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97851发布日期:2023-02-01 00:13阅读:30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2.目前,部分空调器采用平行流换热器作为室内换热器使用,平行流换热器是一种基于微通道技术发展起来的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相对于普通管翅式换热器得柜机,采用平行流换热器时,其制冷量可以提高一定的比例。
3.相关技术中,平行流换热器的集流管多位于换热器的一侧,这将大大减少换热器的出风面积,导致空调器室内机的制冷系统能力能效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解决了换热器出风面积小的问题。
5.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下部,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机壳的上部;室内风扇,所述室内风扇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室内风扇与所述进风口相连通;平行流换热器,所述平行流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平行流换热器位于所述室内风扇的上方,所述平行流换热器包括:多个扁管、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多个所述扁管连接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上方,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在左右方向上分布,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中的一个为集液管且另一个为集气管。
6.由此,通过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设置在多个扁管的正下方处,可以有效避开出风区域,充分发挥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能力,同步提高能力能效,还可以增加换热器的制冷面积,可以大大提高制冷系统的能力。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构造为一体式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集流管位于所述隔板第一侧的部分为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集流管位于所述隔板第二侧的部分为所述第二集流管。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长于所述第二集流管。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有第一冷媒输入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有第二冷媒输送管,所述第一冷媒集流管和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均邻近所述隔板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接水盘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机壳上,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平行流换热器的底部和所述接水盘之间,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均位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有第一冷媒输入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有第二冷媒输送管,所述接水盘上设置有避让槽,所述第一冷媒输入管和所述第二冷媒输入管均穿设所述避让槽。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和第二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上,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上且位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二冷媒输送管之间,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均与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均包括:固定部和安装部,所述固定部形成容纳槽,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上且向下延伸,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安装板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三安装支架和第四安装支架,所述第三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背离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一端,所述第四安装支架设置于所述第二集流管背离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一端,所述第三安装支架和所述第四安装支架分别连接于所述机壳的两个侧板上。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平行流换热器的顶部设置有卡钩,所述机壳的后板上设置有卡槽,所述卡钩卡接在所述卡槽内。
16.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7.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8.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结构图;
19.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平行流换热器结构图;
20.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平行流换热器底部的局部示意图;
21.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安装板结构图;
22.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平行流换热器的轴测图;
23.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平行流换热器底部的轴测局部示意图;
24.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平行流换热器的后视图;
25.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室内风扇结构图;
26.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顶部的局部示意图;
27.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机壳结构图。
28.附图标记:
29.100、空调器室内机;
30.10、机壳;101、进风口;102、出风口;
31.20、平行流换热器;201、扁管;202、第一集流管;203、第二集流管;204、隔板;205、第一冷媒输入管;206、第二冷媒输送管;207、第一安装支架;208、第二安装支架;21、接水盘;210、避让槽;22、安装板;23、固定部;24、安装部;25、第三安装支架;26、第四安装支架;27、卡钩;28、卡槽;
32.30、室内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4.本技术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35.空调器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36.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室内机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室内机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37.空调器室外机还包括室外风扇,室外风扇产生通过室外换热器的室外空气的气流,以促进在室外换热器的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室外风扇由能够变更转速的室外风扇电机驱动。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室内风扇,该室内风扇产生通过室内换热器的室内空气的气流,以促进在室内换热器的传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室内风扇由能够变更转速的室内风扇电机驱动。
38.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该空调器室内机100为柜式空调器室内机100。
3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室内风扇30和平行流换热器20,机壳10设置有进风口101和出风口102,进风口101位于机壳10的下部,出风口102位于机壳10的上部,室内风扇30设置于机壳10内,室内风扇30与进风口101相连通。平行流换热器20设置于机壳10内,平行流换热器20位于室内风扇30的上方,平行流换热器20包括:多个扁管201、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多个扁管201连接于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的上方,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在左右方向上分布,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中的一个为集液管且另一个为集气管。
40.如图1所示,机壳10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进风口101,进风口101处设置有格栅,机壳10前板的上部设置有出风口102,出风口102处也设置有格栅。格栅的设置可以有导风的作用,还可以具有可视化的优点。室内风扇30设置于机壳10的下方,机壳10左右两侧的进风口101与机壳10下方的室内风扇30相连通,可以增加风的接触面积,提高室内风扇30的进风效率。
41.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0内的平行流换热器20位于室内风扇30的上方,并且平行流换热器20与出风口102相对,平行流换热器20包括:多个扁管201、第一集流管202和
第二集流管203,多个扁管201叠加形成一个长方体,这样可以增大多个扁管201所对应的出风区域,可以增加平行流换热器20所对应的出风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换热能力。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连接在多个扁管201叠加形成长方体底端的正下方处,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在多个扁管201的左右方向上分布,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中的一个为集液管而且另一个为集气管。如此设置的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避让开出风区域,可以避免阻碍出风,而且布置原集流管的出风区域可以通过增加扁管201的方式进一步地增加平行流换热器20所对应的出风换热面积,从而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换热能力。
42.由此,通过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设置在多个扁管201的正下方处,可以有效避开出风区域,充分发挥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能力,同步提高能力能效,还可以增加换热器的制冷面积,可以大大提高制冷系统的能力。
4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构造为一体式集流管,集流管内设置有隔板204,集流管位于隔板204第一侧的部分为第一集流管202,集流管位于隔板204第二侧的部分为第二集流管203。具体地,扁管201正下方的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构造为一体式的集流管,集流管内的隔板204将一体式的集流管隔开。集流管位于隔板204左侧的部分为第一集流管202,集流管位于隔板204右侧的部分为第二集流管203。通过隔板204将集流管分为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可以保证平行流换热器20的过冷区和过热区的形成,实现平行流换热器20气态转化为液态的功能。如此设置的集流管结构简单,仅需要隔板204进行隔离即可,从而可以简化平行流换热器20,可以降低平行流换热器20的制造难度。
4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集流管202长于第二集流管203。隔板204将一体式的集流管隔开为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隔板204位于一体式的集流管的右侧,使得第一集流管202的长度大于第二集流管203的长度。设置第一集流管202长于第二集流管203,可以增加第一集流管202的阻力,还可以增加第一集流管202的散热面积。第一集流管202可以为集液管,第二集流管203可以为集气管,这样可以使得第一集流管202所直接对应更多的扁管201。
4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集流管202连接有第一冷媒输入管205,第二集流管203连接有第二冷媒输送管206,第一冷媒集流管和第二冷媒输送管206均邻近隔板204设置。具体地,第一冷媒输入管205连接在第一集流管202的右端,并且邻近隔板204设置,第一冷媒输入管205位于隔板204的左侧,第二冷媒输送管206连接在第二集流管203的中部,也邻近隔板204设置,第二冷媒输送管206位于隔板204的右侧。通过第一集流管202上设置第一冷媒输入管205和第二集流管203设置第二冷媒输送管206,可以使液态制冷剂通过第一冷媒输入管205进入第一集流管202向左流动,进而向上流动在扁管201中进行换热,液态制冷剂经过换热变成气态后从第二冷媒输送管206流出。如此,可以增加平行流换热器20的制冷面积,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制冷系统的能力。而且通过将第一冷媒输入管205和第二集流管203均邻近隔板204,可以使得两者相互靠近,可以方便两者的布置,可以使得平行流换热器20的结构更加紧凑。
4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接水盘21和安装板22,安装板22安装在机壳10上,安装板22连接于平行流换热器20的底部和接
水盘21之间,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均位于接水盘21的上方。其中,安装在机壳10上的安装板22在平行流换热器20的底部和接水盘21之间,并且安装板22位于平行流换热器20和接水盘21的后方,安装板22的上翻折边与平行流换热器20的底部的后方连接,安装板22的下翻折边与接水盘21的后方相连接。通过安装板22将平行流换热器20的底部和接水盘21相连接,可以将平行流换热器20的冷凝水通过安装板22流入接水盘21,可以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可以使得第一集流管202和第二集流管203完全不占用平行流换热器20的出风区域,可以提高平行流换热器20的换热能力。
4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第一集流管202连接有第一冷媒输入管205,第二集流管203连接有第二冷媒输送管206,接水盘21上设置有避让槽210,第一冷媒输入管205和第二冷媒输入管均穿设避让槽210。具体地,接水盘21上设置有避让槽210,避让槽210为凹形槽分布在接水盘21的右侧,第一集流管202连接的第一冷媒输入管205和第二集流管203连接的第二冷媒输送管206均穿设避让槽210。接水盘21上避让槽210的设置,可以合理利用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空间,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避让槽210可以限制第一冷媒输入管205和第二冷媒输送管206的位置,可以避免第一冷媒输入管205和第二冷媒输送管206移位。
4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第一安装支架207设置于第一集流管202上,第二安装支架208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03上且位于隔板204和第二冷媒输送管206之间,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均与安装板22固定连接。其中,设置在第一集流管202上第一安装支架207位于第一集流管202的左侧,第一安装支架207与安装板22固定连接。设置在第二集流管203上的第二安装支架208位于隔板204和第二冷媒输送管206之间,第二安装支架208也与安装板22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可以方便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与安装板22进行固定,还可以使安装方式简单。
4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6所示,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均包括:固定部23和安装部24,固定部23形成容纳槽,第一集流管202或第二集流管203设置于容纳槽内,安装部24连接于固定部23上且向下延伸,安装部24与安装板22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具体地,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均主要由固定部23和安装部24形成,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的固定部23设置有向上弯曲容纳槽,第一集流管202或者第二集流管203可以设置在容纳槽内。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的安装部24与固定部23相连接,而且安装部24向下延伸设置,固定部23的上方与集流管的底部相连接,安装部24向下延伸设置,可以给第一安装支架207和第二安装支架208的安装部24与安装板22连接提供一定的安装空间,可以进一步地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空间使用率,可以保证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安装稳定性。
5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3和图6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三安装支架25和第四安装支架26,第三安装支架25设置于第一集流管202背离第二集流管203的一端,第四安装支架26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03背离第一集流管202的一端,第三安装支架25和第四安装支架26分别连接于机壳10的两个侧板上。具体地,第三安装支架25设置于第一集流管202的左端,而且第三安装支架25位于第一集流管202背离第二集流管203的一端,第三安装支架25的下部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部分,向外凸出的部分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与机
壳10的左侧板固定连接;第四安装支架26设置于第二集流管203的右端,而且第四安装支架26位于第二集流管203背离第一集流管202的一端;第四安装支架26的下部也设置有向外凸出的部分,向外凸出的部分与机壳10的右侧板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三安装支架25和第四安装支架26,可以方便地将平行流换热器20左右两端均与机壳10的左右两侧板进行固定,而且第三安装支架25和第四安装支架26可以进一步地保证平行流换热器20固定的可靠性。
5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7-图9所示,平行流换热器20的顶部设置有卡钩27,机壳10的后板上设置有卡槽28,卡钩27卡接在卡槽28内。其中,平行流换热器20的顶部设置有两个卡钩27,两个卡钩27分布在平行流换热器20顶部的左右两侧,卡钩27朝向机壳10的后板凸出设置。机壳10的后板上相对应地设置有两卡槽28,平行流换热器20顶部的卡钩27通过卡接与卡槽28相互配合。通过在平行流换热器20的顶部设置的卡钩27和在机壳10的后板上设置的卡槽28,可以使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更加稳定。
52.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5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