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22104发布日期:2023-01-13 23:33阅读:27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通常开设在其前侧下部,朝向前下方敞开。空调运行时,利用导风板来引导出风口的上下出风方向,使其朝前、朝前上方或朝前下方引导。
3.但是,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板仅能够在有限范围内调节上下出风角度,导风调节模式非常单一,难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导风角度调节模式单一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是要利用导风板实现聚合送风和环抱送风。
7.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8.壳体,其开设有出风口;
9.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并排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且两者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以及
10.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沿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具有沿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接近的聚合导风位置,且具有沿出风方向逐渐远离的发散导风位置。
11.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为一侧内凹、另一侧外凸的弯曲板;
12.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在处于所述聚合导风位置时,两者的内凹侧相对;
13.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在处于所述发散导风位置时,两者的外凸侧相对。
14.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均为中心线平行于自身转动轴线的弧形板。
15.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还具有使其外凸侧均朝向所述壳体外侧的挡风位置;且
16.在所述挡风位置,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之间以及两者与所述出风口边缘之间均具有出风间隔。
17.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18.第一齿轮,安装于所述第一导风板;
19.第二齿轮,安装于所述第二导风板;
20.第三齿轮,用于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
21.第四齿轮,用于与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啮合;
22.电机,用于直接或间接地驱动所述第三齿轮或所述第四齿轮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转向相反地转动。
23.可选地,所述电机的转轴固定连接于所述第四齿轮。
24.可选地,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第三齿轮的齿数相等且小于所述第四齿轮的齿数。
25.可选地,所述电机为可受控正反转的步进电机。
26.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可转动范围均大于360
°

27.可选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28.人感模块,用于感应人体体表温度;和
29.控制模块,与所述人感模块和所述驱动机构电连接,用于根据所述人体体表温度来控制所述驱动机构,以调节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导风位置。
30.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出风口处设置了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驱动机构能够带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沿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便于转动至聚合导风位置或发散导风位置。在聚合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接近,两者之间形成渐缩流道,气流流经该渐缩流道时被逐渐压缩,从而形成聚合效应,聚合后的气流的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适合于定向强力送风。在发散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沿出风口的出风方向逐渐远离,使气流分多股分散流出,然后又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远处进行汇合,形成环抱送风效果,使得用户的风感体验更加舒适,减少了直吹的不适感。
31.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利用四个齿轮和一个电机实现了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板的反向转动,结构非常巧妙。
32.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33.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34.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35.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剖视放大图;
36.图3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聚合导风位置时的示意图;
37.图4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处于发散导风位置时的示意图;
38.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的示意性框图;
39.图6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骨架、驱动机构以及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40.图7是图6的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下面参照图1至图7来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其中,“前”、“后”、“上”、“下”、“顶”、“底”、“内”、“外”、“横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图中用箭头示意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42.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也即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当某个特征“包括或者包含”某个或某些其涵盖的特征时,除非另外特别地描述,这指示不排除其它特征和可以进一步包括其它特征。
43.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耦合”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为分体壁挂式房间空调器的室内部分,用于调节室内空气,包括制冷、制热、净化、调节湿度、引入新风等等。
4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剖视放大图;图3是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处于聚合导风位置时的示意图。
4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一般性地可包括壳体10、第一导风板51、第二导风板52和驱动机构30。
47.壳体10开设有出风口12。壳体10限定有容纳空间,以容纳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主要部件,例如风机、室内换热器、摆叶等等。出风口12可开设于壳体10的前侧下部,以朝前下方敞开。出风口12用于将壳体10内的调节气流排向室内环境,以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所述调节气流为换热气流、加湿气流、水洗气流、新风气流等等。壳体10可为长度方向沿水平横向设置的长条状,出风口12可为长度方向平行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长条状。
48.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并排设置在出风口12处,且两者的转动轴线相互平行。优选地,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转动轴线均平行于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也即水平横向。
49.驱动机构30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沿相反的方向转动,以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具有沿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逐渐接近的聚合导风位置,如图3;且具有沿出风方向逐渐远离的发散导风位置,如图4。
50.如图3所示,在聚合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沿出风口12的出风方
向逐渐接近,两者之间形成渐缩流道,出风气流流经该渐缩流道时被逐渐压缩,从而形成聚合效应,聚合后的气流的风力更加强劲,送风距离更远,适合于定向强力送风。
51.如图4所示,在发散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沿出风口12的出风方向逐渐远离,使气流分多股分散流出,然后又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前方远处进行汇合,形成环抱送风效果,使得用户的风感体验更加舒适,减少了直吹的不适感。具体地,如图4所示,对于出风口12朝前下方敞开的方案,可使第一导风板51靠近出风口12的上边缘,使第二导风板52靠近出风口12的下边缘。在发散导风位置,第一导风板51将其上方气流朝前或前上方引导,第二导风板52将其后方的气流朝下引导,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之间的气流朝前下方吹出。如此,气流被分为三股且逐渐分散地流出,风力变弱,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且第一导风板51上方的气流在朝前流动过程中逐渐下沉,最终与其他气流汇合,形成环抱效果。
5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至图4所示,可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均为一侧内凹、另一侧外凸的弯曲板。例如,可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均为中心线平行于自身转动轴线的弧形板,以便于加工制作。当然,也可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为非弧形板。
53.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在处于聚合导风位置时,两者的内凹侧相对,如图3,以便两者之间的气流聚合力度更强。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在处于发散导风位置时,两者的外凸侧相对,以图4为例,如此设置可使第一导风板51上方气流能被上扬引导,使第二导风板52后方气流能被尽量下沉引导,且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之间的气流更加分散。
54.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还具有使其外凸侧均朝向壳体10外侧的挡风位置,如图2。在挡风位置,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之间以及两者与出风口12边缘之间均具有出风间隔。如此,允许出风气流经这些狭窄的出风间隔吹出,气流更加微弱,形成微风效果,使人体感觉更加舒适。
55.当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处于停机状态时,也可将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切换至该挡风位置。此外,出风口12处还可设置可转动的外导风板,以用于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2。
56.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空调的示意性框图。
57.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可使壁挂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人感模块200和控制模块100。
58.人感模块200用于感应人体体表温度。控制模块100与人感模块200和驱动机构30电连接,用于根据人体体表温度来控制驱动机构30,以调节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导风位置。
59.例如,在制冷模式下,当人体体表温度低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控制模块100控制驱动机构30动作,将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驱动至前述的发散导风位置,以避免强力冷风直吹人体。当人体体表温度高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模块100控制驱动机构30动作,将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驱动至前述的聚合导风位置,使冷风聚合吹出,加快制冷速度。
60.在制热模式下,当人体体表温度高于第三预设温度时,控制模块100控制驱动机构
30动作,将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驱动至前述的发散导风位置,以避免强力热风直吹人体。当人体体表温度低于第三预设温度时,控制模块100控制驱动机构30动作,将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驱动至前述的聚合导风位置,使热风聚合吹出,加快制热速度。
61.图6是图1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中骨架15、驱动机构30以及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a处放大图。
62.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包括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2、第三齿轮33、第四齿轮34和电机35。
63.其中,第一齿轮31安装于第一导风板51。第二齿轮32安装于第二导风板52。第三齿轮33用于与第一齿轮31啮合。第四齿轮34用于与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3啮合。电机35用于直接或间接地驱动第三齿轮33或第四齿轮34转动,以使第一齿轮31和第二齿轮32转向相反地转动。如图1和图6所示,壳体10包括面板14和骨架15,骨架15构成壳体10的结构主体,用于限定出风道150。面板14覆盖在骨架15的外侧,用于构成壳体10的外观。如图7所示,可使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2、第三齿轮33、第四齿轮34和电机35安装于骨架15。
64.例如图6所示为电机35直接驱动第四齿轮34的方案:使电机35的转轴固定连接于第四齿轮34,以便直接驱动第四齿轮34转动。第一齿轮31与驱动轮(第四齿轮34)之间还包括一个中间齿轮(第三齿轮33),经过了两次换向,因此其转向与第四齿轮34是相同的。第二齿轮32与驱动轮(第四齿轮34)直接啮合,其转向与第四齿轮34是相反的。由此,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转向相反。当然,也可使电机35与第四齿轮34之间还设置其他传动齿轮,以构成间接驱动第四齿轮34的方案。第一齿轮31、第二齿轮32和第三齿轮33的齿数相等且小于第四齿轮34的齿数,以便形成减速效果,以允许电机35的转速更高些,便于控制,且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转速相等,以便于调节角度。
65.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使电机35直接或间接驱动第三齿轮33,也能达到使第二齿轮32与第一齿轮31的转向相反的效果,具体不再赘述。
66.电机35为可受控正反转的步进电机,以使其转角控制更加精确,便于精确调节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位置,可通过正转将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从聚合送风位置调节至发散送风位置,通过反转将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从发散送风位置调节至聚合送风位置。应该理解的是,电机35正转与反转的转向是相反的,但是电机35向哪个方向转动是正转、向哪个方向转动是反转,仅仅是人为的定义。
67.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使第一导风板51和第二导风板52的可转动范围均大于360
°
,如可使电机35总朝一个方向转动,便能实现聚合送风位置与发散送风位置之间的切换。
6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为利用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进行制冷/制热的分体壁挂式房间空调器的室内部分。例如图2所示,壳体10的内部设有室内换热器60和风机70。室内换热器60、节流装置与设置于空调室外机内部的压缩机、室外换热器以及其他的制冷元件通过管路相连接,构成一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在风机70的作用下,室内空气经壳体10顶部的进风口11进入壳体10的内部,与室内换热器60完成强制对流换热后,形成热交换风。热交换风在风道150的引导下吹向出风口12。风机70优选为轴线平行于壳体10的长度方向的贯流风机,其设置在风道150的进口处。室内换热器60可为三段式换热器。
69.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