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4514发布日期:2023-01-24 22:13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防烟排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


背景技术:

2.利用建筑物的地下空间修建非机动车库是现阶段设计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大多数地下空间通常难以做到自然通风,因此补风机房和排烟机房的设置必不可少,根据《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技术规范》(db32/t 3904-2020)中7.1.1规定地下电动自行车库每个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不应大于500

,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除外)时,每个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可按前款规定增加1.0倍,即达到1000

;根据《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场所消防技术规范》(db32/t 3904-2020)中8.1.5规定电动自行车库应设置排烟设施,一个防烟分区排烟量按90 m
³
/(h
•㎡
)计算,且不应小于15000 m
³
/h,因此当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时,地下电动自行车库排烟量最大可为1000*90=90000 m
³
/h,排烟风机风量应不小于90000*1.2=108000m
³
/h,所需的排烟机房面积约为25~30

;国家规范《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的4.5.2条规定补风系统应直接从室外引入空气,且补风量不应小于排烟量50%,按照最大面积考虑,补风量应不小于1000*90*50%=45000m
³
/h,补风风机风量应不小于45000*1.2=54000m
³
/h,所需的补风机房面积约为15~20

。因此,排烟补风系统需要综合建筑成本、空间净高以及地下管线复杂程度等多种因素进行分布,而现有的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存在占地面积大、造价高、管线分布乱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分别在排烟机房和补风机房内利用顶板开洞设置排烟管路和补风管路系统,实现为本层及其上一层区域的排烟补风系统服务。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在不增加排烟井和补风井面积的情况下,可节约4~5

的排烟机房以及15~20

补风机房,极大节约了建筑空间和造价成本,且管线布置整洁合理,值得推广。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包括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所述排烟系统通过排烟集气室与排烟井相连通,所述补风系统通过补风集气室与补风井相连通;
6.所述排烟系统包括吊装固定在排烟机房的顶板上的上层排烟装置和落地固定在排烟机房的地板上的下层排烟装置,所述排烟机房的顶板上设有上排烟洞,上层排烟装置通过上排烟洞为排烟机房上一楼层排烟,所述排烟机房的侧墙上设有侧排烟洞,下层排烟装置通过侧排烟洞为排烟机房所在楼层排烟;
7.所述上层排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排烟防火阀、上排烟止回阀、上排烟风机、上圆形排烟风管、上消声接管箱以及矩形排烟立管,所述矩形排烟立管穿过上排烟洞且在矩形排烟立管上设有排烟防火阀,所述排烟防火阀与上排烟风机联锁关闭。
8.优选的,所述下层排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排烟防火阀、下排烟止回阀、下排烟风机、下圆形排烟风管、下消声接管箱,所述下消声接管箱通过第一弯头连接矩形排烟风管的一端,所述矩形排烟风管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弯头连接于贯穿侧排烟洞的侧排烟支管,所述侧排烟支管穿过侧排烟洞的端口处设有侧排烟防火阀,所述侧排烟防火阀与下排烟风机联锁关闭。
9.优选的,所述侧排烟洞设置在排烟机房的侧板的顶部。
10.优选的,所述上层排烟装置与下层排烟装置垂直分布。
11.优选的,所述补风系统包括吊装固定在补风机房的顶板上的上层补风装置和落地固定在补风机房的地板上的下层补风装置,所述补风机房的顶板上设有上补风洞,上层补风装置通过上补风洞为补风机房上一楼层补风,所述补风机房的侧墙上设有侧补风洞,下层补风装置通过侧补风洞为补风机房所在楼层补风。
12.优选的,所述上层补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防火调节阀、上补风风机、上补风止回阀、上天圆地方接头以及补风立管,所述补风立管的另一端通过上防烟防火阀连接上补风洞,所述上防烟防火阀的外侧设有上百叶风口。
13.优选的,所述下层补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下防火调节阀、下补风风机、下补风止回阀、下天圆地方接头以及补风水平风管,所述补风水平风管的另一端通过侧防烟防火阀连接侧补风洞,所述侧防烟防火阀外侧设有侧百叶风口。
14.优选的,百叶风口为单层百叶风口。
15.优选的,所述上层补风装置和下层补风装置垂直分布。
16.优选的,所述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设置在地下室同一层的两侧处。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在不增加排烟井和补风井面积的情况下,极大节约的排烟机房以及补风机房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建筑空间和造价成本;
18.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布置在空间两侧角落,可以减少设备及风管占用建筑下部工作区面积,并且不会对建筑空间及布局产生任何影响;
19.任一防火分区发生火灾时,均能启动相应的风机,且系统通过各种阀门控制,能有效防止其中某一防火分区的烟气无法排出或者流入另一防火分区及某一防火分区无室外新风送入,因此系统安全性、可靠性更有保障。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排烟系统的俯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排烟系统的剖视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补风系统的俯视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补风系统的剖视图;
24.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25.1:排烟井,2:排烟集气室,3:排烟机房,4:上排烟防火阀,5:上排烟止回阀,6:上排烟风机,7:上圆形排烟风管,8:上消声接管箱,9:矩形排烟立管,10:排烟防火阀,11:下排烟防火阀,12:下排烟止回阀,13:下排烟风机,14:下圆形排烟风管,15:下消声接管箱,16:矩形排烟风管,17:侧排烟防火阀,18:补风井,19:补风集气室,20:补风机房,21:上防火调节
阀,22:上补风风机,23:上补风止回阀,24:上天圆地方接头,25:补风立管,26:上防烟防火阀,27:上百叶风口,28:下防火调节阀,29:下补风风机,30:下补风止回阀,31:下天圆地方接头,32:补风水平风管,33:侧防烟防火阀,34:侧百叶风口,35:侧排烟支管。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具体的介绍。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以南京市某地下两层非机动车库(可停放电动自行车)为例,其中地下一层非机动车库面积约为720

,层高5.4m;地下二层非机动车库面积约为750

,层高4.1m。将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分别划分为3个防烟分区,其中地下一层防烟分区b1-1建筑面积为210

,防烟分区b1-2建筑面积为270

,防烟分区b1-3建筑面积为240

;地下二层防烟分区b2-1建筑面积为250

,防烟分区b2-2建筑面积为230

,防烟分区b2-3建筑面积为270

。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的4.6.4-1条规定当一个排烟系统负担多个防烟分区排烟时,且建筑空间净高为6m及以下的场所,应按同一防火分区中任意两个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之和的最大值计算,因此地下一层计算排烟量为(270+240)*90=45900m
³
/h,设计排烟量即排烟风机选型风量不应小于45900*1.2=55080m
³
/h,补风风机选型风量不应小于55080*50%=27540m
³
/h;地下二层计算排烟量为(230+270)*90=45000m
³
/h,设计排烟量即排烟风机选型风量不应小于45000*1.2=54000m
³
/h,补风风机选型风量不应小于54000*50%=27000m
³
/h。选择的排烟风机、补风风机参数如表1所示(数据来自浙江聚英风机工业有限公司的《工程风机技术手册》2019年版)。
风机编号风机型号风量m3/h转速r/min全压pa噪声db(a)功率kw重量kg风机直径mm1htf(b)-i-11.556000720520881157713002jsf-90028000960410865.523610003htf(b)-i-11.554000720550881157713004jsf-90027000960430865.52361000
29.表1
30.根据《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中的6.5.2条规定消防风机外壳至墙壁或其他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600mm,考虑到阀门安装及预留相应的检修空间,排烟机房面积不小于25

,补风机房面积不小于15


31.如图1至图4所示,多层地下室排烟补风系统,包括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排烟系统和补风系统设置在地下室同一层的两侧处,即设在对角线处或同一侧的两个角处,这样布置在空间两侧角落,可以减少设备及风管占用建筑下部工作区面积,并且不会对建筑空间及布局产生任何影响。具体的,所述排烟系统通过排烟集气室2与排烟井1相连通,所述排烟系统包括吊装固定在排烟机房3的顶板上的上层排烟装置和落地固定在排烟机房3的地板上的下层排烟装置,所述排烟机房3的顶板上设有上排烟洞,上层排烟装置通过上排烟洞为
排烟机房上一楼层排烟,所述排烟机房3的侧墙上设有侧排烟洞,下层排烟装置通过侧排烟洞为排烟机房所在楼层排烟。上层排烟装置与下层排烟装置垂直分布,所述上层排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排烟防火阀4、上排烟止回阀5、上排烟风机6、上圆形排烟风管7、上消声接管箱8以及矩形排烟立管9,所述矩形排烟立管9穿过上排烟洞且在矩形排烟立管9上设有排烟防火阀10,一般排烟防火阀10设在距离机房顶板的下侧面100mm处,所述排烟防火阀10与上排烟风机6联锁关闭;所述下层排烟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下排烟防火阀11、下排烟止回阀12、下排烟风机13、下圆形排烟风管14、下消声接管箱15,所述下消声接管箱15通过第一弯头连接矩形排烟风管16的一端,所述矩形排烟风管16的另一端通过第二弯头连接于贯穿侧排烟洞的侧排烟支管35,侧排烟洞设置在排烟机房3的侧板的顶部,所述侧排烟支管35穿过侧排烟洞的端口处设有侧排烟防火阀17,所述侧排烟防火阀17与下排烟风机13联锁关闭。
32.排烟机房3设置在地下二层,上排烟风机6和下排烟风机13在排烟机房3中上下叠放布置,上排烟风机6在排烟机房3内吊装布置,一端通过上排烟防火阀4、上排烟止回阀5与排烟集气室2连接,另一端通过上圆形排烟风管7、上消声接管箱8与矩形排烟立管9连接,且通过排烟机房3的顶板上设置上排烟洞为地下一层的排烟系统提供服务,由于排烟机房3设置在一侧角落处,因此矩形排烟立管9通过顶板开洞进入地下一层时不会对地下一层的建筑空间及布局产生任何影响;下排烟风机13在排烟机房3内落地布置,一端通过下排烟防火阀11、下排烟止回阀12与排烟集气室2连接,另一端通过下圆形排烟风管14、下消声接管箱15与矩形排烟风管16连接并设置侧排烟防火阀17联锁排烟风机关闭从而直接为地下二层排烟系统服务。上排烟风机6和下排烟风机13上下叠放的布置形式以及利用顶板开洞的设计方案可以避免在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同时设置排烟机房且在不增加地下二层排烟机房面积的基础上节约了26.5

总排烟机房的面积。
33.当地下一层发生火灾时,上排烟风机6运行为地下一层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当地下二层发生火灾时,下排烟风机13运行为地下二层排烟系统进行排烟;当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同时发生火灾时,上排烟风机6和下排烟风机13同时运行,分别为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排烟系统进行排烟,由于两防火分区均采用机械排烟,且设有上排烟防火阀4、上排烟止回阀5、下排烟防火阀11、下排烟止回阀12,故不存在其中某一防火分区的烟气无法排出或者流入另一防火分区的情况。
34.所述补风系统通过补风集气室19与补风井18相连通。所述补风系统包括吊装固定在补风机房20的顶板上的上层补风装置和落地固定在补风机房20的地板上的下层补风装置,上层补风装置和下层补风装置垂直分布,所述补风机房20的顶板上设有上补风洞,上层补风装置通过上补风洞为补风机房上一楼层补风,所述补风机房20的侧墙上设有侧补风洞,下层补风装置通过侧补风洞为补风机房所在楼层补风。具体的,所述上层补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上防火调节阀21、上补风风机22、上补风止回阀23、上天圆地方接头24以及补风立管25,所述补风立管25的另一端穿过上补风洞,且在补风立管25穿过上补风洞的端口处设有上防烟防火阀26,所述上防烟防火阀26的外侧设有上百叶风口27;所述下层补风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下防火调节阀28、下补风风机29、下补风止回阀30、下天圆地方接头31以及补风水平风管32,所述补风水平风管32的另一端穿过侧补风洞,且在补风水平风管32穿过侧补风洞的端口处设有侧防烟防火阀33,所述侧防烟防火阀33外侧设有侧百叶风口34,百
叶风口均设为单层百叶风口。
35.补风机房20设置在地下二层另一侧角落,可与排烟机房对角线设置或同一侧两角设置,上补风风机22和下补风风机29在补风机房20中上下叠放布置,上补风风机22在补风机房20内吊装布置,一端通过上防火调节阀21和补风集气室19连接,另一端通过上补风止回阀23、上天圆地方接头24与补风立管25连接且设置了上防烟防火阀26,利用顶板开洞为地下一层的补风系统提供服务,由于补风机房20设置在另一侧角落处,且上百叶风口27可嵌入地面设置,因此利用顶板开洞设置地下一层的补风系统极大程度节约了占地面积;下补风风机29在补风机房20内落地布置,一端通过下防火调节阀28与和补风集气室19连接,另一端通过下补风止回阀30、下天圆地方接头31与补风水平风管32连接且设置有防烟防火阀33、下百叶风口34从而直接为地下二层补风系统服务。上补风风机22和下补风风机29上下叠放的布置形式以及利用顶板开洞的设计方案可以避免在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同时设置补风机房且在不增加地下二层补风机房面积的基础上节约了16

总补风机房的面积。平时进风均采用自行车坡道进行自然进风,不会对补风系统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36.当地下一层发生火灾时,上补风风机22联动上排烟风机6开启为地下一层补风系统进行补风;当地下二层发生火灾时,下补风风机29联动下排烟风机13开启为地下二层补风系统进行补风;当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同时发生火灾时,上补风风机22和下补风风机29同时联动上排烟风机6及下排烟风机13开启,分别为地下一层和地下二层补风系统进行补风,由于两防火分区均采用机械补风系统,且设有上防火调节阀21、上补风止回阀23、下防火调节阀28、下补风止回阀30,故不存在某一防火分区无室外新风送入,因此系统安全性、可靠性有保障。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39.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上述实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方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