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43544发布日期:2022-11-11 19:02阅读:41来源:国知局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调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上的空调一般采用离心风机、轴流风机和贯流风机。空调柜机使用场景一般有客厅、办公室和展厅等大空间场景。大空间的应用场景要求空调柜机送风距离远,这样才能更好地循环室内空气。离心风机的优势是送风距离远,所以上下分布式送风空调柜机常常选用多个离心风机。
3.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异物从空调柜机顶部掉入离心风机内部造成风机零件破坏,一般在顶部出风风道内部均匀布置防异物网。在顶部出风风道内部安装防异物网后,离心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会冲击防异物网,导致防异物网振动产生异响,影响了室内舒适性。而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设置隔音材料和缓冲材料效地降低异响的大小,但是隔音材料和缓冲材料的成本较高,同时需要会对风量风速产生影响,并不适用于空调柜机,同时,设置隔音材料和缓冲材料的目的是吸收产生的异响,无法从声源上彻底解决异响产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柜机由于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撞击过滤结构而产生异响的问题。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风道结构,风道结构具有流体通道;过滤结构,过滤结构设置在流体通道内,过滤结构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在沿气体流动方向上进行投影,过滤结构的迎风面的投影和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6.进一步地,过滤结构包括过滤板,过滤板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
7.进一步地,过滤板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的角度为α,3
°
≤α≤30
°

8.进一步地,过滤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各通孔的宽度与通孔的长度比值为3:28。
9.进一步地,流体通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第一侧板包括第一竖直段、第一折弯段和第二竖直段,第二侧板还包括第二折弯段和第三竖直段,过滤结构的相对两侧分别与第二折弯段和第一竖直段连接。
10.进一步地,第一折弯段与第一竖直段之间的角度为γ,165
°
≤γ≤180
°
,第三竖直段与第二折弯段之间的角度为β,165
°
≤β≤180
°

11.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风机,第一风机设置在流体通道内,第一风机在过滤结构的远离流体通道的出口的一侧,第一风机与过滤结构具有预定距离。
12.进一步地,第一风机的轴线与过滤结构远离第一风机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a,第一风机的叶轮半径为r,2.5r≤a≤5r,第一风机的轴线与流体通道的出口的距离为b,3r≤b≤5r。
13.进一步地,流体通道还包括隔板,隔板与第一侧板形成第一流体通道,第一风机设置于第一流体通道内。
14.进一步地,隔板远离第一风机的一端与第一风机轴线的距离为h,2.4r≤h≤2.9r。
15.进一步地,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机,隔板与第二侧板形成第二流体通道,第二风机设置在第二流体通道内。
16.进一步地,第一风机的叶轮尺寸与第二风机的叶轮尺寸相同,第一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二风机的进风口面向同一侧,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在同一竖直平面。
17.进一步地,第一风机的叶轮轴线与第二风机的叶轮轴线之间的距离为g,3.5r≤g≤
18.4.25r。
19.进一步地,风道结构包括第一横板,第二竖直段远离第一折弯段的一端与第一横板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板远离第二竖直段的一端与隔板连接。
20.进一步地,风道结构还包括第二横板和第三侧板,第三侧板包括第四折弯段和第五竖直段,第二侧板还包括第三折弯段和第四竖直段,第三折弯段、第四竖直段、第二横板、第五竖直段、第四折弯段以及隔板依次连接,第三折弯段和第四折弯段相平行,第三折弯段与第四竖直段之间的角度为δ,140
°
≤δ≤160
°

21.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空调器包含风道组件,风道组件为上述的风道组件。
2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23.本技术的技术方案,风道结构具有流体通道;过滤结构设置在流体通道内,过滤结构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在沿气体流动方向上进行投影过滤结构的迎风面的投影和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过滤结构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使得气体流动与迎风面接触时的速度不一致,避免了过滤结构在高速气流的撞击下产生震动,导致异响的产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柜机由于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撞击过滤结构而产生异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24.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风道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7.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种优选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8.图3示出了图2的风道组件的原理图;
29.图4示出了图2的风道组件的另一原理图;
30.图5示出了图2的风道组件的部分结构图;
31.图6示出了图5的风道组件的原理图;
32.图7示出了图6沿k-k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33.图8示出了本技术另一优选实施例的风道组件的原理图;
34.图9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风量与隔板顶端到离心风机叶轮轴线的长度h的关系图。
35.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36.1、防异物网;2、离心风机;3、风道;4、风道隔板;10、风道结构;11、流体通道; 111、第一侧板;111a、第一竖直段;111b、第一折弯段;111c、第二竖直段;112、第二侧板;112a、第二折弯段;112b、第三竖直段;112c、第三折弯段;112d、第四竖直段;113、隔板;114、第一流体通道;115、第二流体通道;116、第三流体通道;12、第一横板;13、第二横板;14、第三侧板;141、第四折弯段;142、第五竖直段;20、过滤结构;21、过滤板;30、第一风机;40、第二风机;50、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8.鉴于现有技术中,为了防止异物从空调柜机顶部掉入离心风机内部造成风机零件破坏,一般在顶部出风风道内部均匀布置防异物网,设置防异物网有效地避免了异物的进入,但是也造成了流动的空气与异物网接触导致了哨声般的异响产生,严重影响的柜式空调的舒适性。异响产生的实质原因是因为高速气流在穿过防异物网的孔洞时,空气使得防异物网产生规律的振动,拥有相同振幅,且在空气作为介质的情况下即会产生异响。本技术人提出在风道组件内设置过滤结构20,防止异响的产生,在保证风量的情况下,消除异响。
39.如图2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结构10和过滤结构20。其中,风道结构10具有流体通道11,过滤结构20设置在流体通道11 内,过滤结构20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在沿气体流动方向上进行投影,过滤结构20的迎风面的投影和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
40.本优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风道结构10具有流体通道11;过滤结构20设置在流体通道 11内,过滤结构20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在沿气体流动方向上进行投影过滤结构20的迎风面的投影和平面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过滤结构20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使得气体流动与迎风面接触时的速度不一致,避免了过滤结构20在高速气流的撞击下产生震动,导致异响的产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柜机由于风机产生的高速气流撞击过滤结构20而产生异响的问题。
41.如图2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过滤结构20包括过滤板21,过滤板21的迎风面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呈角度设置。具体地,过滤结构20由过滤板21 作为主体使用,进一步的过滤结构20的迎风面为平面,在高速气流穿过过滤结构20时,相同角度的迎风面的不同位置对应的空气阻力相同,能够有效的避免在穿过过滤结构20时产生风速差距过大,导致风量损失。呈角度设置使高速空气与过滤结构20接触时的空气流速不同,同时由于角度关系,高速空气对过滤结构20的作用力也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减
小,从而使过滤结构20受到的作用力降低,避免了过滤结构20在作用力下产生振动,产生异响。
4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过滤板21还可以为偏向风道组件出口方向呈弯曲的设置,不同位置对应的不同的弯曲程度由该点处的空气流速确定。对应空气流速的弯曲程度,在保证不会产生异响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减少过滤结构20 对风量的损失,降低高速气流在经过过滤结构20时的能量损耗,进一步降低风道组件的能耗。
43.如图4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过滤板21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的角度为α,3
°
≤α≤30
°
。过滤板21设置于流体通道11内,对流体通道11内的高速空气产生空气阻力,而角度的增大会导致空气阻力的增大,经过测试,当过滤板21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的角度处于3
°
至30
°
之间时,在保证不产生异响的情况下,过滤板21的空气阻力对高速空气产生的影响最小。
44.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过滤结构20还可以为多层不连续的板状或者网状结构,其中一端与风道结构10的侧壁连接,或者通过自身结构与风道结构10 的内壁配合够过滤异物。
45.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图中未示出),过滤板2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各通孔的宽度与通孔的长度比值为3:28。过滤板21为常见的网状结构,由金属丝组成,金属丝相互平行,形成对应的通孔,通孔为长条形。具体地,相邻两条纵向金属丝的间距为7.5mm,相邻两条横向金属丝的间距为70mm。通孔的设置方向为垂直于过滤板21的迎风面,通孔在能够保证异物不会从外界侵入过滤板21下的流体通道11内,还能够降低过滤板21的流动阻力。
46.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流体通道还包括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12;第一侧板111包括第一折弯段111b、第一竖直段111a和第二竖直段111c,第二侧板112还包括第三竖直段112b和第二折弯段112a,过滤结构20分别于第一竖直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2a连接,连接方式可采用紧固件将过滤结构20的两端固定在第一竖直段111a和第二折弯段112a上。
47.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折弯段111b与第一竖直段111a 之间的角度为γ,165
°
≤γ≤180
°
,第三竖直段112b与第二折弯段112a之间的角度为β, 165
°
≤β≤180
°
。具体地,第一折弯段111b与第一竖直段111a之间的角度γ=168
°
,第三竖直段112b与第二折弯段112a之间的角度β=172
°
,第一折弯段111b与第一竖直段111a 的连接点与第三竖直段112b与第二折弯段112a的连接点处于同一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即高速空气在通过该平面时,流体通道11的口径逐渐增大,空气速度降低,减少了高速空气与过滤结构20接触时的速度,进一步避免了产生异响。
4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1与第二侧板112与另外两侧的侧板竖直设置,四个侧板围设形成流体通道。流体通道中设置风机,将面向蒸发器50的一侧的空气向流体通道出口排出。流体通道出口设置于远离风机的一侧,过滤结构设置在流体通道内靠近流体通道出口的一侧。
49.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一风机30,第一风机30设置在流体通道11内,第一风机30在过滤结构20的远离流体通道11的出口的一
侧,第一风机30与过滤结构20具有预定距离。第一风机30的进风面向与空调器的蒸发器50一侧,将通过蒸发器50的空气传输至流体通道11内,同时将这部分空气加速形成高速空气,并将高速空气向室内输送,预定距离用于降低空气速度,避免空气速度过快与过滤结构20接触产生异响。
50.如图4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机30的轴线与过滤结构20远离第一风机30的一端之间的距离为a,第一风机30的叶轮半径为r,2.5r≤a≤5r,第一风机30的轴线与流体通道11的出口的距离为b,3r≤b≤5r。
51.如图2至图7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流体通道11还包括隔板113,隔板113 与第一侧板111形成第一流体通道114,第一风机30设置于第一流体通道114内。沿k-k方向的截图可看出,第一流体通道114的沿第一风机30轴线方向的宽度为c,c的取值范围为40mm至 100mm。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机30的进风口远离隔板113,第一风机30的出风口朝向第一流体通道114靠近过滤结构20的一端。隔板113将流体通道11分隔为第一流通道、第二流体通道 115和第三流体通道116,其中第三流体通道116分别于第一流体通道114以及第二流体通道 115连通,隔板113的设置决定了第一流体通道114的长度,第一流体通道114内是高速流动的空气,如果直接从第一风机30的出口与第二流体通道115内的空气接触,会因为速度差距过大产生压力,迫使第二流体通道115内的空气向第一流体通道114内的空气偏转,会造成两股空气相碰撞,从而导致不要的能量损失。
52.如图2至图6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隔板113远离第一风机30的一端与第一风机30轴线的距离为h,2.4r≤h≤2.9r。当第一风机30的一端与第一风机30轴线的距离h处于2.4r至2.9r之间时,隔板113对第一流体通道114以及第二流体通道115之间的空气阻力最合适,风道组件整体的出风量处于最大值。
5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隔板113具有伸缩功能,能够应对不同的出风量选择具体的长度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具体地,风道组件设置有控制端,控制端控制风机产生风量,根据风机的具体参数调整隔板113的长度,以便于隔板113与流体通道之间的配合关系处于最佳,使出风量保持在最大值,同时能够减少风道组件的能耗。
54.如图2至图6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包括第二风机40,隔板113 与第二侧板112形成第二流体通道115,第二流体通道115内设置第二风机40,第二流体通道 115沿第二风机40的轴线方向的宽度为d,d的取值范围为100mm至160mm。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第二风机40距离流体通道11出口距离较远所以第二流体通道115截面的宽度大于第一流体通道114截面的宽度。具体的,空气通过蒸发器50产生具有设定为温度的空气,空气通过第二风机40进入第二流体通道115,将相对体积较大的空气输入第二流体通道115,通过第二流体通道115输入进第三流体通道116,与第一流体通道114中速度较高的空气混合后,再向室外输出。第二流体通道115内通过的空气体积较大在于第二流体通道115距离流体通道11 出口较远,收到空气阻力的积累较多,损耗相对较多,所以选用大流量使用方法。同时,第一风机30距离流体通道11出口较近,为了保证远距离出风,所以第一风机30作为加速风机使用,产生相对速度更快的空气,最终与第二流体通道115内的空气于第三流体通道116内混合,即保证了出风量,又保证了出风距离。
5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机30和第二风机40均采用离心风机。第一风机30叶轮的轴线与第二风机40叶轮的轴线平行,且第一风机30与第二风机
40在统一竖直平面,第一风机30叶轮的尺寸与第二风机40叶轮的尺寸相同。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30 与第二风机40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并且叶轮的尺寸相同,上述设置是为了使蒸发器50受风均匀,提高其换热均匀性,经过仿真数据检验,上述设置在第一风机30和第二风机40转速相同的情况下,第一流体通道114和第二流体通道115内空气相对速度分布几乎相同。
56.柜式空调机通常会使用多个离心风机对应多个流体通道,用于充分将通过蒸发器50的空气排向室内,使用多个离心风机相配合的方式,是为了更好的配合蒸发器50一侧,精简设备。同时,能够采用更小尺寸的离心风机,有利于减少离心风机工作室产生的噪音。而相邻流体通道之间会设置隔板113,隔板113的作用是避免不同速度的流动空气直接接触,空气流速差异过大的气流会在压力的作用下提前碰撞而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而空气再流动过程中会受到阻力,这是由壁面对空气的阻滞作用所产生的阻力。并且并行流体通道的设置避免了一部分的风量损失,但是相邻流体通道的空气流速差值并未改变,还是存在不同流速空气的相撞,导致能量损耗较大,最终导致空调柜机的出风量损耗较大,导致能耗较高。
57.如图2、图3和图7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风机30的叶轮尺寸与第二风机40的叶轮尺寸相同,第一风机30的进风口与第二风机40的进风口面向同一侧,第一风机30 的叶轮轴线与第二风机40的叶轮轴线之间的距离为g,3.5r≤g≤4.25r。
58.如图2至图6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0包括第一横板12,第二竖直段111c远离第一折弯段111b的一端与第一横板12的一端连接,第一横板12远离第二竖直段 111c的一端与隔板113连接。
59.如图2至图4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0还包括第二横板13和第三侧板14,第三侧板1414包括第四折弯段141和第五竖直段142,第二侧板112还包括第三折弯段 112c和第四竖直段112d,第三折弯段112c、第四竖直段112d、第二横板13、第五竖直段142、第四折弯段141以及隔板113依次连接,第三折弯段112c和第四折弯段141相平行,第三折弯段112c与第四竖直段112d之间的角度为δ,140
°
≤δ≤160
°

6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0中第二竖直段111c与第一折弯段111b之间的角度与第一竖直段111a与第一折弯段111b相等,第一流体通道114内的空气通过隔板113与第二竖直段111c的出口时,由于第一折弯段111b的向远离第三流体通道116的方向偏折,促使第一流体通道114内的空气由小口径转变为大口径,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减速。同时,第而流体通道11内的空气通过隔板113与第三竖直段112b的出口时,由于第二折弯段 112a的向靠近第三流体通道116的方向偏折,促使第二流体通道115内的空气由大口径转变为小口径,即发生一定程度的加速,如此设置减少了第一流体通道114内空气和第二流体通道 115内空气的速度差值,进一步的避免了空气因为流速差距过大,产生空气压力导致空气接触时发生较大的能量损耗。
61.如图2至图7以及图9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过滤结构20的设置方式为:过滤结构20与第一侧板111连接点与第一风机30叶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高于过滤结构20与第二侧板112连接点与第一风机30叶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具体地,第二流体通道115中的空气速度相较于第一流体通道114中地空气速度较低,而过滤结构20与第二侧板112连接点更靠近第二流体通道,过滤结构20与第一侧板111连接点更加远离第一流体通道114,
使得第二流体通道115内的空气能够更早地通过过滤结构20,同时,能够使第一流体通道114内的空气更加充分的减速,进一步的平衡了第一流体通道114以及第二流体通道115内的空气状态,避免空气流速差较大产生风量以及能量的损耗。
62.如图2至图7以及图9所示,本技术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0的具体设置如下:过滤结构20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的角度为α=8
°
;第二折弯段112a与第三竖直段 112b之间的角度为β=172
°
;第一竖直段111a与第一折弯段111b之间的角度为γ=168
°
;第一风机30选用离心风机,离心风机的叶轮的半径r=120mm,第二风机40与第一风机30的设置相同,两个离心风机转速设置为700rpm(风机转速设置为常规柜机运行时的超强档常规风机转数。上下两离心风机转数设置相同是为了使蒸发器受风均匀,提高其换热均匀性。);第一流体通道114的宽度d=90mm;第二流体通道115的宽度c=110mm;第一流体通道114、第二流体通道115以及第三流体通道116的长度为g=280mm;第一流体通道114的远离第二流体通道 115的一侧的内壁与第二流体通道115远离第一流体通道114的一侧的内壁之间的距离 e=203mm;隔板113顶端到第一风机30叶轮轴线的长度h=2.6r=312mm;出风口与第一风机30 轴线的距离b=490mm;过滤结构20与第一风机30的轴线的距离为a=440mm。
63.需要说明的是,此时过滤结构20迎风面处的空气流速平均值小于10m/s,不会产生哨声般的异响,并且过滤结构20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倾斜度避免了气流同时冲击到过滤结构20上,形成强大的压力脉冲进而产生更大的异响。同时,隔板113顶端到第一风机30叶轮轴线的长度h=2.6r,根据图9的仿真结果可知,隔板113顶端到第一风机30 叶轮轴线的长度h《2.6r时,隔板113的空气阻力较大,进而损耗了一部分风量。而在隔板113 顶端到第一风机30叶轮轴线的长度h>2.6r时,第一流体通道114内的空气与第二流体通道 115的空气由于流速差异较大,空气发生碰撞造成能量损耗,降低了风量。因此上述设置中当隔板113顶端到第一风机30叶轮轴线的长度h=2.6r时,既可以减少流动阻力,还可以避免速度差异过大的气流发生碰撞导致过多的能量损耗,使得风道出风量最大。
64.如图8所示,本技术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采用了如下技术设置:过滤结构20与垂直于气体流动方向的平面的角度为α=8
°
;第二折弯段112a与第三竖直段112b之间的角度为β=172
°
;第一竖直段111a与第一折弯段111b之间的角度为γ=168
°
;第一风机30叶轮的半径 r=120mm;第一流体通道114的宽度d=90mm;第二流体通道115的宽度c=110mm;第一流体通道 114、第二流体通道115以及第三流体通道116的长度为g=280mm;第一流体通道114的远离第二流体通道115的一侧的内壁与第二流体通道115远离第一流体通道114的一侧的内壁之间的距离e=203mm。过滤结构20的底端与风道结构10的外部结构连接,过滤结构20包括了几何面为凸曲面的过滤板21,过滤结构20设置在风道组件的外部,其所处位置会受到更低速度气流冲击,能进一步降低空调运行时的噪音值。但是,这样会影响整个空调的美观性。
65.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空调器包含风道组件,风道组件为上述的风道组件。空调器采用了上述的风道组件,在空调器使用过程中提供可靠、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用户的体验。
6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
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