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04129发布日期:2023-02-01 01:09阅读:53来源:国知局
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2.通风系统按照通风的动力分类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的自然风及利用室内外空气对流的原理,主要是通过空气流通的特性和室内外空气温度的差异(风压和热压),使室外流动的空气从自然通风系统上部的进风口和门窗进入室内,比室内空气密度更大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的底部空间,从而使室内混浊的空气上升并从自然通风系统上部的出风口排出室外,从而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对流。
3.在变电站这一类对水电比较敏感的建筑中应用自然通风系统时,要对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防水的优化。现有的自然通风系统在连通室内与室外的管道后,在下雨或者雨水较多时,容易发生漏水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雨水从室外进入室内的通风系统。
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包括辅助换气装置、连通管、通风件以及防水套管;
6.所述连通管贯穿墙体,从而使得室外和室内连通,所述连通管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靠近所述室内,所述第二段位于所述室外,辅助换气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段内,所述防水套管套设在所述第二段外,所述通风件连接在所述防水套管上方,并且所述通风件、所述防水套管以及所述连通管之间形成便于空气流通的通道。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套管包括主体以及自所述主体远离所述通风件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延伸部,所述通风件连接在所述主体的上方,所述延伸部设置在所述墙体上方且与所述墙体连接。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和所述延伸部的相交处形成拐角部,所述第二段的上端开有卡槽,所述拐角部卡接在所述卡槽处,从而使得所述防水套管套接在所述连通管上。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本体的比值为1.2~2,并且所述主体与所述延伸部相互垂直。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通管还包括中间段,所述中间段的一端贯穿所述墙体后与所述第二段连通,所述中间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段连通。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换气装置、所述第一段以及所述墙体齐平。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风件包括进风侧和出风侧,所述进风侧为进风百叶,所述出风侧为出风百叶,所述进风百叶和所述出风百叶对称设置。
13.在一个实施例中,通风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通风件上端的风帽。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侧和所述出风侧还设有竖向方通,所述竖向方通的上端与所述风帽连接,所述竖向方通的下端与所述防水套管连接,所述进风百叶和所述出风
百叶均与所述竖向方通转动连接。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风百叶包括斜板,所述斜板向右上方倾斜,所述斜板的左端设有竖直向下的第一连接板,所述斜板的右端设有竖直向上的第二连接板。
16.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连通管贯穿墙体能够便于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通过通风件能够便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交换,通过辅助换气装置能够分散气流,便于气流分布均匀,通过防水套管与连通管卡接后与通风件连接,能够防止连通管与墙体的连接处发生雨水渗透进入室内的情况,能够起到防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其中:
19.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如图1所示的通风系统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1.图3为如图1所示的通风系统中防水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
23.10-连通管,12-第一段,14-中间段,16-第二段;
24.20-防水套管,22-主体,24-延伸部,26-拐角部;
25.30-通风件,32-进风侧,34-出风侧;
26.40-风帽,50-辅助换气装置,60-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8.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29.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0.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包括辅助换气装置50、连通管10、通风件30以及防水套管20。
31.连通管10贯穿墙体60,从而使得室外和室内连通,连通管10包括第一段12和第二段16,第一段12靠近室内,第二段16位于室外,辅助换气装置50设置在第一段12内,防水套管20套设在第二段16外,通风件30连接在防水套管20上方,并且通风件30、防水套管20以及连通管10之间形成便于空气流通的通道。
32.具体来说,连通管10、防水套管20、通风件30从下至上依次连接并且形成便于空气流通的通道,连通管10贯穿墙体60连通室内和室外,连通管10的下端即为第一段12,第一段12与室内连通,联通管道的上端即为第二段16,第二段16与室外连通并且位于室外,辅助换气装置50位于第一段12内,防水套管20套设在第二段16外。
33.通过连通管10贯穿墙体60能够便于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通过通风件30能够便于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交换,通过辅助换气装置50能够分散气流,便于气流分布均匀,通过防水套管20与连通管10卡接后与通风件30连接,能够防止连通管10与墙体60的连接处发生雨水渗透进入室内的情况,能够起到防水的效果。
34.进一步的,辅助换气装置50为散流器。
35.在第一段12内安装散流器能够使进风和出风的风向分散为多向流动,以便气流分布均匀。
36.结合图1,连通管10还包括中间段14,中间段14的一端贯穿墙体60后与第二段16连通,中间段14的另一端与第一段12连通。
37.辅助换气装置50、第一段12以及墙体60齐平。
38.具体来说,连通管10从下至上依次分为第一段12、中间段14和第二段16,连通管10连通室内和室外,辅助换气装置50安装在第一段12内并且与室内的墙体60齐平,以免辅助换气装置50在室内突出墙体60安装,影响美观。
39.结合图1,还包括设置在通风件30上端的风帽40。
40.具体来说,通风件30的顶部安装有风帽40。
41.结合图1和图2,防水套管20包括主体22以及自主体22远离通风件30的一端向外延伸形成的延伸部24,通风件30连接在主体22的上方,延伸部24设置在墙体60上方且与墙体60连接。
42.结合图1,进一步的,主体22和延伸部24的相交处形成拐角部26,第二段16的上端开有卡槽,拐角部26卡接在卡槽处,从而使得防水套管20套接在连通管10上。
43.结合图2,更进一步的,延伸部24与本体的比值为1.2~2,并且主体22与延伸部24相互垂直。
44.具体来说,防水套管20的拐角部26安装在通风管上端开设的卡槽处,然后固定在墙体60的上方,而后通风件30再安装在防水套管20的上方,能够防止连通管10与墙体60之间的缝隙进水。
45.结合图1,通风件30包括进风侧32和出风侧34,进风侧32为进风百叶,出风侧34为出风百叶,进风百叶和出风百叶对称设置。
46.进一步的,进风侧32和出风侧34还设有竖向方通,竖向方通的上端与风帽40连接,竖向方通的下端与防水套管20连接,进风百叶和出风百叶均与竖向方通转动连接。
47.更进一步的,进风百叶包括斜板,斜板向右上方倾斜,斜板的左端设有竖直向下的第一连接板,斜板的右端设有竖直向上的第二连接板。
48.具体来说,通风件30包括设置在左侧的进风侧32和设置在右侧的出风侧34,进风侧32和出风侧34都安装有竖向方通,具体的,竖向方通间隔一米设置,竖向方通的上端与风帽40的下端固接,竖向方通的下端与本体固接,进风百叶和出风百叶均与竖向方通转动连接,进风百叶和出风百叶对称设置,便于空气的交换。
49.更具体的,进风百叶的形状为一个向右上方倾斜的斜板,斜板的左端安装一个竖直向下连接第一连接板,斜板的右端安装一个竖直向上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竖向方通上转动连接多个进风百叶;同样的,出风百叶的形状和数量与进风百叶相同,但是与进风百叶对称设置。这样的百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雨水从百叶处进入连通管10内。
50.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进风百叶的形状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位于下方和右方,直角三角形的顶角处安装有一个竖直向下的第三连接板,直角三角形的顶角位于左侧;同样的,出风百叶与进风百叶对称设置。
5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