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脖式调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226196发布日期:2023-02-14 14:49阅读:35来源:国知局
挂脖式调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调温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


背景技术:

2.挂脖式调温装置可佩戴于使用者的颈部,通常使用壳体内的风扇向佩戴者吹风以实现降温,辅助以加热、加湿组件等可以丰富其调温功能。传统的挂脖式调温装置通常是在颈部的左右两边外壳上都设置风扇,每一边的外壳上都对应风扇的左右两侧开设进风口,由于其特有的佩戴于颈部的使用方式,对于头发较长的使用者而言,进风口设置在风扇的左右两侧则增大了头发容易从进风口被风扇卷入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为此,现有一些挂脖式调温装置减少了出风口的设置,一边外壳上只在一个侧壁上设置进风口,这种设计称为单侧进风,以此来降低部分风险,但是单侧进风使得风量又大打折扣,通过增大风扇则会导致挂脖式调温装置的重量太重、体积也增大,佩戴使用将会变得及其不方便。
3.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新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实现大风量的单侧进风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4.因此,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部分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具有在单侧进风的同时保证大风量的特点。
5.具体地,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包括:第一风扇;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外进风口、第一外出风口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外出风口之间的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风扇的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外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第一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内;所述第一内壳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第一风扇的第一内壳侧板,所述第一内壳侧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外出风口连通的第一内出风口;所述第一内壳上开设有邻近所述第一外进风口的第一内进风口,以及邻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的第二内进风口;所述第一风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之间的第一子风道、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内进风口、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和所述第一内出风口之间的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二子风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外进风口连通以及通过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子风道连通。
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侧板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内壳侧板将所述第一外进风口分隔成中心进风区域和周边进风区域;所述第一内壳侧板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环绕所述第一风扇并对应所述中心进风区域形成所述第一内进风口;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侧板上邻近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所述第一子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二内进风口与所述周边进风区域之间。
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内进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在所述第一内壳侧板上沿环绕所述第一风扇的方向排布。
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壳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邻近所述第一侧
壁一端的第一内壳顶板,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邻近所述第二侧壁一端的第一内壳底板;所述第一内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顶板上,所述第一内壳底板与所述第二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内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内壳底板上。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且环绕所述第一内壳侧板背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一子风道形成于所述第一内壳侧板和所述第三侧壁之间。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侧壁上设置有辅助进风口。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进风口为由多个小孔排布形成的圆形阵列,所述圆形阵列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内壳的直径。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风扇为后倾式离心风扇。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调温装置还包括:中间连接壳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上远离所述第一风扇的一端;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相对设置且连接于所述中间连接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外进风口、第二外出风口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外出风口之间的第二风道;第二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位于所述第二风扇的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四侧壁和第五侧壁,所述第二外进风口设置在所述第四侧壁上;第二内壳,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所述第二内壳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第二风扇的第二内壳侧板,所述第二内壳侧板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连通的第二内出风口;所述第二内壳侧板上开设有邻近所述第二外进风口的第三内进风口,以及邻近所述第五侧壁设置的第四内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和所述第四内进风口之间的第四子风道、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三内进风口、所述第四内进风口和所述第二内出风口之间的第五子风道;所述第五子风道分别通过所述第三内进风口与所述第二外进风口连通以及通过所述第四内进风口与所述第四子风道连通。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挂脖式调温装置还包括由所述第一壳体、所述中间连接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合形成的佩戴腔;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所述第一壳体背离所述佩戴腔的一侧;所述第四侧壁位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佩戴腔的一侧。
15.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可以达成以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侧壁上设置单侧的第一外进风口,且在内壳上设置第一内进风口和第二内进风口,可以实现对于第一壳体而言为单侧进风设计,可降低头发被卷入的风险,但对于第一风扇而言不仅可以通过第一内进风口连通第一外进风口进风且还能通过第二内进风口从第一子风道连通第一外进风口进风,能保证第一风扇实际是两侧进风,保证了第一风扇两侧进风的进风量需求,实现单侧进风的同时保证大风量效果。
16.通过以下参考附图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方面和特征变得明显。但是应当知道,该附图仅仅为解释的目的设计,而不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定。还应当知道,除非另外指出,不必要依比例绘制附图,它们仅仅力图概念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和流程。
附图说明
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挂脖式调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挂脖式调温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第一壳体靠近第二侧壁的半边壳体的示意图。
21.图4为图2中第一壳体靠近第一侧壁的半边壳体的示意图。
22.图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对应第一壳体的部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5另一个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靠近第二侧壁的半边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5.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图1所示的挂脖式调温装置对应第二壳体的部分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
27.11:第一风扇;12:第一壳体:13:第一内壳;14:控制组件;
28.20:中间连接壳体;
29.31:第二风扇;32:第二壳体;33:第二内壳;
30.121:第一外进风口;1211:中心进风区域;1212:周边进风区域;122:第一外出风口;123:第一风道;1231:第一子风道;1232:第二子风道;1233:第三子风道;124:第一侧壁;125:第二侧壁;126:第三侧壁;127:辅助进风口;128:第一隔板;129:容置腔;
31.131:第一内壳侧板;132:第一内出风口;133:第一内进风口;134:第二内进风口;136:第一内壳顶板;137:第一内壳底板;321:第二外进风口;322:第二外出风口;323:第二风道;3231:第四子风道;3232:第五子风道;324:第四侧壁;325:第五侧壁;
32.331:第二内壳侧板;332:第二内出风口;333:第三内进风口;334:第四内进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34.为了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36.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实施例的划分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不应构成特别的限定,各种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结合,相互引用。
37.本技术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挂脖式调温装置,如图1所示,挂脖式调温装置包括中
间连接壳体20和分别连接在中间连接壳体20相对两端的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32,三者连接成u型结构并围合形成佩戴腔,可佩戴于人体颈部,人体颈部位于佩戴腔中,使得第一壳体12和第二壳体32分别位于颈部的左右两边。具体地,以第一壳体12对应的一边为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挂脖式调温装置中第一壳体12内还设置有第一内壳13,以及第一内壳13内设置有第一风扇11。中间连接壳体20连接于第一壳体12远离第一风扇11的一端。其中第一壳体12上设置有第一外进风口121、第一外出风口122以及形成于第一外进风口121和第一外出风口122之间的第一风道123。第一风扇11设置在第一风道123内。第一壳体12包括位于第一风扇11的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第一外进风口121设置在第一侧壁124上。第一内壳13设置在第一风道123内。第一内壳13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第一风扇11的第一内壳侧板131,第一内壳侧板131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外出风口122连通的第一内出风口132。第一内壳13上开设有邻近第一外进风口121的第一内进风口133,以及邻近第二侧壁125设置的第二内进风口134。其中,第一风道123包括形成于第一外进风口121和第二内进风口134之间的第一子风道1231、以及形成于第一内进风口133、第二内进风口134和第一内出风口132之间的第二子风道1232,第二子风道1232分别通过第一内进风口133与第一外进风口连通以及通过第二内进风口134与第一子风道1231连通。
38.图2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内的具体结构,其中第一壳体12主要分为两个半壳,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分别位于两个半壳上且相对设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第一侧壁124和第四侧壁324分别为u型结构的外侧面,即第一侧壁124位于第一壳体12背离佩戴腔的一侧,第四侧壁324位于第二壳体32背离佩戴腔的一侧,也即第一外进风口121和第二外进风口321在调温装置佩戴于颈部时背离颈部的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外进风口121和第二外进风口321也可以设置在调温装置佩戴于颈部时靠近颈部的一侧。第一风扇11例如包括叶轮和驱动叶轮转动的电机,电机例如设置在叶轮背离第一侧壁124的一侧。两个半壳之间(即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之间)例如还设置有第一隔板128。第一隔板128例如连接于第一内壳侧板131邻近第一内出风口132的一端。并且第一隔板128将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之间的空间分隔形成邻近第二侧壁125的第三子风道1233和邻近第一侧壁124的容置腔129。第三子风道1233为第一风道123中位于第一外出风口122和第一内出风口132之间的部分。容置腔129内设置有控制组件14,控制组件14电连接第一风扇11,例如包括控制电路板、电源等,可以用于控制第一风扇11启停。
3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3,第一内壳13例如为与第一壳体12一体成型的,第一内壳侧板131分为连接于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的两个部分,当第一壳体12的两个半壳相互拼合时第一内壳侧板131的两个部分也拼合成整体。使得第一内壳侧板131从径向外侧包围第一风扇11。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壳体12拼合后,第一内壳侧板131相对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并且第一内壳侧板131将第一外进风口121分隔成中心进风区域1211和周边进风区域1212。此时第一内壳侧板131靠近第一侧壁124的一端环绕第一风扇11并对应中间进风区域1211形成第一内进风口133。例如参照图4,第一内壳侧板131围合成的面积即第一内进风口133的总面积。第一外进风口121例如为由多个小孔排布形成的圆形阵列,圆形阵列的直径大于第一内壳13的直径,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外进风口121的覆盖面积大于第一内进风口133的总面积。如图2所示,第二内进风口134设置在第一内壳侧板131邻近第二侧壁125的一端。第一子风道1231具体形成于第二内进风口134与第一外进风
口121的周边进风区域1212之间。其中第二内进风口134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二内进风口134例如在第一内壳侧板131上沿环绕第一风扇11的方向排布。
40.本实施例的原理和效果如下:当第一风扇11启动工作时,一部分风从中间进风区域1211直接进入第一内进风口133,并由第一风扇11的叶轮在第二子风道1232内将其沿第一内壳侧板131的内侧流动并从第一内出风口132甩出。而另一部分风从周边进风区域1212进入第一内壳侧板131的外侧(即第一子风道1231),再被第一风扇11从第二内进风口134吸入第二子风道1232内并从第一内出风口132甩出,最终两部分风量进入第三子风道1233汇合,最终从第一外出风口122吹出。如此相对于第一风扇11而言靠近第一侧壁124的一侧通过第一内进风口133进风,靠近第二侧壁125的一侧通过第二内进风口134进风,达到第一风扇11实际两侧都能进风的效果。而对于第一壳体12而言,在第一侧壁124单侧设置第一外进风口121,相比于传统的在相对两侧都设置进风口的设计可以减小头发被卷入风扇的隐患,并且第一侧壁124上有足够的面积可以提供满足进风需求的第一外进风口121。第一外进风口121采用多小孔按圆形阵列排布在第一侧壁124上,小孔可以有效阻挡杂物进入。第一内壳13与第一壳体12的一体设计可以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41.参照图5和图6,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内壳13为独立于第一壳体12设置。第一内壳13还包括连接于第一内壳侧板131邻近第一侧壁124一端的第一内壳顶板136,以及连接于第一内壳侧板131邻近第二侧壁125一端的第一内壳底板137。第一内进风口133开设在第一内壳顶板136上。第一内壳底板137与第二侧壁125间隔设置,第二内进风口134开设在第一内壳底板137上。其中第一内壳顶板136可以与第一侧壁124保持一定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启动第一风扇11工作时,风从第一外进风口121进入第一内壳13外侧的第一子风道1231内,一部分从第一内进风口133进入第一内壳13内侧的第二子风道1232,还有第一部分从第二内进风口134进入第一内壳13内侧的第二子风道1232。同上述实施例效果一样,对于第一壳体12而言从第一侧壁124单侧进风,对于第一风扇11而言可以从两侧进风,可以保证第一风扇11两面进风的需求。前述提到的第一隔板128连接于第一内壳顶板136邻近第一内出风口132的一端。
42.更进一步的,参照图7,第一壳体12还包括第三侧壁126,第三侧壁126连接于第一侧壁124和第二侧壁125之间且环绕第一内壳侧板131背离第一风扇11的一侧设置。第一子风道1231形成于第一内壳侧板131和第三侧壁126之间。第三侧壁126上例如设置有辅助进风口127。辅助进风口127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辅助进风口127位于第三侧壁126邻近第二侧壁125的一端且环绕第一内壳侧板131分布。如前述实施例提到的第一壳体12包括两个半壳,第三侧壁126例如可以是从第二侧壁125上一体设置且朝靠近第一侧壁124方向延伸的侧壁。在第三侧壁126上设置辅助进风口127,由于其位于第一风扇11的周向上,并且中间被第一内壳侧板131分隔,因此可以在更进一步增大风量的同时保证安全。
4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32例如有与第一壳体12基本相同的设置,第二壳体32内设置有第二内壳33和设置在第二内壳33内的第二风扇31。例如参照图8,第二壳体32上设置有第二外进风口321、第二外出风口322以及形成于第二外进风口321第二外出风口322之间的第二风道323。第二风扇31设置在第二风道323内。第二壳体32还包括位于第二风扇31的轴向上相对两侧的第四侧壁324和第五侧壁325。第二外进风口设置在第四侧壁324上。第二内壳33则设置在第二风道323内且包括从径向外侧包围第二风扇32的第二内壳侧板331。
第二内壳侧板331上开设有邻近第二外进风口321的第三内进风口333,以及邻近第五侧壁325设置的第四内进风口334。第二风道323包括形成于第二外进风口321和第四内进风口334之间的第四子风道3231、以及形成于第三内进风口333、第四内进风口334和第二内出风口332之间的第五子风道3232;第五子风道3232分别通过第三内进风口333与第二外进风口321连通以及通过第四内进风口334与第四子风道3231连通。其中第二内壳33可以为如图2中所示的与第二壳体32一体设置的结构,也可以为如图8中所示的独立于第二壳体32设置的结构。独立的第二内壳33也可以由两个半壳拼合形成,具体的设置可以参照前述第一内壳13的设置。
44.第二风扇31与第一风扇11可以为相同类型的风扇,当然也可以不同类型的风扇。图2中示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风扇,可以选用设置有台阶的离心叶轮以实现增大进风面积的效果,例如选用第一风扇11为前倾式离心风扇,也称为前向式离心风扇,其叶轮出口角大于90度;第二风扇31为后倾式离心风扇,也称为后向式离心风扇,其叶轮出口角小于90度。当然,也可以是第一风扇11为后倾式离心风扇,而第二风扇31为前倾式离心风扇,或者,也可以是第一风扇11和第二风扇31都为后倾式离心风扇,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关于前倾式离心风扇和后倾式离心风扇的含义可以参照图5进一步说明,其中第一内壳13例如还包括蜗舌,蜗舌连接于第一内壳侧板131上第一内出风口132的边缘,并且朝第一内壳侧板131背离第一风扇11的一侧延伸。以第一风扇11为例,为第一风扇11的扇叶从轮毂朝蜗舌背离第一内出风口132的一侧弯曲延伸,后倾式离心风扇的含义为扇叶从轮毂朝第一内出风口132背离蜗舌的一侧弯曲延伸。可以参照图5所示的方位,蜗舌连接于第一内壳侧板131上第一内出风口132的左边缘,并且朝第一内壳侧板131的外侧延伸,可以判断第一风扇11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图5中第一风扇11的扇叶弯曲方向为顺时针弯曲方向,与第一风扇11的旋转方向相背,因此为后倾式离心风扇。其中,相比于前倾式离心风扇,后倾式离心风扇的叶片数量可以设置得更少,并且可以选用更小的电机,满足小型化设计。第二风扇31可以与第一风扇11分开控制也可以同时控制。在该挂脖式调温装置中,可以仅在第一壳体12内设置控制组件14,控制组件14分别电连接第二风扇31和第一风扇11。也可以在第二壳体32内对应控制组件14的位置设置其它辅助调温的结构,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45.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可以达成以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侧壁上设置单侧的第一外进风口,且在内壳上设置第一内进风口和第二内进风口,可以实现对于第一壳体而言为单侧进风设计可降低头发被卷入的风险,但对于第一风扇而言不仅可以通过第一内进风口连通第一外进风口进风且还能通过第二内进风口从第一子风道连通第一外进风口进风,能保证第一风扇实际是两侧进风,保证了第一风扇两侧进风的进风量需求,实现单侧进风的同时保证大风量效果。
4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