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42561发布日期:2023-03-04 02:49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热器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器装置。


背景技术:

2.空调通过换热器给室内降温或加热。板式的换热器的换热面积大,常用于空间大的场所。现有技术中,通过将板式的换热器直接安装在框架中,放置在指定场所即可使用。
3.但是,由于板式的换热器的面积、尺寸大,其与框架的接触面积也大,如不进行有效隔热,框架会将换热器的热量带走并传递至地面,导致部分热量损失,影响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4.有鉴于此,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的换热器装置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的换热器装置。
6.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框架和安装在所述框架中的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与所述框架之间设置有隔热件。
7.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热件包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边缘上。
8.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框架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框架凹槽,所述板式换热器的边缘插入所述框架凹槽中,所述隔热件处于所述框架凹槽中;
9.所述隔热件隔开所述板式换热器与所述框架凹槽的槽壁。
10.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框架设置有用于锁紧所述板式换热器的锁紧元件,所述锁紧元件的端部顶紧所述隔热件。
11.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框架包括有底部框架,在所述底部框架上可拆卸地安装有水槽,所述板式换热器的下端悬置在所述水槽中。
12.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部框架中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水槽的安装槽,所述水槽与所述安装槽之间具有用于引导所述水槽直线滑动的导向机构。
13.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装置还包括有与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的管道;
14.所述管道至少部分布置在所述水槽中。
15.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部框架上还设置有朝向所述水槽中延伸的挂件,所述管道挂在所述挂件上。
16.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槽中安装有水位报警器。
17.在其中一项可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槽上连接有排水管接头。
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装置,通过在框架与板式换热器之间设置隔热件,起到阻隔板式换热器的热量向框架传递的作用,可减少板式换热器的热量损失,提高了板式换
热器与周围空间的换热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装置,通过在框架的底部布置水槽,可接收来自板式换热器的冷凝水,可避免冷凝水滴落在地面上,从而避免弄脏地面,也避免了地面打滑。
附图说明
20.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装置在前侧视角下的立体图;
22.图2为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
23.图3为板式换热器与框架连接的爆炸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装置在前侧视角下的立体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装置在后侧视角下的立体图;
26.图6为水槽装配底部框架中的剖视图;
27.图7为水槽从底部框架中抽出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29.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装置,包括框架1和安装在框架1中的板式换热器2,板式换热器2与框架1之间设置有隔热件3。
3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装置包括框架1和板式换热器2,板式换热器2可采用吹胀换热板,其具有流道和两个流道接头21,其中一个流道接头21为进口端,另一个流道接头21为出口端。
31.框架1包括底部框架11、侧部框架12和顶部框架13,板式换热器2可选择与底部框架11和/或侧部框架12和/或顶部框架13连接。
32.隔热件3为能够阻隔热量传递的元件,其可选择木板、橡胶层、泡沫层等。
33.隔热件3装配在板式换热器2的边缘与框架1之间,起到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
34.当采用紧固件(例如螺栓、螺钉等)连接板式换热器2与框架1时,在紧固件上也包覆一层橡胶隔热件。
35.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器装置,通过在框架1与板式换热器2之间设置隔热件3,起到阻隔板式换热器2的热量向框架1传递的作用,可减少板式换热器2的热量损失,提高了板式换热器2与周围空间的换热效果。
3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框架1中安装有镂空装饰板14,镂空装饰板14处于板式换热器2的前侧,起到装饰作用。镂空装饰板14的镂空部用于气体流通。
3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5所示,底部框架11的宽度大于侧部框架12的宽度,底部框架11的后端处于侧部框架12的后侧,底部框架11的后端向后凸出。在安装时,底部框架11的后端与墙面接触,从而在板式换热器2与墙面之间形成了气体流通通道,便于
板式换热器2换热。
3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隔热件3包在板式换热器2的边缘上。
39.本实施例中,隔热件3采用柔性的橡胶隔热件,将橡胶隔热件包在板式换热器2的边缘上,再将板式换热器2与框架1装配,提高了隔热效果。
40.隔热橡胶为现有技术中的材料,在此不再详述。
4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框架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框架凹槽10,板式换热器2的边缘插入框架凹槽10中,隔热件3处于框架凹槽10中。隔热件3隔开板式换热器2与框架凹槽10的槽壁。
42.本实施例中,在框架1的内表面上设置有框架凹槽10,框架凹槽10可选择开设在底部框架11、侧部框架12和顶部框架13的内表面上。装配时,将包覆有隔热件3的板式换热器2的边缘插入框架凹槽10中,隔热件3隔开板式换热器2与框架凹槽10的槽壁。框架凹槽10对板式换热器2起到限位作用,利于提升装配稳定性。
4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框架1设置有用于锁紧板式换热器2的锁紧元件4,锁紧元件4的端部顶紧隔热件3。
44.锁紧元件4可选择螺栓,在框架1上设置内螺纹孔,锁紧元件4的端部朝向板式换热器2的边缘,在板式换热器2安装到位后,拧紧锁紧元件4,使其端部顶紧隔热件3,以锁紧板式换热器2,并避免锁紧元件4与板式换热器2直接接触而带走热量。
4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7所示,框架1包括有底部框架11,在底部框架11上可拆卸地安装有水槽5,板式换热器2的下端悬置在水槽5中。
46.本实施例中,在底部框架11上安装有水槽5,水槽5与底部框架11可拆卸连接。板式换热器2的下端穿过底部框架11的顶部上的开口,并悬置在水槽5中。
47.在供冷时,板式换热器2上的冷凝水滴入水槽5中,可避免冷凝水滴落在地面上,从而避免弄脏地面,也避免了地面打滑。在水槽5中接满水后,用户可将水槽5从底部框架11上取下,倒掉水后再装回,便于使用。
4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7所示,底部框架11中具有用于容纳水槽5的安装槽111,水槽5与安装槽111之间具有用于引导水槽5直线滑动的导向机构6。
49.本实施例中,水槽5可从底部框架11的一端抽出及装回。在底部框架11中设置有安装槽111,安装槽111的一端开口。水槽5可从该开口插入及抽出。
50.导向机构6配置在水槽5与安装槽111之间,其用于引导水槽5直线滑动,便于水槽5的抽出及装回。
51.导向机构6可为导轨机构,其包括凸轨61和滑槽。一种安装方式:凸轨61设置在水槽5的侧板上,滑槽设置在安装槽111的槽壁上。另一种安装方式:凸轨61设置在安装槽111的槽壁上,滑槽设置在水槽5的侧板上。
5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换热器装置还包括有与板式换热器2连接的管道7。管道7至少部分布置在水槽5中。
53.管道7可选择软管。板式换热器2上一般连接有两根管道7,一根管道7为供给管,另一根管道为回流管。两根管道7与两个流道接头21对应连接。
54.两个流道接头21处于板式换热器2的底部,管道7至少部分布置在水槽5中。管道7可走框架1的背侧经底部框架11上的开口112进入水槽5,然后与流道接头21连接,有助于管
线布置和美化产品。
55.管道7与流道接头21的连接处保温较难处理,有时会出现保温层包不住连接处的情况,从而会产生冷凝水滴落。本实施例中,将与接头21连接的一段管道7布置在水槽5中,管道7与流道接头21的连接部分处于水槽5的上方或直接处于水槽5中,其产生的冷凝水也被水槽5接收而不会滴落地面上。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部框架11上还设置有朝向水槽5中延伸的挂件8,管道7挂在挂件8上。
56.挂件8可为挂钩,其连接在底部框架11上,并向下延伸至水槽5中。管道7挂在挂件8上,可避免在抽拉、拆卸及安装水槽5时,管道7跟着水槽5一起动,可避免影响管道7与流道接头21的连接稳定性。
5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水槽5中安装有水位报警器9,在水槽5中的水位到达警戒水位时,水位报警器9自动开启,提示用户需要将水槽5中的水倒出。
58.水位报警器9可采用水位传感器与报警器的组合。水位传感器安装在水槽5中,用于监测水位。报警器可选择安装在水槽5中,也可安装在框架1上。水位传感器与报警器通过导线连接。当水位传感器监测到水槽5中的水位到达警戒水位时,向报警器发出信号,报警器进行报警。
59.水位传感器和报警器为现有技术中的器件,在此不再展开详述。
6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水槽5上连接有排水管接头51,在使用时,排水管接头51与排水管连接,将水自动排至指定位置,无需再频繁拆卸水槽5倒水,提升了使用的便利性。
61.根据需要,可在排水管接头51中安装单向阀,避免有水经排水管接头51逆流至水槽5中。
62.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63.以上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