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圈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88210发布日期:2023-03-17 19:41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流圈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导流圈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在多联机空调领域,室外机一般需要设置多个导流圈,导流圈大多通过螺钉或其他连接件与外机的横梁连接,在横梁下部设置电机、压缩机组件等一系列结构。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导流圈大多为筒状结构或上圆下方的结构,导流圈上下之间形成突变的平台结构。这种结构的导流圈在机组长期运行过程中部分气流流动方向受到导流圈外壁接触阻挡,易产生较大噪音,影响气流流动。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导流圈组件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流圈气流易受阻、噪音较大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5.一种导流圈组件,包括上导流圈和下固定部,所述上导流圈和下固定部呈上下分布结构,所述上导流圈的外轮廓设置为圆形结构,所述下固定部的外轮廓设置为矩形结构,所述上导流圈与下固定部的过渡部位设置有第一型线,所述第一型线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曲线段,所述第一型线下部设置有第一导风面,所述第一导风面设置为平面。第一导风面的左右两侧为曲面,由此使得,导流圈组件的外壁形成平面与曲面组合的形式,优化导流圈的型线,使导流圈出风顺畅,降低风阻和噪音,提升出风量,进而提升室外机换热效率。
6.进一步的,在所述上导流圈与下固定部的过渡部位还设置有第三型线,所述第三型线由所述第一型线倒斜面形成,所述第三型线与所述第一型线围成的面形成为第二导风面,所述第二导风面设置为曲面,所述第一导风面和所述第二导风面均设置为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引导边缘的气流向中间汇聚集中,并向上排出。
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型线设置为八字型结构,所述第一型线的两端低于中间点,且由中间点向两端逐渐降低,所述第三型线的两端也低于中间点,且由中间点向两端逐渐降低,所述第一型线和第三型线的中间点相交。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型线和第三型线围成的第二导风面由下向上逐渐变窄,所述第一导风面的顶点与所述第一型线和第三型线的顶点重合,所述第一导风面的下部与所述下固定部的顶部平齐,所述第三型线与所述下固定部的顶部围成的区域构成第一导风面。第一导风面由两端向中间面积逐渐减小。使得位于下固定部边缘的气流通过第一型线、第三型线以及第二导风面的引导作用汇聚至中间顶点,通过中间顶点的气流向上平稳流动,充分提升出风风量,防止气流在上导流圈与下固定部的连接部位堆积。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型线按照以下曲线方程设置:y=0.008x
2-0.4642x+73.301,x的范围设置为-259~259;y的范围设置为6.9~69.2。避免第一型线和第一导风面占据过高的高度而影响导流圈整体体积。
10.进一步的,所述上导流圈与所述下固定部的过渡部位还设置有第二型线,所述第一型线和第二型线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面上。通过第一型线和第二型线的设置,对导流圈四周的气流均起到引流作用,使得通过导流圈组件四周、上导流圈和下固定部之间的风受阻较小,提升风量,降低风阻,进而降低噪音,同时使得导流圈组件整体美观整齐。
11.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圈组件沿轴向分为第一导风侧和第二导风侧,所述第一导风侧和第二导风侧均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导风侧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导风侧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型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侧上,所述第二型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侧上。
12.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型线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二型线均位于所述下固定部靠近上部的位置,两个所述第二型线上下分布,两个所述第二型线均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
13.进一步的,两个所述第二型线围成的面为曲面,在两个所述第二型线围成的曲面下部设置有第三导风面,所述第三导风面为平面,所述第三导风面的顶边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所述第三导风面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所述第二型线两端的宽度相等。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流圈组件具有以下优势:
15.第一型线和第一导风面的设置,使得导流圈组件的第一导风侧形成平面与曲面组合的形式;第二型线和第三导风面的设置,使得导流圈组件的第二导风侧也形成平面与曲面组合的形式,从而优化导流圈周围的型线,使导流圈出风顺畅,降低风阻和噪音,提升出风量,进而提升室外机换热效率。
16.通过第一型线和第二型线的设置,对导流圈四周的气流均起到引流作用,使得通过导流圈组件四周、上导流圈和下固定部之间的风受阻较小,提升风量,降低风阻,进而降低噪音,同时使得导流圈组件整体美观整齐。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导流圈组件,所述导流圈组件安装在空调器的室外机内部且靠近上部的位置。
18.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导流圈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圈组件正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圈组件侧视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圈组件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圈组件另一视角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流圈组件第三视角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一型线的曲线方程。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第一型线,2-第二型线,3-第三型线,4-第一导风面,5-第二导风面,6-环形加强筋,7-竖向加强筋,10-导流圈组件,11-上导流圈,12-下固定部,13-导向板,14-安装槽,15-延伸板,16-第三导风面,17-避让缺口,101-第一导风侧,102-第二导风侧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对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方位作简要说明:在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前”、“后”、“上”、“下”、“左”、“右”、“顶端”、“底端”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是指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术语“在

上”是指由

元件直接或间接支撑,或设置在该元件表面。
28.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流圈组件10,导流圈组件10包括上导流圈11和下固定部12,上导流圈11和下固定部12呈上下分布结构,上导流圈11的外轮廓设置为圆形结构,下固定部12的外轮廓设置为矩形结构,上导流圈11与下固定部12的过渡部位设置有第一型线1,第一型线1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曲线段,第一型线1下部设置有第一导风面4,第一导风面4设置为平面,第一导风面4的左右两侧为曲面。由此使得,导流圈组件的外壁形成平面与曲面组合的形式,优化导流圈的型线,使导流圈出风顺畅,降低风阻和噪音,提升出风量,进而提升室外机换热效率。
29.在上导流圈11与下固定部12的过渡部位还设置有第三型线3,第三型线3由第一型线1倒斜面形成,第三型线3与第一型线1围成的面形成为第二导风面5,第二导风面5设置为曲面,第二导风面5、第一导风面4以及第一导风面4上部的区域形成平面与曲面的组合形式。
30.进一步的,第一导风面4和第二导风面5均设置为中间高两边低的结构,引导边缘的气流向中间汇聚集中,并向上排出。
31.在本实施方式中,上导流圈11与下固定部12的过渡部位还设置有第二型线2,第一型线1和第二型线2设置在相邻的两个面上。通过第一型线和第二型线的设置,对导流圈四周的气流均起到引流作用,使得通过导流圈组件四周、上导流圈和下固定部之间的风受阻较小,提升风量,降低风阻,进而降低噪音,同时使得导流圈组件整体美观整齐。
32.导流圈组件10沿轴向分为第一导风侧101和第二导风侧102,第一导风侧101和第二导风侧102均设置为两个,两个第一导风侧101相对设置,两个第二导风侧102相对设置,第一导风侧101的两端与第二导风侧102相邻,第二导风侧102的两端与第一导风侧101相邻,第一型线1和第三型线3设置在第一导风侧101上,第二型线2设置在第二导风侧102上。
33.为增加圆形的上导流圈11与矩形的下固定部12之间的机械稳定性,在上导流圈11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环形加强筋6,环形加强筋6沿上导流圈11的外周向分布,多个环形加强筋6上下间隔均匀分布,且多个环形加强筋6均平行于上导流圈11的顶部。在上导流圈11与下固定部12上还设置有竖向加强筋7,竖向加强筋7上下延伸,竖向加强筋7设置在导流圈组件的第一导风侧101上。
3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型线1位于第一导风侧101左右方向上的中间部位,第一型线1设置为八字型结构,第一型线1的两端低于中间点,且由中间点向两端逐渐降低。第三型线3的两端也低于中间点,且由中间点向两端逐渐降低。第一型线1和第三型线3的中间点相交。例如第一型线1的中间点为o,位于最下层的环形加强筋6上或接近环形加强筋6,o点位于下固定部12的顶面边缘,第一型线1的两端分别为m点和n点,m点和n点的位置均低于o点,曲线om和on呈镜像设置。
35.第三型线3位于第一型线1的外侧,第三型线3也位于第一导风侧101左右方向上的
中间部位,第三型线3设置为八字型结构。第三型线3的两端稍低于m点和n点,第三型线3以o点为中心呈镜像分布。第一型线1和第三型线3围成的第二导风面5由下向上逐渐变窄。第一导风面4的顶点与第一型线1和第三型线3的顶点o重合,第一导风面4的下部与下固定部12的顶部平齐。第三型线3与下固定部12的顶部围成的区域构成第一导风面4。第一导风面4由两端向中间面积逐渐减小。使得位于下固定部边缘的气流通过第一型线1、第三型线3以及第二导风面5的引导作用汇聚至o点,通过o点的气流向上平稳流动,充分提升出风风量,防止气流在上导流圈与下固定部的连接部位堆积。
36.进一步的,o点、m点和n点均处于曲面上,m点和n点位于下固定部12的顶部或靠近顶部的位置,m点、o点和n点连接形成的第一型线1按照下述曲线方程设置:y=0.008x
2-0.4642x+73.301。优选的,x的范围设置为-259~259;y的范围设置为6.9~69.2,避免第一型线和第一导风面4占据过高的高度而影响导流圈整体体积。经过风阻与噪音实验测试后,导流圈组件采用上述结构的型线与导风面设计,能够有效降低风阻、降低噪音、提升风量。
37.更进一步的,第一型线1的高度与导流圈组件10整体高度的比值为0.15~0.25,优选的,第一型线的高度与导流圈组件10整体高度的比值为0.20。第一型线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导流圈组件10整体宽度的比值为0.5~0.6,优选的,第一型线1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导流圈组件10整体宽度的比值为0.53。
38.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部分,第二型线2设置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型线2均位于下固定部12靠近上部的位置,两个第二型线2上下分布,两个第二型线2均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
39.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5所示,上部第二型线2的中间点为b点,上部第二型线2的两端均为a点,由b点到a点逐渐降低。下部第二型线2的中间点为d,下部第二型线2的两端均为c点,由d点到c点逐渐降低。
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型线2位于第二导风侧102前后方向上的中间部位,第二型线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导流圈组件整体宽度的比值为0.5~0.6,优选的,比值为0.54~0.55。
41.两个第二型线2围成的面为曲面,在两个第二型线2围成的曲面下部设置有第三导风面16,第三导风面16为平面,第三导风面16的顶边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结构,第三导风面16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与第二型线2两端的宽度相等。第二型线2和第三导风面6均处于导流圈组件的第二导风侧。
42.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导流圈组件,所述导流圈组件10安装在空调器的室外机内部且靠近上部的位置。具体地,在导流圈组件10的前后两侧的中间位置均设置有安装槽14,导流圈组件10通过安装槽14安装在外机横梁或机架上。具体地,在下固定部12的下部设置有导向板13,导向板13的外侧设置延伸板15,导向板13与延伸板15之间形成向下开口的安装槽14。安装槽14内部的导向筋设置在导向板13上,导向筋设置为下窄上宽的结构,对横梁具有水平方向压紧固定的作用,防止导流圈组件与横梁固定安装后发生晃动。
43.导向板13与延伸板15的下边缘高于导流圈组件的左右两侧,使得导流圈组件10前后两侧的中间部位形成避让缺口17,避让缺口17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与延伸板和导向板相同,用于避让电机支架或其他零部件,降低导流圈组件及外机的整体高度。
44.优选的,导向板13的内侧与第一导风面4的内侧共面,便于加工出模。
45.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