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快速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67535发布日期:2023-01-17 19:38阅读:27来源:国知局
玉米穗快速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玉米干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玉米穗快速干燥机。


背景技术:

2.中国是农业大国,特别是山东、河南及东北等地区是玉米等主要粮食产区。随着养殖业的发展、饲料的需求量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产量逐年提高,现有的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玉米粒的完整和脱粒质量,通常是先将玉米穗晒干再进行脱粒,具体过程为农民将成熟的玉米进行收割后,将玉米穗进行剥皮晾干,常用的晾干方式为搭落成排列整齐的玉米排,放置在屋顶或者广场上进行晾晒,或者将部分玉米叶留下,绑成一串吊晒在屋檐下,大多都是采用这种自然晾干的方式,晾干后用打籽机将玉米穗进行剥粒。
3.现有的这种自然晾干的过程中会遇到下雨天或者连续的阴天时,会造成堆积的玉米穗发潮甚至发霉,导致玉米的质量下降,影响农民的收益。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出玉米穗快速干燥机,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自然晾干过程中玉米穗堆积受潮后发霉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6.玉米穗快速干燥机,包括
7.支架;
8.干燥壳,设置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干燥壳具有依次连通的进料口、干燥室及出料口;
9.通风组件,设置在所述干燥壳上,所述通风组件用于将低温凉风吹进所述干燥室内。
10.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干燥壳包括
11.端板,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端板包括上部直板和下部斜板,两个所述下部斜板沿着出料口的方向相互靠近;
12.侧板,连接两个所述端板,所述侧板设置有两个,所述端板和所述侧板一一间隔设置且首尾相连;及
13.加强梁,设置在所述侧板及所述端板的连接位置及所述侧板的外壁上。
14.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通风组件包括
15.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端板上;及
16.风罩,固定设置在两个所述端板上,所述风罩与所述侧板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风罩位于所述干燥室的中部,且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风罩两端的下方,所述进料口及所述出料口分别位于所述风罩的上下两边,所述风罩上设置有通风孔。
17.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风罩为三角形结构,且两个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支撑杆,所述风罩压设在所述支撑杆上。
18.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进风口处设置有鼓风机,所述进风口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下部斜板上。
19.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干燥壳还包括落料板,所述落料板组成锥台型结构,且连接设置在所述端板及所述侧板靠近所述出料口的一侧。
20.作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21.滑动挡门,滑动设置在所述干燥壳上,位于所述出料口处。
22.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23.1、本实用新型的玉米穗快速干燥机,将收割回来的玉米进行剥皮后,直接将玉米穗从进料口批量放进干燥室内,然后通风组件将低温凉风(18~42℃的自然风)吹进干燥室内,将干燥室内的玉米穗的水分带走,使得玉米穗完成低温干燥,不会破块玉米粒的细胞结构,营养物质不会流失,不会发生霉变的问题;且将收回来的玉米直接剥皮后将玉米穗低温干燥,无需进行玉米穗的堆垛,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和干燥时间,可将玉米穗干燥后直接打籽变卖,加快了农民的变现过程。
附图说明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宽度方向剖面示意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长度方向剖面示意图;
28.图中:100、支架,110、支撑杆,200、干燥壳,201、端板,2011、上部直板,2012、下部斜板,202、侧板,203、加强梁,204、落料板,210、进料口,220、干燥室,230、出料口,300、通风组件,310、进风口,320、风罩,321、通风孔,330、鼓风机,400、滑动挡门。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实施例1
31.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玉米穗快速干燥机,包括
32.支架100;
33.干燥壳200,设置在所述支架100上,所述干燥壳200具有依次连通的进料口210、干燥室220及出料口230;
34.通风组件300,设置在所述干燥壳200上,所述通风组件300用于将低温凉风吹进所述干燥室220内。
35.本实施例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自然晾干过程中玉米穗堆积受潮后发霉的问题,现在设计一种玉米穗快速干燥机,将收割回来的玉米进行剥皮后,直接将玉米穗从进料口210批量放进干燥室220内,然后通风组件300将低温凉风(18~42℃的自然风)吹进干燥室220内,将干燥室220内的玉米穗的水分带走,使得玉米穗完成低温干燥,不会破块玉米粒
的细胞结构,营养物质不会流失,不会发生霉变的问题;且将收回来的玉米直接剥皮后将玉米穗低温干燥,无需进行玉米穗的堆垛,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和干燥时间;
36.支架100将干燥壳200支撑起来,使得出料口230出来的干燥玉米穗可以直接装袋或者将出料口下方放输送机,直接将干燥的玉米穗输送到打籽机进行脱粒,将玉米穗干燥后直接打籽变卖,加快了农民的变现过程。
37.如图1~图3所示,所述干燥壳200包括
38.端板201,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端板201包括上部直板2011和下部斜板2012,两个所述下部斜板2012沿着出料口230的方向相互靠近;
39.侧板202,连接两个所述端板201,所述侧板202设置有两个,所述端板201和所述侧板202一一间隔设置且首尾相连;及
40.加强梁203,设置在所述侧板202及所述端板201的连接位置及所述侧板202的外壁上。
41.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干燥机整体的稳定性和强度,干燥壳200通过端板201和侧板202焊接形成,为了保证玉米穗干燥后全部流向出料口230,不会有死角位置造成玉米穗的卡滞和残留,在端板201的下半部分(靠近出料口230的位置)为下部斜板2012,两端的下部斜板2012将玉米穗进行导向流出,使得干燥后的玉米穗完全流出无残留,为了避免玉米穗加料时对干燥壳200的冲击,保证干燥壳200的强度,在侧板202及端板201的连接位置及所述侧板202的外壁上均设置有加强梁203,加强梁203为中空的方杆,对侧板202起到支撑个挡压的作用,玉米穗加入干燥室后由于重力的作用会挤压侧板202,侧板202外壁的加强梁203避免了侧板202变拱,保证了干燥机整体的稳定性。
42.如图1~图3所示,所述通风组件300包括
43.进风口310,设置在所述端板201上;及
44.风罩320,固定设置在两个所述端板201上,所述风罩320与所述侧板202之间存在间隙,所述风罩320位于所述干燥室220的中部,且所述进风口310位于所述风罩320两端的下方,所述进料口210及所述出料口230分别位于所述风罩320的上下两边,所述风罩320上设置有通风孔321。
45.本实施例中,为了将低温凉风(18~42℃的自然风)吹进干燥室220,在端板201的下部斜板2012上设置有进风口310,风罩320上设置有通风孔321,风罩320将进风口310挡住,避免玉米穗将进风口堵塞,玉米穗通过进料口210后,部分玉米穗通过风罩320与侧板202之间的间隙落在风罩320下方和风罩320的上方,然后低温凉风通过进风口穿过玉米穗带走其水分,然后凉风穿过风罩320上的通风孔321将风罩上方的玉米穗的水分带走,从进料口蒸发出去。
46.如图1~图3所示,所述风罩320为三角形结构,且所述两个侧板202上设置有支撑杆110,所述风罩320压设在所述支撑杆110上。
47.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玉米穗全部从风罩320上落下,且保证低温凉风的风道,将风罩320设置为三角形结构,玉米穗沿着风罩320落下后,玉米穗低于风罩的最低端,使得风罩320下方有部分无玉米穗,保证了低温凉风的通道可以大量进风,为了保证风罩320不变形,在风罩320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杆110,支撑杆110对风罩320起到支撑作用,避免风罩320受到玉米穗的压力而变形。
48.如图1~图3所示,所述进风口310处设置有鼓风机330,所述进风口310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两个所述下部斜板2012上。
49.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低温凉风顺利吹进干燥室220内,进风口310设置有两个,两个进风口310分别位于两个下部斜板2012上,两个进风口310分别连接两个鼓风机330,鼓风机330将低温凉风吹进干燥室220内,对玉米穗进行干燥。
50.如图1~图3所示,所述干燥壳200还包括落料板204,所述落料板204组成锥台型结构,且连接设置在所述端板201及所述侧板202靠近所述出料口230的一侧。
51.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玉米穗的全部流出,在端板201及侧板202靠近所述出料口230的一侧焊接设置锥台型结构的落料板204,使得玉米穗在自重的作用下沿着落料板204流向出料口230被收集。
52.如图1~图3所示,还包括
53.滑动挡门400,滑动设置在所述干燥壳200上,位于所述出料口230处。
54.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出料口230的打开和关闭,在干燥壳200上设置滑动挡门400,滑动挡门400滑动后使得出料口230打开或者关闭,当滑动挡门400滑动使得出料口230闭合后,鼓风机330吹风,使得干燥室220内的玉米穗在低温凉风的作用下干燥,带走水分的风顺着进料口210出去,当干燥室220内的玉米穗干燥完成后,滑动挡门400滑动使得出料口230打开,使玉米穗自然从出料口230落下。
55.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