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动监测装置、管体机构及流体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83238发布日期:2022-11-05 08:13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流动监测装置、管体机构及流体换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动监测装置和一种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的技术方案,属于流体监测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流体换热装置的技术方案,属于冻土换热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全球变暖,原先热稳定的多年冻土地层增温,冻土地层软化甚至融化,穿越多年冻土地区的道路路基、建筑地基、机场跑道、桩基、输电塔基、输油管线支撑架等基础工程地基承载力下降,严重威胁冻土工程的安全。保持多年地基工程处于冻结状态才能确保冻土工程的热稳定性和正常运行。为抵消全球变暖导致地基升温,多年冻土地基普通采用冷却冻土的设计原则。目前为止最有效的方法将热棒插入冻土地基,消散冻土地基的热基,从而冷却冻土。其工作原理是:热棒一端插入冻土地层,另一端暴露在空气中,热棒底部有液态氮或是其它沸点低的液体,当外界气温低于冻土地层温度,热棒底部液态氮沸腾,沸腾蒸汽上升到另一端,由于外界气温低,蒸汽凝结,在重力作用凝结液珠落回热棒底部再次沸腾,如此对流换热即消散冻土热量,将冷能储存于地层;当外界气温高于冻土地层温度,即使热棒底部液态氮沸腾,沸腾蒸汽在热棒另一端无法凝结,对流换热暂停。即热棒冷季多储冷,暖季少吸热,冷却冻土地层。
3.然而,目前尚没有技术手段监测或检测热棒是否工作,如何确定热棒是否依然有效。当外界气温低于冻土地层温度,热棒内部沸腾蒸汽形成循环,如果监测到某根热棒内部没有蒸汽循环,则热棒已经失效,为了继续冷却冻土地层,该热棒应该立刻检修或是更换。因此,发明一种能探测热棒内部沸腾蒸汽是否形成循环流动,对冷却冻土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探测其它肉眼不可见管道(如输气管线是)否有气流通过也具有重要工程意义。由于热棒内部蒸汽循环为自然对流,降温强度低,若能开发一种强迫液流循环冷却冻土的设备,同样需要监测或检测此类设备是否工作。对于液流管流,通常可采用涡轮流量传感器检测或超声波检测方式,但方法比较复杂,且对u形回流检测并不准确。
4.因此开发一种简易监测或检测管道流体流状态的装置,其能够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的灵敏性,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的准确度,延长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装置的持久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的灵敏性,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的准确度,延长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装置的持久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流动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流体管道内部的浮子机构;设置在所述浮子机构内的磁性部;设置在流体管道外部,用于监测所述磁性部磁场变化的磁性传感器。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流动监测装置:
7.一种流动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流体管道内部的浮子机构;设置在所述浮子机构内的磁性部;设置在流体管道外部,用于监测所述磁性部磁场变化的磁性传感器。
8.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所述浮子机构包括:浮子主体;设置在所述浮子主体内部的空腔;所述磁性部设置在所述空腔中。
9.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所述浮子主体包括:第一容腔部、第二容腔部;所述第一容腔部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容腔部的开口密封连接;所述磁性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部与所述第二容腔部构成的空腔中。
10.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容腔部和所述第二容腔部为嵌套连接,所述第一容腔部的开口内壁套设在所述第二容腔部的开口外壁;所述第一容腔部和所述第二容腔部在嵌套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容腔部可相对所述第二容腔部移动。
11.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容腔部和所述第二容腔部为嵌套连接,所述第二容腔部的开口内壁套设在所述第一容腔部的开口外壁;所述第一容腔部和所述第二容腔部在嵌套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容腔部可相对所述第二容腔部移动。
12.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所述第一容腔部和所述第二容腔部为螺纹连接。
13.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该所述浮子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部或所述第二容腔部的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连通孔与所述空腔连通;用于与所述第一连通孔配合密封所述空腔的密封栓子。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
15.一种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该管体机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流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管体的内部结构依次为流体入口、浮子放置区、流体出口;所述浮子机构设置在所述浮子放置区,所述流体入口的直径和所述流体出口的直径均小于所述浮子机构的直径;所述磁性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的外侧,所述磁性传感器与所述浮子放置区对齐。
16.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该管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出口的导流支架;所述导流支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流体出口处,所述导流支架的另一端用于抵触在所述浮子机构上,所述导流支架设置有槽口。
17.进一步地,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更为优选地实施方案,该管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处的第一锥面结构;设置在所述浮子机构上,用于与所述第一锥面结构间隙配合的第二锥面结构。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流体换热装置:
19.一种流体换热装置,该装置包括:外管体;同轴设置在所述外管体内的内管体,所述外管体和所述内管体的同一端密封,设为密封端;设置在所述内管体上,且位于远离所述密封端一端的水泵;设置在所述内管体上,位于所述密封端和所述水泵进液口之间的第二连通孔;与所述水泵的出液口连通的第二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
机构;所述管体机构的出液口通过管路结构与所述外管体的内腔连通。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将带有磁性部的浮子机构设置在流体管道内,将磁性传感器设置在流体管道外部,管道内部的流体流动带动浮子机构的移动,进而使得磁性部磁场的位置发生变化;磁性传感器通过探测磁性部磁场的位置变化,来发出管道内部流体流动信号,最终解决监测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监测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的灵敏性,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的准确度,延长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装置的持久性。
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还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个实施方案的流动监测装置的浮子机构被设置在第一管体的浮子放置区,由于第一管体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直径均小于浮子机构的直径,使得浮子机构不可直接从流体入口或流体出口脱离浮子放置区。将第一管体竖直放置,流体入口在上,流体出口在下;并将需要测定流动状态的流体通入第一管体中,浮子机构在浮力的作用下能够在静止的流体中浮起,而磁性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管体的外侧,磁性传感器与浮子放置区处在同一水平区间,即磁性传感器能够测定浮子机构在浮子放置区中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或运动)。当流体静止时,在浮力的作用下,浮子机构漂浮在浮子放置区的上方,并与流体进口抵触;当流体从上至下流动时,在流体推动力的作用下,浮子机构从上至下运动,即浮子机构中的磁性部产生位移,磁性传感器通过采集磁场(磁感线) 的变化信号,判断浮子的当前状态(是否与流体进口抵触),进而判断流体的流动状态(是否有流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精准的判断密封管道内流体的流动状态。
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还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外管体内壁和内管体外壁之间形成第一个流通通道,内管体内壁为第二个流通通道;第一个流通通道和第二个流通通道在密封端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孔连通,第一个流通通道和第二个流通通道在密封端的另一端通过管路结构连通,从而形成流体循环管道。第二流通通道包括内管体、水泵、管体结构,在水泵的作用下,流体在第一个流通通道和第二个流通通道之间循环流动,进而能够将在外管体处换热 (升温或降温)的流体,通入第二连通孔,通入水泵,通过第二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管体机构,进入管路结构进行换热(降温或升温),最后又回到外管体内腔中的第一个流通通道,以此实现能量的换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形成主动型的换热装置,进而能够持续性的对“管路结构”所接触到的物体进行换热,过程中通过设置有流动监测装置的管体机构对流体换热装置内的流体流动状态进行监测。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流动监测装置的浮子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流动监测装置的浮子主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的第一锥面结构和第二锥面结构的配合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流体换热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导流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记:
30.浮子机构1;浮子主体101;第一容腔部101a;第二容腔部101b;空腔102;第一连通孔103a;密封栓子103b;磁性部2;磁性传感器3;第一管体a1;流体入口a1a;浮子放置区a1b;流体出口a1c;第一锥面结构a1d;第二锥面结构a1e;导流支架a2;槽口a2a;外管体b1;内管体b2;密封端k1;水泵b4;第二连通孔b3。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33.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5.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3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流动监测装置:
37.一种流动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流体管道内部的浮子机构1;设置在所述浮子机构1内的磁性部2;设置在流体管道外部,用于监测所述磁性部2磁场变化的磁性传感器3。
38.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流动监测装置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通过将带有磁性部的浮子机构设置在流体管道内,将磁性传感器设置在流体管道外部,管道内部的流体流动带动浮子机构的移动,进而使得磁性部磁场的位置发生变化;磁性传感器通过探测磁性部磁场的位置变化,来发出管道内部流体流动信号,最终解决监测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监测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的灵敏性,提高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的准确度,延长管道内部流体流动状态监测装置的持久性。
3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磁性部为磁铁及其他带磁性的物质或部件。
40.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述磁性部的结构为圆柱形、圆环形、柱状环形、方形、椭圆形等现有技术种常见的结构。进一步地,所述磁性部的结构为管状结构,且内壁磁极与外壁磁极相对。该磁性部在使用时,进而实现,磁性部外部磁感线均匀排布
41.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磁性传感器为检测磁感线变化的磁性传感器,也可以为检测导管表面电压变化的磁性传感器。
42.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流体管道”为本实施例中的环境特征,是本技术方案的应用场景,并非本方案的技术特征或手段。
43.需要说明的是,全文“流体”为环境特征,“流体”为液体或者气体;进一步的“流体”为用于能量传递的液体或气体;进一步的,全文“流体”为冷却液;在另一实施例中,全文“流体”为现有技术的“热棒”内的气体。
44.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浮子机构1包括:浮子主体101;设置在所述浮子主体101内部的空腔102;所述磁性部2设置在所述空腔102中。
4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浮子主体内部设置空腔,能够是的浮子的综合密度低于浮子本身的材料密度,进而实现在外部流体的漂浮。
46.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浮子主体101包括:第一容腔部101a、第二容腔部101b;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开口密封连接;所述磁性部2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与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构成的空腔中。
47.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容腔部和第二容腔部的配合实现浮子主体可拆卸结构,方便在浮子主体内部设置磁性部。
48.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 为嵌套连接,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的开口内壁套设在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开口外壁;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在嵌套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可相对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移动。
49.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 为嵌套连接,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开口内壁套设在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的开口外壁;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在嵌套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可相对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移动。
5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容腔部和第二容腔部嵌套连接,且第一容腔部可相对所述第二容腔部移动,即为所述浮子主体的体积可调,即实现在不对整个浮子机构的重量做调整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浮子主体的体积,改变整个浮子机构的综合密度,以使得浮子机构密度略低与“流体”的密度,进而实现浮子机构在流体中具有少许的向上的浮力。最终,当流体有些许流动时能够带动上浮的浮子机构向下运动。
51.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 为螺纹连接。
5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螺纹的旋进旋出,能够准确控制浮子机构的整体体积。
53.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之间还通过密封环/密封圈,实现浮子主体内部空腔与外部空间的密封。
54.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所述浮子机构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或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第一连通孔103a,所述第一连通孔103a与所述空
腔 102连通;用于与所述第一连通孔103a配合密封所述空腔102的密封栓子103b。
55.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连通孔和所述密封栓子的配合,能够便捷地向浮子主体的空腔中注入用于调节整个浮子机构重量的物质,如:液体、固体颗粒、固体粉末,进一步地,如水、沙子等。
5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
57.一种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该管体机构包括:第一管体a1、第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流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管体a1的内部结构依次为流体入口a1a、浮子放置区a1b、流体出口a1c;所述浮子机构1设置在所述浮子放置区a1b,所述流体入口a1a的直径和所述流体出口a1c的直径均小于所述浮子机构1的直径;所述磁性传感器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a1的外侧,所述磁性传感器3与所述浮子放置区a1b对齐。
58.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的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中,第一个实施方案的流动监测装置的浮子机构被设置在第一管体的浮子放置区,由于第一管体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的直径均小于浮子机构的直径,使得浮子机构不可直接从流体入口或流体出口脱离浮子放置区。将第一管体竖直放置,流体入口在上,流体出口在下;并将需要测定流动状态的流体通入第一管体中,浮子机构在浮力的作用下能够在静止的流体中浮起,而磁性传感器设置在第一管体的外侧,磁性传感器与浮子放置区处在同一水平区间,即磁性传感器能够测定浮子机构在浮子放置区中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或运动)。当流体静止时,在浮力的作用下,浮子机构漂浮在浮子放置区的上方,并与流体进口抵触;当流体从上至下流动时,在流体推动力的作用下,浮子机构从上至下运动,即浮子机构中的磁性部产生位移,磁性传感器通过采集磁场(磁感线)的变化信号,判断浮子的当前状态(是否与流体进口抵触),进而判断流体的流动状态(是否有流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精准的判断密封管道内流体的流动状态。
59.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调节浮子机构与流体的相对密度差,调节浮子机构在流体中所受的浮力,从而调节浮子机构对流体流动状态的敏感度。
60.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管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出口a1c 的导流支架a2;所述导流支架a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流体出口a1c处,所述导流支架a2的另一端用于抵触在所述浮子机构1上,所述导流支架a2设置有槽口a2a。
61.需要说明的是,当流体的流动速度过大时,会将浮子机构向下推动至流体出口处;当浮子机构接近或贴合流体出口时,将会缩减甚至封闭流体出口。通过导流支架能够在流体出口上方形成一个最小保护距离,及时浮子机构的底部与导流支架抵触,流体也可通过导流支架上的槽口进入流体出口,防止流体堵塞。
62.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管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a1a 处的第一锥面结构a1d;设置在所述浮子机构1上,用于与所述第一锥面结构a1d间隙配合的第二锥面结构a1e。
63.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锥面结构和第二锥面结构的配合,能够提高浮子机构对流体流动的敏感性。
6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方案,提供一种流体换热装置:
65.一种流体换热装置,该装置包括:外管体b1;同轴设置在所述外管体b1内的内管体
b2,所述外管体b1和所述内管体b2的同一端密封,设为密封端k1;设置在所述内管体b2上,且位于远离所述密封端k1一端的水泵b4;设置在所述内管体b2上,位于所述密封端k1和所述水泵b4进液口之间的第二连通孔b3;与所述水泵b4的出液口连通的第二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所述管体机构的出液口通过管路结构与所述外管体 b1的内腔连通。
6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流体换热装置的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外管体内壁和内管体外壁之间形成第一个流通通道,内管体内壁为第二个流通通道;第一个流通通道和第二个流通通道在密封端的一端通过第二连接孔连通,第一个流通通道和第二个流通通道在密封端的另一端通过管路结构连通,从而形成流体循环管道。第二流通通道包括内管体、水泵、管体结构,在水泵的作用下,流体在第一个流通通道和第二个流通通道之间循环流动,进而能够将在外管体处换热(升温或降温)的流体,通入第二连通孔,通入水泵,通过第二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管体机构,进入管路结构进行换热(降温或升温),最后又回到外管体内腔中的第一个流通通道,以此实现能量的换热。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形成主动型的换热装置,进而能够持续性的对“管路结构”所接触到的物体进行换热,过程中通过设置有流动监测装置的管体机构对流体换热装置内的流体流动状态进行监测。
67.需要说明的是,水泵的驱动方式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驱动方式,电动、机械传动等。
6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利用在大型冻土地区的基础建设上,
69.需要说明的是,水泵具体为叶轮泵。
70.需要说明的是,外管体和内管体为钢管、铁管、塑料管,作为优选,外管体和内管体为钢管。
71.需要说明的是,管路结构包括:双层管路结构、盘管结构等具有液体进口和液体出口的的管路结构。
72.实施例1
73.一种流动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设置在流体管道内部的浮子机构1;设置在所述浮子机构1内的磁性部2;设置在流体管道外部,用于监测所述磁性部2磁场变化的磁性传感器3。
74.实施例2
75.重复实施例1,只是所述浮子机构1包括:浮子主体101;设置在所述浮子主体101内部的空腔102;所述磁性部2设置在所述空腔102中。
76.实施例3
77.重复实施例2,只是所述浮子主体101包括:第一容腔部101a、第二容腔部101b;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的开口与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开口密封连接;所述磁性部2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与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构成的空腔中。
78.实施例4
79.重复实施例3,只是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为嵌套连接,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的开口内壁套设在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开口外壁;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在嵌套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可相对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移动。
80.实施例5
81.重复实施例3,只是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为嵌套连接,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开口内壁套设在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的开口外壁;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在嵌套连接状态下,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可相对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移动。
82.实施例6
83.重复实施例4,只是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和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为螺纹连接。
84.实施例7
85.重复实施例3,只是该所述浮子机构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部101a或所述第二容腔部101b的第一连通孔103a,所述第一连通孔103a与所述空腔102连通;用于与所述第一连通孔103a配合密封所述空腔102的密封栓子103b。
86.实施例8
87.一种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该管体机构包括:第一管体a1、第一个实施方案所述的流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管体a1的内部结构依次为流体入口a1a、浮子放置区a1b、流体出口a1c;所述浮子机构1设置在所述浮子放置区a1b,所述流体入口a1a的直径和所述流体出口a1c的直径均小于所述浮子机构1的直径;所述磁性传感器3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a1的外侧,所述磁性传感器3与所述浮子放置区a1b对齐。
88.实施例9
89.重复实施例8,只是该管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出口a1c的导流支架a2;所述导流支架a2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流体出口a1c处,所述导流支架a2的另一端用于抵触在所述浮子机构1上,所述导流支架a2设置有槽口a2a。
90.实施例10
91.重复实施例8,只是该管体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体入口a1a处的第一锥面结构a1d;设置在所述浮子机构1上,用于与所述第一锥面结构a1d间隙配合的第二锥面结构a1e。
92.实施例11
93.一种流体换热装置,该装置包括:外管体b1;同轴设置在所述外管体b1内的内管体b2,所述外管体b1和所述内管体b2的同一端密封,设为密封端k1;设置在所述内管体b2上,且位于远离所述密封端k1一端的水泵b4;设置在所述内管体b2上,位于所述密封端k1和所述水泵b4进液口之间的第二连通孔b3;与所述水泵b4的出液口连通的第二个实施方案所述的用于测定流体流动状态的管体机构;所述管体机构的出液口通过管路结构与所述外管体 b1的内腔连通。
94.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