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湿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99275发布日期:2022-06-24 21:35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湿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湿干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湿干燥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除湿干燥机集除湿、干燥、二段送料三种功能于一体,用于物料除湿,特别适用于吸湿性较强的工程塑料原料。其采用的转轮多为蜂巢转轮,蜂巢转轮的主体以由陶瓷纤维及有机添加剂制成之陶质蜂巢构成,再以分子筛及矽胶为基本材料经高温结晶烧结,使之表面坚硬并强力吸附于蜂巢内部;该蜂巢转轮生产加工难度大,高温烧结过程能耗高,不利于环保,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成本更低的除湿干燥机。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除湿干燥机,包括壳体、以及均设置于壳体的空气加热除湿机构、分子筛转轮装置、转轮驱动机构、循环干燥机构和再生冷却机构,所述分子筛转轮装置包括转轮本体、以及分别设置于转轮本体的两端的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转轮本体和底盖同轴设置,所述顶盖设置有第一再生风通孔、内部腔体冷风通道和干燥风出风通孔,所述底盖设置有第二再生风通孔、干燥风入风通孔和再生冷却出风通孔,所述第一再生风通孔、转轮本体、第二再生风通孔和空气加热除湿机构的出风口依次连通,所述循环干燥机构的出风口、干燥风入风通孔、转轮本体、干燥风出风通孔和循环干燥机构的入风口依次连通,所述内部腔体冷风通道、转轮本体、再生冷却出风通孔和再生冷却机构的入风口依次连通;所述转轮本体包括筒体、第一轮毂、连接于筒体一端的第一环形网孔板、连接于筒体另一端的第二环形网孔板、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筒体和第一轮毂的第一隔板,相邻两个第一隔板之间形成容置空间,至少三个容置空间均填充有分子筛干燥剂颗粒,所述转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转轮本体间歇转动。
5.优选的,所述空气加热除湿机构包括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一过滤器、第一抽风机和第一电热器,所述第一过滤器、第一抽风机、第一电热器、第二再生风通孔、转轮本体和第一再生风通孔沿再生空气的输送方向依次连通。
6.优选的,所述转轮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底盖的间歇驱动电机、设置于间歇驱动电机的输出端的主动齿轮、固定套设于所述筒体外壁的齿轮环、以及连接主动齿轮和齿轮环的传动带。
7.优选的,所述循环干燥机构包括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二电热器、料筒、第二过滤器、冷却器和第二抽风机,所述干燥风出风通孔、第二电热器、料筒、第二过滤器、冷却器、第二抽风机、干燥风入风通孔和转轮本体沿干燥风的循环输送方向依次连通。
8.优选的,所述再生冷却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的第三抽风机,所述内部腔体冷风通道、转轮本体、再生冷却出风通孔、第三抽风机和冷却器沿再生冷却风的输送方向依次
连通。
9.优选的,所述第一轮毂的端部套设有第一卡环,所述第一卡环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隔板延伸有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的第一卡凸。
10.优选的,所述顶盖包括第一盖体、设置于第一盖体的内腔的第二轮毂、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第一盖体和第二轮毂的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与第一隔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再生风通孔和干燥风出风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一盖体的顶部,至少三个第二隔板与第一盖体配合分隔成第一干燥区、第一再生区和第一冷却区,所述第一干燥区与干燥风出风通孔连通,所述第一再生区与第一再生风通孔连通,所述内部腔体冷风通道开设于所述第一干燥区与第一冷却区之间的第二隔板。
11.优选的,所述第二轮毂的端部套设有第二卡环,所述第二卡环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隔板延伸有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的第二卡凸。
12.优选的,所述底盖包括第二盖体、设置于第二盖体的内腔的第三轮毂、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第二盖体和第三轮毂的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与第一隔板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再生风通孔和干燥风入风通孔开设于所述第二盖体的底部,至少三个第三隔板与第二盖体配合分隔成第二干燥区、第二再生区和第二冷却区,所述第二干燥区与干燥风入风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再生区与第二再生风通孔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区与再生冷却出风通孔连通。
13.优选的,所述第三轮毂的端部套设有第三卡环,所述第三卡环开设有第三卡槽,所述第三隔板延伸有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槽的第三卡凸。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除湿干燥机,其分子筛转轮装置的转轮本体利用筒体、第一轮毂、第一环形网孔板、第二环形网孔板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筒体和第一轮毂的第一隔板组装形成多个容置空间,将分子筛干燥机颗粒填充于至少三个容置空间,避免了分子筛研磨成粉末操作以及高温烧结操作,节能环保,安装简单,生产加工成本更低,且该转轮本体填充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比传统蜂巢转轮中的分子筛粉末更多,除湿效果得到改善。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图2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子筛转轮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子筛转轮装置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子筛转轮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分子筛转轮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为:1、壳体;2、第一再生风通孔;3、内部腔体冷风通道;4、干燥风出风通孔;5、第二再生风通孔;6、干燥风入风通孔;7、再生冷却出风通孔;8、筒体;9、第一轮毂;10、第一环形网孔板;11、第二环形网孔板;12、第一隔板;13、容置空间;14、第一过滤器;15、第一抽风机;16、第一电热器;17、间歇驱动电机;18、主动齿轮;19、齿轮环;20、传动带;21、第二电热器;22、料筒;23、第二过滤器;24、冷却器;25、第二抽风机;26、第三抽风机;27、第一
卡环;28、第一卡槽;29、第一卡凸;30、第一盖体;31、第二轮毂;32、第二隔板;33、第一干燥区;34、第一再生区;35、第一冷却区;36、第二卡环;37、第二卡槽;38、第二卡凸;39、第二盖体;40、第三轮毂;41、第三隔板;42、第二干燥区;43、第二再生区;44、第二冷却区;45、第三卡环;46、第三卡槽;47、第三卡凸;48、第一接孔;49、折弯部;50、第二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5.如图1-8所示,一种除湿干燥机,包括壳体1、以及均设置于壳体1的空气加热除湿机构、分子筛转轮装置、转轮驱动机构、循环干燥机构和再生冷却机构,所述分子筛转轮装置包括转轮本体、以及分别设置于转轮本体的两端的顶盖和底盖,所述顶盖、转轮本体和底盖同轴设置,所述顶盖设置有第一再生风通孔2、内部腔体冷风通道3和干燥风出风通孔4,所述底盖设置有第二再生风通孔5、干燥风入风通孔6和再生冷却出风通孔7,所述第一再生风通孔2、转轮本体、第二再生风通孔5和空气加热除湿机构的出风口依次连通,所述循环干燥机构的出风口、干燥风入风通孔6、转轮本体、干燥风出风通孔4和循环干燥机构的入风口依次连通,所述内部腔体冷风通道3、转轮本体、再生冷却出风通孔7和再生冷却机构的入风口依次连通;所述转轮本体包括筒体8、第一轮毂9、连接于筒体8一端的第一环形网孔板10、连接于筒体8另一端的第二环形网孔板11、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筒体8和第一轮毂9的第一隔板12,相邻两个第一隔板12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3,至少三个容置空间13均填充有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图中未示出),所述转轮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转轮本体间歇转动。
26.该除湿干燥机,其分子筛转轮装置的转轮本体利用筒体8、第一轮毂9、第一环形网孔板10、第二环形网孔板11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筒体8和第一轮毂9的第一隔板12组装形成多个容置空间13,将分子筛干燥机颗粒填充于至少三个容置空间13,避免了分子筛研磨成粉末操作以及高温烧结操作,节能环保,安装简单,生产加工成本更低,且该转轮本体填充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比传统蜂巢转轮中的分子筛粉末更多,除湿效果得到改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的粒径均大于第一环形网孔板10的孔径和第二环形网孔板11的孔径,设置的第一环形网孔板10和第二环形网孔板11在保证空气在该转轮本体中流通的情况下,避免分子筛干燥剂颗粒漏出第一环形网孔板10或第二环形网孔板11。优选的,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转轮本体的除湿作用、防止在转轮本体转动过程中相邻两个容置空间13串风而影响除湿效果,本实施例设置有六个第一隔板12,且六个容置空间13均填充有分子筛干燥剂颗粒。
27.使用时,空气加热除湿机构从外界环境获取空气并加热由空气再生除湿机构的出风口流入第二再生风通孔5,进入转轮本体的一个容置空间13,将其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吸附的水分高温蒸发并随着热空气经第一再生风通孔2排放至外界环境,完成空气再生过程,使该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脱水;当转轮驱动机构驱动转轮本体间歇转动,使内部腔体冷风通道3、该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再生冷却出风通孔7和再生冷却机构的入风口依次连通时,以降低该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的温度;当转轮驱动机构驱动转轮本体间歇转动,使循环干燥机构的出风口、干燥风入风通孔6、该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干燥风出风通孔4和循环干燥机构的入风口依次连通时,循环干燥机构对物料除湿后的湿空气经干燥风入风通孔6进入转轮本体,并由该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
剂颗粒吸附湿空气的水分,形成稳定的低露点空气继续进入循环干燥机构对物料除湿;以此,随着转轮本体的转动,使得循环干燥机构的空气中的水分连续不断的被吸附又被再生空气所脱附而排出,就形成稳定的低露点空气,更有效地干燥物料。
2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加热除湿机构包括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第一过滤器14、第一抽风机15和第一电热器16,所述第一过滤器14、第一抽风机15、第一电热器16、第二再生风通孔5、转轮本体和第一再生风通孔2沿再生空气的输送方向依次连通。
2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启动第一抽风机15,外界环境的空气经第一过滤器14过滤除尘,避免外界空气的杂质进入转轮本体后附着于分子筛干燥机颗粒中而后被带入待干燥塑料而造成污染;第一抽风机15抽风将过滤后的空气送入第一电热器16加热,加热后的空气沿第二再生风通孔5进入转轮本体的一个容置空间13,将其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吸附的水分高温蒸发并随着热空气经第一再生风通孔2排放至外界环境。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驱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底盖的间歇驱动电机17、设置于间歇驱动电机17的输出端的主动齿轮18、固定套设于所述筒体8外壁的齿轮环19、以及连接主动齿轮18和齿轮环19的传动带20。
3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间歇驱动电机17的输出端带动主动齿轮18转动,通过传动带20带动齿轮环19以及筒体8转动,以便于间歇式转动该转轮本体。
3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循环干燥机构包括均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第二电热器21、料筒22、第二过滤器23、冷却器24和第二抽风机25,所述干燥风出风通孔4、第二电热器21、料筒22、第二过滤器23、冷却器24、第二抽风机25、干燥风入风通孔6和转轮本体沿干燥风的循环输送方向依次连通。
3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启动第二抽风机25,经一个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吸附湿空气的水分形成稳定的低露点空气,然后经由干燥风出风通孔4进入第二电热器21加热,热空气进入料筒22对物料进行热除湿,湿热空气经第二过滤器23过滤除去杂质避免混入分子筛干燥剂颗粒中造成不良影响,过滤后的湿热空气经冷却器24冷却,第二抽风机25抽风将冷却空气送入干燥风入风通孔6进入转轮本体,由另一个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吸附湿空气的水分形成稳定的低露点空气,以进行下一个除湿循环操作。
3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再生冷却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的第三抽风机26,所述内部腔体冷风通道3、转轮本体、再生冷却出风通孔7、第三抽风机26和冷却器24沿再生冷却风的输送方向依次连通。
3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第三抽风机26,当转轮驱动机构驱动转轮本体间歇转动,使内部腔体冷风通道3、一个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再生冷却出风通孔7和再生冷却机构的入风口依次连通时,一部分低露点空气经内部腔体冷风通道3送入该容置空间13对其分子筛干燥剂颗粒冷却,以降低该容置空间13的分子筛干燥剂颗粒的温度,再经再生冷却出风通孔7、第三抽风机26输入冷却器24制冷。
3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轮毂9的端部套设有第一卡环27,所述第一卡环27开设有第一卡槽28,所述第一隔板12延伸有卡接于所述第一卡槽28的第一卡凸29。
3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隔板12通过第一卡凸29卡接于第一卡环27的第一卡槽28上进行固定,连接稳固,组装方便。进一步的,所述筒体8开设有第一接孔48,所述第一隔板12的一侧延伸有折弯部49,所述折弯部49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接孔48连通的第二接孔50,所
述折弯部49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一接孔48和第二接孔50与所述筒体8固定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折弯部49通过螺栓贯穿所述第一接孔48和第二接孔50与所述筒体8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连接稳固性,组装方便。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包括第一盖体30、设置于第一盖体30的内腔的第二轮毂31、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第一盖体30和第二轮毂31的第二隔板32,所述第二隔板32与第一隔板12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再生风通孔2和干燥风出风通孔4开设于所述第一盖体30的顶部,至少三个第二隔板32与第一盖体30配合分隔成第一干燥区33、第一再生区34和第一冷却区35,所述第一干燥区33与干燥风出风通孔4连通,所述第一再生区34与第一再生风通孔2连通,所述内部腔体冷风通道3开设于所述第一干燥区33与第一冷却区35之间的第二隔板32。
3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于该分子筛转轮装置应用于除湿干燥机中实现转轮本身的除湿干燥工作。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轮毂31的端部套设有第二卡环36,所述第二卡环36开设有第二卡槽37,所述第二隔板32延伸有卡接于所述第二卡槽37的第二卡凸38。
4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隔板32通过第二卡凸38卡接于第二卡环36的第二卡槽37上进行固定,连接稳固,组装方便。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盖包括第二盖体39、设置于第二盖体39的内腔的第三轮毂40、以及至少三个连接第二盖体39和第三轮毂40的第三隔板41,所述第三隔板41与第一隔板12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再生风通孔5和干燥风入风通孔6开设于所述第二盖体39的底部,至少三个第三隔板41与第二盖体39配合分隔成第二干燥区42、第二再生区43和第二冷却区44,所述第二干燥区42与干燥风入风通孔6连通,所述第二再生区43与第二再生风通孔5连通,所述第二冷却区44与再生冷却出风通孔7连通。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轮毂40的端部套设有第三卡环45,所述第三卡环45开设有第三卡槽46,所述第三隔板41延伸有卡接于所述第三卡槽46的第三卡凸47。
4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隔板41通过第三卡凸47卡接于第三卡环45的第三卡槽46上进行固定,连接稳固,组装方便。
45.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