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10277发布日期:2022-12-28 01:00阅读:51来源:国知局
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加热装置作为光波炉、远红外炉等烹饪器具的核心部件,起着为烹饪器具提供热能的作用。在一些加热装置中,通常采用可发热的加热管来实现对食物的加热烹饪。
3.相关技术中,对于加热装置中的加热管的固定,一般采用半环状的固定件倒扣在加热管上,再在固定件的两侧采用螺钉将其紧固来完成对加热管的固定。
4.但是,上述对于加热管的固定方式,其装配流程比较复杂,且装配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可至少解决加热装置中对于加热管的固定,其装配流程复杂、装配成本高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一方面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底座、加热管及固定支架,所述底座具有容纳加热管的凹腔,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部两侧的卡接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卡接部呈上部开口的环形结构,所述加热管卡接于所述卡接部中。
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通过固定支架可将一个或多个加热管进行固定。卡接部的上部开口,固定支架通过固定部安装在底座上后,加热管可直接从卡接部上部的开口卡接于固定支架上,装配流程简单,成本低。并且,需要更换加热管时,无需拆卸固定支架,只需拆下旧的加热管,装上新的加热管即可,便于产品的维护修理。另外,固定支架小巧可靠,可安装在底座上的任意位置,多个固定支架配合可对加热管进行全面的固定,提高加热管的稳固性。
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两侧的所述卡接部关于所述固定部对称设置。保证产品的美观性,以及固定支架固定加热管后的稳固性。
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卡接部具有弹性。如此,加热管可以无伤卡接于卡接部中,也可便于加热管的更换。
1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底座相连。
11.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底座焊接相连,如此,可取消紧固件,节约成本。
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座的底部开设有装配孔,所述装配孔用于装配测温元件,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凸台,所述装配孔开设在所述凸台上。如此,可保证测温元件的稳固性。
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底座、加热管及固定支架,所述底座具有容纳加热管的凹腔,所述固定支架具有环状通孔,所述加热管穿设于所述环状通孔中,所述环状通孔的一侧具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底座相连。
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通过固定支架可将加热管固定。加热管穿设于环状通孔后,只需一个紧固件便可完成对加热管的固定,装配流程简单,成本低。并且,固定支架可具有弹性,当需要更换加热管时,可将环状通孔撑开,将新的加热管装配在环状通孔后,利用紧固件将固定支架固定即可,便于产品的维修护理。另外,固定支架小巧可靠,可安装在底座上的任意位置,多个固定支架配合可对加热管进行全面的固定,提高加热管的稳固性。
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环状通孔由金属片弯曲围合而成,所述金属片的两端均具有通孔,所述金属片两端的通孔重合形成所述安装孔。
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片具有弹性。
1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如上所述的加热装置。
1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可至少解决加热装置中对于加热管的固定,其装配流程复杂、装配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与底座的安装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0-烹饪器具;
29.110-壳体;
30.111-上盖;
31.112-下盖;
32.120-承载面板;
33.130-加热装置;
34.131-底座;
35.1311-凹腔;
36.1312-装配孔;
37.1313-凸台;
38.132-加热管;
39.133-固定支架;
40.1331-固定部;
41.1332-卡接部;
42.1333-环状通孔;
43.1334-安装孔;
44.1335-金属片;
45.140-遮挡件;
46.150-支撑支脚;
47.160-手柄;
48.170-紧固件;
49.10-主板;
50.20-显示板;
51.30-散热装置;
52.40-电源线;
53.50-显示板支架;
54.60-按键板;
55.70-调节件。
具体实施方式
5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可以是光波炉、远红外炉等一系列加热装置中加热件为管状形态的烹饪器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烹饪器具为远红外炉为例进行说明。
58.远红外线是红外线的一种,波长为6000nm-15000nm,是电磁波的一种,它是不可见光,却具备可见光所具有的一切特性。远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辐射力,具有显著的温控效应和共振效应,它易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物体的内能。
59.产生远红外线的主要方法是选择热交换能力强、能放射特定波长远红外线的材料,然后加工制造成各种形式、各种用途的产品。远红外线产品所采用的材料能有效放射5.6um-15um的远红外线,占整体波长90%以上。常用的产生远红外线的材料和产品包括:生物炭、碳纤维制品、电气石、远红外陶瓷、远红外陶瓷制品、玉石、金属氧化物及碳化硅等。
60.远红外产品可应用在多种领域中,例如在厨房用具领域,在远红外炉中,可采用碳纤维丝发热,碳纤维丝真空封闭在石英管内,碳纤维丝管通电后发光通过光的折射,并利用远红外射线的穿透能力及共振特性,使锅具从里到外同时被加热,达到快速加热的效果。
61.相关技术中,对于管状的加热件的固定,例如上文提到的碳纤维丝管,一般采用半环状的固定件倒扣在加热管上,再在固定件的两侧采用螺钉将其紧固来完成对加热管的固定。
62.但是,上述对于加热管的固定方式,其装配流程比较复杂,且装配成本高。
6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其中,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底座、加热管及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具有固定部以及位于固定部两侧的卡接部,卡接部上部开口,固定支架通过固定部安装在底座上后,加热管可直接从卡接部上部的开口安装于固定支架上,装配流程简单,成本低,一个固定支架可固定一个或多个加热管。并且,需要更换加热管时,无需拆卸固定支架,只需拆下旧的加热管,装上新的加热管即可,便于维护修理。另外,固定支架小巧可靠,可安装在底座上的任意位置,多个固定支架配合可对加热管进行全面的固定,提高加热管的稳固性。
64.下面参考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及烹饪器具作详细说明。
6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包括:壳体110、承载面板120以及设置在壳体110内的加热装置130。
66.具体的,壳体110顶部具有开口,承载面板120架设在壳体110顶部的开口处,承载面板120可采用微晶面板、陶瓷面板等。承载面板120上用于放置锅具,加热装置130可对承载面板120上的锅具进行加热。壳体110与承载面板120围合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用于装配烹饪器具100所需的功能器件及配件。
67.其中,加热装置130设置在容置腔中,加热装置130可采用线圈盘、远红外加热盘等一系列具有加热效果的器件,本实用新型中,以加热装置130为远红外加热盘为例进行说明。加热装置130可与外界电源直接连接,也可通过烹饪器具100内部的主板10间接与外界电源连接。
6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30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3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30包括:底座131、加热管132及固定支架133。其中,加热管132及固定支架13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实用新型附图中,以加热管132为两个、固定支架133为三个为例进行说明。
69.其中,底座131具有容纳加热管132的凹腔1311,加热管132被配置于凹腔1311内。
7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133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并结合图3和图4所示,其中,固定支架133包括:固定部1331以及位于固定部1331两侧的卡接部1332,卡接部1332与底座131相连,卡接部1332呈上部开口的环形结构,加热管132可从卡接部1332的上部开口卡接在卡接部1332中以实现对于加热管132的固定。其中,加热管132可以为圆管、方管等,对应的,卡接部1332的环形结构也可以为圆环、方环等。
71.本技术对分布在固定部1331两侧的卡接部1332的数量不做限制,例如图5中,卡接部1332在固定部1331的左右两侧分别为一个,又例如图4中其中一个固定支架133,卡接部1332在固定部1331的左右两侧分别为两个,当然,分布在固定部1331左右两侧的卡接部1332可以数量不相等,例如,固定部1331左侧分布有两个卡接部1332,固定部1331右侧分布有三个卡接部1332等等。如此,固定支架133可固定两个以上的加热管132,且可根据具体工况进行设置以适应多种工况。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133也可以固定单独的一个加热管132。
72.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30中,通过固定支架133可将
一个或多个加热管132进行固定。卡接部1332的上部开口,固定支架133通过固定部1331安装在底座131上后,加热管132可直接从卡接部1332上部的开口卡接于固定支架133上,装配流程简单,成本低。并且,需要更换加热管132时,无需拆卸固定支架133,只需拆下旧的加热管132,装上新的加热管132即可,便于产品的维护修理。另外,固定支架133小巧可靠,可安装在底座131上的任意位置,多个固定支架133配合可对加热管132进行全面的固定,提高加热管132的稳固性。
73.为了保证产品的美观性,以及固定支架133固定加热管132后的稳固性,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1331两侧的卡接部1332关于固定部1331对称设置,可参考图5所示,图5中,卡接部1332为两个,分别位于固定部1331的两侧,且两个卡接部1332关于固定部1331对称设置。如此,当固定加热管132后,固定部1331左右两侧的重量相等,可保证固定支架133的平稳性,进而保证加热管132的固定稳固性。
74.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卡接部1332可具有弹性,例如,固定支架133可由金属弹片制成,加热管132可以无伤卡接于卡接部1332中,当然也便于加热管132的更换。
75.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133与底座131的安装示意图,参考图6并结合图5所示,关于固定支架133与底座131相连的方式,可以如图6中,固定支架133的固定部1331通过紧固件170与底座131相连。例如,可以预先在底座131上开设通孔,利用紧固件170(例如螺钉、螺栓等)穿过固定部1331以及底座131上开设的通孔完成固定支架133与底座131的固定相连。
76.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固定部1331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底座131上,如此,可取消紧固件,节约成本。
7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加热装置130,包括:底座131、加热管132及固定支架133,其中,底座131与加热管132均与上文相同,底座131具有容纳加热管132的凹腔1311,加热管132被装配于凹腔1311中,不同之处在于固定支架133的结构。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支架133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所示,固定支架133具有环状通孔1333,加热管132穿设在环状通孔1333中,在环状通孔1333的一侧具有安装孔1334,该安装孔1334通过紧固件实现与底座131的固定相连。
78.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30中,通过固定支架133可将加热管132固定。加热管132穿设于环状通孔1333后,只需一个紧固件便可完成对加热管132的固定,装配流程简单,成本低。并且,固定支架133可具有弹性,当需要更换加热管132时,可将环状通孔1333撑开,将新的加热管132装配在环状通孔1333后,利用紧固件将固定支架133固定即可,便于产品的维修护理。另外,固定支架133小巧可靠,可安装在底座131上的任意位置,多个固定支架133配合可对加热管132进行全面的固定,提高加热管132的稳固性。
79.其中,固定支架133中,环状通孔1333可由金属片1335弯曲围合而成,金属片1335的两端均具有通孔,金属片1335两端的通孔重合形成其安装孔1334。其中,金属片1335可具有弹性,便于加热管132的安装与拆卸。
80.继续参考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1的底部开设有装配孔1312,该装配孔1312可用于装配测温元件,例如,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等。测温元件穿设在装配孔1312中并与烹饪器具100中的主板相连。
81.为了保证测温元件的稳固性,参考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31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凸台1313,其装配孔1312开设在凸台1313上。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凸台1313可避免测温元件伸出装配孔1312的长度过长,防止测温元件顶端摇晃触碰到加热管132,一方面,可避免测温元件与加热管132的损坏,另一方面,可提高测温元件的测温精度。
82.在本技术中,“连接”或“电连接”不仅可以表示两者直接连接,也可以表示两者通过一个或者多个中间器件连接。本技术中,“安装”可以包括任何现有的安装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连接件(例如螺栓、铆钉)和/或粘结剂等方式将一个部件固定在另一部件之上、之下或者之中。这些理解均落入本技术实施例的范围内。
83.继续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100还可以设置在容置腔内的主板10、显示板20、散热装置30以及遮挡件140。其中,加热装置130、显示板20以及散热装置30均与主板10电连接。
84.主板10可为加热装置130、显示板20、散热装置30等提供电能和进行控制,主板10可通过电源线40与外部电源进行连接。
85.显示板20可显示烹饪器具100的工作状态、功率、时间等参数供用户参考。
86.散热装置30可以对加热装置130进行散热,防止机体内部高温烧毁烹饪器具100。
87.当加热装置130与主板10电连接时,遮挡件140可遮挡主板10与加热装置130之间的电连接走线,以达到提升烹饪器具100美观度与用户使用体验的目的。
8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显示板支架50,如图2中所示,显示板20可通过显示板支架50架设在散热装置30的上方,一方面,可节省烹饪器具100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可优化烹饪器具100内部的风道布置。
89.除此之外,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按键板60、调节件70。调节件70与按键板60连接,按键板60与显示板20或者主板10电连接,通过调节件70可调节烹饪器具100的功能、功率等。壳体110上可开设装配孔,调节件70可穿过装配孔与烹饪器具内部的器件电连接。
90.调节件70可为如图2中的旋钮,当然也可以为按钮、滑动键等一系列常规触发件。当然,关于烹饪器具100的功能、功率调节方式还可以是触摸式调节。
91.为了使烹饪器具100能与支撑面保持一定的距离,保证烹饪器具100的通风效果,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支脚150,支撑支脚150可以可拆卸的连接在壳体110的底部,也可以固定连接在壳体110的底部。
92.示例性的,如图1中所示,支撑支脚150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壳体110底部的四个角处,可保证烹饪器具100的平稳性以及通风效果。
93.可拆卸式支撑支脚150可方便支撑支脚150的更换,烹饪器具100也可根据支撑支脚150的不同型号适应各种使用环境。本实用新型对支撑支脚150的数量不做限制。
94.为了方便用户的取放,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110的侧边安装有手柄160,示例性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两个手柄160,两个手柄160相对设置在壳体110的两侧。手柄160可以可拆卸连接在壳体110的侧边也可以固定连接在壳体110的侧边。
95.参考图1所示,为了方便烹饪器具100的组装,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可以包括:上盖111和下盖112。承载面板120架设在上盖111上,承载面板120、上盖111和下盖112围合形成容纳烹饪器具100所需器件的容纳空间。
9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温控器(图中未示出),温控器可采用本领域已知的或未知的各种类型的温控器。温控器可通过紧固件连接、焊接等任意合适的方式固定在烹饪器具100的容置腔中。温控器与主板10连接,通过设置温控器,当烹饪器具100内部因工作异常或其他原因导致温度过高超过温控器的预设阈值时,温控器处可以及时感知,并控制切断电路,以防止火灾等危险事故发生,确保烹饪器具100的可靠性。为了提高烹饪器具的可靠性,温控器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更多,以防其中一个发生故障。
97.烹饪器具100内还可以设置测温元件,以测量加热装置的温度。测温元件可与显示板电连接。测温元件包括但不限于热电偶、热电阻、热敏电阻等。测温元件可实时监控加热装置的温度,并反馈至显示板20,从而用户可根据反馈的温度精准的控制烹饪器具100的温度。
9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9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00.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10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