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50484发布日期:2023-01-24 23:14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加热器,专利号为cn212486822u中提供了一种电热转换发热装置,该电热转换发热装置包括压铸体和外接水管,压铸体的内部设有加热机构,加热机构包括发热管和水路连接管,水路连接管采用扁螺旋是弯成形,发热管采用多条直管平铺布局。然而,该结构加热器,其发热体是需要以压铸体将发热管封装包覆的,但是,在封装包覆过程中,发热管没有进行相应的固定,倾倒压铸体时容易导致发热管相互之间的移位,造成封装包覆后的电热管间距不一,电热管较为紧密的位置则使得该发热机构产生局部发热量大,而电热管间距较大的则使得该发热机构出现发热不足的弱热区域,整体上使得该加热器发热不均匀,必将影响该加热器的导热效果,因此,本技术人认为有必要需要对该结构作出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发热均匀的加热器,以提高了加热器的加热效果。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包括换热管、封装导热体及若干组发热管,所述换热管和若干组发热管均设置在封装导热体内部,发热管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封装导热体传送至换热管或发热管工作产生的热量直接传送至换热管,所述换热管具有进水端及出水端,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组发热管之间的间距为组间距离,所述若干组发热管至少存在一组发热管是包括至少两条发热管单体,该包括至少两条发热管单体的发热管组中的发热管单体的间距为单间距离,存在有其中的一个组间距离大于其中的一个单间距离。
6.该加热装置还包括有设置在发热管的外侧面且用于将其中一组发热管与另一组发热管固定在一起的定位固定杆。
7.进一步来说,上述所述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所述定位固定杆设置在发热管的前侧面及后侧面。
8.进一步来说,上述所述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所述定位固定杆将相邻组的发热管固定在一起。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加热器的定位固定杆的设置数量至少为两组。
10.进一步来说,上述所述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所述定位固定杆与至少其中一条发热管单体为存在有夹角布置。
11.进一步来说,上述所述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所述发热管单体全部为同向并排设置,定位固定杆与发热管单体相互垂直布置。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该加热器的换热管设置在发热管的外围。
13.进一步来说,上述所述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该换热管呈螺旋状设置在发热管的外围。
14.进一步来说,上述所述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所述进水端上设有用于接入进水管的进水安装部,进水安装部上设有内螺纹或外螺纹,所述出水端上设有用于接入出水管的出水安装部,出水安装部上设有外螺纹或内螺纹。
15.进一步来说,上述所述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所述封装导热体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温控装置的第一安装座以及用于安装加热器的控制装置的第二安装座。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7.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发热管的外侧面设有用于将其中一组发热管与另一组发热管固定在一起的定位固定杆,在包覆封装过程中,使得发热管被固定,避免的发热管因移位而产生发热不均匀的情况,使发热管发热均匀,保证加热体内部的导热均匀性,发热管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效果更好,提高了加热器的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结构分解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热管安装在发热管的纵向剖面图。
21.图4为图3的a部放大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换热管安装在发热管的横向剖面图。
23.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加热器的正面结构图。
24.图7为图6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发热管结构示意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发热管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8.参见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固定式铸铝加热器,它包括换热管2、封装导热体7及若干组发热管,换热管2和若干组发热管均设置在封装导热体7内部,即通过封装导热体7将换热管2及发热管封装起来,本实施例中,封装导热体7为铸铝,然而,在本实施例以外的,该封装导热体7还可以为其他的导热材料,例如是铸铁等金属。每组发热管包括有至少一条发热管单体1,发热管单体1优选为形状和大小一致,每组的发热管单体1最好是相邻相互通过焊接或粘合固定,两端对齐安装,每一条发热管单体1的两端沿竖向方向穿出封装导热体7外并构成接线部5,通过接线部5向发热管单体1输电。发热管单体1全部为同向并排设置,参考附图2所示,本加热器是竖直方向使用,全部的发热管单体1相对于加热器本技术来说是竖直并排设置。当然,在本实施例以外,发热管单体1还可以横向并排设置即与图2所示排列方向垂直或者其他方式的倾斜设置方式,届时只需。
29.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2设置在发热管的外围,并且,换热管2呈螺旋状缠绕设置在
发热管的外围。换热管2具有进水端21、出水端22,待加热的水存储在换热管2内或流经换热管2。该加热器工作时,对于本实施所示的加热器结构,发热管通电工作产生的热量通过封装导热体7传送至换热管2,而针对于其他实施例,发热管是有可能直接贴合缠绕在换热管的外表面,对于此种结构,发热管工作产生的热量则是通过接触关系而直接传送至换热管2。
30.在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技术方案中,相邻的两组发热管之间的间距为组间距离l1,所述若干组发热管至少存在一组发热管是包括至少两条发热管单体1,期间,其中的发热管可由一条发热管单体1组成,如图8中左侧所示,而一般来说,每组发热管是有2-4条发热管单体1组成,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示。该包括至少两条发热管单体1的发热管组中的发热管单体1的间距为单间距离a,存在有其中的一个组间距离l1大于其中的一个单间距离a,在此,相邻的两组发热管之间的间距为组间距离l1是指相邻两组发热管最外侧相邻轮廓之间的距离,同理,发热管单体1之间的间距为单间距离a也为发热管单体1最外侧相邻轮廓之间的距离。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中的一个组间距离l1大于其中的一个单间距离a,其意思是包含着,只需其中存在有一个l1大于其中的一个a1即满足,期间,有可能存在有其他的l1是小于a1的情况。具体来说,参见图6所示,本实施例1所示的发热管分为三组,每组由四条发热管单体1组成,每组的发热管单体1之间存在有组间距离l1,各组发热管中的发热管单体存在有单间距离a,其中各组之间的组间距离l1相等,每组的发热管单体1之间的单间距离a也各自相等,同时,本实施例的各组之间的组间距离l1大于每组的发热管单体1之间的单间距离a。当然,这些本实施例以外,各组之间的组间距离l1可以不相等,每组的发热管单体1之间的单间距离a也可以不相等,这将是视产品本身的设置制造而定。
31.在本实用新型中,因为在通过封装导热体7将换热管2及发热管封装的时候,需要使用夹具、治具等器械夹持每组发热管,在本方案中设定组间距离l1大于单间距离a,用于是区别每组发热管之间应该存在大于单件之间的距离,即通过上述的组间距离l1大于各组发热管单体1之间的单间距离a得以体现,该组间距离l1是用于容置夹具、治具等器械的夹持部件,进而便于使用夹具、治具等器械夹持每组发热管,实现封装导热体7将换热管2及发热管封装。
32.同时,在本实用新型方案中,设置在发热管的外侧面且用于将其中一组发热管与另一组发热管固定在一起的定位固定杆3,而在本实施例中,三组发热管的前侧面及后侧面面均各自上、中、下均布有定位固定杆3,前后共计六组定位固定杆3,该定位固定杆3通过焊接方式将各组发热管固定在一起,形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固定式结构,被固定后的发热管在通过封装导热体7封装后,发热管被固定,避免的发热管因移位而产生发热不均匀的情况,使发热管发热均匀,保证加热体内部的导热均匀性,发热管与换热管之间的换热效果更好,提高了加热器的加热效果。
33.其外,对于定位固定杆3在发热管上与发热管单体1之间安装关系或夹角关系,可有图8或他9所示实施例。其中,对于图8所示实施例,定位固定杆3分为单面多条布置形式,该实施例所示的发热管从图示的左侧至右侧,共分为五组,各组以组间距离l1作为分隔,图中的左上角所示的定位固定杆3中的h位置为焊接点,该定位固定杆3将左侧起的第一组及第二组发热管焊接固定再一起,而图中的中部定位固定杆,则通过三处焊接点将第二组及四组的发热管焊接固定在一起,其中第三组发热管则未与该定位固定杆3焊接固定,第三组
发热管则是通过后侧面的定位固定杆与相邻的发热管进行固定。同时,对于图9所示实施例,三组发热管均以组间距离l1作为分隔,定位固定杆3相对发热管单体1是倾斜设置。
34.在本市实施例中,进水端21与出水端22相对设置,分别设置在封装导热体7左右两侧,进水端21用于加热器进水,出水端22用于加热器出水,发热管通过封装导热体7与换热管2之间进行换热。
35.进一步地,所述进水端21上设有用于接入进水管的进水安装部210,进水安装部210上设有内螺纹或外螺纹,所述出水端22上设有用于接入出水管的出水安装部220,出水安装部220上设有外螺纹或内螺纹,进水安装部210与出水安装部220相对设置,当进水安装部210设置为内螺纹时,出水安装部220对应设置为外螺纹,当进水安装部210设置为外螺纹,出水安装部220对应设置为内螺纹,便于安装人员快速分辨加热器的进水口与出水口,有利于提高安装人员的安装效率;本实施例中,进水安装部210为内螺纹,出水安装部220为外螺纹。
36.进一步地,所述封装导热体7的表面上设有用于安装温控装置的第一安装座71,第一安装座71可设置一个并位于封装导热体7的上表面,或者第一安装座71可设置一个以上并位于封装导热体7表面的不同位置,温控装置通过连接件安装在第一安装座71上。封装导热体7的表面还可设置用于安装加热器的控制装置的第二安装座73,因此,可通过第一安装座71及第二安装座73安装相应的温控装置或加热器的控制装置。温控装置可安装在安装进水端21与出水端22管道上的水流传感器或者水温传感器,水流传感器用于检测液体进水水流或者出水水流的流量大小,水温传感器用于检测进水水流或者出水水流的温度,水流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分别与产品的电控系统电性连接并将收集的数据上传至电控系统,电控系统根据数据实时对加热器进行控制;温控装置用于检测加热器内不同位置的温度变化,将信号反馈至控制器控制器发出开关命令,从而控制加热器的运行;加热器的控制装置与发热管、温控装置等电器元件电性连接,用于接收各感应元件反馈的信号并发出控制命令;第二安装座73优选为设置在封装导热体7的上表面,控制装置通过连接件安装在封装导热体7上。
37.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