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18957发布日期:2022-11-16 08:25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


背景技术:

2.换热消雾模块是冷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换热消雾模块内设置有相互隔离的干冷通道和湿热通道,使用时,干冷通道用于供外部空气穿过冷却塔,湿热通道用于供塔内湿热空气由下至上穿过换热消雾模块,两路通道内的冷热空气会发生间壁式换热,使得湿热空气中的部分水汽冷凝后附着在换热消雾模块上,并沿湿热通道滴落至集水池内,由于上升空气的部分水分被冷凝,使得出塔空气变成不饱和状态,因此可达到消雾目的。现有技术中,换热消雾模块包括多个填料片,多个填料片之间层叠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填料片之间旋转90
°
设置,每个填料片包括本体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设于本体部相对两侧,第二连接部设于本体部另外两侧,第一连接部朝向本体部一侧弯折,第二本体部朝向本体部另一侧弯折,其中一个基片上的第一连接部与另外一个基片上的第二连接部连接,但是,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为分开设置,导致相邻的两个填料片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换热效果较好的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所述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填料片,每个所述填料片包括本体部和与所述本体部弯折设置的弯折部,所述本体部为八边形状结构,所述本体部的上端面向上拢起有多个凸起,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片、第二弯折片以及连接片,所述第一弯折片和所述第二弯折片均具有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弯折片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相对两侧,两个所述第二弯折片设置在所述本体部的另外两侧,所述第一弯折片朝向所述本体部的一侧弯折,所述第二弯折片朝向所述本体部的另一侧弯折,所述连接片连接在相邻的所述第一弯折片和所述第二弯折片之间,相邻的两个所述填料片中,其中一个所述填料片的所述第一弯折片与另外一个所述填料片的所述第二弯折片相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的上端面上凸设有第一加强筋,所述本体部的下端面上凸设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第二加强筋交叉设置。
6.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的上端面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一凹台和多个第一凸台,多个所述第一凹台和多个所述第一凸台均匀排列在所述本体部的上端面上,且多个所述第一凹台与多个所述第一凸台之间相互错开设置。
7.进一步地,所述本体部的下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凹台和多个第二凸台,多个所述第二凹台和多个所述第二凸台均匀排列在所述本体部的下端面上,且多个所述第二凹台与多个所述第二凸台之间相互错开设置。
8.进一步地,所述填料片还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弯折部连接,所述延伸部
上设置有多个连接件。
9.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所述填料片之间形成通道,相邻的两个所述通道之间,其中一个所述通道构成干冷通道,另外一个通道构成湿热通道。
10.进一步地,所述干冷通道与所述湿冷通道之间相互独立,且所述干冷通道与所述湿热通道交错设置。
11.进一步地,所述干冷通道与所述湿热通道均具有多个,多个所述干冷通道之间等间距设置,多个所述湿热通道之间等间距设置。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通过在本体部的上端面上凸设有多个凸起,从而使得本体部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多个凹槽,进而能够增加冷空气与本体部的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将连接片连接在相邻的第一弯折片和第二弯折片之间,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两个填料片之间的角落处出现漏风的现象,且能够增加相邻的第一弯折片和第二弯折片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填料片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6.图3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17.图4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18.图5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填料片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9.图6是图5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20.图7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填料片的主视图;
21.图8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中填料片的右视图;
22.图9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的主视图;
23.图10是图1所示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的右视图。
24.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其编号分别为:
25.填料片1
ꢀꢀꢀꢀꢀꢀꢀꢀꢀꢀꢀꢀꢀꢀ
本体部11
ꢀꢀꢀꢀꢀꢀꢀꢀꢀꢀꢀꢀꢀ
弯折部12
26.延伸部13
ꢀꢀꢀꢀꢀꢀꢀꢀꢀꢀꢀꢀꢀ
凸起111
ꢀꢀꢀꢀꢀꢀꢀꢀꢀꢀꢀꢀꢀꢀ
第一凹台112
27.第一凸台113
ꢀꢀꢀꢀꢀꢀꢀꢀꢀꢀ
第二凹台114
ꢀꢀꢀꢀꢀꢀꢀꢀꢀꢀ
第二凸台115
28.第一加强筋116
ꢀꢀꢀꢀꢀꢀꢀꢀ
第二加强筋117
ꢀꢀꢀꢀꢀꢀꢀꢀ
第一弯折片121
29.第二弯折片122
ꢀꢀꢀꢀꢀꢀꢀꢀ
连接片123
ꢀꢀꢀꢀꢀꢀꢀꢀꢀꢀꢀꢀ
连接件131
30.干冷通道10
ꢀꢀꢀꢀꢀꢀꢀꢀꢀꢀꢀ
湿热通道20
具体实施方式
31.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此图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32.请参阅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其包括填料片1,填料片1具有多个,多个填料片1之间层叠设置,且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旋转90
°
设置。
33.每个填料片1包括本体部11、弯折部12以及延伸部13,本体部11为八边形状结构,
弯折部12与本体部11连接,延伸部13与弯折部1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3为水平设置,从而能够保证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接触较稳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填料片1由pvc材料制成,实现所述换热消雾模块的轻量化,方便生产和安装。
34.本体部11的上端面向上拢起有多个凸起111,从而使得本体部11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多个凹槽,进而能够增加冷空气与本体部11的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
35.进一步地,本体部11的上端面上还设置有第一凹台112和第一凸台113,第一凹台112和第一凸台113具有多个,多个第一凹台112和多个第一凸台113均匀排列在本体部11的上端面上,且多个第一凹台112与多个第一凸台113之间相互错开设置,本体部11的下端面上设置有第二凹台114和第二凸台115,第二凹台114和第二凸台115具有多个,多个第二凹台114和多个第二凸台115均匀排列在本体部11的下端面上,且多个第二凹台114与多个第二凸台115之间相互错开设置。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中,其中一个填料片1上的第一凹台112与另外一个填料片1上的第二凸台115相抵持,其中一个填料片1上的第一凸台113与另外一个填料片1上的第二凹台114相抵持,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连接得更加稳定。
36.为了提升填料片1的结构强度,本体部11的上端面上凸设有第一加强筋116,本体部11的下端面上凸设有第二加强筋117,第一加强筋116与第二加强筋117交叉设置。
37.弯折部12包括第一弯折片121、第二弯折片122以及连接片123,第一弯折片121和第二弯折片122均具有两个,两个第一弯折片121设置在本体部11的相对两侧,两个第二弯折片122设置在本体部11的另外两侧,连接片123连接在相邻的第一弯折片121和第二弯折片122之间,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的角落处出现漏风的现象,且能够增加相邻的第一弯折片121和第二弯折片12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弯折片121朝向本体部11的一侧弯折,第二弯折片122朝向本体部11的另一侧弯折,从而具有导风作用,减少风阻,进而提高热交换效率。安装时,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中,其中一个填料片1的第一弯折片121与另外一个填料片1的第二弯折片122相连接。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中,其中一个填料片1的第一弯折片121与另外一个填料片1的第二弯折片122连接后形成有夹角,该夹角为70
°
~85
°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夹角为80
°

38.延伸部13上设置有多个连接件131,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通过连接件131连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实现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的固定,粘接面积较大,密封性较好。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31为凸块凹槽结构,安装时,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中,其中一个填料片1的凸起与另外一个填料片1的凹槽相连接。
39.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形成通道,相邻的两个通道之间,其中一个所述通道构成干冷通道10,另外一个通道构成湿热通道20。干冷通道10与湿热通道20之间相互独立,且干冷通道10与湿热通道20交错设置。进一步地,干冷通道10与湿热通道20均具有多个,多个干冷通道10之间等间距设置,多个湿热通道20之间等间距设置,通过设置多个干冷通道10及多个湿热通道20,增加了换热面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果。
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冷却塔用换热消雾模块,通过在本体部11的上端面上凸设有多个凸起111,从而使得本体部11的下端面上形成有多个凹槽112,进而能够增加冷空气与本体部11的表面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同时,将连接片123连接在相邻的第一弯折片121和第二弯折片122之间,从而能够防止相邻的两个填料片1之间的角落处出现漏风的现象,且能够增加相邻的第一弯折片121和第二弯折片12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1.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