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盘管、散热盘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03759发布日期:2022-07-01 22:08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热盘管、散热盘管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冷却塔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散热盘管、散热盘管组件。


背景技术:

2.冷却塔是可将水进行冷却的装置,在工业生产或制冷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废热,一般要用冷却水导走;冷却塔将夹带废热的冷却水在塔内与散热管道进行热交换,并将废热传送到空气并散入大气中。
3.现有的在冷却塔内对水进行冷却,通常向散热管内通入冷却液,并使冷却液与冷凝器连接,实现散热管内的水循环;散热管一般使用盘管,盘管包括直管部和弯头部,直管部和弯头部通过焊接连接,使冷凝水通过盘管。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弯头部和直管部通过焊接连接,焊接成本较高,且焊接处容易出现氧化漏水,导致盘管的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降低盘管的成本,提高盘管的散热效率,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盘管、散热盘管组件。
6.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散热盘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散热盘管,包括多条散热管,所述散热管的两端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散热管包括直管部和弯头部,所述弯头部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直管部连接,所述直管部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弯头部连接,所述弯头部与所述直管部一体成型。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弯头部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直管部连接,使散热管形成蛇形回路,冷却液从进水口进入散热管,经过多条直管部和多个弯头部后从出水口离开盘管,增加冷却液与散热管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散热管的冷凝效果;弯头部与直管部一体成型,代替焊接连接,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弯头部与直管部接口焊接的数量,进而大大降低了散热管漏水需要维修的概率,保证了散热管的一体性同时提高散热管冷却的效率。
9.优选的,所述散热管包括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散热管与所述第二散热管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位置在同一端,所述第一散热管与所述第二散热管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位置在同一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间隔设置,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进水口在同一端,出水口也在同一端,提高了散热管的空间利用率,冷却液可以同时进入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提高了散热管的冷却效果。
11.优选的,所述第二散热管设置在相邻两所述第一散热管之间,所述第一散热管的水平高度比所述第二散热管的水平高度高。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散热管高于第二散热管的水平高度,冷凝水从进水口进入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提高散热管的空间利用率;当需要冷却的水经过散热管时,水先经过第一散热管进行散热后落到第二散热管,进行二次冷凝,进而提高散热管的冷
却效果。
13.优选的,所述第一散热管与所述第二散热管的间距大于所述直管部的内径。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散热管与第二散热管之间的间距大于直管部的直径,使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不易接触导致出现磨损,提高散热管的使用寿命。
15.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盘管组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6.一种散热盘管组件,包括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所述的散热盘管,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位置均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第一散热管和所述第二散热管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位置均与所述出口管连通。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的进水口均与进水管连通,第一散热管与第二散热管的出水口均与出水管连通,冷却液进入进水管后可以同时流入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内,进而提高散热管的冷却效率。
18.优选的,所述散热管设有固定架,所述散热管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管固定安装在固定架上,固定架对散热管起支撑作用,从而避免散热管过重导致断裂。
20.优选的,所述固定架底部固定安装有进水管,所述固定架顶部固定安装有出水管,所述散热管位于所述进水口的位置与所述进水管连通,所述散热管位于所述出水口的位置与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位于所述固定架的同一侧,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远离所述固定架一端均与外部冷凝器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位于固定架的同一侧,方便冷凝器与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从而使冷却液可以更快进入散热管进行循环,减少散热管组件的整体面积。
22.优选的,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有若干连接杆,若干所述连接杆相互平行,所述连接杆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架的两端。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杆固定在固定架的相对两端,在固定架上设置连接杆,连接杆对固定架起到加固的作用,从而使固定架更好的支撑盘管。
2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方案:
25.1. 弯头部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直管部连接,使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均形成蛇形回路,冷却液从进水口进入盘管,经过多条直管部和多个弯头部后从出水口离开盘管,增加冷却液与盘管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盘管的冷凝效果;弯头部与直管部一体成型,代替焊接连接,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弯头部与直管部接口焊接的数量,进而大大降低了盘管漏水需要维修的概率,保证了盘管的一体性同时提高盘管冷却的效率;
26.2. 当需要冷却的水经过盘管时,水先经过第一散热管进行散热后落到第二散热管,进行二次冷凝,进而提高盘管的冷却效果;
27.3. 第一散热管与第二散热管之间的间距大于直管部的直径,使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不易接触导致出现磨损,提高盘管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8.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散热管结构示意图。
29.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第一散热管和第二散热管结构示意图。
30.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32.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另一视角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散热管;11、第一散热管;111、直管部;112、弯头部;12、第二散热管;13、出水口;14、进水口;2、固定架;21、进水管;22、出水管;23、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散热盘管、散热盘管组件。
37.实施例1
38.参照图1,散热盘管包括散热管1,散热管1的相对两端开设有进水口14和出水口13,本技术的散热管1为304#不锈钢钢管,使用不锈钢制成的散热管1使散热组件具有不易生锈,耐腐蚀耐磨损等特点;参照图2,散热管1包括第一散热管11和第二散热管12,第一散热管11沿连接杆23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散热管12位于相邻两条第一散热管11之间,参照图4和图5,第一散热管11的水平高度比第二散热管12的水平高度高,当散热盘管组件对水进行冷凝时,水经过第一散热管11后再经过第二散热管121,实现二次冷凝,提高冷凝效果。
39.参照图1和图2,第一散热管11和第二散热管12均包括直管部111和弯头部112;直管部111沿水平方向延伸,直管部111相互平行且与连接杆23垂直,弯头部112的横截面为弧形,弯头部11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相邻两条直管部111的端部连接,直管部111与弯头部112一体成型,相邻两个弯头部112的内弧面相对设置;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管11和第二散热管12均设有38条,第一散热管11和第二散热管12的长度均为5.2米,第一散热管11与第二散热管12形成一组散热管1;直管部111与弯头部112一体成型,减少了接口处焊接的数量,从而降低了散热管1漏水维修的概率。
40.第一散热管11与第二散热管12之间的间距大于直管部111的直径,使第一散热管11和第二散热管12不易接触,从而使第一散热管11和第二散热管12不易出现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41.实施例2
42.参照图3和图4,散热盘管组件包括固定架2、进水管21和出水管22,固定架2为矩形框架,进水管21位于固定架2靠近底部的位置,出水管22位于固定架2靠近顶部的位置,出水管22与进水管21相互平行,进水管21与出水管22均设置在固定架2的同一端,散热管1固定安装在固定架2上,散热管1位于进水口14的位置与进水管21连通,散热管1位于出水口13的位置与出水口13连通;方便进水管21与出水管22与外部冷凝器连接。
43.固定架2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多条连接杆23,连接杆23沿固定架2的长度方向排列,连接杆23的相对两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固定架2上,连接杆23垂直于固定架2的长度方向,多条连接杆23相互平行,设置连接杆23可以加固固定架2,使固定架2可以更好的支撑散热管1。
44.参照图5,出水管22和进水管21的直径均比直管部111的直径大,方便冷却液从进水口14流入直管部111,冷却液从进水管21流入散热管1时,增大了水的接触面积,使水可以
充分与散热管1的内侧壁接触,从而提高冷凝效果。
4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散热盘管、散热盘管组件的实施原理为:散热管1安装在固定架2上,冷凝器向进水管21通入冷却液,冷却液从进水管21分别进入第一散热管11和第二散热管12内,水通过多条直管部111和多个弯头部112,从散热管1的出水口13离开散热管1,冷却液从出水管22离开并进入冷凝器,实现水循环;散热管1内循环通入冷凝水,需要冷却的水通过固定架2实现散热冷却;直管部111与弯头部112一体成型,使散热管1长期使用不易出现管道氧化漏水,且降低制作成本。
4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