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废热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09683发布日期:2022-12-02 21:13阅读: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废热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高效废热换热器。


背景技术:

2.随着资源的衰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在朝着建立一个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而努力,节能减排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重要任务。
3.随着社会的发展,烘干机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包括工业生产、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烘干脱水时都广泛采用烘干机,但目前烘干机的效率很低,并且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随着烘干机的废气的排放,会携带了大量能量的热空气直接排到大气中,导致热量的损失严重,特别耗能,造成热气资源的浪费,使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并且在排放的同时对大气及环境污染严重。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市面上出现了一种能够对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的装置,如专利申请号为:cn202123200602.6,公开了一种换热翅片和逆流换热器,其中换热翅片具有一端向另一端延伸的风道,风道一端位于垂直于其轴线的端面上,风道另一端位于倾斜于其轴线的端面上,而且风道的锐角端长于其钝角端,倾斜的端面呈竖直状;所述逆流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部的多层翅片与间隔板,每层翅片放置在间隔板上。
5.上述该类现有的换热器能够对废气中的热量进行回收,但是该类现有的换热器,其进气口与出气口为垂直布设,并且进气口位于换热翅片上风道的正前方,进而使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最短路径处风道内的气流流速大,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最长路径处风道内的气流流速小,进而使各个气道内气流流速不统一,致使流速大的风道处换热速率快,流速小的风道处换热速率慢,进而容易出现热量集中现象,降低换热效果,降低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使各风道内的流速趋于平衡,进而避免出现热量集中现象,提高换热效果和换热速率的高效废热换热器。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高效废热换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安装有换热内芯,换热内芯中沿换热内芯的高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层新风风道和多层废热风道,新风风道和废热风道为依次交替且相间隔布设;所述新风风道内靠近其两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内分别设置有新风导流组件,所述废热风道内靠近其两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废热进风腔和废热出风腔,废热进风腔和废热出风腔内分别设置有废热导流组件。
9.以下是本实用新型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10.所述外壳上位于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废热进风口和新风进风口;外壳上与废热进风口相对应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干热风出口;外壳上与新风进风口相对应的一侧位置处设置
有废热出口。
11.进一步优化:所述外壳内靠近废热进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废热过滤器、靠近新风进风口的位置处设置有新风过滤器,废热过滤器和新风过滤器分别可拆卸安装在外壳内。
12.进一步优化:所述换热内芯还包括多层间隔布设的导热隔板,新风风道和废热风道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导热隔板之间,每个导热隔板上分别设置有两个侧隔条和两个端隔条;两个侧隔条分别设置在靠近导热隔板的两侧边缘位置处;两个端隔条设置在导热隔板的两端边缘位置处。
13.进一步优化:所述废热风道内的两个侧隔条上且位于相互远离的一端与相对应的端隔条之间设置有缺口,且位于该两个缺口处设置有废热风进口和废热风出口;废热风进口与废热进风口连通,废热风出口与废热出口连通。
14.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风道内的两个侧隔条上且位于相互远离的一端与相对应的端隔条之间设置有缺口,且位于该两个缺口处设置有新风进口和新风出口;新风进口与新风进风口连通,新风出口与干热风出口的连通。
15.进一步优化:所述废热风道内安装有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沿废热风道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布设;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布设在废热进风腔和废热出风腔之间;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的两端部为平齐端面。
16.进一步优化:所述废热导流组件包括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和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为倾斜布设在废热进风腔内,且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和端隔条间隔布设;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为倾斜布设,且倾斜方向朝向废热风进口的一侧;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为倾斜布设在废热出风腔内,且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和端隔条间隔布设。
17.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风道内安装有第一新风换热翅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沿新风风道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布设;第一新风换热翅片布设在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之间;第一新风换热翅片的两端部为平齐端面。
18.进一步优化:所述新风导流组件包括第二新风换热翅片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第二新风换热翅片为倾斜布设在新风进风腔内,且第二新风换热翅片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新风换热翅片和端隔条为间隔布设;第三新风换热翅片为倾斜布设在新风出风腔内,且第三新风换热翅片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新风换热翅片和端隔条为间隔布设。
19.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构思巧妙,结构合理,能够对废热风中的热量进回收,并加热新鲜空气,使新鲜空气受热变为干热风供给使用,降低能耗,实现节能环保的目的,并且通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第二新风换热翅片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提高换热效果,对废热风中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果。
20.并且通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能够对废热进风腔和废热出风腔内的废热风进行导流,使废热风流动更加均匀,提高使用效果。
21.通过第二新风换热翅片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能够对新风进风腔和新风出风腔内的新风进行导流,使新风流动更加均匀,提高使用效果,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22.并且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第二新风换热翅片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上均开设有通孔,通过通孔能够提高换
热面积,并且能够提高空气的流动性,使废热风和新风流动更加均匀避免因流速不均匀,出现热量集中现象,提高使用效果。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总体结构的俯视图;
2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内芯中废热风道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内芯中新风风道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废热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新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30.图中:1-外壳;2-换热内芯;201-导热隔板;202-新风风道;203-废热风道;204-侧隔条;205-端隔条;206-新风进口;207-新风出口;208-废热风进口;209-废热风出口;210-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2-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3-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4-新风进风腔;215-新风出风腔;216-废热进风腔;217-废热出风腔;218-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9-第三新风换热翅片;3-废热进风口;4-新风进风口;5-废热出口;6-干热风出口;7-废热过滤器;8-新风过滤器;9-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1:如图1-6所示,一种高效废热换热器,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安装有换热内芯2,所述换热内芯2中沿换热内芯2的高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多层新风风道202和多层废热风道203,新风风道202和废热风道203为依次交替且相间隔布设;所述新风风道202内靠近其两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有新风进风腔214和新风出风腔215,新风进风腔214和新风出风腔215内分别设置有新风导流组件,所述废热风道203内靠近其两端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废热进风腔216和废热出风腔217,废热进风腔216和废热出风腔217内分别设置有废热导流组件。
32.所述外壳1上位于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废热进风口3和新风进风口4。
33.所述外壳1上与废热进风口3相对应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干热风出口6。
34.所述外壳1上与新风进风口4相对应的一侧位置处设置有废热出口5。
35.所述新风进风口4和干热风出口6分别与换热内芯2中的新风风道202连通,并组成新风受热风道。
36.所述废热进风口3和废热出口5分别与换热内芯2中的废热风道203连通,并组成废热加热风道。
37.这样设计,在使用时,所述废热进风口3与废热烟气排放管路连通,此时烟气排放管路中的废热风通过废热进风口3进入换热内芯2的废热风道203内并由废热出口5排出。
38.所述外部新鲜空气通过新风进风口4进入换热内芯2的新风风道202内并由干热风出口6排出。
39.此时废热风道203内废热风中的热量可与换热内芯2进行换热,所述新风风道202内的新风也与换热内芯2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对新风风道202内的新风进行加热,并且加热
完成的干热风通过干热风出口6排出。
40.所述外壳1内靠近废热进风口3的位置处设置有废热过滤器7,所述废热过滤器7可拆卸安装在外壳1内。
41.所述废热过滤器7用于对进入换热内芯2中的废热风进行过滤,避免废热风中夹杂的杂质进入换热内芯2中。
42.所述外壳1内靠近新风进风口4的位置处设置有新风过滤器8,所述新风过滤器8可拆卸安装在外壳1内。
43.所述新风过滤器8用于对进入换热内芯2中的新风进行过滤,避免新风中夹杂的杂质进入换热内芯2中。
44.所述外壳1上靠近废热过滤器7和新风过滤器8的位置处分别开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处活动安装有检修门。
45.这样设计,可通过打开检修门,能够在检修口处方便的取出或安装废热过滤器7和新风过滤器8。
46.所述换热内芯2还包括多层间隔布设的导热隔板201,所述导热隔板201沿换热内芯2的高度方向间隔布设。
47.所述新风风道202和废热风道203分别设置在两个相邻导热隔板201之间,且新风风道202和废热风道203为依次交替且相间隔布设。
48.所述每个导热隔板201上分别设置有两个侧隔条204,所述两个侧隔条204分别设置在靠近导热隔板201的两侧边缘位置处。
49.所述每个导热隔板201上分别设置有两个端隔条205,所述两个端隔条205设置在导热隔板201的两端边缘位置处,所述端隔条205用于封堵新风风道202或废热风道203的两端部。
50.所述废热风道203内的两个侧隔条204上且位于相互远离的一端与相对应的端隔条205之间设置有缺口,且位于该两个缺口处设置有废热风进口208和废热风出口209。
51.所述废热风进口208和废热风出口209分别与废热风道203相连通,所述废热风进口208设置在靠近废热进风口3的位置处;所述废热风出口209设置在靠近废热出口5的位置处。
52.所述废热风进口208与废热进风口3连通,所述废热风出口209与废热出口5连通。
53.这样设计,所述费热风通过废热进风口3和废热风进口208进入废热风道203内,而后由废热风出口209和废热出口5排出。
54.所述新风风道202内的两个侧隔条204上且位于相互远离的一端与相对应的端隔条205之间设置有缺口,且位于该两个缺口处设置有新风进口206和新风出口207。
55.所述新风进口206和新风出口207分别与新风风道202相连通,所述新风进口206设置在靠近新风进风口4的位置处;所述新风出口207设置在靠近干热风出口6的位置处。
56.所述新风进口206与新风进风口4连通,所述新风出口207与干热风出口6的连通。
57.这样设计,所述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4和新风进口206进入新风风道202内,而后由新风出口207和干热风出口6排出。
58.由图2可以看出,所述新风风道202内靠近废热风进口208的位置处由新风风道202内的侧隔条204进行封堵,进而避免废热进风口3内的废热风由该处流入新风风道202内。
59.由图2可以看出,所述废热风道203内靠近新风进口206的位置处由废热风道203内的侧隔条204进行封堵,进而避免新风进风口4内的新风由该处流入废热风道203内。
60.所述废热风道203内安装有废热风换热组件,所述废热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沿废热风道203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布设。
61.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布设在废热进风腔216和废热出风腔217之间。
62.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的两端部为平齐端面。
63.所述废热导流组件包括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
64.所述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设置在废热进风腔216内,且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和端隔条205间隔布设。
65.所述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为倾斜布设,且倾斜方向朝向废热风进口208的一侧。
66.所述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设置在废热出风腔217内,且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和端隔条205间隔布设。
67.所述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为倾斜布设,且倾斜方向朝向废热风出口209的一侧。
68.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固定连接。
69.这样设计,所述废热进风口3内的废热风进入废热风道203内,此时废热风道203用于对该废热风进行导流,使废热风由废热风出口209和废热出口5排出。
70.并且通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使废热风中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传递至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和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上,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71.并且通过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能够对废热风进行导流,使废热风流动更加均匀。
72.所述新风风道202内安装有新风换热组件,所述新风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沿新风风道202内空气的流动方向布设。
73.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布设在新风进风腔214和新风出风腔215之间。
74.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的两端部为平齐端面。
75.所述新风导流组件包括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
76.所述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设置在新风进风腔214内,且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端隔条205为间隔布设。
77.所述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为倾斜布设,且倾斜方向朝向新风进口206的一侧。
78.所述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设置在新风出风腔215内,且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的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和端隔条205为间隔布设。
79.所述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为倾斜布设,且倾斜方向朝向新风出口207的一侧。
80.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的上下两端分别与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固定连接。
81.这样设计,所述新风进风口4内的新风进入新风风道202内,此时新风风道202用于
对该新风进行导流,使新风由新风出口207和干热风出口6排出。
82.并且通过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使导热隔板201、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和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上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传递至新风中,使新风受热,变为干热风,并且干热风通过新风出口207和干热风出口6排出。
83.并且通过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能够对新风进行导流,使新风流动更加均匀。
84.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的横街面形状均为连续的锯齿形结构。
85.所述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的各个倾斜侧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9。
86.这样设计,可通过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上通孔9能够提高换热面积,并且能够提高空气的流动性,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8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隔板201、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的整体结构均采用铝或不锈钢等材料制成。
88.在使用时,所述废热进风口3与废热烟气排放管路连通,此时废热风通过废热进风口3进入并且通过废热过滤器7和废热风进口208进入废热风道203内,所述废热风道203内的废热风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递至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和相对应的导热隔板201上。
89.而后废热风通过废热风出口209和废热出口5排出。
90.所述外部新鲜空气通过新风进风口4进入,并且通过新风过滤器8和新风进口206进入新风风道202内,此时导热隔板201、第一废热风换热翅片210、第二废热风换热翅片211和第三废热风换热翅片218上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传递至新风风道202内的新风中,使新风受热,变为干热风,并且干热风通过新风出口207和干热风出口6排出。
91.所述第一新风换热翅片212、第二新风换热翅片213和第三新风换热翅片219能够提高换热面积,进而提高使用效果。
92.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