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4615发布日期:2022-10-05 00:12阅读:30来源:国知局
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2.对于冷暖空调而言,其室外换热器在制冷循环中作为冷凝器使用,而在制热循环中作为蒸发器使用。在相关技术中,无论是制热循环还是制冷循环中,室外换热器均采用相同的流程、不能因应两种循环之间的工况差异进行调节,对空调整体换热效率的提高产生较大制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可以因应制热循环和制冷循环的工况差异而进行相应调节,提高空调整体换热效率。
4.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外换热器,包括室外换热器本体、第一分流器、第二分流器、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所述室外换热器本体包括过冷段和多个分流支路,所述分流支路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分流支路的第一端被配置为和外部器件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器分别和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多个分流支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设置于所述第一分流器和所述第二分流器之间,所述第二分流器和所述过冷段连接;其中部分分流支路进行如下配置:所述分流支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控制阀和外部器件连接,且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控制阀和所述第二分流器连接。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外换热器本体还包括过渡支路,所述过渡支路连接所述第一分流器和所述第一控制阀,或者,所述过渡支路连接所述第一控制阀和所述第二分流器。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支路位于所述多个分流支路和所述过冷段之间的区域。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支路的展开长度小于所述多个分流支路中的任意一者。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冷段包括多个过冷段支路,所述多个过冷段支路分别和所述第二分流器连接。
9.在一些实施例中,沿远离所述多个分流支路的方向,所述多个过冷段支路依次布置且展开长度递增。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的最大流量大于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中的任意一者。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和所述第三控制阀分别为开关阀。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支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流管、换热管和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分流管上,所述第二端位于所述第二分流管上。
13.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室外换热器、四通阀和压缩机,所述多个分流支路的第一端并联后和所述四通阀的同一个阀口连接。
14.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室外换热器本体、第一分流器、第二分流器、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三控制阀,并对其中的连接关系进行设置,可以利用控制阀改变室外换热器的分路数,使室外换热器的分路数可以依照“低频制冷-高频制冷/低频制热-高频制热”的顺序递增、匹配不同换热循环的实际工况,可以提供能够在诸如高/低频制冷运行、高/低频制热运行等不同运行模式下进行匹配调节的硬件结构,从而提高空调整体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换热器在制冷运行时的连接结构图;
17.图2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换热器在制热运行时的连接结构图;
18.图3是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在制冷运行时的连接结构图。
1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20.101-室外换热器,10-室外换热器本体,11-过冷段,111-过冷段支路,12-分流支路,121-第一分流管,121a-第一端,122-换热管,123-第二分流管,123a-第二端,12a-可调分流支路,12b-固定分流支路,13-过渡支路,20-第一分流器,30-第二分流器,40-第一控制阀,50-第二控制阀,60-第三控制阀,102-四通阀,103-压缩机,1031-吸气口,1032-排气口,201-室内换热器,301-节流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3]“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0024]
本技术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
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另外,“基于”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因为“基于”一个或多个所述条件或值的过程、步骤、计算或其他动作在实践中可以基于额外条件或超出所述的值。
[0025]
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0026]
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外换热器101,该室外换热器101包括室外换热器本体10、第一分流器20、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和第三控制阀60,可以因应制热循环和制冷循环的工况差异而进行相应调节,提高空调整体换热效率。
[0027]
室外换热器本体10包括过冷段11和多个分流支路12。这里,室外换热器本体10可以被划分为过热段、饱和段和过冷段11,多个分流支路12可以分别相应设置于室外换热器101的过热段和/或饱和段。每个分流支路12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21a和第二端123a,分流支路12的第一端121a被配置为和外部器件连接。这里,外部器件可以是诸如四通阀102等位于室外换热器101外部的流路器件,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28]
第一分流器20分别和第一控制阀40、多个分流支路12的第二端123a连接。第一分流器20具有多个第一分流道,多个第一分流道两两保持连通;多个第一分流道分别和第一控制阀40、多个分流支路12的第二端123a一一对应地进行连接,使第一控制阀40和多个第二端123a中的任意一者一一对应地连接至不同的第一分流道,使得第一控制阀40和多个分流支路12的第二端123a中的任意两者可以通过第一分流器20进行连通。
[0029]
第一控制阀40、第二分流器30和过冷段11依次连接,使第一分流器20和第二分流器30可以通过第一控制阀40进行连接;而第一控制阀40设置于第一分流器20和第二分流器30之间,对第一分流器20和第二分流器30之间的通断进行控制。在第一控制阀40开启时,第一分流器20和第二分流器30之间保持连通,使得第二分流器30和多个分流支路12的第二端123a中的任意两者可以保持连通,以实现制冷介质的汇流或分流;在第一控制阀40关闭时,第一分流器20和第二分流器30之间保持断开,使得多个分流支路12的第二端123a中的任意一者不能和第二分流器30进行连通、但多个分流支路12的第二端123a中的任意两者仍然保持连通,从而改变室外换热器101的流路结构和制冷介质的流动方向。
[0030]
在前述多个分流支路12中,其中部分分流支路12可以进行如下配置:被配置的分流支路12(下称“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一端121a通过第二控制阀50和外部器件连接,且该第一端121a通过第三控制阀60和第二分流器30连接。为方便介绍,以下将未进行如上配置的部分分流支路12称为固定分流支路12b。
[0031]
第二分流器30具有多个第二分流道,多个第二分流道两两保持连通;多个第二分流道分别和第一控制阀40、过冷段11、第三控制阀60一一对应地进行连接,使第一控制阀40、过冷段11和第三控制阀60中的任意一者一一对应地连接至不同的第二分流道,使得第一控制阀40、过冷段11和第三控制阀60中的任意两者可以通过第二分流器30进行连通。
[0032]
如图1所示,在制冷循环中,当压缩机103低频运行时,可以关闭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控制阀50、而开启第三控制阀60,形成“固定分流支路12b-第一分流器20-可调分流支路12a-第三控制阀60-第二分流器30-过冷段11”的贯通流路;这里,固定分流支路12b和可调分流支路12a之间具有串联连接关系。相应地,制冷介质可以从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一端121a进入室外换热器本体10而进行换热,随后依次经过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二端123a、第一分流器20、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二端123a、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一端121a、第三控制阀60、第二分流器30和过冷段11后流出室外换热器101,完成在室外换热器101中的换热流动。此时,室外换热器101中的分路数即为固定分流支路12b的数量,以较少的分路数即可匹配低频制冷具有的较小压降,相应增加制冷剂的流动速度而提高换热效率。
[0033]
在制冷循环中,当压缩机103高频运行时,可以开启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控制阀50、而关闭第三控制阀60,形成“固定分流支路12b-第一分流器20-第一控制阀40-第二分流器30-过冷段11”以及“第二控制阀50-可调分流支路12a-第一分流器20-第一控制阀40-第二分流器30-过冷段11”的贯通流路;这里,固定分流支路12b和可调分流支路12a之间具有并联连接关系。相应地,制冷介质一方面可以从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一端121a、另一方面可以经过第二控制阀50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一端121a进入室外换热器本体10而进行换热;随后,从固定分流支路12b进入的制冷介质依次经过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二端123a、第一分流器20、第一控制阀40、第二分流器30和过冷段11后流出室外换热器101,而从可调分流支路12a进入的制冷介质依次经过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二端123a、第一分流器20、第一控制阀40、第二分流器30和过冷段11后流出室外换热器101,完成在室外换热器101中的换热流动。此时,室外换热器101中的分路数等于固定分流支路12b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数目之和,可以增加分路数以减少沿程压力损失,相应匹配补偿高频制冷存在的较大压降,提高换热效率。
[0034]
如图2所示,在制热循环中,当压缩机103低频运行时,可以开启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控制阀50、而关闭第三控制阀60,形成“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第一分流器20-固定分流支路12b”以及“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第一分流器20-可调分流支路12a-第二控制阀50”的贯通流路;这里,固定分流支路12b和可调分流支路12a之间具有并联连接关系。相应地,制冷介质可以从过冷段11进入室外换热器本体10而进行换热;随后,制冷介质可以依次经过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和第一分流器20,在第一分流器20进行分流后分别进入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二端123a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二端123a,最后一方面从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一端121a、另一方面经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一端121a和第二控制阀50流出室外换热器101,完成在室外换热器101中的换热流动。此时,室外换热器101中的分路数等于固定分流支路12b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数目之和,可以增加分路数以减少沿程压力损失,相应匹配补偿低频制热存在的较大压降,提高换热效率。
[0035]
在制热循环中,当压缩机103高频运行时,可以开启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和第三控制阀60,形成“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第一分流器20-固定分流支路12b”、“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第一分流器20-可调分流支路12a-第二控制阀50”以及“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三控制阀60-第二控制阀50”的贯通流路;这里,固定分流支路12b和可调分流支路12a之间具有并联连接关系。相应地,制冷介质可以从
过冷段11进入室外换热器本体10而进行换热;随后,制冷介质一方面可以依次经过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和第一分流器20,在第一分流器20进行分流后分别进入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二端123a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二端123a,最后从固定分流支路12b的第一端121a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第一端121a-第二控制阀50”流出室外换热器101,另一方面可以依次经过第二分流器30、第三控制阀60和第二控制阀50后流出室外换热器101,完成在室外换热器101中的换热流动。此时,室外换热器101中的分路数等于固定分流支路12b、可调分流支路12a以及“过冷段11-第二分流器30-第三控制阀60-第二控制阀50”的数目之和,可以进一步增加分路数而达至最大的分路数,以进一步降低沿程压力损失,从而匹配补偿高频制热存在的较大压降,提高换热效率。
[0036]
和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室外换热器本体10、第一分流器20、第二分流器30、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和第三控制阀60,并对其中的连接关系进行设置,可以利用控制阀改变室外换热器101的分路数、匹配不同换热循环的实际工况,提供可以在诸如高/低频制冷运行、高/低频制热运行等不同运行模式下进行匹配调节的硬件结构,提高空调整体换热效率。
[0037]
分流支路1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类似地,固定分流支路12b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示例性的,分流支路12的数量可以是四个,固定分流支路12b的数量可以是三个,而可调分流支路12a的数量可以是一个。
[0038]
室外换热器本体10的支路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本体10还可以包括过渡支路13。在一些示例中,过渡支路13可以设置于第一分流器20和第一控制阀40之间,从而连接第一分流器20和第一控制阀40。在另一些示例中,过渡支路13可以设置于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分流器30之间,从而连接第一控制阀40和第二分流器30。利用过渡支路13,可以简化相应区域的连接结构、缩短连接管路长度,减少沿程损失而相应提高换热效率。
[0039]
过渡支路13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过渡支路13位于多个分流支路12和过冷段11之间的区域。示例性的,过渡支路13可以设置于饱和段;这样,可以使制冷介质在达至饱和状态后、再经过第一控制阀40而到达第二分流器30,避免造成换热效率的下降。
[0040]
在一些示例中,过渡支路13的展开长度可以小于多个分流支路12中的任意一者。这里,支路的展开长度是指其中管路展开以后的长度。在上述设置关系下,过渡支路13的展开长度较小,可以减少过渡支路13在室外换热器本体10上的管路空间占用,避免室外换热器101的换热效率下降或明显下降。
[0041]
过冷段11的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冷段11可以包括多个过冷段支路111,多个过冷段支路111分别和第二分流器30连接。这样,可以在过冷段11形成多个分路以减少过冷段11的沿程压力损失,保证换热效率。
[0042]
多个过冷段支路111的布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示例中,沿远离多个分流支路12的方向,多个过冷段支路111可以依次布置且其展开长度递增。换言之,在多个过冷段支路111中,较为接近分流支路12的过冷段支路111
的展开长度较小,而较为远离分流支路12的过冷段支路111的展开长度较大;这样,可以在制热循环中保证过冷段11具有较佳的换热沿程长度,相应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
[0043]
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和第三控制阀60的流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40的最大流量可以大于第二控制阀50和第三控制阀60中的任意一者。这样,在从第二分流器30进行分流时,可以使得较多的制冷介质流向第一控制阀40、进而通过第一分流器20进行分流和通过分流支路12进行换热,而使较小的制冷介质流向第二控制阀50,保证较高的换热效率。
[0044]
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和第三控制阀60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可以采用诸如流量阀、开关阀等类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45]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控制阀40、第二控制阀50和第三控制阀60可以分别为开关阀,可以降低阀件成本、简化控制动作。
[0046]
分流支路12的构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支路12可以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分流管121、换热管122和第二分流管123,第一端121a位于第一分流管121上,第二端123a位于第二分流管123上。
[0048]
如图1~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外机,该空调室外机可以包括以上任一实施例提供的室外换热器101、四通阀102和压缩机103,多个分流支路12的第一端121a并联后和四通阀102的同一个阀口连接。四通阀102的另外三个阀口可以分别和压缩机103的吸气口1031、压缩机103的排气口1032、室内换热器201进行连接,形成制冷介质循环回路。这里,空调室外机的类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可以采用诸如柜式空调器、挂壁式空调器等空调器的室外机构造类型,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201可以通过节流装置301和室外换热器101的过冷段11进行连接。
[0049]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换热器及空调室外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