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873432发布日期:2023-04-20 05:53阅读:41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空调,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1、目前,空调室内机可为立式空调室内机和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具有形成其外观的机壳,机壳上设有供换热后室内气体流出机壳内的室内出风口,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室内出风口一般设置在前侧或者左右两侧,使得室内能够向前吹或者向左右两侧吹,挂式空调室内机得室内出风口一般设置在其前下侧,使得风向前吹,空调室内机通常还具有导风板,导风板连接在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室内出风口,在打开室内出风口时,导风板可为室内出风口处流出的风进行导向,以改变室内出风口的出风方向,能够使得用户根据需要调整室内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但是,现有导风板的内侧和外侧一般为平板,外观上相对比较简单,极易使得用户产生枯燥感,且导风板一般通过其侧壁进行导风,使得室内风顺着带导风板的轮廓出风,其导风方向和出风角度有限,难以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视觉感受以及出风要求,降低用户体验。

2、并且,随着用户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追求,一般会在柜机上设置新风模块,使得新风模块能够引入新风,但是,在冬天天气较冷时以及夏天天气较热时,新风出风温度与空调出风温度相反,新风夏天吹热风以及冬天吹冷风是众多新风空调的痛点,新风温度与室内温度的存在温差,当新风温度与室内温度之间的温差较大时,新风直吹人会使得用户舒适感较差,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

3、机壳,其上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且其内设有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连通的换热风道;

4、室内换热器,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5、室内风机,设于所述换热风道内,所述室内风机驱动室内风经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换热风道内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内风经所述室内出风口流出;

6、导风板,转动连接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处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

7、导风圈,连接于所述导风板的内侧且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处,其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且所述导风圈风道靠近所述导风板两侧端的两端具有开口,室内风从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开口进入所述导风圈风道内然后从所述导风圈风道的另一开口流出,所述导风圈包括:

8、第一导风段,设于所述导风圈风道靠近所述导风板的一侧且包括:

9、第一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

10、第二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所述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连接且第一导风面与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以改变所述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流动方向。

11、在导风板的内侧设置导风圈,使得导风板打开室内出风口时,用户可看到导风圈,能够增加导风板的科技感,设置的导风圈内形成有导风圈风道,室内空气可穿过导风圈风道流出,设置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能够引导室内风流出,设置第二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能够改变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附近的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导风圈具有改变室内风出风方向的作用,与导风板单独导风相比,增加了导风的角度,满足了用户对更多形式导风的需求,设置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的夹角为钝角,能够较小的改变室内风的出风方向,使得室内风方向逐渐改变,避免大角度改变室内风出风方向,降低出风阻力。

1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圈还包括:

13、第二导风段,与所述第一导风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侧面为弧面或者所述第二导风段包括:

14、第三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一开口端的内侧;

15、第四导风面,设于所述第二导风段靠近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导风圈风道另一开口端的内侧,所述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连接且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呈夹角设置,能够在第三导风面和第四导风面处改变室内出风方向。

16、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三导风面与所述第四导风面的夹角为α°,α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使得第三导风面与第四导风面改变的室内风方向与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相适配,能够使得导风圈内室内风整体朝向一侧偏转。

17、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圈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导风段和第二导风段之间且相对设置的第三导风段和第四导风段,所述第三导风段包括设于所述第三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和/或所述第四导风段包括设于所述第四导风段中部的平面段,使得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段在导风圈的上下方向上不改变出风方向,减小出风阻力,利于出风。

18、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板包括外层导风板和设于所述外层导风板内侧的内层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内层导风板的一侧与所述内层导风板之间存在间隔且通过连接板与所述内层导风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段靠近所述内层导风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五导风面和与第二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六导风面,所述第五导风面与所述第六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β°,β为大于180且小于等于270的数值中的任一值,能够使得第一导风段与内层导风板之间形成导风的风道,使得内层导风板与第一导风板相互作用实现小范围内导风,提高导风效果,且使得导风板与导风圈间室内风的出风方向尽可能的向导风圈风道内室内风出风方向靠拢。

19、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导风段远离所述导风圈风道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三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七导风面和与所述第四导风面相对设置的第八导风面,所述第七导风面与所述第八导风面连接且两者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使得第二导风段远离导风圈风的一侧实现导风,能够在导风板的横向上提高导风范围,提高导风效果。

20、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内层导风板靠近所述第五导风面和第六导风面的一侧为弧形,减小出风阻力。

21、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机壳上设有位于所述室内出风口上侧或下侧的第一新风出风口,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22、新风模块,包括设于所述机壳内的新风风机腔和设于所述新风风机腔内的新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腔与室外和新风出风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经所述新风风机腔从所述新风出风口流出,所述导风板同时打开或关闭所述室内出风口和新风出风口,使得导风板可同时对第一新风出风口进行导风。

23、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导风圈具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导风板最下侧的导风段的底端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新风出风口的上端,避免导风圈对第一新风出风口处的出风造成阻碍。

24、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室内出风口包括左右设置的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时,所述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处的导风圈相对设置,使得导风板的导风圈能够向第一室内出风口和第二室内出风口的中部导风,且使得导风圈相对设置,提高导风板的科技感和美观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