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翅片和高效逆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82988发布日期:2022-09-21 01:1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翅片和高效逆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翅片。
2.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高效逆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3.换热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流体间实现物料之间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是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进而提高能源利用率。
4.流体之间进行热量交换的效率高低影响换热器的工作性能,现有的换热器多是通过冷风热风错流换热,其换热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翅片,使其能够提供变径的、且呈s型延伸的第一风道,使得能够用于流体导流;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逆流换热器,使其能够增大换热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6.针对换热翅片这一技术主题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翅片,包括:
7.中部翅片,呈直线型;
8.端部翅片,呈直角扇形,且其径向高度小于所述中部翅片径向高度;两个所述端部翅片分别连接在所述中部翅片两端,且远离所述中部翅片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中部翅片轴线方向的上下两侧;
9.连接翅片,其轴向截面呈直角梯形;所述连接翅片连接所述中部翅片与所述端部翅片。
10.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翅片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换热翅片,其具有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第一风道,其走向呈s型。
11.作为本实用新型换热翅片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换热翅片为铝合金材质。
12.针对高效逆流换热器这一技术主题来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逆流换热器,包括:
13.如上所述的换热翅片,其为多层;
14.间隔板,每层所述换热翅片布置在所述间隔板上,并与所述换热翅片各部分紧密贴合;
15.侧隔条,一个所述间隔板上有两个,且分别紧贴所述中部翅片两侧;
16.壳体,其中放置所述换热翅片和所述间隔板,所述间隔板紧贴所述壳体内壁,由所述壳体一端延伸至另一端;所述壳体具有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排风口、以及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排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排风口位于壳体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排风口位于壳体相对的两端;
17.上下相邻的两组所述间隔板和其相夹的所述换热翅片叠置时,与所述中部翅片紧
密贴合,形成两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共四个方位,使其中一组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沿所述第一风道走向连通第一进风口和第一排风口,另一组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沿所述壳体轴线方向连通第二进风口和第二排风口。
18.作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逆流换热器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换热翅片与所述间隔板连接形成;所述间隔板远离所述端部翅片的一侧与所述换热翅片之间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与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换热翅片的外壁、上下相邻两组所述间隔板隔离开;所述第一风道的两端通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连接,从而形成贯穿壳体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呈s型;所述第二风道的两端通风口分别与所述第二进风口、第二排风口连接,从而形成贯穿壳体的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呈i型。
19.作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逆流换热器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排风口垂直布置,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垂直布置;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排风口不连通。
20.作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逆流换热器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换热翅片位置在相邻两层所述间隔板上呈错位布置,用于使得所述第一流道四侧均与所述第二流道接触,相应的,所述第二流道四侧均与所述第一流道接触。
21.作为本实用新型高效逆流换热器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排风口、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排风口的外端面分别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在所述翻边上设置多个均匀间隔分布的固定孔,用于连接所述换热翅片和外部风管。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3.1、本换热翅片的结构是通过连接翅片连接直线型的中部翅片和直角扇形的端部翅片,连通成s型的第一风道,满足异形管道的需求。
24.2、本高效逆流换热器是通过将第一进风口与第一排风口设置在壳体相对的两端,与s 型换热翅片配合形成s型第一风道,第一风道与第一进风口、第一排风口连通形成第一流道,第二进风口与第二排风口设置在壳体相对的两端,与换热翅片、上下相邻的间隔板配合形成 i型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第二进风口、第二排风口连通形成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气流方向相反,从而形成逆流换热,解决传统通风流向单一的问题,同时上下相邻两层换热翅片错位布置,使得第一流道四侧均与第二流道接触,相应的第二流道四侧均与第一流道接触,使其能够增大换热接触面积,增强冷热流体交换能力,使得换热效果更均匀,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25.图1为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7.图3高效逆流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为高效逆流换热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29.图5为高效逆流换热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0.图6为相邻两层换热翅片与间隔板的示意图;
31.图7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2.图8为图3中剖面f-f的结构示意图;
33.图9为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4.图10为第一流道s型气流走向图;
35.图11为第二流道i型气流走向图。
36.附图标记:
37.1、换热翅片;101、中部翅片;102、端部翅片;103、连接翅片;
38.2、间隔板;
39.3、侧隔条;
40.4、壳体;401、第一进风口;402、第一排风口;403、第二进风口;404、第二排风口; 405、翻边;406、固定孔;407、单层通道;408、双层通道;409、第一流道;410、第二流道。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44.实施例1
45.图1和图2所示的是一种换热翅片,包括:
46.中部翅片101,呈直线型;
47.端部翅片102,呈直角扇形,且其径向高度小于中部翅片101径向高度;两个端部翅片 102分别连接在中部翅片101两端,且远离中部翅片101的一端分别位于中部翅片101轴线方向的上下两侧;
48.连接翅片103,其轴向截面呈直角梯形;连接翅片103连接中部翅片101与端部翅片 102。
49.具体来说,换热翅片1,其具有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第一风道,其走向呈s型。
50.具体来说,所述换热翅片1为铝合金材质。
51.具体来说,中部翅片101、端部翅片102、连接翅片103一体化设置。
52.实施例2
53.如图3~6所示的是一种高效逆流换热器,包括:
54.实施例1中的换热翅片1,其为多层;
55.间隔板2,每层换热翅片1布置在间隔板2上,并与换热翅片1各部分紧密贴合;
56.侧隔条3,一个间隔板2上有两个,且分别紧贴中部翅片101两侧;
57.壳体4,其中放置换热翅片1和间隔板2,间隔板2紧贴壳体4内壁,由壳体4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壳体4具有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一进风口401和第一排风口402、以及分别位于其两端的第二进风口403和第二排风口404,第一进风口401与第一排风口402位于壳体 4相对的两端,第二进风口403与第二排风口404位于壳体4相对的两端;
58.上下相邻的两组间隔板2和其相夹的换热翅片1叠置时,与中部翅片101紧密贴合,形成两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共四个方位,使其中一组的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沿第一风道走向连通第一进风口401和第一排风口402,另一组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沿壳体4轴线方向连通第二进风口403和第二排风口404。
59.具体来说,第一风道通过换热翅片1与间隔板2连接形成;间隔板2远离端部翅片102 的一侧与换热翅片1之间形成第二风道,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通过换热翅片1的外壁、上下相邻两组间隔板2隔离开;如图10所示,第一风道的两端通风口分别与第一进风口401、第一排风口402连接,从而形成贯穿壳体4的第一流道409,第一流道409呈s型;如图11所示,第二风道的两端通风口分别与第二进风口403、第二排风口404连接,从而形成贯穿壳体4的第二流道410,第二流道410呈i型,提高了管道系统布线的多样性,进而提高空间利用率。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道409通冷风,第二流道410通热风,即如图10和图11所示,冷风走换热翅片1内部,热风走换热翅片1外部。
61.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第一进风口401与第二排风口404垂直布置,第一排风口402 与第二进风口403垂直布置;第一进风口401、第一排风口402与第二进风口403、第二排风口404不连通。
62.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多层换热翅片1和多个间隔板2间形成多个通道,自下而上进行排序,第1、3、5、7......作为单层通道407,第2、4、6、8......作为双层通道408,单层通道407和双层通道408上的换热翅片1呈错位布置,使得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流道 409四侧均与第二流道410接触,相应的,第二流道410四侧均与第一流道409接触,使其能够增大换热接触面积,增强冷热流体交换能力,使得换热效果更均匀,提高换热效率的同时提高空间利用率。
63.具体来说,第一进风口401、第一排风口402、第二进风口403、第二排风口404的外端面分别设置有径向向外延伸的翻边405,在翻边405上设置多个均匀间隔分布的固定孔 406,用于连接换热翅片1和外部风管。
6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