107、压缩腔;108、过渡腔;109、负压腔;110、烘干口;111、缓冲箱;112、第一隔板;113、第二隔板;114、第三隔板;115、第一上挤压辊;116、第一下挤压辊;117、第二上挤压辊;118、第二下挤压辊;119、烘干管;120、螺旋盘管;121、稳流板;122、放卷辊筒;123、第一导向辊筒;124、第二导向辊筒;125、收卷辊筒;126、第三导向辊筒;127、布料。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技术。
19.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参考术语“上述实施例”、“一些实施例”、“上述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可能的实施例”或“可能的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20.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诸如“包括”和/或“具有”之类的术语可解释为表示特定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但是不可解释为将一个或多个其它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性或添加可能性排除在外。
21.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22.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与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间接与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3.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24.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布料印染定型机,包括箱体101、热风机102、抽风机103、循环管路104、收卷组件、放卷组件;所述收卷组件和所述放卷组件分别位于所述箱体101两侧,所述箱体101靠近所述放卷组件的一面设有进料口105,所述箱体101靠近所述收卷组件的一面设有出料口106,布料127适于从所述进料口105穿入所述箱体101并从所述出料口106穿出;所述箱体101内部设有压缩腔107、过渡腔108、负压腔109,所述压缩腔107、所述过渡腔108、所述负压腔109由下至上依次排列,所述压缩腔107、所述过渡腔108、所述负压腔109依次连通,所述压缩腔107与所述过渡腔108之间设有限流件,所述过渡腔108与所述负压腔109之间设有第一均流件,所述第一均流件适于位于布料127的下方并贴近布料127;所述箱体101靠近所述收卷组件的一面设有烘干口110,所述压缩腔107内的空气适于通过所述烘干口110吹向所述收卷组件上的布料127;所述热风机102的输出端与压缩腔107连接,所述抽风机103的输入端与所述负压腔109连接;所述循环管路104的一端与所述热风机10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循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抽风机103的输入端连接。
25.本实施例提供的布料印染定型机,在使用过程中,布料127从放卷组件上展开,从进料口105传入箱体101内部,从出料口106穿出,然后收卷至收卷组件上,在穿过箱体101的
过程中,热风机102向压缩腔107内输入热空气,热空气经过限流件后进入过渡腔108,过渡腔108内的空气经过第一均流件后进入负压腔109,抽风机103将负压腔109内的空气抽出到循环管路104,在此过程中,穿过第一均流件的气流对布料127进行加热并吹干,布料127中的水分蒸发并随气流进入到负压腔109,最后从循环管路104流回到热风机102,再次被热风机102吹入到压缩腔107内,负压腔109内的气压小于外部大气气压,能够提高布料127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渡腔108内的气压和负压腔109内的气压差使得穿过第一均流件的气流速度增大,根据水分蒸发速度与表面的气流的流速成正相关、与所处气压成负相关的原理可知,通过第一均流件、过渡腔108和负压腔109的设置,能够提高布料127中水分蒸发速度,从而提高烘干效率。气流从循环管路104回到压缩腔107循环参与布料127的烘干过程,提高了热风机102产生的热能的利用效率,对余热进行了回收利用,达到了节能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水蒸气烘干布料127时能耗效益低且烘干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压缩腔107内的部分气流从烘干口110排出并吹向收卷组件上架空的布料127,在布料127完成收卷之前进行风干,提高了布料127的烘干程度,同时将部分参与循环的空气排出到大气中,避免循环次数过多导致气流湿度过大。
2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热风机102向所述压缩腔107输入的气体流量为q0,从所述压缩腔107流至所述过渡腔108的气体流量为q1,从所述过渡腔108流至所述负压腔109的气体流量为q2,从所述烘干口110流出的气体流量为q3,所述循环管路104中的气体流量为q4,其中,q0》q1+q2+q3+q4,q1=q2=q3,q1》q4。
27.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料印染定型机还包括缓冲箱111,所述缓冲箱111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热风机10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循环管路104连接,所述第三端口与外部大气连通,从所述第三端口流入所述缓冲箱111的气体流量为q5,其中,q0=q4+q5。
28.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流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跨区域的气体体积或质量,例如单位时间内从压缩腔107流入至过渡腔108的气体体积或质量;缓冲腔内的容积大于压缩腔107的容积,压缩腔107内的气体被压入到缓冲腔,而负压腔109将过渡腔108内的气体吸入到负压腔109,过渡腔108能够为气流提供缓冲空间,提高透过限流件的流量,提高透过第一均流件的气流的流速,通过设置缓冲箱111,外部空气从第三端口向箱体101内部补充干燥空气,从而对参与循环的湿空气进行交换,使得湿空气逐渐从烘干口110排出,达到动态平衡,使透过第一均流件的空气的湿度保持稳定且位于预设范围以内,通过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穿过布料127的气体流速提高烘干效率,提升烘干布料127效果的同时降低能耗。
29.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流件为第一隔板112,所述第一隔板112上均布有第一通孔。
3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均流件为第二隔板113,所述第二隔板113上均布有第二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的总横截面积大于各所述第二通孔的总横截面积。
31.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料印染定型机还包括第三隔板114,所述第三隔板114位于所述第二隔板113的上方,所述第二隔板113和所述第三隔板114之间的间距是布料127厚度的1至3倍,所述第二隔板113与所述第三隔板114平行设置,所述第三隔板114上均布有第三通孔,各所述第三通孔的总横截面积大于各所述第二通孔的总横截面积,
所述进料口105和所述出料口106位于所述第二隔板113和所述第三隔板114之间,布料127适于从所述第一隔板112和所述第二隔板113之间穿过。
3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腔107内的气压大于所述过渡腔108内的气压,所述过渡腔108内的气压大于所述负压腔109内的气压,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
3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口105设有第一上挤压辊115、第一下挤压辊116,所述第一上挤压辊115和所述第一下挤压辊116分别与所述箱体101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上挤压辊115和所述第一下挤压辊116平行设置,所述第一上挤压辊115位于所述第一下挤压辊116的上方,所述第一上挤压辊115的下表面适于与布料127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一下挤压辊116的上表面适于与布料127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一上挤压辊115和所述第一下挤压辊116遮盖所述进料口105。
34.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第一上挤压辊115和第一下挤压辊116能够对布料127进行滚压,将布料127中大部分水挤出,经过初步挤干后的布料127再穿入到箱体101进行烘干处理,提高了烘干效率,同时降低了能耗。
3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料口106设有第二上挤压辊117、第二下挤压辊118,所述第二上挤压辊117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118分别与所述箱体10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上挤压辊117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118平行设置,所述第二上挤压辊117位于所述第二下挤压辊118的上方,所述第二上挤压辊117的下表面适于与布料127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二下挤压辊118的上表面适于与布料127的上表面压紧配合,所述第二上挤压辊117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118遮盖所述出料口106。
36.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第二上挤压辊117和第二下挤压辊118能够对布料127进行压平,使布料127更加平整,避免布料127经过烘干处理后表面的折皱在箱体101外骤冷定型降低布料127的平整度,提高对布料127平整定型的定型质量。另一方面,第一上挤压辊115和第一下挤压辊116对进料口105进行密封,避免外部冷空气从进料口105本吸入到负压腔109影响气流循环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控性;一上压辊和第二下挤压辊118对进料口105进行密封,避免外部冷空气从出料口106本吸入到负压腔109影响气流循环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控性。
37.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料印染定型机还包括烘干管119,所述烘干管119位于所述箱体101的外部,所述烘干管119的一端罩设于所述烘干口110,所述烘干管119的另一端适于贴靠所述收卷组件上架空的布料127,所述烘干管119内部设有分流块,所述分流块位于所述烘干管119的中心,所述分流块的外侧面与所述烘干管119的内侧面之间形成溢流通道,所述分流块上设有螺旋盘管120,所述螺旋盘管120缠绕在所述分流块上,所述螺旋盘管120位于所述分流块的外侧面和所述烘干管119的内侧面之间,所述螺旋盘管120串联在所述循环管路104上,所述烘干管119的出口端设有稳流板121,所述稳流板121上均布有稳流通孔,所述稳流板121适于与所述收卷组件上架空的布料127平行;和/或,所述放卷组件包括放卷辊筒122、第一导向辊筒123、第二导向辊筒124,所述放卷辊筒122、所述第二导向辊筒124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放卷辊筒122和所述第二导向辊筒124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上挤压辊115的下表面相切,所述第一导向辊筒123位于所述放卷辊筒122和所述第二导向辊筒124的下方,所述第一导向辊筒123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辊筒124
和所述放卷辊筒122之间;和/或,所述收卷组件包括收卷辊筒125、第三导向辊筒126,所述收卷辊筒125低于所述第三导向辊筒126,所述第三导向辊筒126、所述收卷辊筒125、所述第二上挤压辊117平行设置,所述第三导向辊筒126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挤压辊117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三导向辊筒126位于所述收卷辊筒125和所述第二下挤压辊118之间。
38.通过本实施例的上述实施方式,放卷辊筒122、第一导向辊筒123、第二导向辊筒124使得布料127绕卷成v字形,有利于布料127上的水分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滴落,避免水分过多参与第一上挤压辊115和第一下挤压辊116的挤压过程中因水压过大导致水分溢流到箱体101内部。
39.以上实施例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