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51055发布日期:2022-07-23 06:0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具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


背景技术:

2.空调即空气调节器(air conditioner),是指采用人工手段,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的环境温度等参数进行快速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3.现在的空调中,只有一个出风口,冷风和热风均从一个出风口中流出,出风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包括:机体,包括壳体和风道结构,所述壳体能够进行上部出风、中部出风以及下部出风,所述风道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中,具有入风口、纵向通道以及排风口,所述纵向通道和所述入风口相连通,以使所述纵向通道将所述入风口输送而来的风流进行下部出风,所述排风口用于中部出风;换热机构,安装于所述壳体中,用于对风流进行换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换热部和下换热部,所述上换热部的换热量大于所述下换热部的换热量;送风系统,位于所述换热机构和所述风道结构之间,包括上送风机构和下送风机构,所述上送风机构用于将所述上换热部和所述下换热部换热后的风流进行上部出风和/或下部出风,所述下送风机构用于将所述下换热部换热后的风流送向所述排风口以进行中部出风。
5.这样,通过将换热机构设置为包括换热量不同的上下两部分的形式,从而上送风机构能够吸收经过整个换热器换热后的风流进行上部出风,进行强制冷,以通过冷气流具有下沉的性质实现对环境的控温;或者通过纵向通道将上送风机构输送而来的风流向下输送以进行下部出风,通过下部出风进行制热,以通过热气流具有上扬的性质实现对环境的控温;或者通过下送风机构吸收经换热能力较弱的下换热部换热后的风流从排风口中送出,以进行中部流出舒适的风流,能够直吹用户,避免给用户带来不适感;或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搭配不同的出风口进行出风,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具有多种使用方式,用户能够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前壳、后壳以及下出风结构,所述前壳和所述后壳围设形成安装所述风道结构、所述换热机构以及所述送风系统的安装空间,所述前壳具有连通所述排风口的中部风口,所述后壳具有上出风口,所述下出风结构连接所述风道结构,且和所述纵向通道相连通,用于下部出风。
7.这样,通过将壳体设置为包括前壳、后壳以及下出风结构的方式,便于通过下出风结构设置不同的下部出风口进行出风。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出风结构从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本体和下本体,所述纵向通道、所述上本体以及所述下本体依次连通,所述上本体设有第一下出风口,所述下本体
设有第二下出风口。
9.这样,在通过纵向通道将风流导向下出风结构时,能够根据地面上的障碍物的高度,选择性的使用上本体或下本体上的出风口,以实现躲避障碍物的效果。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下出风口包括第一出口部和第二出口部,所述第一出口部朝向所述下本体,并连通所述第二出口部,所述第二出口部为往所述机体的前后方向贯通的通道。
11.这样,通过将第一下出风口设置为具有前后贯通通道的第二出口部的方式,第二出口部在空调的后方形成负压,空调后方的气流也会被吸入以和第一出口部输送的气流进行混流,并从第二出口部前方吹出,以达到增加第二出口部输送的气流量的效果。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本体具有连通所述下本体的通风通道,所述下本体具有容腔,所述容腔朝向所述通风通道的一侧的宽度和所述通风通道的宽度相同,所述容腔朝向前方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二下出风口。
13.这样,通过将容腔朝向通风通道的一侧的宽度设置为和通风通道具有相同的宽度,能够将通风通道流下的风流导到容腔中,以通过容腔进行收集并从第二下出风口中吹出,增大第二下出风口的出风量。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进风腔围板,所述进风腔围板围设于所述下送风机构外,从上至下包括阻挡部和进风部,所述阻挡部设于所述上换热部的一侧,用于阻挡经所述上换热部换热后的风流流向所述下换热机构,所述进风部设于所述下换热部的一侧,所述进风部设有进风孔。
15.这样,通过设置进风腔围板,阻挡了换热能力更强的上换热部换热后的风流流向下换热机构,避免在中部风口进行舒适出风时,经强换热的风流从中部风口流出,降低中部风口出风的舒适性。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散流板,所述散流板设于所述风道结构和所述下送风机构之间,用于分散所述下送风机构输送风流。
17.这样,通过设置散流板,双轴流风机吹出来的气流吹在散流板上,通过散流板的散流作用,进行风流分散,以扩大出风面积。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辅热模块,所述辅热模块活动安装于所述风道结构,用于对流经所述入风口的风流进行换热。
19.这样,在制热时,通过上送风机构吸取经整个换热机构换热后的风流流向入风口,由于辅热模块遮挡在入风口,辅热模块能够再次对风流进行快速换热,并经纵向通道流向下出风结构,最终经下出风结构的下出风口进行流出,能够向用户更快的提供热风流。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升降门,所述升降门活动安装于所述风道结构,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入风口。
21.这样,在不需要风流流入入风口时,通过升降门关闭入风口,以保证上送风机构输送的风流均从上出风口进行流出。
2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送风机构为离心风机,所述下送风机构为贯流风机或双轴流风机。
23.这样,当下送风机构为双轴流风机时,能够从进风部的左右两侧以及后方进行进风;当下送风机构为贯流风机时,从进风部的右侧进行进风,并且贯流风机或双轴流风机均
能够适配本实用新型中的风道结构中的结构设计。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的一个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的空调的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6.图3为图1中的空调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7.图4为图1中的空调的另一个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29.图6为图1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30.图7为图6中的调节门的另一状态的示意图;
31.图8为图6中的调节门的又一状态的示意图;
32.图9为图1中的空调的第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33.图10为图1中的空调的第二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34.图11为图1中的空调的第三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35.图12为图1中的空调的第四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36.图13为图1中的空调的第五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37.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38.具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100;
39.机体10、壳体11、前壳111、后壳112、下出风结构113、上本体1131、下本体1132、第一下出风口1133、第二下出风口1134、第一出口部1135、第二出口部1136、通风通道1137、容腔1138、调节门1139、上出风结构114、风道结构12、入风口121、纵向通道122、排风口123、中部风口13、上出风口14、导风机构15;
40.换热机构20、上换热部21、下换热部22;
41.送风系统30、上送风机构31、下送风机构32;
42.进风腔围板40、阻挡部41、进风部42、进风孔421;
43.散流板50;
44.辅热模块60;
45.开关门70;
46.升降门80。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4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
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5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51.请参阅图1至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100,包括机体10、换热机构20以及送风系统30。
52.其中,机体10包括壳体11和风道结构12,壳体11能够上部出风、中部出风以及下部出风,风道结构12安装于壳体11中,具有入风口121、纵向通道122以及排风口123,纵向通道122和入风口121相连通,以使纵向通道122将入风口121输送而来的风流进行下部出风,排风口123用于中部出风;换热机构20安装于壳体11中,用于对风流进行换热,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上换热部21和下换热部22,上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下换热部22的换热量;送风系统30位于换热机构20和风道结构12之间,包括上送风机构31和下送风机构32,上送风机构31用于将上换热部21和下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进行上部出风和/或流向入风口121,下送风机构32用于将下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送向排风口123以进行中部出风。
53.上述具有多个出风口的空调100,通过将换热机构20设置为包括换热量不同的上下两部分的形式,从而上送风机构31能够吸收经过整个换热器换热后的风流进行上部出风,进行强制冷,以通过冷气流具有下沉的性质实现对环境的控温;或者通过纵向通道122将上送风机构31输送而来的风流向下输送以进行下部出风,通过下部出风进行制热,以通过热气流具有上扬的性质实现对环境的控温;或者通过下送风机构32吸收经换热能力较弱的下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从排风口123中送出,以进行中部流出舒适的风流,能够直吹用户,避免给用户带来不适感;或者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搭配不同的出风口进行出风,从而使得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具有多种使用方式,用户能够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54.其中,本实施例中所指的上换热部21的换热量大于下换热部22的换热量的实现方式可以为上换热部21的换热流道多于下换热部22的换热流道或者控制通入上换热部21的冷媒流量大于通入下换热部22的冷媒流量,在此并不限定。
55.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1包括前壳111、后壳112以及下出风结构113,前壳111和后壳112围设形成安装风道结构12、换热机构20以及送风系统30的安装空间,前壳111具有连通排风口123的中部风口13,后壳112具有上出风口14,下出风结构113连接风道结构12,且和纵向通道122相连通,用于下部出风,从而通过将壳体11设置为包括前壳111、后壳112以及下出风结构113的方式,便于通过下出风结构113设置不同的下部出风口进行出风。
56.具体地,壳体11还包括上出风结构114,上出风结构114相对后壳112活动连接,以在相对后壳112伸出时,形成上出风口14,在相对后壳收缩时,关闭下出风口14,从而通过设置活动连接的上出风结构114的方式,能够形成相对后壳112活动的上出风口14,在上出风口14需要进行出风时,将上出风结构114伸出,不需要使用上出风口14时,将上出风结构114缩回。
57.此外,请参阅图2至图4,为了实现对中部风口13的出风方向的调节,本实施例中的机体10还包括导风机构15,导风机构15安装于前壳111的中部风口13处,用于对从中部风口13处流出的风流方向进行调节,例如向左、向右调节,或者向上、向下调节,适应不同方位的用于的需求。
58.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导风机构15包括多个d形导风柱以及驱动装置,通过驱动装
置的驱动来带动各个d形导风柱运动,以实现不同方向的导风的效果。
59.请参阅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在下出风时实现躲避障碍物的效果,下出风结构113从上往下依次包括上本体1131和下本体1132,纵向通道122、上本体1131以及下本体1132依次连通,上本体1131设有第一下出风口1133,下本体设有第二下出风口1134,从而在通过纵向通道122将风流导向下出风结构113时,能够根据地面上的障碍物的高度,选择性的使用上本体1131或下本体1132上的出风口,以实现躲避障碍物的效果。
60.例如,由于一般家具的设置高度为0.4米左右,通过将上本体1131上的第一下出风口1133的底部的高度设置为大于0.4m,一般设置为0.4m-0.7m的范围内,以高于家具的高度,当空调100进行下部出风时,可以通过第一下出风口1133进行出风,以躲避家具的阻挡,能够流向更远的位置;当不需要躲避障碍物进行下出风时,可以采用下本体1132中的第二下出风口1134进行出风,从而通过第二下出风口1134直接将风流导向人体的脚部,能够更直接快速的让客户感受到热风流,提升用户的舒适性;或者采用第一下出风口1133和第二下出风口1134同时进行出风,以向用户提供多种不同的下出风方式。
6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下出风口1133包括第一出口部1135和第二出口部1136,第一出口部1135朝向下本体1132,并连通第二出口部1136,第二出口部1136为往机体的前后方向贯通的通道,从而通过将第一下出风口1133设置为具有前后贯通通道的第二出口部1136的方式,第二出口部1136在空调的后方形成负压,空调后方的气流也会被吸入以和第一出口部1135输送的气流进行混流,并从第二出口部1136前方吹出,以达到增加第二出口部1136输送的气流量的效果。
62.可以理解地,由于第一出口部1135朝向下本体1132,即朝向地面,为了减小风力的损失,保证从第二出口部1136中吹出足够风量的风流,下本体1132朝向上本体1131的一侧可以设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用于将第一出口部1135流出的风流导向第二出口部1136中流出,从而从第一出口部1135输送的气流经导向结构导向后,能够顺畅的第二出口部1136中送出,减小风力损失。
63.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导向结构从空调的后方往前方的方向倾斜,从而将第一出口部1135输送的气流导出,以减小第一下出风口113输送的风流的损失。
64.其中,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4,本实施例中的第二下出风口1134相对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如此,通过将第二下出风口1134倾斜设置,能够增大第二下出风口1134的出风量。
65.其中,请参阅图2,为了保证第二下出风口1134的集中出风量,上本体1131具有连通下本体1132的通风通道1137,下本体1132具有容腔1138,容腔1138朝向通风通道1137的一侧的宽度和通风通道1137的宽度相同,容腔1138朝向前方的一侧对应第二下出风口1134,从而通过将容腔1138朝向通风通道1137的一侧的宽度设置为和通风通道1137具有相同的宽度,能够将通风通道1137流下的风流导到容腔1138中,以通过容腔1138进行收集并从第二下出风口1134中吹出,增大第二下出风口1134的出风量。
66.可以理解地,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6至图7,为了调节从纵向通道122流下来的风流从第一下出风口1133或从第二下出风口1134中流出,或者均从两者流出,下出风结构113还可以包括调节门1139,调节门1139用于打开或者关闭通风通道1137,从而,当调节门1139关闭通风通道1137时,例如图6,上本体1131中的风流不能流向下本体1132,从而风流只能
从上本体1131中的第一下出风口1133进行流出;请参阅图7,当调节门1139打开通风通道1137时,上本体1131中的风流能流向下本体1132,风流能够同时流向第一下出风口1133或第二下出风口1134;或者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当调节门1139打开通风通道1137时,调节门1139可以关闭第一下出风口1133,从而风流只能从第二下出风口1134流出,以通过调节门1139的调节,向用户提供多种出风的控制方式。
67.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由于换热机构20包括上下两部分换热量不同的部分的方式,为了避免下送风机构32吸入经换热能力更强的上换热部21换热后的风流,空调100还包括进风腔围板40,进风腔围板40围设于下送风机构32外,从上至下包括阻挡部41和进风部42,阻挡部41设于上换热部21的一侧,用于阻挡经上换热部21换热后的风流流向下送风机构32,进风部42设于下换热部22的一侧,进风部42设有进风孔421,从而通过设置进风腔围板40,阻挡了换热能力更强的上换热部21换热后的风流流向下送风机构32,避免在中部风口13进行舒适出风时,经强换热的风流从中部风口13流出,降低中部风口13出风的舒适性。
68.其中,本实施例中的上送风机构31为离心风机,下送风机构32为贯流风机或双轴流风机,从而当下送风机构32为双轴流风机时,能够从进风部42的左右两侧以及后方进行进风;当下送风机构32为贯流风机时,从进风部42的右侧进行进风,并且贯流风机或双轴流风机均能够适配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12中的结构设计。
69.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扩大中部风口13的出风面积,空调100还包括散流板50,散流板50上设有网孔,以用于流出风流,散流板50设于风道结构12和下送风机构32之间,用于分散下送风机构32输送的风流,从而通过设置散流板50,双轴流风机吹出来的气流吹在散流板50上,通过散流板50的散流作用,进行风流分散,以扩大出风面积。
70.此外,请参阅图2、图3以及图5,由于在制热时,通过换热机构20对风流进行换热,但是当空调处于刚开启阶段时,换热机构20的温度还不能很快的到达用户需要的换热温度,为了实现在制热时对风流的快速换热,本实施例中的空调100还包括辅热模块60,辅热模块60活动安装于风道结构12,用于对流经入风口121的风流进行换热,从而在制热时,通过上送风机构31吸取经整个换热机构20换热后的风流流向入风口121,由于辅热模块60遮挡在入风口121,辅热模块60能够再次对风流进行快速换热,并经纵向通道122流向下出风结构113,最终经下出风结构113的下出风口进行流出,能够向用户更快的提供热风流。
71.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辅热模块60可以石墨烯加热机构,从而提升空气的热交换速率。
72.其中,本实施例中的辅热模块60相对风道结构12活动的方式为上下升降,以遮挡或者打开入风口121。当空调开启一段时间以后,由于换热机构20的温度已经达到了预设的温度,此时可以只通过换热机构20进行换热,并将辅热模块60降离入风口121,以减小风流进入入风口121的阻力。
73.可以理解地,为了在制冷时通过上出风口14进行出风,避免上送风机构31输送的风流流入入风口121,本实施例中的空调100还包括升降门80,升降门80活动安装于风道结构12,用于打开或者关闭入风口121,从而在不需要风流流入入风口121时,通过升降门80关闭入风口121,以保证上送风机构31输送的风流均从上出风口14进行流出。
74.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升降门80相对风道结构12活动的方式也为上下升降,以打开或者关闭入风口121。
75.可以理解地,请参阅图1至图4,为了对空调的内部结构进行保护,避免进入灰尘等杂质,空调100还包括开关门70,开关门70用于打开或者关闭中部风口13。其中,开关门70安装于前壳111,相对前壳111打卡或者关闭的运动方式可以为滑动或者转动等方式,在此并不限定。
76.请参阅图9至图13,本实用新型中的空调100的控温方式如下:
77.(1)强制冷出风并且避免直吹用户模式:通过伸出上出风结构114以形成上出风口14,将升降门80升起以关闭入风口121,此时上送风机构31吸取经上换热部21和下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从上出风口14中送出;
78.(2)舒适吹人制冷模式:通过缩回上出风结构114以关闭上出风口14,以及关闭上送风机构31,通过下送风机构32中的下轴流风机吸取下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上轴流风机吸取下轴流风机吸取而来的风流,或者为贯流风机的下部分吸取下换热部22换热后的风流,贯流风机的上部分吸取下部分吸取而来的风流,并从中部风口13送出,以向用户提供温度较低的舒适的风流,并能够直接吹向用户;
79.(3)强制冷以及舒适吹人制冷:通过升降门80升起以关闭入风口121,通过打开上送风机构31向上出风口14输送强制冷风流;并通过上送风机构32向中部风口13输送舒适的温度较低的风流。
80.(4)制热第一阶段:关闭上出风口14、下送风机构32以及打开入风口121,将辅热模块60升至入风口121,以使上送风机构31吸取的风流输送至纵向通道122,根据障碍物的高度选择性的从下出风结构113中的下出风口进行送出;
81.制热第二阶段:打开下送风机构32以及中部风口13,下送风机构32吸取的风流从中部风口13中送出,以配合上送风机构31共同出风;
82.制热第三阶段:降下辅热模块60,并同时开启中部风口13以及下出风结构113进行出风。
83.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组合不同的出风口进行出风。
84.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