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流锥、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86085发布日期:2022-11-15 20:35阅读: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流锥、新风模块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空气调节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分流锥、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空调器技术领域当中,常常会遇到需要使用分流锥配合滤网的情形。现有分流锥大多呈规则的锥体形状,其呈圆锥形状的迎流面能够将气流均匀地扩散至滤网。但在部分情况下,空调器会具有扩大气流于某一侧方向上扩散范围的需求。例如,在相关技术方案当中,过滤件为长方体形状,过滤件的一侧形成有与进风口彼此错开的局部区域。此时,锥体形状的分流锥无法有效地将气流引导至上述局部区域处,过滤件的有效使用面积较小、利用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分流锥、新风模块及空调器,其能够扩大气流于某一侧方向上的扩散范围。
4.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分流锥,所述分流锥的一侧外表形成迎流面,所述分流锥包括:
5.第一导流部,具有部分构成所述迎流面的第一导流面;
6.第二导流部,呈锥体形状且其外锥面为第二导流面,所述第二导流面部分构成所述迎流面;
7.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面与所述第二导流面较小端相连,所述第一导流面自与所述第二导流面较小端相连的部位开始朝远离所述第二导流部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导流面朝靠近所述第二导流面较大端一侧倾斜;所述第一导流面与所述第二导流部的轴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导流面与所述第二导流部的轴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8.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面为平面。
9.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面相较于所述第二导流部轴线的远端边沿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轴线的垂直间距为第一间距,所述第二导流面相较于所述第二导流部轴线的远端边沿与所述第二导流部轴线的垂直间距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10.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部的侧部形成有开口,所述第一导流部结合于所述开口处,以与所述第二导流部形成一体结构。
11.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面的斜度为30
°
至40
°

12.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迎流面密集排布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开孔率为60%至70%。
13.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风模块,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分流锥。
14.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还包括:
15.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风口;
16.过滤件,所述过滤件具有与所述进风口彼此错开的第一过滤区域,以及正对于所述进风口且与所述第一过滤区域相连的第二过滤区域;
17.其中,所述分流锥设置于所述壳体和所述过滤件之间,所述迎流面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进风口,并且在所述第一过滤区域至所述第二过滤区域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导流面和所述第二导流面依次排布。
18.可选地,在本技术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流部的轴线与所述进风口的轴线彼此重合。
19.第三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新风模块。
20.在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分流锥主要由第一导流部和第二导流部构成,第一导流部的第一导流面自第二导流面较小端开始延伸,所以气流在与第二导流面较小端接触时,即会发生分流并分别沿第一导流面和第二导流面进行流动,同时,由于第一导流面与第二导流部轴线所形成的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导流面与第二导流部轴线所形成的第二夹角,所以由第一导流面所引导气流的扩散范围大于第二导流面所引导气流的扩散范围,气流于特定侧方向上的扩散范围得到了扩大,尤其适用于提升长方体过滤件的有效使用面积、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新风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新风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其示意出了图1中a-a处的剖面;
24.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分流锥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分流锥的剖面示意图,其示意出了图3中b-b处的剖面。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000-新风模块,1100-壳体,1110-进风口,1200-过滤件,1210-第一过滤区域,1220-第二过滤区域,1300-分流锥,1310-第一导流部,1311-第一导流面,1320-第二导流部,1321-第二导流面,1320a-开口,1330-过渡连接部,1331-过渡导流面,1340-通孔,α-第一夹角,β-第二夹角,d1-第一间距,d2-第二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9.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
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申请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技术,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在其他实例中,不会对已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技术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技术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31.本实施例的主体是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室内机、室外机,室内机包括新风模块1000,用于将室外环境当中的新风引入至室内环境当中。
32.请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所提供新风模块1000的结构示意图和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新风模块1000具体包括:
33.壳体1100,壳体1100上形成有进风口1110,进风口1110用于将室外环境当中的新风引入至室内环境当中;
34.过滤件1200,过滤件1200设置在壳体1100内,以对由进风口1110所进入的新风进行过滤。其中,过滤件1200呈长方体形状,过滤件1200具有与进风口1110彼此错开的第一过滤区域1210,以及正对于进风口1110且与第一过滤区域1210相连的第二过滤区域1220,第一过滤区域1210和第二过滤区域1220沿过滤件120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布。
35.上述壳体1100即指用于容置结构并界定出进风口1110等风口的壳状部件,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进风口1110和新风模块1000中新风管的出风端口相连通,从而将室外环境当中的新风引入至过滤件1200处。上述过滤件1200指能够对气流进行过滤的部件,上述第一过滤区域1210和第二过滤区域1220对应指过滤件1200上能够使得气流通过且对气流进行过滤的局部区域,在本实施例中,过滤件1200具体为hepa滤网。当然,在不影响发明目的的前提下,实施人员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而选择上述过滤件1200的具体形式。例如,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过滤件1200具体为活性炭滤网。
36.这里,由于第一过滤区域1210和进风口1110彼此错开,所以由进风口1110进入至壳体1100当中的新风主要是吹向于第二过滤区域1220,第一过滤区域1210所接收的新风会显著小于第二过滤区域1220所接收的新风,这会导致过滤件1200的有效使用面积较小、使用效率较低;且由于新风会集中吹向过滤件1200的局部区域,新风的实际通流面积较小,过滤件1200会具有较高的气动阻力,这影响了新风风量。所以此时,需要设置分流锥1300以使得新风均匀地扩散至过滤件1200,并且扩大新风在靠近第一过滤区域1210方向上的扩散范围,进而达到提升过滤件1200有效使用面积、使用效率且降低风阻的目的。
37.对应于此,在本实施例中,新风模块1000还包括:
38.分流锥1300,分流锥1300设置于过滤件1200和壳体1100之间,分流锥1300的一侧外表形成迎流面,用于对进风口1110处的新风进行引导,请参见图3,图3中带有箭头的虚线用于表征气流的流动路径,分流锥1300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的是,分流锥1300具体包括:
39.第一导流部1310,具有部分构成迎流面的第一导流面1311;
40.第二导流部1320,呈锥体形状并且其外锥面为第二导流面1321,第二导流面1321
部分构成迎流面;
41.请结合图4,图4中带有箭头的虚线用于表征气流的流动路径,虚线用于表征第二导流部1320的轴线,第一导流面1311与第二导流面1321较小端相连,第一导流面1311自第二导流面1321较小端开始朝远离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方向延伸,并且第一导流面1311朝靠近第二导流面1321较大端一侧倾斜;第一导流面1311与第二导流部1320的轴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第二导流面1321与第二导流部1320的轴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β,第一夹角α大于第二夹角β。
42.这里,如图1和图2中所示出的,本实施例中,上述迎流面朝向于进风口1110,并且在第一过滤区域1210至第二过滤区域1220的方向上,第一导流部1310和第二导流部1320依次排布,第二导流部1320的轴线与进风口1110的轴线彼此重合。
43.自进风口1110所进入的新风会首先与第二导流面1321较小端接触,被第二导流面1321的较小端所分流。这里,由于第一导流面1311和第二导流面1321较小端连接,所以新风在接触第二导流面1321较小端后会大致分流为两股气流。一股气流沿着第一导流面1311流动,这一股气流可以被定义为第一新风,另一股气流则沿着第二导流面1321流动,这一股气流可以被定义为第二新风。
44.第一新风沿着第一导流面1311进行流动,所以第一新风的流动方向与第二导流部1320的轴线所呈夹角与前文当中所描述的第一夹角α相同,对于第二新风也是如此,第二新风的流动方向与第二导流部1320的轴线所呈夹角与前文当中所描述的第二夹角β相同。
45.由于第一夹角α大于第二夹角β,所以在远离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方向上,受到第一导流面1311引导的第一新风能够扩散得更远。所以如图2所示,第一过滤区域1210更多部位接触到了新风,第一过滤区域1210的有效使用面积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第二新风也在第二导流面1321的作用下均匀扩散,并最终抵达至第二过滤区域1220,受到第二过滤区域1220的过滤作用。
46.本实施例设置了分流锥1300,分流锥1300能够使气流能够依靠第一导流部1310和第二导流部1320而均匀扩散至过滤件1200,降低过滤件1200的气动阻力。同时,由于如上所描述的第一导流面1311存在,分流锥1300还能够扩大气流于靠近第一过滤区域1210一侧方向上的扩散范围,进而提升过滤件1200整体的有效使用面积和使用效率,降低过滤件1200的气动阻力并提升过滤件1200的使用寿命。
47.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分流锥1300主要用于解决过滤件1200存在未正对于风口的局部区域,过滤件1200有效使用面积较小、使用效率较低以及气动阻力较高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着对分流锥1300应用场景上的限制,前文当中所描述的分流锥1300可以用于任意需要扩大气流于某一侧方向上扩散范围的情形,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48.下面将对分流锥1300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介绍。
49.请参见图3,分流锥1300的第一导流面1311可以为平面或者锥面等等构造,而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导流面1311具体为平面。相较于第一导流面1311采用锥面的方案,将第一导流面1311设置成平面,能够使得于第一导流面1311上的气流主要沿靠近第一过滤区域1210一侧移动,而不是朝第一导流面1311的侧部方向流动。
50.第二导流面1321主要用于将气流均匀扩散至第二过滤区域1220,使得新风不能直
接吹向于和其正对的第二过滤区域1220,降低过滤件1200对气流的阻碍作用,进而提升新风风量。第二导流面1321的斜度可以被配置成为30
°
至40
°
,在此范围内,能够保障第二导流面1321的导流效果,减少第二导流部1320迎流区域的气动阻力。
51.请结合图4,第一导流面1311和第二导流面1321各自相较于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远端边沿与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间距可以设置成一致的,但是如此设置,可能会使得第一导流面1311延伸长度较短,从而导致受到第一导流面1311所引导的气流于第一导流面1311上的流动路径、受引导时间较短,这些气流无法良好的作用于第一过滤区域1210。所以,为进一步改善第一导流面1311对于气流的引导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面1311相较于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远端边沿与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垂直间距为第一间距d1,第二导流面1321相较于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远端边沿与第二导流部1320轴线的垂直间距为第二间距d2,第一间距d1大于第二间距d2。
52.将第一间距d1配置成大于第二间距d2,能够延长受到第一导流面1311所引导的气流于第一导流面1311上的流动路径、受引导时间,进而改善第一导流面1311的引导效果。
53.进一步的,上述第一导流部1310和第二导流部1320可以分体设置,但这样会影响分流锥1300的气动效果。对应于此,请参见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流部1320的侧部形成有开口1320a,第一导流部1310结合于开口1320a处,以与第二导流部1320形成一体结构。第二导流部1320呈现为侧部形成有开口1320a的锥体形状,而第一导流部1310则结合在开口1320a处、部分或全部占据开口1320a,从而与第二导流部1320形成一体结构,这样能够改善分流锥1300的气动效果,降低分流锥1300的气动阻力。
54.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分流锥1300还包括两过渡连接部1330,两过渡连接部1330结合于上述开口1320a内,且分别设置在第一导流部1310和第二导流部1320朝向彼此的侧部之间,用于使得第一导流部1310和第二导流部1320平滑过渡连接,让分流锥1300整体大致呈规则形状,过渡连接部1330具有部分构成迎流面的过渡导流面1331,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过渡导流面1331具体为平面;过渡导流面1331与第一导流面1311具有夹角,并且两者圆滑过渡连接;过渡导流面1331沿第二导流面1321横截面所呈圆形的切线方向延伸并与第二导流面1321相连接。
55.此外,请参见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流部1310、第二导流部1320以及过渡连接部1330均为板体构造,以使得分流锥1300整体呈斗状,实施人员也可以将分流锥1300设置成整体呈实体块状,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56.对于上述分流锥1300而言,其在应用于前文当中所描述的新风模块1000时,由于分流锥1300部分遮盖住了第二过滤区域1220,所以第二过滤区域1220的有效使用面积有所降低。对应于此,在本实施例中,分流锥1300的迎流面上密集排布有通孔1340,以使得部分气流能够直接通过分流锥1300而吹向过滤件1200,提升过滤件1200的使用面积。值得一提的是,通孔1340的开孔率可以设置在60%至70%,孔径可以选择在3mm至8mm,例如本实施例中所展示的6mm,以使得分流锥1300能够在将气流引导至预期位置的同时,让合适体量的气流可以直接通过,吹向第二过滤区域1220。
57.另外,如图2所示意出的,上述分流锥1300至过滤件1200的垂直间距可以设置在10mm以上,在如此数值之下,能够确保气流具有合适的扩散范围。实施人员还可以依据进风口1110的形状,而对应设置上述分流锥1300的形状,例如使得第二导流面1321具有不同形
状斜顶、周圈轮廓等等,本技术对此不做特别限定。
58.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详细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技术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技术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技术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59.同时,本技术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个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60.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技术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申请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技术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61.针对本技术引用的每个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公开物和其他材料,如文章、书籍、说明书、出版物、文档等,特此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技术作为参考,但与本技术内容不一致或产生冲突的申请历史文件除外,对本技术权利要求最广范围有限制的文件(当前或之后附加于本技术中的)也除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技术附属材料中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与本技术内容有不一致或冲突的地方,以本技术的描述、定义和/或术语的使用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