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35879发布日期:2022-11-18 21:13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及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灶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及燃气灶。


背景技术:

2.随着灶具产品的不断更新,如何提高灶具的热效率成为灶具品质的重要标准。燃气灶的热效率是指灶具燃烧所释放热量的最终有效利用率,市场上现有的带聚能装置(如聚能盘锅架、聚能圈锅架等)的灶具可使燃烧的高温烟气被聚拢在聚能盘内,减少辐射及对流热损失,以提高对燃烧产生热量的有效利用。
3.但是现有的聚能盘一般是通过环绕在燃烧器四周的环状体对烟气进行聚拢,高温烟气虽能被聚能盘聚拢,但在聚能盘内的流动速度较快,与锅具的热交换效率低,因此,对于燃气灶热效率的提高效果有限。
4.因此,亟需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及燃气灶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能够减小高温烟气在聚能盘内的流动速度,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具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高燃气灶热效率。
6.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提供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包括:
8.聚能盘组本体,所述聚能盘组本体为环状盘体,所述聚能盘组本体设置有内凹的聚能腔;
9.锅架组件,所述锅架组件连接于所述聚能盘组本体,所述锅架组件包括扰流环和多个连接于所述扰流环的支撑结构,所述扰流环设置于所述聚能腔内将所述聚能腔分隔为第一聚能腔和第二聚能腔,所述支撑结构能够支撑锅具和所述扰流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扰流环的外径小于所述聚能腔的内径。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上支撑脚和下支撑脚,所述上支撑脚固定连接于所述扰流环的上侧面,所述上支撑脚被配置为支撑所述锅具;所述下支撑脚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扰流环的下侧面,另一端连接于所述聚能盘组本体,所述下支撑脚被配置为支撑所述扰流环。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多个所述上支撑脚环绕所述扰流环的外周间隔均匀分布,多个所述下支撑脚与多个所述上支撑脚一一对应设置。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聚能盘组本体包括盘座和至少一个连接盘,所述盘座和所述连接盘均为内凹的环状盘体,所述连接盘套装于所述盘座内以形成所述聚能腔,所述盘座和所述连接盘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一隔热腔,所述连接盘连接所述锅架组件。
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连接盘上设置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与多个所述下支撑脚一一对应卡接。
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盘座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出的底脚,所述底脚被配置为抵接灶体,所述底脚内具有第二隔热腔,所述第二隔热腔连通所述第一隔热腔。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聚能盘组本体还包括多个贯通的减热孔,所述减热孔设置于所述盘座的圆周侧壁。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盘座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一环形挡檐,所述连接盘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二环形挡檐,所述第二环形挡檐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环形挡檐。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多个所述减热孔在所述盘座侧面上环绕所述盘座周向设置,沿所述盘座轴向,所述减热孔的最低点与所述第二环形挡檐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0mm。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多个所述连接盘沿所述聚能腔的轴向层叠连接设置,相邻两个所述连接盘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三隔热腔。
2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气灶,其具有的带锅架的聚能盘可以有效提高燃气灶的热效率,且节能环保。
21.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22.一种燃气灶,包括燃烧器和灶体,所述燃气灶还包括上述的带锅架的聚能盘,所述带锅架的聚能盘设置于所述灶体上,且环绕所述燃烧器。
2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带锅架的聚能盘的内孔径大于所述燃烧器的外径。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5.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带锅架的聚能盘,高温烟气被聚拢在内凹的聚能腔内,防止散失,使燃烧温度场的温度更高,减少向周围环境的热传导损失;扰流环分隔聚能腔为第一聚能腔和第二聚能腔,扰流环对聚能腔内流动的高温烟气进行阻滞,使其在第一聚能腔和第二聚能腔内分为两部分进行流动,增强了对高温烟气的扰动,从而延缓高温烟气的流动速度,使高温烟气在聚能腔内停留时间得到延长,以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具的热交换效率,而且,高温烟气能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充分,降低一氧化碳废气的产生,从而全面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
2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燃气灶,包括上述的带锅架的聚能盘,燃烧器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聚能盘组本体中间的内孔进入聚能腔,使燃烧温度场温度更高,热传导损失更少;高温烟气上升流动过程中遇到扰流环从而被扰流、阻滞,增强与锅具的热交换效率,且能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充分,降低一氧化碳的产生,节能环保。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锅架的聚能盘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2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锅架的聚能盘的结构剖视图;
2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锅架的聚能盘的爆炸示意图;
30.图4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图中:
32.1、聚能盘组本体;11、聚能腔;111、第一聚能腔;112、第二聚能腔;12、盘座;121、第
一环形挡檐;122、底脚;1221、第二隔热腔;13、连接盘;131、凹槽;132、第二环形挡檐;14、第一隔热腔;15、减热孔;
33.2、锅架组件;21、扰流环;22、支撑结构;221、上支撑脚;2211、倾斜面;222、下支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7.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38.燃气灶的热效率是指灶具的燃烧器燃烧所释放热量的最终有效利用率,为提高灶具热效率,市场上现有一些灶具通过设置环绕在燃烧器四周的聚能盘,使燃烧的高温烟气被聚拢在聚能盘内,减少辐射和对流热损失,以提高对燃烧产生热量的利用。现有的聚能盘一般是具有空腔的环状体,高温烟气虽能被聚拢在空腔内,但在聚能盘内的流动速度较快,与锅具的热交换效率较低,热能利用率有限,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带锅架的聚能盘,以解决上述问题。
39.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带锅架的聚能盘包括聚能盘组本体1和锅架组件2。聚能盘组本体1为环状盘体,聚能盘组本体1设置有内凹的聚能腔11;高温烟气被聚拢在内凹的聚能腔11内,防止散失,使燃烧温度场的温度更高,减少了向周围环境的热传导损失。锅架组件2连接聚能盘组本体1,且设置于聚能腔11内,锅架组件2包括扰流环21和多个连接于扰流环21的支撑结构22,扰流环21分隔聚能腔11为第一聚能腔111和第二聚能腔112,第一聚能腔111位于扰流环21和锅架组件2之间,第二聚能腔112位于扰流环21和锅具(图中未示出)之间。高温烟气在聚能腔11内流动时,扰流环21对其进行阻滞,使高温烟气在第一聚能腔111和第二聚能腔112内分为两部分进行流动,增强了对高温烟气的扰动,从而延缓高温烟气的流动速度,使高温烟气在聚能腔11内停留时间得到延长,以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具
的热交换效率,而且,高温烟气能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充分,降低一氧化碳废气的产生,从而全面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扰流环21可水平设置,也可沿聚能盘组本体1的轴向倾斜设置,只要能将聚能腔11分隔为第一聚能腔111和第二聚能腔112即可。支撑结构22能够支撑锅具和扰流环21,保证锅具在锅架组件2上方的稳定性,和扰流环21在聚能腔11内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聚能盘组本体1可为方环状盘体、圆环状盘体或者椭圆环状盘体等外形均可,本实施例不对聚能盘组本体1的外观形状进行限定。
40.具体而言,扰流环21的外径小于聚能腔11的内径,扰流环21不会接触聚能腔11的内壁,防止扰流环21接触聚能盘组本体1并向外部散热,扰流环21从第一聚能腔111和第二聚能腔112所吸收的热能通过支撑结构22全部传递给锅具,增强与锅具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提升热能的利用率。
41.作为优选方案,支撑结构22包括上支撑脚221和下支撑脚222,上支撑脚221固定连接于扰流环21的上侧面,上支撑脚221被配置为支撑锅具,上支撑脚221的形状可根据锅具的形状进行具体限定。下支撑脚222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扰流环21上背离上支撑脚221的下侧面,另一端连接于聚能盘组本体1,下支撑脚222抬升并支撑扰流环21,以形成第一聚能腔111和第二聚能腔112,避免扰流环21接触聚能盘组本体1。相对于盘座12底部,扰流环21的设置高度不做具体限定。
42.更进一步地,上支撑脚221环绕扰流环21的外圆周间隔均匀分布,下支撑脚222与上支撑脚221在扰流环21的两侧一一对应设置,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上支撑脚221和下支撑脚222均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体,上支撑脚221和下支撑脚222均设置有四个,四个上支撑脚221间隔90
°
设置,四个下支撑脚222间隔90
°
设置。上支撑脚221具有倾斜面2211,四个上支撑脚221的倾斜面2211沿扰流环21的圆周相对设置,能够稳定地夹持锅具的底部,保证锅具烹饪时的稳定性。
43.作为优选方案,聚能盘组本体1包括盘座12和至少一个连接盘13,盘座12和连接盘13均为内凹的环状盘,连接盘13套装于盘座12内,盘座12和连接盘13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一隔热腔14,连接盘13连接锅架组件2。第一隔热腔14内容纳有空气,利用空气热传导性能差的特点,第一隔热腔14能够起到隔热保温的效果,隔热是指减少盘座12向周围的热传递,保温是指对连接盘13进行保温,避免高温烟气的热量散失。
44.作为优选方案,连接盘13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凹槽131,如图3所示,多个凹槽131与多个下支撑脚222一一对应,凹槽131被配置为卡装下支撑脚222,凹槽131的形状可根据下支撑脚222的形状进行限定。通过凹槽131进行卡装的拆装方式较为简单,能够实现锅架组件2的快速拆装,便于进行清洗;而且,凹槽131能够限制锅架组件2的转动,避免因锅具烹饪时滑动造成的安全问题。
45.更进一步地,盘座12的底部设置有多个凸出的底脚122,如图3所示,底脚122被配置为抵接灶体,底脚122内具有第二隔热腔1221,第二隔热腔1221连通第一隔热腔14。底脚122能够起到支撑作用,使盘座12和灶体(图中未示出)的面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能够形成二次空气进入通道,为燃烧器提供二次空气补给。而且,第二隔热腔1221是第一隔热腔14的延伸,增加了第一隔热腔14的容积,能够容纳更多的空气,有效降低盘座12向灶体的传热。
46.作为优选方案,聚能盘组本体1设置有多个贯通的减热孔15,如图1所示,减热孔15
设置于盘座12的侧面。减热孔15直接减小了盘座12的热传导面积,从而减小了盘座12向外部空间进行热传导散失的热量,提高高温烟气的热能利用率。减热孔15可为圆孔、方形孔或者不规则形孔等,这均是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以减热孔15为矩形孔进行示例说明,但不对减热孔15的结构尺寸和位置进行限定。
4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矩形的减热孔15的宽度为0.5mm-3mm之间,如图4中所示的h,即为减热孔15的宽度。在这个尺寸范围内的减热孔15,既能起到减小热传导面积的作用,且避免减热孔15尺寸过大引起第一隔热腔14内空气流动幅度过大,空气流动幅度过大会造成与外界空气对流的热交换损失。
48.作为优选方案,盘座12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一环形挡檐121,连接盘13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二环形挡檐132,第二环形挡檐132贴合连接于第一环形挡檐121,如图4所示,能够增加盘座12和连接盘13的连接面积,保证盘座12和连接盘13的连接强度,而且,第一环形挡檐121位于减热孔15的上方,能够提供防护,避免烹饪时的溢液从上方进入减热孔15。
49.作为优选方案,多个减热孔15在侧面上环绕盘座12轴向设置,沿盘座12轴向,减热孔15的最低点与第二环形挡檐13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0mm。如图4中所示h即为减热孔15内最低处与第二环形挡檐132之间的距离,当减热孔15为矩形孔时,减热孔15内沿盘座12轴向的最低处即为下侧边所在的位置。通过限制减热孔15内最低处与第二环形挡檐132之间的距离不大于10mm,使减热孔15尽量位于盘座12的上部位置,尽量靠近连接盘13。因为连接盘13更接近燃烧器的燃烧火焰,且聚能腔11内的高温烟气也会向连接盘13传递更多热能,减热孔15尽量靠近连接盘13能够减小盘座12与连接盘13在连接位置附近的的热传导面积,隔热效果更好。
50.作为优选方案,多个连接盘13层叠连接设置,相邻两个连接盘13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三隔热腔(图中未示出)。当聚能盘组本体1具有多个连接盘13时,多个连接盘13层叠连接设置,且相邻两个连接盘13之间形成封闭的第三隔热腔,进一步地减少连接盘13向盘座12的热传导。
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同时还提供一种燃气灶,包括上述的带锅架的聚能盘,还包括燃烧器和灶体,带锅架的聚能盘设置于灶体上,且环绕燃烧器。燃烧器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聚能盘组本体1中间的内孔进入聚能腔11,防止散失,使燃烧温度场的温度更高,减少了向周围环境的热传导损失;高温烟气上升流动过程中遇到扰流环21从而被扰流,分为两部分分别在第一聚能腔111和第二聚能腔112内进行流动,流动被阻滞而降低了流动速度,在聚能腔11内停留时间得到延长,以增强高温烟气与锅具的热交换效率,而且,高温烟气能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燃烧更充分,降低一氧化碳废气的产生,从而全面提高了燃气灶的热效率,节能环保。
52.作为优选方案,带锅架的聚能盘的内孔径大于燃烧器的外径,也即带锅架的聚能盘与燃烧器之间在径向上具有间隙,以保证燃烧时所需的二次空气能够通过径向间隙进行补给,使燃烧更充分,避免产生过多一氧化碳废气,提高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53.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