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踢脚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42233发布日期:2023-03-14 22:46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踢脚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设备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踢脚线取暖器。


背景技术:

2.踢脚线取暖器基于其体积小、美观,被广泛使用。由于使用踢脚线取暖器使用时,使得加热空间内的空气湿度较低,使用舒适性差,基于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具有加湿功能的踢脚线取暖器。
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2339531u(申请号为202021025646.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加热踢脚线》,其中公开的加热踢脚线,包括内部具有腔体的踢脚线主体,还包括设置在踢脚线主体内的水箱组件,踢脚线主体的顶部对应于水箱组件开口设置,水箱组件内设置有雾化器,水箱组件的顶部具有供加水的第一口部和供水雾外排的第二口部。该加湿踢脚线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加湿效果、且方便进行加水。但是其用于水雾外排的第二口部位于踢脚线的端部且为单一出口,水雾的出雾位置单一,不利于水雾大面积的扩散,相应导致加湿空间相对较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扩大水雾输出、扩散范围,提高加湿空间的踢脚线取暖器。
5.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踢脚线取暖器,包括
6.壳体,壳体上开设有进水口;
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8.水盒,沿壳体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壳体内,所述水盒内包括相隔离且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水腔和水雾腔,所述水腔的入口与进水口通过水管相连接,所述水雾腔的腔壁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排雾口,所述壳体上对应于排雾口开设有通孔;
9.雾化器,设置在壳体内,所述雾化器的入水口与水腔的出口相连接,所述雾化器的出雾口与水雾腔相连通。
10.结构简单地,所述雾化器包括外壳以及设置在外壳底部的雾化头。
11.优选地,所述雾化头为超声波雾化头。
12.为了能够自动停止向雾化器的注水,所述雾化器的入水口开设在外壳的顶面上;
13.所述雾化器还包括设置在外壳内的浮子,所述浮子上设有可匹配嵌入入水口内的堵头。
14.为了有效将产生的水雾导出至水盒的水雾腔内,所述外壳内在雾化头的上方设向出雾口导向的导向件。
15.为了进一步有效将产生的水雾导出至水盒的水雾腔内,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雾化器相连通。
16.为了有效实现向外导出水雾,保证水雾的排出方向能够保证水雾尽可能更远的进
行扩散,所述排雾口处设置有用于导向排雾方向的导向条。
17.为了美化排雾效果,所述排雾口处还设置有灯条,所述灯条位于导向条上排雾位置的下方。
18.优选地,所述灯条固定安装在导向条上。
19.优选地,所述导向条包括横截面呈l形的主体,所述主体包括纵向板和水平板,所述纵向板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导向筋,所述灯条固定在水平板的上表面上。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中的踢脚线取暖器,将水盒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而设置在壳体内,并且水盒内不仅包括用于盛水的水腔,还包括用于输出水雾的水雾腔。一方面该结构能够扩大水箱容积,减少用户加水的频次。另一方面,水雾腔能够为水雾提供导向,使得水雾沿壳体长度方向的各个位置均能排出,扩展了水雾的输出、扩散的范围,使得该踢脚线取暖器排出的水雾量更大,加热的空间更大,加热效果更加突出。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踢脚线取暖器的立体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踢脚线取暖器的内部结构图。
23.图3为图2的另一视角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踢脚线取暖器的剖视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雾化器和风机的配合结构图。
26.图6为图5的另一视角图。
27.图7为图6的剖视图。
28.图8为图6另一剖面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0.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踢脚线取暖器,包括壳体1、水盒2、雾化器3、风机6。
31.其中壳体1为长方体结构,壳体1的长度通常大于壳体1的宽度和高度。壳体1上开设有进水口11,为了不影响热气、水雾自壳体1内外排,本实施例中,将壳体1进水口11设置在壳体1的端部,为了方便向壳体1内注水,该进水口11开设在壳体1的顶面。该进水口11上可以盖设封盖以达到防尘的效果。
32.水盒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壳体1内,水盒2内包括相隔离且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水腔21和水雾腔22,本实施例中,水雾腔22位于水腔21的上方。水盒2的两端封闭设置,水盒2中靠近进水口11的一端端壁上设有进水口11、出水口和水雾口。其中进水口11、出水口与水腔21相连通而形成水腔21的进水口11、出水口,水雾口与水雾腔22相连通而形成水雾腔22的进雾口。为了保证水腔21的正常进水和出水,进水口11位于出水口的上方。
33.水腔21的入口211与进水口11通过水管相连接,由于水腔21的入口211位于进水口11的下方,如此自进水口11加入的水能够自动流入至水腔21内。
34.水雾腔22的腔壁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排雾口221,壳体1上对应于排雾口221开设
有通孔12。如此进入水雾腔22内的水雾可以自排雾口221向壳体1外排出水雾,进而对外部空间进行加热。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壳体1产生的热气外排,通常会将壳体1的顶壁设置为格栅状,如此也形成了通孔12以供水雾的外排。
35.雾化器3设置在壳体1内,雾化器3的入水口301通过水管与水腔21的出口212相连接,如此水腔21内的水经水管进入到雾化器3内,在雾化器3的雾化作用下形成水雾,雾化器3的出雾口30与水雾腔22相连通。
36.具体地,雾化器3包括外壳31以及设置在外壳31底部的雾化头32,雾化头32作用在外壳31内的水上,进而生成水雾。本实施例中的雾化头32为超声波雾化头。为了尽可能的向水雾腔22内导出水雾,本实施例中,水盒2的端面上的进雾口向外延伸有对接部,雾化器3的外壳31对应于出雾口30的位置向水盒2的进雾口延伸有直接与对接部相连接的连接部。
37.雾化器3的入水口301开设在外壳31的顶面上,并且雾化器3位于水盒2的下方,如此水盒2中水腔21内的水可以经入水口301自动流入至雾化器3的外壳31内。为了能够自动停止向雾化器3的注水,雾化器3还包括设置在外壳31内的浮子4,浮子4上设有可匹配嵌入入水口301内的堵头41。使用时,浮子4随着水位而自动升降,当自水腔21而注入至外壳31内的水达到固定水位后,浮子4的堵头41嵌入至入水口301内,进而封堵入水口301,此时则停止了向外壳31内注水。当水位下降一定程度后,浮子4也随着下降,堵头41脱出入水口301,进而入水口301导通,水腔21又重新向雾化器3的外壳31内注水。
38.为了有效将产生的水雾导出至水盒2的水雾腔22内,外壳31内在雾化头32的上方设向出雾口30导向的导向件5,该导向件5可以保证水雾能够沿竖直方向上升,尽量减少水雾在外壳31内扩散量。
39.为了进一步有效将产生的水雾导出至水盒2的水雾腔22内,壳体1内还设置有风机6,该风机6可以固定设置在雾化器3的外壳31上,外壳31上开设有与风机6的出风口向对接的进风口,该进风口朝向出雾口30设置,如此实现风机6的出风口与雾化器3相连通,风机6工作时,可以向出雾口30吹动水雾,加快水雾进入水盒2的水雾腔22内,进而外排至壳体1外。
40.为了有效实现向外导出水雾,保证水雾的排出方向能够保证水雾尽可能更远的进行扩散,排雾口221处还设置有用于导向排雾方向的导向条7。该导向条7具体包括横截面呈l形的主体71以及用于固定在壳体1上的连接体。其中主体71包括竖直设置的纵向板和水平设置的水平板,纵向板的外侧面上设有多个导向筋,通过导向筋来实现水雾外排方向的导向。
41.为了美化排雾效果,排雾口221处还设置有灯条8,灯条8位于导向条7上排雾位置的下方。具体地,该灯条8固定在水平板的上表面上。如此灯条8位于排雾位置的下方,如此灯条8射出的光线能够打在排出的水雾上,提升出雾的美观性。如可以打上红色的灯管,随着水雾的摆动,达到火焰的效果。
42.本实用新型中的踢脚线取暖器,将水盒2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而设置在壳体1内,并且水盒2内不仅包括用于盛水的水腔21,还包括用于输出水雾的水雾腔22。一方面该结构能够扩大水箱容积,减少用户加水的频次。另一方面,水雾腔22能够为水雾提供导向,使得水雾沿壳体1长度方向的各个位置均能排出,扩展了水雾的输出、扩散的范围,使得该踢脚线取暖器排出的水雾量更大,加热的空间更大,加热效果更加突出。
43.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了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侧”、“顶”、“底”等,用来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是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比如“上”、“下”并不一定被限定为与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