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02169发布日期:2022-11-16 02:03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现有的空调器冷凝水回收利用的技术中,是以冷凝水接水盘中汲取冷凝水到冷凝器的上部的的储水机构中,使用重力的作用让冷凝水流入冷凝器进行降温;或者通过打水器把冷凝水打成小水珠,在风机的带动下打在冷凝器上等方式。但是在这些方式中,都存在结构臃肿、生产效率较低等问题。
3.在专利cn201412939y中,此实用新型需要蒸发器位于冷凝水之上、需要一个专门的洒水盒等诸多局限性,配套结构也十分臃肿,会降低产线的生产效率。
4.在专利cn114294811a中,使用的是出水管插入翅片中,但是其是通过另外增设的出水管来喷出冷凝水,会导致冷凝器的体积增大,结构臃肿不紧凑。
5.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由于需要增加出水管或喷水管的设置而导致冷凝器体积增大,结构臃肿不紧凑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实用新型研究设计出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和空调器。


技术实现要素:

6.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由于需要增加出水管或喷水管的设置而导致冷凝器体积增大,结构臃肿不紧凑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和空调器。
7.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其包括:
8.冷凝器、接水盘和输水管,所述冷凝器包括多根管,且多根管中的至少一根管被设置为冷凝水管,所述冷凝水管与所述输水管连通,所述输水管一端与所述接水盘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凝水管连通,以能将所述接水盘中的水导通至所述冷凝水管中,多根管中除去所述冷凝水管以外的管被设置为制冷剂管,所述制冷剂管中通入制冷剂以进行冷凝放热,所述冷凝水管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冷凝水管中的水能通过所述出水口导出至所述冷凝水管下方的所述制冷剂管上以对所述制冷剂管进行降温。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位于所述多根管的最上端,所述冷凝水管下方的多根管为所述制冷剂管,所述冷凝水管中的水能落至其下方的多根所述制冷剂管上以进行换热。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和弯管,所述弯管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管连通,形成u形管的结构,所述输水管与所述弯管连通,以对所述第一直管和所述第二直管同时通入冷凝水,所述出水口包括在所述第一直管上开设的第一出水口和在所述第二直管上开设的第二出水口。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的远离所述弯管的一端为第一封闭端,使得冷凝水无法从该第一封闭端排出,所述第二直管的远离所述弯管的一端为第二封闭端,使得
冷凝水无法从该第二封闭端排出。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与所述第二直管沿竖直方向上下布置,且所述第一直管位于所述第二直管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一直管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二直管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出水孔,所述第一出水孔为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二出水孔为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直管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出水孔和多个所述第二出水孔为通过第一穿管模具从上至下依次钻穿所述第一直管和所述第二直管而形成,所述第一穿管模具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钻头。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与所述第二直管倾斜布置,即所述第一直管位于所述第二直管的斜上方,所述第一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一直管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出水孔,所述第二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二直管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四出水孔,所述第三出水孔为沿水平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第四出水孔为沿水平方向贯穿的通孔。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直管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第三出水孔和多个所述第四出水孔为通过第二穿管模具沿水平方向分别钻穿所述第一直管和所述第二直管而形成,所述第二穿管模具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钻头、和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钻头,且所述第二钻头位于所述第三钻头的上方,所述第二穿管模具沿水平方向朝所述冷凝水管运动以通过所述第二钻头钻出所述第三出水孔,通过所述第三钻头钻出所述第四出水孔。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一直管上开设的第一出水槽,所述第一出水槽为沿所述第一直管的中心轴线方向连续延伸的槽,所述第一出水槽能够将所述第一直管中的水导出;
17.所述第二出水口为所述第二直管上开设的第二出水槽,所述第二出水槽为沿所述第二直管的中心轴线方向连续延伸的槽,所述第二出水槽能够将所述第二直管中的水导出。
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上还套设有换热翅片,所述冷凝水管中还通入能溶解所述换热翅片而不腐蚀所述冷凝水管的溶剂。
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上还套设有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上开设翻边孔,通过所述翻边孔以将所述换热翅片套设于所述冷凝水管上,且在与所述出水口相对的所述换热翅片上位于所述翻边孔的位置开设有翅片开槽。
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设置于所述接水盘上,以能将所述接水盘承接的水泵送至所述输水管中。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
2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凝器中本身的管路结构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将部分的管设置为冷凝水管,并将冷凝水管与接水盘中的水通过输水管导通,能够在冷凝器内部通入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导出至其他的制冷剂管上以对制冷剂管进行降温散热,有效地利用了冷凝
水并且对冷凝器的制冷剂管进行了有效的降温散热,合理利用了冷凝水且有效地将冷凝器的热量进行了利用,不会将冷凝水进行随处排放,并且有效地利用了冷凝器内部的管路结构,不需要另外增设管路来完成冷凝水喷洒的效果,不会导致冷凝器的体积增大,结构紧凑不会臃肿,无需专门的储水机构,简化结构,提高通用性;提高零部件之间的集成度,提高了加工和生产效率;对比于现有结构,由于冷凝水管利用了原有的冷凝器管,由于冷凝器管通常为铜管结构,不会导致腐蚀的问题,因此则无需考虑回收机构的防腐问题;并且由于冷凝水管位于冷凝器装置的内部,机组震动等不会对冷凝水回收装置造成影响;并且本实用新型提出多种冷凝器内置出水管的方式,填补了此技术加工工艺的空白。
附图说明
24.图1a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一种布管形式(垂直布管)的示意图;
25.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的第二种布管形式(倾斜布管)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布管的的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的结构图;
27.图2a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倾斜布管的的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的结构图;
29.图3a是图3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图;
3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钻穿冷凝水管的工作前的结构图(冷凝器加工后);
3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钻穿冷凝水管的工作后的结构图(冷凝器加工后);
3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钻穿冷凝水管后的冷凝水管结构图(冷凝器加工后);
33.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钻穿冷凝水管的工作前的结构图(冷凝器加工后);
34.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钻穿冷凝水管的工作后的结构图(冷凝器加工后);
35.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钻穿冷凝水管后的冷凝水管结构图(冷凝器加工后);
36.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加工前对冷凝水管进行的钻孔预加工后的结构图;
37.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加工前对冷凝水管进行的开槽预加工后的结构图;
38.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管插入冷凝器的示意图;
39.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管套设换热翅片并且胀管后的出水孔处的局部剖视图;
40.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管套设换热翅片并且在翻边孔处开设开槽后的局部结构图。
41.附图标记表示为:
42.1、冷凝器;21、第一出水孔;22、第二出水孔;23、第三出水孔;24、第四出水孔;3、水泵;4、接水盘;6、输水管;100、管;101、冷凝水管;101a、第一直管;101b、第二直管;101c、弯管;101d、第一封闭端;101e、第二封闭端;102、制冷剂管;7、第一穿管模具;71、第一钻头;9、第二穿管模具;91、第二钻头;92、第三钻头;11、第一出水槽;12、第二出水槽;13、换热翅片;14、翻边孔;15、翅片开槽。
具体实施方式
43.如图1-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其包括:
44.冷凝器1、接水盘4和输水管6,所述冷凝器包括多根管100,且多根管100中的至少
一根管被设置为冷凝水管101,所述冷凝水管101与所述输水管6连通,所述输水管6一端与所述接水盘4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冷凝水管101连通,以能将所述接水盘4中的水导通至所述冷凝水管101中,多根管中除去所述冷凝水管101以外的管被设置为制冷剂管102,所述制冷剂管102中通入制冷剂以进行冷凝放热,所述冷凝水管101上开设有出水口,所述冷凝水管101中的水能通过所述出水口导出至所述冷凝水管101下方的所述制冷剂管102上以对所述制冷剂管102进行降温。
45.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冷凝器中本身的管路结构在加工制造过程中将部分的管设置为冷凝水管,并将冷凝水管与接水盘中的水通过输水管导通,能够在冷凝器内部通入冷凝水,并将冷凝水导出至其他的制冷剂管上以对制冷剂管进行降温散热,有效地利用了冷凝水并且对冷凝器的制冷剂管进行了有效的降温散热,合理利用了冷凝水且有效地将冷凝器的热量进行了利用,不会将冷凝水进行随处排放,并且有效地利用了冷凝器内部的管路结构,不需要另外增设管路来完成冷凝水喷洒的效果,不会导致冷凝器的体积增大,结构紧凑不会臃肿,无需专门的储水机构,简化结构,提高通用性;提高零部件之间的集成度,提高了加工和生产效率;对比于现有结构,由于冷凝水管利用了原有的冷凝器管,由于冷凝器管通常为铜管结构,不会导致腐蚀的问题,因此则无需考虑回收机构的防腐问题;并且由于冷凝水管位于冷凝器装置的内部,机组震动等不会对冷凝水回收装置造成影响。
46.本实用新型利用冷凝器原有顶部的制冷剂管作为冷凝水管,能够在储水的同时还能排出冷凝水以对制冷剂管进行换热,有效省去了打水器、洒水盒、等配套的零部件,极大程度的简化实现冷凝水回收所需的生产、加工过程。选用一根冷凝器内置的u型管作为出水管,加上水泵以及输水管,便能完成整个回收系统安装使用,简化了生产、安装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管路为内置的铜管,无需考虑零件的防腐问题以及不会由于增加回收系统而对原先机组整体的结构造成巨大的影响。提出了如何加工此出水管的数种可行的方法,及分析其优缺点,为其加工提供合理化的建议及方法。
47.1.本实用新型无需专门的储水机构,简化结构,提高通用性;解决现有技术需要专门的储水机构、打水机构或风机等机柜,整体结构臃肿、庞大,且通用性不高,受机组自身结构限制的问题;
48.2.利用铜管内置于冷凝器的内部,利用现有的冷凝器的管路进行储水,并喷水,提高零部件之间的集成度,提高了加工和生产效率;解决零部件过于繁多复杂,影响生产、加工的效率的问题;
49.3.由于冷凝水管为铜管结构,利用铜管能够进行防腐,对比于现有技术(现有储水机构是铁管(钣金件)),无需考虑回收机构的防腐问题;解决储水机构、打水器或加热蒸发等机构的防腐问题;
50.4.本实用新型的储水管是内置于冷凝器中的,机组震动等不会对冷凝水回收装置造成影响;解决机组震动会对冷凝水回收装置造成影响,例如冷凝水由于机组震动而从储水机构跳出等的问题;
51.5.提出多种冷凝器内置出水管的方式,填补了此技术加工工艺的空白;解决内置出水管的加工方式为技术空白,无法加工的问题。
52.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冷凝水回收系统由蒸发器的接水盘、水泵、输水管、冷凝器内的出水管组成,在空调机组开始工作后,蒸发器工作产生冷凝水流到接水盘中,当接水盘的冷
凝水到达液位开关感应点后,水泵启动使冷凝水通过输水管进入冷凝器内部的出水管中,冷凝水通过出水管中的出水口把冷凝水流到冷凝器上。系统的连接示意图如图2、图3所示。
5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101位于所述多根管100的最上端,所述冷凝水管101下方的多根管为所述制冷剂管102,所述冷凝水管101中的水能落至其下方的多根所述制冷剂管102上以进行换热。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管的最优布置形式,即将其布置于最上端,能够将冷凝水管中的水由重力向下落至其下方的制冷剂管中,有效提高与冷凝水管换热的制冷剂管数,从而提高对制冷剂管的冷凝效果,也提高了对冷凝水的余冷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101包括第一直管101a、第二直管101b和弯管101c,所述弯管101c一端与所述第一直管101a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直管101b连通,形成u形管的结构,所述输水管6与所述弯管101c连通,以对所述第一直管101a和所述第二直管101b同时通入冷凝水,所述出水口包括在所述第一直管101a上开设的第一出水口和在所述第二直管101b上开设的第二出水口。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管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以及弯管的设置,能够形成u形管,并且输水管与弯管连通,以同时对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同时通入冷凝水,能够有效提高冷凝水的通入量,使得分别从两个直管的出水孔出水,能够提高出水的均匀性,提高与制冷剂管换热的均匀性,提高换热效能。
5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101a的远离所述弯管101c的一端为第一封闭端101d,使得冷凝水无法从该第一封闭端101d排出,所述第二直管101b的远离所述弯管101c的一端为第二封闭端101e,使得冷凝水无法从该第二封闭端101e排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的远离弯管的一端均设置为封闭端的结构形式,使得水只能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分别排出,使得水从弯管单向地流向两个直管的出水口,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出水的均匀性,水流不会回流,进一步提高换热均匀性,提高换热效能。
56.目前冷凝器的布管方式存在垂直布管和倾斜布管如图1a-1b所示,故针对不同的冷凝器布管方式设计出两种不同的冷凝水的回收系统的连接方式、生产加工的方式及工作的具体方式。
57.为实现此回收系统,针对冷凝器内置出水管提出以下几种加工方式
58.一:完成完整的冷凝器加工后对冷凝器进行二次加工
59.(1)针对垂直布管的冷凝器
60.如图1a、2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101a与所述第二直管101b沿竖直方向上下布置,且所述第一直管101a位于所述第二直管101b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一直管101a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出水孔21,所述第二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二直管101b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出水孔22,所述第一出水孔21为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第二出水孔22为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通孔。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管的第一种实施例的布置形式,即上下布置的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能够使得水从上方的第一直管的第一出水孔落下,第二直管的第二出水孔落下,并与下方的制冷剂管进行换热。
61.如图4-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101a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直管101b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出水孔21和多个所
述第二出水孔22为通过第一穿管模具7从上至下依次钻穿所述第一直管101a和所述第二直管101b而形成,所述第一穿管模具7包括多个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钻头71。这是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布置的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上的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的优选成型方式,即通过第一穿管模具的第一钻头上下钻孔从而对两个直管进行钻孔,形成第一出水孔和第二出水孔。
62.如图2所示,针对垂直布管的冷凝器选用其顶部中间第一根u型管为进水管作为回收系统的末端执行零件,进水管的选择可考虑冷凝器的放置方法、空气流动方向、加工的可行性等方面灵活选用。
63.垂直布管的加工方式,如图4所示;按照正常加工后的冷凝器,使用穿管模具对出水管进行钻孔钻穿处理,钻穿过程如图5所示。在出水管钻出垂直的出水口,出水方式如图6所示。垂直的出水口拥有冷凝水不易溅出冷凝器、容易加工、对冷凝器翅片的外观影响不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冷凝水浸润的水平面积较小、钻穿后的上、下口的出水量不一致的缺点。
64.(2)针对倾斜布管的冷凝器
65.如图1b、3a,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101a与所述第二直管101b倾斜布置,即所述第一直管101a位于所述第二直管101b的斜上方(即第一直管不位于第二直管的正上方,但是位于第二直管的倾斜方向的上方),所述第一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一直管101a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出水孔23,所述第二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二直管101b上沿其中心轴线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四出水孔24,所述第三出水孔23为沿水平方向贯穿的通孔,所述第四出水孔24为沿水平方向贯穿的通孔。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管的第二种实施例的布置形式,即倾斜布置的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能够使得水从上方的第一直管的水平贯穿的第三出水孔落下,第二直管的水平贯穿的第四出水孔落下,并与下方的制冷剂管进行换热。
66.如图7-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管101a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直管101b的中心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所述第三出水孔23和多个所述第四出水孔24为通过第二穿管模具9沿水平方向分别钻穿所述第一直管101a和所述第二直管101b而形成,所述第二穿管模具9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钻头91、和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三钻头92,且所述第二钻头91位于所述第三钻头92的上方,所述第二穿管模具9沿水平方向朝所述冷凝水管101运动以通过所述第二钻头91钻出所述第三出水孔23,通过所述第三钻头92钻出所述第四出水孔24。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倾斜布置的第一直管和第二直管上的第三出水孔和第四出水孔的优选成型方式,即通过第二穿管模具的上下布置的第二钻头和第三钻头沿水平方向钻孔从而对两个直管进行钻孔,形成第三出水孔和第四出水孔。
67.如图3所示,针对倾斜布管的冷凝器选用其顶部第一根倾斜的u型管为进水管作为回收系统的末端执行零件,进水管的选择可考虑冷凝器的放置方法、空气流动方向、加工的可行性、冷凝器的管路系统等方面灵活选用。
68.倾斜布管的加工方式,如图7所示;按照正常加工后的冷凝器,使用穿管模具对出水管进行钻孔钻穿处理,钻穿过程如图8所示,在出水管钻出垂直的出水口,出水方式如图9所示。倾斜的出水口拥有冷凝水浸润水平面积较大、钻穿后的上、下口的出水量相对一致的
优点。但同时也有冷凝水较易溅出冷凝器、对冷凝器翅片的外观影响相对较大的缺点。
69.二:在冷凝器加工前对出水管进行加工(冷凝器加工前可以开孔、开槽、腐蚀以及翅片开槽,冷凝器加工后只能采用钻孔进行二次加工)
7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一直管101a上开设的第一出水槽11,所述第一出水槽11为沿所述第一直管101a的中心轴线方向连续延伸的槽,所述第一出水槽11能够将所述第一直管101a中的水导出;
71.所述第二出水口为在所述第二直管101b上开设的第二出水槽12,所述第二出水槽12为沿所述第二直管101b的中心轴线方向连续延伸的槽,所述第二出水槽12能够将所述第二直管101b中的水导出。
72.这是本实用新型的通过开槽形成的第一出水口和通过开槽形成的第二出水口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出水槽和第二出水槽能够增大出水面积,并且提高出水均匀性,提高换热均匀性。
73.此加工方式可以对出水管进行钻孔处理(如图10所示)以及开槽处理(如图11所示),钻孔处理的优点是加工较为简便、快捷,缺点是出水为一条条水柱状,冷凝水的浸润面积较小。开槽处理的优点是出水为一条连续出水的水帘,冷凝水的浸润面积较大,缺点是加工难度较大。
74.钻孔、开槽角度可自由选择,且围绕出水管开槽不限于1条,开孔排数不限于1排,可开多条槽及多排孔;不受冷凝器整体外形影响、加工简便,且可以任意选择插入的位置,无需限定在冷凝器的顶部。出水管钻孔或开槽后按照正常冷凝器加工工序进行加工,出水管如图12所示插入冷凝器翅片中,插入后需进行胀管处理,经胀管处理后翅片之间将不存在缝隙,出水口将被堵上,导致出水不畅,如图13所示,故需在完成冷凝器加工后增加一道工序,使其出水顺畅;钻孔和开槽同理。
75.采用腐蚀加工方式:
7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101上还套设有换热翅片13,所述冷凝水管101中还通入能溶解所述换热翅片而不腐蚀所述冷凝水管101的溶剂。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冷凝水管中通入上述溶剂能够对换热翅片进行一定程度的腐蚀,从而使出水孔周围的铝箔进行少量的腐蚀,使出水顺畅同时对冷凝器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77.本实用新型在冷凝器完成加工后增加一道腐蚀的工艺,在出水管中通入硫酸铜等能溶解铝但对铜管影响不大的溶剂,对翅片进行微小的腐蚀,使出水孔周围的铝箔进行少量的腐蚀,使出水顺畅同时对冷凝器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78.采用翅片开槽的加工方式:
79.如图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冷凝水管101上还套设有换热翅片13,所述换热翅片13上开设翻边孔14,通过所述翻边孔14以将所述换热翅片13套设于所述冷凝水管101上,且在与所述出水口相对的所述换热翅片13上位于所述翻边孔14的位置开设有翅片开槽15。本实用新型还通过换热翅片位于出水口位置处设置翅片开槽,能够在经过胀管工序后,使得翅片的开槽进一步的撑开,从而实现出水不受翅片阻碍,提高出水性能,提高换热性能。
80.在插入出水管前对需要装出水管的翅片的翻边孔在对应出水口的位置进行开槽处理,当出水管插进翅片,经过胀管工序后,对翅片的槽进一步的撑开,从而实现出水不受
翅片阻碍,如图14所示。
81.本实用新型采用腐蚀加工方式:钻孔或开槽角度不受限制,但腐蚀工艺对翅片的影响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不确定性。
82.采用翅片开槽的加工方式:钻孔或开槽角度受到翅片开槽工艺限制,但工艺加工简单、可操作性强。
83.两种加工方式均适用于出水管开槽、钻孔预处理。
8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水泵3,所述水泵3设置于所述接水盘4上,以能将所述接水盘4承接的水泵送至所述输水管6中。
8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冷凝水回收结构。
8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