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08934发布日期:2023-01-04 01:35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高原建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为解决工作人员能长期在高海拔地区工作和生活的问题,需要建造增压增氧建筑(即正压建筑)。
3.现有的正压建筑中,采用送风和排风两个独立系统,送风系统采用100%全新风并对新风进行加压、温湿度调节后直接送入房间,排风系统将室内排风直接排至室外,因为增压增氧建筑需要耗费较多的能源来对空气进行加压和温湿度调节处理,而室内排风具有高压力和适宜的温湿度,直接排放不符合节约能源的理念,而现有技术中普通中央新风机组有带热回收功能,但是只能回收热量,不能回收动能。
4.综上所述,急需一种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正压建筑排风能量直接排出造成能量浪费以及缺少对排风动能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正压建筑排风能量直接排出造成能量浪费以及缺少对排风动能利用的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排风管、动能利用组件、进风管、换热组件以及新风增压设备;所述排风管的一端与正压建筑连通,另一端与外界连通;所述动能利用组件包括发电叶片以及电能储存件;发电叶片设置在排风管内,电能储存件与发电叶片连接,用于储存发电叶片产生的电能;所述进风管的一端与外界连通,另一端与正压建筑连通;换热组件设置在排风管和进风管之间,换热组件用于排风和进风之间进行热交换;所述新风增压设备与进风管连通,用于对热交换后的新风进行增压。
7.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排风管上设置有排风调节阀。
8.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排风管包括主排风管和多组支排风管;主排风管的一端与正压建筑连通,另一端与支排风管连通;排风调节阀设置在主排风管上;多组支排风管的内径不同;所述动能利用组件包括多组与支排风管一一对应的发电叶片;所述发电叶片的长度与支排风管内半径相匹配;支排风管内设置有电动阀,在排风方向,电动阀位于发电叶片的前端。
9.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发电叶片与支排风管内壁的间隙为0.5-1cm。
10.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多组支排风管的内径依次增大。
11.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所述排风管的一端上设置有排风过滤器;进风管的一端设置有进风过滤器。
12.以上技术方案优选的,电能储存件与新风增压设备电连接。
13.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的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包括排风管、动能利用组件、进风管、换热组件以及新风增压设备;本实用新型的排风管排出的旧风进入换热组件,从进风管进入的新风与旧风进行热量交换,能够有效利用旧风的热能,而经过热量交换后的旧风带动动能利用组件的发电叶片转动,能够利用旧风的动力产生电能,以达到有效利用旧风热能和动能的目的。
15.(2)本实用新型排风管上设置有排风调节阀,通过排风调节阀控制排风量的大小,避免排风不及时或排风过快造成能源浪费。
16.(3)本实用新型根据排风调节阀的阀口的开启程度,从而选择不同内径的支排风管进行排风,例如,当排风调节阀的阀口开启程度为小开口时,此时内径最小的一组支排风管内的电动阀打开,即本实用新型根据阀口开启程度匹配不同内径的支排风管和发电叶片,避免出现小动能带动大叶片或大动能带动小叶片的情况发生,能够有效利用旧风的动能。
17.(4)本实用新型发电叶片与支排风管内壁的间隙为0.5-1cm,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旧风的动能。
18.(5)本实用新型多组支排风管的内径依次增大,便于根据实际排风量启用对应内径的排风管。
19.(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滤器(即进风过滤器以及排风过滤器)保证装置的稳定进行,并且进风过滤器还能提高进风质量。
20.(7)本实用新型电能储存件与新风增压设备电连接,即能够通过电能储存件给新风增压设备供电,使得本装置形成一个能量利用的循环,同时能减小外部电源的压力。
21.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3.在附图中:
24.图1是本实施例的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连接原理图(箭头示意进风或排风方向);
25.其中,1、排风管;1.1、主排风管;1.2、支排风管;2、动能利用组件;2.1、发电叶片;2.2、电能储存件;3、进风管;4、换热组件;5、新风增压设备;6、排风调节阀;7、电动阀;8、排风过滤器;9、进风过滤器;10、正压建筑。
具体实施方式
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根据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27.实施例:
28.一种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包括排风管1、动能利用组件2、进风管3、换热组件4以及新风增压设备5;
29.所述排风管1的左端设置在正压建筑10内部,且与正压建筑10内部连通,排风管1的右端与外界环境连通,即通过排风管1能将正压建筑10内的旧风排出。
30.优选的,所述排风管1包括主排风管1.1和多组支排风管1.2(本实施例中优选支排风管1.2的数量为三组,主排风管1.1和支排风管1.2均为圆形),主排风管1.1的一端连通正压建筑10,主排风管1.1的另一端与三组支排风管1.2连通。
31.所述主排风管1.1与换热组件4相连通,能够将旧风排入换热组件4内;所述进风管3与换热组件4连通,能够将新风排入换热组件4内,从而使得旧风与新风在换热组件4内进行热交换,进行热交换后的旧风进入支排风管1.2,进行热交换后的新风进入新风增压设备5。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4参考现有技术,而由于建筑内外存在高压力差,换热组件4优选参考现有技术中能承受高压差的空气换热结构。
32.优选的,主排风管1.1的一端上设置有排风过滤器8(参考现有结构)以及排风调节阀6,排风调节阀6能够调整其阀口的开启程度,从而控制排风量的大小,本实施例中,排风调节阀6的阀口开启大小程度有:小开口、中开口以及完全打开。
33.三组支排风管1.2的内径不同,本实施例中优选,三组支排风管1.2分为小直径支排风管1.2(例如内直径为8-15cm)、中直径支排风管1.2(例如16-20cm)以及大直径支排风管1.2(例如21-30cm)。
34.三组支排风管1.2内均设置有电动阀7,电动阀7能够控制支排风管1.2的通断,即电动阀7打开时,旧风可从该支排风管1.2内排出,反之,旧风不能从对应的支排风管1.2向外排出。
35.所述动能利用组件2包括发电叶片2.1以及电能储存件2.2;发电叶片2.1设置在排风管1(具体是支排风管1.2)内,进行热交换后的旧风带动发电叶片2.1转动,从而进行发电;
36.本实施例中,三组发电叶片2.1与支排风管1.2一一对应设置,发电叶片2.1设置在支排风管1.2内部,发电叶片2.1的旋转中心与支排风管1.2轴心一致,且在排风方向上,发电叶片2.1位于电动阀7的后端,目的是为了实现电动阀7打开时,旧风能够带动发电叶片2.1转动发电。
37.本实施例中,发电叶片2.1的长度与支排风管1.2的内半径相匹配,具体匹配关系是:发电叶片2.1与支排风管1.2的内壁的径向间隙为0.5-1cm。
38.电能储存件2.2与发电叶片2.1连接,用于储存发电叶片2.1产生的电能;电能储存件2.2参考现有的电池结构。本实施例的电能储存件2.2与新风增压设备5电连接,电能储存件2.2能够为新风增压设备5供电。
39.本实施例中的新风增压设备5与进风管3连通,进风管3的进风端设置有进风过滤器9(参考现有结构),新风经过进风过滤器9过滤后,进入换热组件4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新风进入新风增压设备5,新风增压设备5对新风进行加压和温湿度处理后,通过排风管1排入正压建筑10内。本实施例的新风增压设备5参考现有技术。
40.本实施例的正压建筑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工作原理如下:
41.打开排风调节阀6的阀口,当阀口的开启程度为小开口时,此时正压建筑10内的旧风经排风调节阀6进入换热组件4内,此时从进风管3进入换热组件4的新风与旧风在换热组件4内进行热交换,其中,热交换后的旧风以及热交换后的新风的流向如下:
42.热交换后的旧风进入小直径支排风管1.2,其他两组支排风管1.2内的电动阀7处于关闭状态,进入小直径支排风管1.2的旧风带动发电叶片2.1转动发电后向外界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排风调节阀6的阀口的开启程度为中开口时,需要开启的支排风管1.2是中直径支排风管1.2(此时其他两组支排风管1.2内的电动阀7处于关闭状态),同理,当阀口的开启程度为完全打开时,需要开启的支排风管1.2是大直径支排风管1.2;
43.热交换后的新风进入新风增压设备5,新风增压设备5对新风进行加压和温湿度处理后将新风排入正压建筑10内。
4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