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60028发布日期:2022-12-14 05:07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送风口,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属于空调送风口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在南方梅雨季节时,由于空气湿度较大,在空调的送风口普遍存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结露滴落的现象,这就给装有送风口的区域带来不便,也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产和生活,现有的空调送风口往往采用回字形风口或者格栅风口,这样的风口无法将风管内壁滴落的冷凝水滴排走,起不到防止冷凝水滴落的作用,且水滴滴在接水的器皿内会发出声响,影响办公或生产氛围。
3.针对以上不足,怎样研究出一种能够防止梅雨季节风管内壁滴落的冷凝水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常规风口无法将梅雨季节风管内壁产生的冷凝水排走防止滴落且滴水容易产生噪音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6.一种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包括安装框和安装在所述安装框一侧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均位于所述安装框内侧呈对称分布的第一接水叶和第二接水叶,所述第一接水叶和所述第二接水叶上均开设有第一接水槽,所述安装框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接水槽,所述第一接水槽和所述第二接水槽的内侧底部均安装有设有1%泄水坡度的泄水条,所述第一接水槽和所述第二接水槽的所述泄水条包括设有1%泄水坡度的第一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顶部的多个第一降噪凸起,所述第一降噪凸起的顶部安装有第二降噪凸起,所述第二降噪凸起的上方安装有第一无纺布层,所述安装框的下方连接有接水盒,所述第一接水槽和所述第二接水槽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安装框相互连通的第一泄水孔和第二泄水孔。
7.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之间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三电机和所述第二电机均通过安装座与所述安装框相互连接,所述安装座的外侧设有隔音板,所述隔音板上设有安装耳,所述接水盒的上方开设有与所述安装耳相互配合的安装槽,所述安装耳通过紧固螺栓与所述安装框相互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一侧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顶部均啮合有齿条。
9.优选的,所述齿条的顶部设有限位凸起,所述安装框上开设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互配合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下方开设有第二安装孔。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另一侧均连接有位于所述第一接水叶和所述第二接水叶之间的导流叶,所述导流叶的一端设有安装块。
11.优选的,所述安装框的底部设有两组第一滑接凸起,所述第一滑接凸起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l形安装条,所述接水盒上开设有两组与所述第一滑接凸起相互适应的滑接槽,所述滑接槽的内侧设有第二滑接凸起。
12.优选的,所述接水盒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顶部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降噪凸起,所述第三降噪凸起的顶部安装有第四降噪凸起,所述第四降噪凸起的上方安装有第二无纺布层。
13.优选的,所述第一降噪凸起和所述第三降噪凸起的截面均设置成等腰梯形,所述第四降噪凸起和所述第二降噪凸起的顶面均设置成弧面。
14.优选的,所述安装框的顶部安装有密封圈,所述第二接水槽的外侧开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接水槽的顶部安装有防溅罩,所述第一接水槽的一侧设有挡板。
15.优选的,所述第一接水叶和所述第二接水叶上均设有多个位于所述挡板一侧的阻漏凸起,所述第一接水叶和所述第二接水叶的下方设有与所述安装框相互连接的密封块,所述密封块上开设有多个与所述阻漏凸起相互适应的阻漏槽。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通过第一接水槽和第二接水槽的设置能够承接风管壁在梅雨季节结出的冷凝水,通过泄水条的设置能够在将凝结水泄出去的同时防止水滴滴落在第一接水槽和第二接水槽的内部形成滴水声,影响办公和生产,通过第一降噪凸起和第二降噪凸起的设置在进一步将水滴打散的同时能够起到防止第一无纺布层变形的作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整体结构俯视图;
19.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接水盒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安装框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和齿条结构示意图;
22.图6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泄水条结构示意图;
23.图7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阻漏槽结构示意图;
24.图8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第一无纺布层结构示意图;
25.图9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泄水条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接水盒,2-安装框,3-密封圈,4-第二接水槽,5-防溅罩,6-导流叶,7-安装块,8-第一接水槽,9-挡板,11-第二泄水孔,12-第一安装孔,13-隔音板,14-第一滑接凸起,15-安装耳,16-紧固螺栓,17-第一泄水孔,18-滑接槽,19-第二滑接凸起,20-第一电机,21-第三电机,22-安装座,23-第一齿轮,24-齿条,25-第二齿轮,26-安装槽,27-第二电机,28-限位凸起,29-限位槽,30-第二安装孔,31-第一接水叶,32-第二接水叶,33-阻漏凸起,34-阻漏槽,36-第一无纺布层,37-第二无纺布层,38-第二底板,39-第三降噪凸起,40-第四降
噪凸起,41-第一底板,42-第一降噪凸起,43-第二降噪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28.如图1-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包括安装框2和安装在安装框2一侧的第一电机20,第一电机20的一侧安装有第二电机27,第一电机20和第二电机27的输出端分别连接有均位于安装框2内侧呈对称分布的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上均开设有第一接水槽8,安装框2的顶部开设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接水槽4,第一接水槽8和第二接水槽4的内侧底部均安装有设有1%泄水坡度的泄水条,第一接水槽8和第二接水槽4的泄水条包括设有1%泄水坡度的第一底板41以及位于第一底板41顶部的多个第一降噪凸起42,第一降噪凸起42的顶部安装有第二降噪凸起43,第二降噪凸起43的上方安装有第一无纺布层36,安装框2的下方连接有接水盒1,第一接水槽8和第二接水槽4上分别开设有与安装框2相互连通的第一泄水孔17和第二泄水孔11。通过第一接水槽8和第二接水槽4的设置能够承接风管壁在梅雨季节结出的冷凝水,通过泄水条的设置能够在将凝结水泄出去的同时防止水滴滴落在第一接水槽8和第二接水槽4的内部形成滴水声,影响办公和生产,通过第一降噪凸起42和第二降噪凸起43的设置在进一步将水滴打散的同时能够起到防止第一无纺布层36变形的作用。
29.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电机20和第二电机27之间安装有第三电机21,第一电机20、第三电机21和第二电机27均通过安装座22与安装框2相互连接,安装座22的外侧设有隔音板13,隔音板13上设有安装耳15,接水盒1的上方开设有与安装耳15相互配合的安装槽26,安装耳15通过紧固螺栓16与安装框2相互连接。第三电机21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一齿轮23,第一齿轮23的一侧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二齿轮25,第一齿轮23和第二齿轮25的顶部均啮合有齿条24。齿条24的顶部设有限位凸起28,安装框2上开设有与限位凸起28相互配合的限位槽29,限位槽29的下方开设有第二安装孔30。第一齿轮23和第二齿轮25的另一侧均连接有位于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之间的导流叶6,导流叶6的一端设有安装块7。通过第三电机21的设置能够利用第三电机21带动第一齿轮23转动,进而使得齿条24在第一齿轮23的转动下发生直线运动,进而使得多个第二齿轮25跟着齿条24的移动而转动,进而实现导流叶6的转动,方便调节出风方向,通过限位凸起28的设置能够保持齿条24直线运动的平稳性,避免齿条24从第一齿轮23和第二齿轮25上滑脱,通过第二安装孔30的设置便于安装和拆卸齿条24时取出齿条24,通过安装块7的设置能够将导流叶6安装在第一齿轮23和第二齿轮25的连接轴上。
30.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安装框2的底部设有两组第一滑接凸起14,第一滑接凸起14包括两个对称分布的l形安装条,接水盒1上开设有两组与第一滑接凸起14相互适应的滑接槽18,滑接槽18的内侧设有第二滑接凸起19。接水盒1的内侧底部设有第二底板38,第二底板38的顶部安装有多个均匀分布的第三降噪凸起39,第三降噪凸起39的顶部安装有第四降噪凸起40,第四降噪凸起40的上方安装有第二无纺布层37。第一降噪凸起42和第三降噪凸起39的截面均设置成等腰梯形,第四降噪凸起40和第二降噪凸起43的顶面均设置成弧面。安装框2的顶部安装有密封圈3,第二接水槽4的外侧开设有多
个第一安装孔12,第二接水槽4的顶部安装有防溅罩5,第一接水槽8的一侧设有挡板9。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上均设有多个位于挡板9一侧的阻漏凸起33,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的下方设有与安装框2相互连接的密封块,密封块上开设有多个与阻漏凸起33相互适应的阻漏槽34。通过第一滑接凸起14的设置,便于在拆卸和安装接水盒1的时候将滑接槽18沿着第一滑接凸起14的滑行方向将接水盒1取下或者安装,便于实现接水盒1和的拆卸和安装,通过第二滑接凸起19的设置便于将第一滑接凸起14内侧的空间填满进而保持接水盒1安装的稳定不晃动。通过第二底板38的设置便于在水泄入接水盒1的内侧时首先落在第二无纺布层37上进行第一次降噪,进而避免水滴直接落在接水盒1的内侧底部造成撞击声,通过将第一降噪凸起42和第三降噪凸起39均设置成等腰梯形,首先方便在第一降噪凸起42和第三降噪凸起39的顶部分别安装第二降噪凸起43和第四降噪凸起40,其次方便水流顺着等腰梯形的腰平缓下落,有助于减少水滴撞击的力度进而减少滴水噪音,通过将第四降噪凸起40和第二降噪凸起43的顶面均设置成弧面,方便水被多个第四降噪凸起40和第二降噪凸起43打散后平滑下落,进而减少滴水噪音。通过密封圈3的设置能够防止风管和安装框2的连接处漏风和渗水,通过第一安装孔12的设置便于将螺栓贯穿第一安装孔12进而连接安装框2和风管,通过防溅罩5和挡板9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风管内壁的滴水飞溅,进而导致安装框2的内侧滴水影响办公和生产。通过密封块、阻漏凸起33和阻漏槽34的设置能够在第一接水槽8与安装框2之间相互衔接的地方形成多道防漏水屏障,进而进一步架起那个第一接水槽8内侧的密封性。
31.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的工作过程如下:
32.步骤1:通过接通第三电机21的电源能够带动第一齿轮23转动,进而第一齿轮23的转动带动齿条24发生直线运动,进而带动多个第二齿轮25转动,进而带动安装框2内侧的多个导流叶6摆动实现风向的改变;
33.步骤2:通过第三电机21和第二电机27的设置能够在梅雨季节时通过旋转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将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上的阻漏凸起33贴紧阻漏槽34,进而在第一接水叶31和第二接水叶32的顶部形成第一接水槽8,使得第二接水槽4和第一接水槽8接住风管内壁凝结的冷凝水;
34.步骤3:冷凝水滴落在第二接水槽4和第一接水槽8的时候,首先经过第一无纺布层36的降噪和减速,避免直接接触第二接水槽4和第一接水槽8的底部,再通过多个第二降噪凸起43平滑打散落下,进一步减缓下落速度,降低滴水声;
35.步骤4:当接水盒1内部水需要清理时,将安装框2上的滑接槽18沿着第一滑接凸起14的滑行方向取下,将水倒掉后再将接水盒1上的滑接槽18对准第一滑接凸起14将接水盒1安装在安装框2的下方;
36.步骤5:安装整体装置时,将螺栓贯穿多个第一安装孔12安装在风管上,将螺栓拧入紧固螺栓16的内部将安装耳15安装在安装框2上减小安装耳15内的噪音传出。
37.综上,在本实施例中,按照本实施例的防冷凝水滴漏的静音送风口,通过第三电机21的设置能够利用第三电机21带动第一齿轮23转动,进而使得齿条24在第一齿轮23的转动下发生直线运动,进而使得多个第二齿轮25跟着齿条24的移动而转动,进而实现导流叶6的转动,方便调节出风方向,通过限位凸起28的设置能够保持齿条24直线运动的平稳性,避免
齿条24从第一齿轮23和第二齿轮25上滑脱,通过第二安装孔30的设置便于安装和拆卸齿条24时取出齿条24,通过安装块7的设置能够将导流叶6安装在第一齿轮23和第二齿轮25的连接轴上。通过第一滑接凸起14的设置,便于在拆卸和安装接水盒1的时候将滑接槽18沿着第一滑接凸起14的滑行方向将接水盒1取下或者安装,便于实现接水盒1和的拆卸和安装,通过第二滑接凸起19的设置便于将第一滑接凸起14内侧的空间填满进而保持接水盒1安装的稳定不晃动。通过第二底板38的设置便于在水泄入接水盒1的内侧时首先落在第二无纺布层37上进行第一次降噪,进而避免水滴直接落在接水盒1的内侧底部造成撞击声,通过将第一降噪凸起42和第三降噪凸起39均设置成等腰梯形,首先方便在第一降噪凸起42和第三降噪凸起39的顶部分别安装第二降噪凸起43和第四降噪凸起40,其次方便水流顺着等腰梯形的腰平缓下落,有助于减少水滴撞击的力度进而减少滴水噪音,通过将第四降噪凸起40和第二降噪凸起43的顶面均设置成弧面,方便水被多个第四降噪凸起40和第二降噪凸起43打散后平滑下落,进而减少滴水噪音。通过密封圈3的设置能够防止风管和安装框2的连接处漏风和渗水,通过第一安装孔12的设置便于将螺栓贯穿第一安装孔12进而连接安装框2和风管,通过防溅罩5和挡板9的设置能够进一步防止风管内壁的滴水飞溅,进而导致安装框2的内侧滴水影响办公和生产。通过密封块、阻漏凸起33和阻漏槽34的设置能够在第一接水槽8与安装框2之间相互衔接的地方形成多道防漏水屏障,进而进一步架起那个第一接水槽8内侧的密封性。
3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