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油原料炒制设备用导热油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24951发布日期:2022-12-02 23:41阅读:59来源:国知局
榨油原料炒制设备用导热油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用油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榨油原料炒制设备用导热油炉。


背景技术:

2.在生产食用油时,需要对原料进行炒制,将原料炒熟,然后才能作为榨油原料使用。传统技术中主要采用电加热的方式对炒制锅进行加热,然后对原料炒制,但是这种方式对炒制锅的温度不易控制,炒制的原料经常出现过炒(炒煳)或欠炒(夹生)。目前,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了导热油炉为炒制锅进行加热,以实现炒制锅加热均衡稳定,确保炒制原料合格;但是,现有的导热油炉在使用时,是将对炒制锅加热后的油直接回流到导热油炉内,与导热油炉内的油混合后继续加热使用,由于回流到导热油炉的油温会因为环境温度的影响,使回流油温大大降低,在于导热油炉内较高温度的油混合后,会导致导热油炉内的油温降低,这样就致使耗费更多的电能对导热油炉内的油进行加热,而且容易造成导热油炉内的油温出现波动,不利于保持炒制锅温度的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榨油原料炒制设备用导热油炉。
4.一种榨油原料炒制设备用导热油炉,包括回油泵、保温壳、加热壳,所述加热壳设置在保温壳的内部,所述加热壳与保温壳之间留有间距,加热壳与保温壳之间形成保温腔,在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所述加热壳内的中间位置水平设置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从上至下等距设置,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保温壳分隔成上部腔体、中部腔体、下部腔体,所述上部腔体内设置有加热线圈,所述中部腔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与上部腔体连通,所述中部腔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管,所述下部腔体内设置有第三隔板,所述第三隔板将下部腔体分隔成加热腔、缓存腔,所述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接管连通,加热管的出口端与缓存腔连通,所述加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电伴热带,所述保温壳的顶部设置有进油管,进油管与上部腔体连通,所述进油管通过管道与回油泵连通,所述保温壳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所述出油管与缓存腔连通。
5.优选的,所述加热线圈有三层,每层加热线圈从上至下依次等距设置。
6.优选的,每层加热线圈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7.优选的,所述加热管呈“n”字形设置。
8.优选的,所述加热腔内填充有热水。
9.优选的,所述保温层包括蓄热层、缓冲层、保温板,所述蓄热层靠近加热壳的内壁,所述保温板粘结在保温壳的内壁上,所述缓冲层内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保温板及蓄热层相接触。
10.优选的,所述支撑板沿缓冲层等距均布。
11.优选的,所述中部腔体内设置有阻挡条,所述阻挡条沿中部腔体的长度方向设置。
12.优选的,所述阻挡条上开设有豁口,所述豁口与安阻挡条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前一个阻挡条上的豁口与后一个阻挡条上的豁口交错设置。
13.优选的,所述上部腔体、加热腔、缓存腔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保温壳的外部设置有plc控制柜,所述plc控制柜通过导线与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
14.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榨油原料炒制设备用导热油炉,包括回油泵、保温壳、加热壳,加热壳设置在保温壳的内部,加热壳与保温壳之间留有间距,加热壳与保温壳之间形成保温腔,在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加热壳内的中间位置水平设置有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及第二隔板从上至下等距设置,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保温壳分隔成上部腔体、中部腔体、下部腔体,上部腔体内设置有加热线圈,中部腔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上部腔体连通,中部腔体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管,下部腔体内设置有第三隔板,第三隔板将下部腔体分隔成加热腔、缓存腔,加热腔内设置有加热管,加热管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接管连通,加热管的出口端与缓存腔连通,加热管的外壁上设置有电伴热带,保温壳的顶部设置有进油管,进油管与上部腔体连通,进油管通过管道与回油泵连通,保温壳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出油管与缓存腔连通;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在加热壳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壳,并在加热壳与保温壳之间形成的保温腔内设置保温层,可以防止加热壳内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形成热交换,降低加热壳内的温度流失,保温油温稳定;通过将加热壳分隔成上部腔体、中部腔体、加热腔、缓存腔,可以将回流油依次进行加热,而加热完成后的油暂时存储在缓存腔内,从而可保证加热壳内的油温处于最佳温度值,降低回流油温对加热壳内油温造成的波动,从而能够保证炒制锅温度的稳定,减少过炒(炒煳)或欠炒(夹生)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隔板、阻挡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保温层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回油泵01、保温壳02、加热壳03、保温层04、蓄热层41、缓冲层42、保温板43、支撑板44、加热线圈05、第一隔板06、第二隔板07、上部腔体08、中部腔体09、下部腔体10、第一连接管11、第二连接管12、第三隔板13、加热腔14、缓存腔15、加热管16、电伴热带17、进油管18、出油管19、阻挡条20、豁口21、plc控制柜22。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中”、“外”、“内”、“下”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请参看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榨油原料炒制设备用导热油炉,包括回油泵01、保温壳02、加热壳03,加热壳03设置在保温壳02的内部,加热壳03与保温壳02之间留有间距,加热壳03与保温壳02之间形成保温腔,在空腔内设置有保温层04。加热壳03内的中间位置水平设置有第一隔板06及第二隔板07,第一隔板06及第二隔板07从上至下等距设置,使第一隔板06、第二隔板07将保温壳02分隔成上部腔体08、中部腔体09、下部腔体10;上部腔体08内设置有加热线圈05,上部腔体08可以接收回流的油,另加热线圈05可以对上部腔体08内回流过来的油进行预加热;中部腔体09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管11,第一连接管11与上部腔体08连通,中部腔体09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管12,第一连接管11上设有阀门,可控制上部腔体08流入到总部腔体内的油量;下部腔体10内设置有第三隔板13,第三隔板13将下部腔体10分隔成加热腔14、缓存腔15,加热腔14内设置有加热管16,加热管16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接管12连通,加热管16的出口端与缓存腔15连通。加热管16呈“n”字形设置,加热管16的外壁上设置有电伴热带17,电伴热带17沿加热管16的长度方向呈螺旋状分布。通过加热管16,可将上部腔体08内预热后的回流油二次加热,使油温达到炒制锅的要求值,然后通过第二连接管12流入到缓存腔15内暂存。保温壳02的顶部设置有进油管18,进油管18与上部腔体08连通,进油管18通过管道与回油泵01连通,保温壳02的底部设置有出油管19,出油管19与缓存腔15连通。在使用时,通过在加热壳03的外部设置有保温壳02,并在加热壳03与保温壳02之间形成的保温腔内设置保温层04,可以防止加热壳03内的温度与环境温度形成热交换,降低加热壳03内的温度流失,保温油温稳定;通过将加热壳03分隔成上部腔体08、中部腔体09、加热腔14、缓存腔15,可以将回流油依次进行加热,而加热完成后的油暂时存储在缓存腔15内,从而可保证加热壳03内的油温处于最佳温度值,降低回流油温对加热壳03内油温造成的波动,从而能够保证炒制锅温度的稳定,减少过炒(炒煳)或欠炒(夹生)现象的发生。
2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线圈05有三层,每层加热线圈05从上至下依次等距设置。每层加热线圈05之间的距离可调节。
2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腔14内填充有热水,热水的温度与油管内的油的温度相同,可通过注入的热水对油管内的油进行保温。
2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保温层04包括蓄热层41、缓冲层42、保温板43,蓄热层41靠近加热壳03的内壁,保温板43粘结在保温壳02的内壁上,缓冲层42内设置有支撑板44,支撑板44与保温板43及蓄热层41相接触,支撑板44沿缓冲层42等距均布。在蓄热层41内壳填充蓄热材料。缓冲层42可在保温板43与蓄热层41之间形成一个腔体,蓄热层41内的蓄热材料释放一定的热量之后,可在缓冲层42内形成一定的热气墙,减少内部热量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温度差,降低内部热量与外部热量之间的热交换,提供保温效果。
2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中部腔体09内设置有阻挡条20,阻挡条20沿中部腔体09的长度方向设置。阻挡条20上开设有豁口21,豁口21与安阻挡条20的长度方向等距设置,前一个阻挡条20上的豁口21与后一个阻挡条20上的豁口21交错设置。在回流油在上部腔体08内经过加热线圈05加热后,通过第一连接管11流入到中部腔体09内,阻挡条20上的豁口21会使加热后的回流油在中部腔体09内形成混合的效果,保证油温均匀。
28.上部腔体08、加热腔14、缓存腔15内均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保温壳02的外部设置有plc控制柜22,plc控制柜22通过导线与温度传感器、加热线圈05、电伴热带17电性连接。
2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