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接水组件及列间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21237发布日期:2023-01-04 05:56阅读:64来源:国知局
空调接水组件及列间空调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列间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接水组件及列间空调。


背景技术:

2.列间空调是机房专用空调,与服务器紧贴安装。列间空调运行过程中换热器会不断产生冷凝水,为避免冷凝水外溢造成服务器损坏等安全隐患,换热器的下方设有用于收集并排放冷凝水的接水组件。然而,目前的接水组件在换热器的送风侧容易出现冷凝水飞溅的现象,导致冷凝水随气流经过风机吹向服务器,造成风机和服务器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空调接水组件及列间空调,以避免冷凝水随气流经过风机吹向服务器,从而确保风机和服务器正常工作。
4.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接水组件,包括:
5.接水盘,设有用于收集空调冷凝水的容纳腔;
6.支撑件,用于支撑空调换热器;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并将所述容纳腔分隔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空调换热器的送风侧,所述第二腔体位于所述空调换热器的回风侧,所述第三腔体由所述支撑件与所述接水盘围合形成;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的进水口,以及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三腔体的出水口;所述接水盘上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接水盘外部的排水口;以及
7.阻挡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阻挡件的两侧分别连接所述接水盘和所述支撑件,所述阻挡件与所述接水盘、所述支撑件围合限定出具有第一开口的进水腔,以形成冷凝水能够沿第一方向经由所述第一开口进入所述进水口的流体通道;
8.其中,所述进水口所在的平面为参考平面,垂直于所述参考平面的方向为参考方向;
9.所述阻挡件在所述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进水口;
10.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参考方向形成夹角。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挡件包括第一连接部以及由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部;
12.所述第一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接水盘,所述第二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连接所述支撑件。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的数量为多个;
14.多个所述出水口沿所述支撑件的纵长方向间隔布置。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接水组件还包括排水件和水位检测单元;
16.所述排水件的进口与所述排水口连通;所述水位检测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17.所述排水件响应于所述水位检测单元的检测信号开始或停止向所述接水盘外部排水。
18.根据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列间空调,包括空调换热器、风机组件和如上述的空调接水组件;
19.所述空调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上;
20.所述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空调换热器的送风侧,用于驱动气流经过所述空调换热器。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与所述支撑件的纵长方向的夹角范围为50
°
~90
°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列间空调还包括柜体底座和储水盒;
23.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柜体底座上;
24.所述储水盒设置于所述柜体底座的内部,所述排水口沿重力方向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储水盒内。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柜体底座包括底板和围绕所述底板外侧的框架;
26.所述底板连接于所述框架的顶部,所述框架的底部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用于设置所述储水盒的安装空间。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列间空调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水盒内的水泵。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调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多个管接头和两个端板;所述换热管位于两个所述端板之间,所述管接头穿过所述端板与所述换热管连接;和/或
29.所述空调换热器包括出水集管和贴合所述出水集管设置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被构造为用于引导冷凝水从所述出水集管流向所述容纳腔。
30.上述空调接水组件及列间空调中,空调接水组件至少包括接水盘、支撑件和阻挡件。接水盘设有用于收集空调冷凝水的容纳腔。支撑件用于支撑空调换热器,并且将容纳腔分为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第一腔体内的冷凝水经过进水口进入第三腔体,并且经过出水口从第三腔体进入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内的冷凝水借助排水口排放到接水盘的外部,从而实现空调接水组件对冷凝水的收集和排放。通过在第一腔体设置阻挡件,在保证进水口正常进水的前提下,阻挡件能够将进水口处飞溅的冷凝水阻挡在进水腔内。另外,阻挡件能够将沿支撑件流下的冷凝水阻挡在进水腔外,避免冷凝水在进水口处悬挂导致吹水现象。上述空调接水组件及列间空调能够避免冷凝水随气流经过风机吹向服务器,从而确保风机和服务器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31.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空调接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接水组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3.图3为图1所示的空调接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34.图4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5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列间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36.图6为图5所示的列间空调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7.图7为图6所示的列间空调在a-a截面的剖视图;
38.图8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柜体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9.图9为图8所示的柜体底座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0为图6所示的列间空调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41.图1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42.附图标记说明:
43.1000、列间空调;
44.100、空调接水组件;110、接水盘;111、容纳腔;111a、第一腔体;111b、第二腔体;111c、第三腔体;112、排水口;120、支撑件;121、进水口;122、出水口;123、顶板;124、第一侧板;125、第二侧板;130、阻挡件;131、进水腔;1311、第一开口;132、第一连接部;133、第二连接部;140、排水件;150、水位检测单元;151、第一浮力开关;152、第二浮力开关;153、开关支架;
45.200、空调换热器;210、管接头;220、端板;230、进水集管;231、进水内接管;232、进水外接管;240、出水集管;241、出水内接管;242、出水外接管;250、导流板;260、第一集水件;270、第二集水件;
46.300、风机组件;
47.400、柜体底座;410、底板;411、安装孔;420、框架;
48.500、储水盒;
49.600、水泵;
50.700、安装辅助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5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57.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空调接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空调接水组件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空调接水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58.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接水组件100,包括接水盘110、支撑件120和阻挡件130。接水盘110设有用于收集空调冷凝水的容纳腔111。支撑件120用于支撑空调换热器,支撑件120设置于容纳腔111内并将容纳腔111分隔为第一腔体111a、第二腔体111b和第三腔体111c,第一腔体111a位于空调换热器的送风侧,第二腔体111b位于空调换热器的回风侧,第三腔体111c由支撑件120与接水盘110围合形成。支撑件120上设有用于连通第一腔体111a与第三腔体111c的进水口121,以及用于连通第二腔体111b与第三腔体111c的出水口122。接水盘110上设有用于连通第二腔体111b与接水盘110外部的排水口112。
59.具体地,空调换热器的送风侧靠近列间空调内的风机,因此换热器送风侧的气流流速大于换热器回风侧的气流流速,导致换热器送风侧的气压低于换热器回风侧的气压,使得第一腔体111a内冷凝水的水位高于第二腔体111b内冷凝水的水位。第一腔体111a内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经过进水口121进入第三腔体111c,并且经过出水口122从第三腔体111c进入第二腔体111b,第二腔体111b内的冷凝水借助排水口112排放到接水盘110的外部,从而实现空调接水组件100对冷凝水的收集和排放。
60.阻挡件130设置于第一腔体111a,阻挡件130的两侧分别连接接水盘110和支撑件120,阻挡件130与接水盘110、支撑件120围合限定出具有第一开口1311的进水腔131,以形成冷凝水能够沿第一方向(图中n方向)经由第一开口1311进入进水口121的流体通道。其中,进水口121所在的平面为参考平面,垂直于参考平面的方向为参考方向(图中m方向),阻挡件130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进水口121,第一方向与参考方向形成夹角。
61.如此,上述空调接水组件100通过在第一腔体111a设置阻挡件130,在保证进水口121正常进水的前提下,阻挡件130能够将进水口121处飞溅的冷凝水阻挡在进水腔131内。另外,阻挡件130能够将沿支撑件120流下的冷凝水阻挡在进水腔131外,避免冷凝水在进水口121处悬挂导致吹水现象。上述空调接水组件100能够避免冷凝水随气流经过风机吹向服务器,从而确保风机和服务器正常工作。
6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3,阻挡件130包括第一连接部132以及由第一连接部132的一侧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33,第一连接部132远离第二连接部133的一侧连接
接水盘110,第二连接部133远离第一连接部132的一侧连接支撑件120。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32在参考平面上的正投影覆盖进水口121,第一连接部132和第二连接部133的内侧能够阻挡进水口121处飞溅的冷凝水。第二连接部133位于进水口121的上方,第二连接部133的外侧能够阻挡沿支撑件120流下的冷凝水。在该实施例中,阻挡件130的截面形状为l形,便于加工,且与接水盘110、支撑件120的连接可靠性高,提高了空调接水组件100的结构强度。在其他实施例中,阻挡件130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为圆弧形或直线形,能够与接水盘110、支撑件120形成进水腔131即可。
63.图4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6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出水口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水口122沿支撑件120的纵长方向间隔布置。如此,第三腔体111c内的冷凝水通过多个间隔布置的出水口122均匀流出,避免水流冲击第二腔体111b内壁造成冷凝水飞溅,同时有助于保证第二腔体111b内的冷凝水水位平稳变化。出水口122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具体到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水口121的数量为一个,出水口122的数量为五个。
65.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4,支撑件120包括顶板123、第一侧板124和第二侧板125,顶板123用于安装空调换热器200,第一侧板124的一侧和第二侧板125的一侧分别连接顶板123的两侧,第一侧板124的另一侧和第二侧板125的另一侧连接接水盘110。可选地,顶板123、第一侧板124和第二侧板125可以一体折弯形成,增加支撑件120的支撑强度的同时便于制造。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24和第二侧板125连接接水盘110的一侧设置有折边。如此,增大了第一侧板124和第二侧板125与接水盘110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侧板124和第二侧板125与接水盘110的连接强度。
66.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3,排水孔112开设于接水盘110的底部。如此,第二腔体111b内的冷凝水能够在重力作用下完全排出至接水盘110外部,保证了空调接水组件100对冷凝水的排放效果。
6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2,空调接水组件100还包括排水件140和水位检测单元150。排水件140的进口与排水口112连通,用于将第二腔体111b内的冷凝水排放到接水盘110的外部。水位检测单元150设置于第二腔体111b内。排水件140响应于水位检测单元150的检测信号开始或停止向接水盘110外部排水,从而实现自动排水。可选地,排水件140可设置单向阀防止排水管路内冷凝水回流。
68.具体到图示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水位检测单元150包括第一浮力开关151、第二浮力开关152和两个开关支架153,第一浮力开关151和第二浮力开关152分别设置于两个开关支架153上。其中,第一浮力开关151的设置高度高于第二浮力开关152,第一浮力开关151用于释放表示水位到达上限的检测信号以控制排水件140开始向接水盘110外部排水,第二浮力开关152用于释放表示水位到达下限的检测信号以控制排水件140停止向接水盘110外部排水。
69.图5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列间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所示的列间空调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列间空调在a-a截面的剖视图。
70.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参见图5至图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列间空调1000,包括空调换热器200、风机组件300和空调接水组件100。空调换热器200设置于支撑件120上,风机组件300设置于空调换热器200的送风侧,用于驱动气流经过空调换热器200。具体地,
风机组件300包括风机、过滤网、安装架等,风机组件300属于相关技术中的常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设置,本技术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列间空调1000使用空调接水组件100收集并排放空调换热器200产生的冷凝水,能够避免冷凝水随气流经过风机吹向服务器,从而确保风机和服务器正常工作。
71.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见图7,气流的流动方向(图中b方向)与支撑件120的纵长方向(图中a方向)的夹角α范围为50
°
~90
°
。可以理解,空调换热器200设置于支撑件120上,随α的减小,列间空调1000可选用换热面积更大的空调换热器200,从而提高制冷量。由模拟试验得出,当夹角α设为53
°
时,列间空调1000在现有主体结构及出管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制冷量可以达到最大。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7,列间空调1000还包括柜体底座400和储水盒500。风机组件300和接水盘110设置于柜体底座400上,储水盒500设置于柜体底座400的内部,排水口112沿重力方向的投影完全落入储水盒500内。需要说明的是,排水件140通常焊接于接水盘110上对应排水口112的位置,该处焊缝老化易导致冷凝水外漏。本实施例中的列间空调1000充分利用柜体底座400内部的空间安装储水盒500,从而承接排水口112处因焊缝老化而外漏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外溢造成服务器损坏等安全隐患。
73.图8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柜体底座的结构示意图;图9示出了图8所示的柜体底座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7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8和图9,柜体底座400包括底板410和围绕底板410外侧的框架420。底板410连接于框架420的顶部,框架420的底部与底板410之间形成用于设置储水盒500的安装空间r。具体地,框架420的顶部和底板410用于安装接水盘110和风机组件300,框架420的底部设置于列间空调放置面(例如地面)上,底板410与列间空调放置面之间形成安装空间。可选地,储水盒500的深度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能够设置于安装空间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水盒500的深度范围为10mm~30mm。
75.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110侧壁上对应水位上限的位置还可开设溢水孔(图未示),溢水孔沿重力方向的投影完全落入储水盒500内。如此,当排水件140堵塞导致接水盘110中的冷凝水无法正常排出时,超过水位上限的冷凝水能够从溢水孔流出至储水盒500中,避免冷凝水外溢造成服务器损坏等安全隐患。
76.在一些实施例中,列间空调1000还包括设置于储水盒500底部的点式水浸传感器(图未示)。如此,当排水件140与接水盘110之间的焊缝老化或排水件140堵塞等原因导致空调接水组件100排水异常时,储水盒500承接来自空调接水组件100的冷凝水,点式水浸传感器被触发并释放报警信号,从而提醒操作人员排查异常情况,以保证列间空调1000正常工作。
77.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7和图8,列间空调1000还包括设置于储水盒500内的水泵600,用于将储水盒500内的冷凝水泵送出储水盒500的外部,实现上排水方案。
78.图10示出了图6所示的列间空调在b处的局部放大图。
79.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10,空调换热器200包括多个换热管(图未示)、多个管接头210和两个端板220,换热管位于两个端板220之间,管接头210穿过端板220与换热管连接。换热管中的冷媒与流经换热管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从而对气流降温。一方面,可以对管接头210起到固定作用从而固定与管接头210连接的换热管。另一方面,端板220还可以对管
接头210和换热管上产生的冷凝水进行导流,引导冷凝水流向接水盘110的容纳腔111,从而提高空调接水组件100对冷凝水的收集效果。
80.图11示出了本技术一个实施例中空调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81.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11,空调换热器200包括进水集管230和出水集管240,冷媒借助进水集管230进入换热管并借助出水集管240排出。其中,出水集管240位于进水集管230的外侧。为确保出水集管240上的冷凝水能够被空调接水组件100所收集,空调换热器200还包括贴合出水集管240设置的导流板250,导流板250被构造为用于引导冷凝水从出水集管240流向容纳腔111,从而提高空调接水组件100对冷凝水的收集效果。可选地,导流板250伸入容纳腔111,以确保冷凝水能够顺着导流板250流入容纳腔111内。
8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和图11,进水集管230包括进水内接管231和进水外接管232,进水内接管231用于与换热管相连,进水外接管232用于将进水内接管231与空调换热器200外部的冷媒管路相连。出水集管240包括出水内接管241和出水外接管242,出水内接管241用于与换热管相连,出水外接管242用于将出水内接管241与空调换热器200外部的冷媒管路相连。其中,进水内接管231和出水内接管241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接水盘110内,进水外接管232和出水外接管242的投影部分落到接水盘110外。
83.进一步地,空调换热器200还包括第一集水件260和第二集水件270。第一集水件260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一端连接进水外接管232,较低的一端连接进水内接管231,从而引导冷凝水从进水外接管232汇聚至进水内接管231。第一集水件260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一端连接进水外接管232,较低的一端连接进水内接管231,从而引导冷凝水从进水外接管232汇聚至进水内接管231。第二集水件270在重力方向上较高的一端连接出水外接管242,较低的一端连接出水内接管241,从而引导冷凝水从出水外接管242汇聚至出水内接管241。如此,能够避免冷凝水沿进水外接管232和出水外接管242流至接水盘110外,从而提高空调接水组件100对冷凝水的收集效果。
84.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图7,列间空调1000还包括设置于底板410上的安装辅助结构700,操作人员可借助安装辅助结构700将进水外接管232和出水外接管242与冷媒管路进行连接并利用柜体底座400的安装空间r进行管路布置,便于操作。
85.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接水组件100和列间空调1000中,空调接水组件100包括接水盘110、支撑件120、阻挡件130、排水件140和水位检测单元150。接水盘110和支撑件120用于实现对冷凝水的收集和排放,阻挡件130在保证进水口121正常进水的前提下,能够将进水口121处飞溅的冷凝水阻挡在进水腔131内,并且将沿支撑件120流下的冷凝水阻挡在进水腔131外。排水件140和水位检测单元150用于根据水位实现自动排水。列间空调1000包括空调接水组件100、空调换热器200、风机组件300、柜体底座400、储水盒500、水泵600和安装辅助结构700。风机组件300用于驱动气流经过空调换热器200,空调换热器200用于对经过的气流降温,空调接水组件100用于收集并排放空调换热器200产生的冷凝水。风机组件300和接水盘110设置于柜体底座400上,储水盒500设置于柜体底座400的内部,储水盒500用于承接排水口112处因焊缝老化而外漏的冷凝水,水泵600用于将储水盒500内的冷凝水泵600送出储水盒500的外部。安装辅助结构700用于辅助管路的连接和布置。上述空调接水组件100及列间空调1000能够避免冷凝水随气流经过风机吹向服务器,从而确保风机和服务器正常工作。
8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