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67715发布日期:2023-03-29 11:58阅读:40来源:国知局
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空调通常包括室内换热器和离心风机,室内换热器和离心风机安装于风道件,离心风机运转可以形成流经室内换热器和风道件的气流,但是,由于移动空调的体积较小,其内部空间有限,离心风机的中心轴线和室内换热器的多个换热翅片在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相距离较远,进而导致室内换热器的换热能力较强的部位与离心风机形成的风场的风速较高的区域错开距离较大,室内换热器无法与气流充分换热,换热效率较低,移动空调的整机能效低。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空调,该移动空调具有进风均匀、换热效率高和整机能效高等优点。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空调,包括: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风道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构造有导风通道,所述导风通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室内进风口和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室内换热器,位于所述导风通道的朝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一侧且具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所述换热翅片沿其厚度方向排布且组成换热翅片组,换热翅片组在所述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l;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风道件且位于所述导风通道内,通过所述离心风机的运转,引导室内空气从所述室内进风口进入所述壳体,经过所述室内换热器并与所述室内换热器换热形成换热气体,再引导所述换热气体通过所述导风通道和所述出风口流回至室内;其中,所述换热翅片组在所述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与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d,d《l/5。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具有进风均匀、换热效率高和整机能效高等优点。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翅片组在所述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与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d,d《47.5mm。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风通道包括:进风段,所述进风段沿所述离心风机的轴向延伸,所述室内进风口位于所述风道件的前方,所述进风段贯穿所述风道件的前侧面以与所述室内进风口连通,所述进风段的中心轴线和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轴线重合;出风段,所述出风段与所述进风段的周向连接,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风道件的上方,所述出风段贯穿所述风道件的上侧面以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出风段在左右方向上与所述离心风机的中心轴线错开。
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件在左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进风段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进风段的
中心轴线的距离,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出风段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出风段的中心轴线的距离。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进风段的周壁间隔设置。
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移动空调还包括:电加热部件,所述风道件的朝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一侧构造固定槽,所述电加热部件安装在所述固定槽的底壁,所述导风通道贯穿所述固定槽的底壁,且所述固定槽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导风通道的横截面积,所述电加热部件覆盖所述导风通道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固定槽在左右方向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相对于所述第二侧壁更靠近所述导风通道,所述第二侧壁包括轴向段和径向段,所述轴向段沿所述离心风机的轴向延伸,所述径向段与所述轴向段的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侧连接,所述径向段沿所述离心风机的轴向垂直,所述径向段与所述轴向段之间弧形过渡。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加热部件的背向所述导风通道的一侧面不超出所述第一侧壁的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侧和所述轴向段的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侧。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侧壁沿所述离心风机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侧壁连接有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向远离所述第二侧壁的方向超出所述第一侧壁,所述径向段的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安装支架,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相对两侧的端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和所述第二安装支架连接。
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件包括:进风侧框架,所述进风侧框架包括换热器安装壳和第一蜗壳,所述室内换热器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安装壳的朝向所述室内进风口的一侧,所述第一蜗壳安装于所述换热器安装壳的朝向所述离心风机的一侧;第二蜗壳,所述第二蜗壳连接于所述第一蜗壳的背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导风通道的一部分构造于所述第一蜗壳且另一部分构造与所述第二蜗壳,所述离心风机安装于所述第一蜗壳和所述第二蜗壳之间。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器安装壳在左右方向的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侧壁超出所述第一蜗壳的左右方向的靠近所述离心风机的侧壁;所述第一蜗壳的左右方向的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侧壁超出所述换热器安装壳在左右方向的远离所述离心风机的侧壁。
15.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17.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爆炸图。
18.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风道件的正视图。
19.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风道件的侧视图。
20.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风道件的俯视图。
21.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离心风机、室内换热器和风道件的爆炸图。
23.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进风侧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24.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的风道件的和电加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9是图8的a-a处剖视图。
26.图10是现有技术的风道件的结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
28.移动空调1、
29.风道件100、导风通道110、进风段111、出风段112、第一侧面120、第二侧面130、固定槽140、第一侧壁141、第二侧壁142、轴向段143、径向段144、第一安装支架145、第二安装支架146、进风侧框架150、换热器安装壳151、第一蜗壳152、第二蜗壳160、室内换热器200、端板210、
30.离心风机300、电加热部件400。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3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多个。
3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
36.如图1-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包括壳体(图中未示意)、风道件100、室内换热器200和离心风机300。
37.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图中未示意)和室内出风口(图中未示意),风道件100安装于壳体内且构造有导风通道110,导风通道110的两端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连通,室内换热器200位于导风通道110的朝向室内进风口的一侧,其中,室内换热器200可以安装于风道件100,室内换热器200具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翅片沿其厚度方向排布且组成换热翅片组,换热翅片组在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l,离心风机300安装于风道件100且位于导风通道110内,通过离心风机300的运转,引导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壳体,经过室内换热器200并与室内换热器200换热形成换热气体,再引导换热气体通过导风
通道110和出风口流回至室内。其中,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可以与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垂直,换热翅片组在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与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d,d《l/5。
3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通过将壳体设有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风道件100安装于壳体内且构造有导风通道110,导风通道110的两端分别与室内进风口和室内出风口连通,室内换热器200安装于风道件100,离心风机300安装于风道件100且位于导风通道110内,通过离心风机300的运转,引导室内空气从室内进风口进入壳体,经过室内换热器200并与室内换热器200换热形成换热气体,再引导换热气体通过导风通道110和出风口流回至室内。也就是说,通过风机的运转,能够形成由室内进风口流向室内出风口的气流,该气流可以由室内进风口流入壳体内,且流经导风通道110,进而可以使气流流经室内换热器200并与室内换热器200换热,以通过室内换热器200为气流进行升温或者降温,再将与换热后的气流通过室内出风口排向室内,进而可以为室内进行制热或者制冷。
39.另外,室内换热器200位于导风通道110的朝向室内进风口的一侧,这样,当气流流经室内换热器200并与室内换热器200换热形成换热气流后,换热气流可以经过导风通道110导向后再通过室内进风口排向室内,这样不仅可以使进入移动空调1的壳体内的气流都能够与室内换热器200进行换热,以提高换热效率,还可以对换热后的气流进行整流后再排向室内,避免高温气流过于集中,出风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移动空调1的出风舒适度。
40.此外,室内换热器200具有多个换热翅片,多个换热翅片沿其厚度方向排布且组成换热翅片组,换热翅片组在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为l,即多个换热翅片中最外侧两个的外表面的间距为l,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与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垂直,换热翅片组在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与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d,即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和多个换热翅片在其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为d,d《l/5。
41.换言之,室内换热器200的有效长度为l,需要说明的是,移动空调1的体积一般较小,其内部空间有限,通常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需偏向于风道件100在左右方向上的一侧面,以使离心风机300与风道件100的另一侧面的距离较大,以提高移动空调1的出风风量。由此,通过将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和多个换热翅片在其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的距离的d《l/5,可以使减小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与多个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的距离,进而可以减小离心风机300与室内换热器200的偏心量,以使离心风机300形成的气流流速最大的区域能够与多个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距离更近,甚至重合,这样,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能力较强的部位的风速流动更大,可以使室内换热器200与气流进行充分换热,有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能力,以有效地提高移动空调1的整机能效。
42.如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具有进风均匀、换热效率高和整机能效高等优点。
4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换热翅片组在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与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为d,即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和多个换热翅片在其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的距离为d,d《47.5mm。
44.举例而言,从移动空调1的后方向前看,且以室内换热器200的左下角作为坐标原点,往右为x轴正方向,往上为y轴正方向,相关技术中的室内换热器的右上角坐标为(325,290),且室内换热器的几何中心为(162.5,145),再在室内换热器的换热翅片表面对风场风
速进行实际测试,将离心风机的中心轴线的高度固定在最室内换热器的几何中心相同的高度处,相关技术中的移动空调的离心风机的风速最大位置所对应的横坐标为大约为225mm,即实测风速最大位置点坐标为(225,145),而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对风道件100的结构进行改进后,再对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翅片表面的风速进行实测,实测风速最大位置为(210,145),即多个换热翅片的几何中心与风速最大位置的偏移距离从62.5mm降低为47.5mm,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与多个换热翅片在其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的偏心量对比多个换热翅片的厚度方向的尺寸从大于20%降低至16%。
45.由此,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与多个换热翅片在其厚度方向的几何中心的偏心量更小,风速较大的位置与室内换热器200的几何中心的距离更近,甚至重合,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能力较强的部位的风量更大,有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能力。
4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导风通道110包括进风段111和出风段112。
47.进风段111沿离心风机300的轴向延伸,室内进风口位于风道件100的前方,进风段111贯穿风道件100的前侧面以与室内进风口连通,进风段111的中心轴线和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重合,出风段112与进风段111的周向连接,出风口位于风道件100的上方,出风段112贯穿风道件100的上侧面以与出风口连通,出风段112在左右方向上与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错开。
48.可以理解的是,离心风机300是沿其轴向进风且沿其周向出风,通过将进风段111的中心轴线和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重合,这样,风道件100不会阻挡离心风机300的进风,使离心风机300的进风更加通畅,有利于提高移动空调1的进风量,并且,通过将出风段112在左右方向上与离心风机300的中心轴线错开,离心风机300的出风可以更流畅地通过出风段112流向室内出风口,避免风道件100的上侧面对离心风机300的出风进行遮挡,有利于提高移动空调1的出风量,进一步地提高了移动空调1对室内空气的换热效率。
4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风道件100在左右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侧面120和第二侧面130,第一侧面120和进风段111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侧面130和进风段111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第一侧面120和出风段1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小于第二侧面130和出风段1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
50.举例而言,风道件100的左侧侧面为第一侧面120,且右侧侧面为第二侧面130,此时离心风机300顺时针转动,通过将进风段111的中心轴线距离第一侧面120设置较远,这样第一侧面120与离心风机30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可以较大,气流在离心风机300的外周面和第一侧面120之间的风量可以较大,进而可以降低第一侧面120对离心风机300的出风的遮挡,有利于提高离心风机300的出风量。
51.另外,通过将第一侧面120和出风段1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小于第二侧面130和出风段112的中心轴线的距离,这样,出风段112可以设于风道件100的上侧面的靠近第一侧面120的一端,这样第一侧面120对离心风机300的气流进行导向后,气流可以直接进入出风段112,进而可以通过出风段112流向室内出风口,进一步地降低了风道件100的上侧面对出风气流的遮挡,出风更加通畅。
52.另外,由下往上,第一侧面120可以向远离离心风机300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进一步增大第一侧面120与离心风机300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以增大离心风机300的出风量,而
且第一侧面120可以更好地对离心风机300产生的气流进行导向,使风道件100的出风更加通畅。
5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侧面120和进风段111的周壁间隔设置。
54.这样,可以使第一侧面120与离心风机300的外周面之间间隔设置,离心风机300所产生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侧面120和离心风机300的间隔流向出风段112,以保持风道件100的气流流动的通畅性,有利于增大移动空调1的出风量,进而可以提高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
5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8和图9所示,移动空调1还包括电加热部件400。
56.风道件100的朝向室内进风口的一侧构造固定槽140,电加热部件400安装在固定槽140的底壁,导风通道110贯穿固定槽140的底壁,且固定槽140的横截面积大于导风通道110的横截面积,电加热部件400覆盖导风通道110的至少一部分。
57.其中,通过将固定槽140的横截面积设置大于导风通道110的横截面积,这样固定槽140不会遮挡导风通道110,气流能够更加通畅地进入导风通道110,以使室内空气在移动空调1内部的流动速率更快,室内空气与移动空调1的换热效率更高。
58.由此,当移动空调1开启制热模式时,离心风机300运转所产生的气流可以通过室内室内进风口流入壳体内,再流向导风通道110,且电加热部件400覆盖导风通道110的至少一部分,当气流流向导风通道110时,大部分气流可以通过与电加热部件400进行换热,进而可以提高气流的温度,再将被电加热部件400换热后的气流通过室内出风口排向室内,以实现对室内的制热。
59.另外,固定槽140在左右方向具有第一侧壁141和第二侧壁142,第一侧壁141相对于第二侧壁142更靠近导风通道110,第二侧壁142包括轴向段143和径向段144,轴向段143沿离心风机300的轴向延伸,径向段144与轴向段143的朝向室内换热器200的一侧连接,径向段144沿离心风机300的轴向垂直,径向段144与轴向段143之间弧形过渡。
60.如图10所示,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进风侧框架150'的第二侧壁142',第二侧壁142'的径向段144'相对于轴向段143'倾斜延续,径向段144'会将气流从第二侧壁142'和电加热部件400'之间的间隙导流至导风通道110',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第二侧壁142设为相互垂直的轴向段143和径向段144,可以仅利用轴向段143对进入风道件100的气流进行导向,进而可以使气流可以沿风道件100的轴向方向流向导风通道110,这样,气流可以正对着电加热部件400流向导风通道110,有效地降低了由电加热部件400和第一侧壁141之间的间隙流向导风通道110的气流流量,使更多的气流能够与电加热部件400进行换热,进而可以提高电加热部件400对室内空气的加热效率,进一步地提高了移动空调1的制热效率。
61.另外,通过将径向段144与轴向段143采用弧形过渡,一方面可以提高第一侧壁14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对气流进行导向,以减小气流流经第一侧壁141时与第一侧壁141的碰撞,气流流动更加通畅。
6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电加热部件400的背向导风通道110的一侧面不超出第一侧壁141的朝向室内换热器200的一侧和轴向段143的朝向室内换热器200的一侧。
63.这样,由第一侧壁141和电加热部件400之间的间隙流入导风通道110内的气流流量可以更少,以及由轴向段143和电加热部件400之间的间隙流入导风通道110内的气流流量可以更少,进一步提高了流向导风通道110的气流的流经电加热部件400的比例,以使更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流向导风通道110的气流能够与电加热部件400进行换热,以提高电加热部件400对室内空气的加热效率,且使电加热部件400对流向导风通道110的气流加热更加均匀,移动空调1的出风更加舒适。
6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图7和图9所示,第一侧壁141沿离心风机300的轴向延伸,第一侧壁141连接有第一安装支架145,第一安装支架145向远离第二侧壁142的方向超出第一侧壁141,径向段144的远离第一侧壁141的一侧连接有第二安装支架146,室内换热器200的相对两侧的端板210分别与第一安装支架145和第二安装支架146连接。
65.具体地,沿离心风机300的轴向方向,第一安装支架145连接于第一侧壁141的背向离心风机300的一侧,第二支架连接于第二侧壁142的背向离心风机300的一侧,通过设置第一安装支架145和第二安装支架146可以便于对室内换热器200进行固定,以简化风道件100与室内换热器200的拆装,而且第一安装支架145和室内换热器200的一侧的端板210可以贴合密封,且第二安装支架146可以和室内换热器200的另一侧的端板210贴合密封,以使流向导风通道110的气流都能够与室内换热器200进行换热。
66.另外,通过将第一安装支架145向远离第二侧壁142的方向超出第一侧壁141,第二安装支架146向远离第一侧壁141的方向超出第二侧壁142,这样第一安装支架145和第二安装支架146之间的距离可以更大,以便于固定室内换热器200,且使室内换热器200能够完全覆盖固定槽140,进而可以更好地覆盖导风通道110的进风段111,以使进入进风段111的气流都能够与室内换热器200进行换热,进一步地提高了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200的换热效率,有利于提高移动空调1的整机能效。
6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5-图7所示,风道件100包括进风侧框架150和第二蜗壳160。
68.进风侧框架150包括换热器安装壳151和第一蜗壳152,室内换热器200安装于换热器安装壳151的朝向室内进风口的一侧,第一蜗壳152安装于换热器安装壳151的朝向离心风机300的一侧,也就是说,换热器安装壳151可以凸出于第一蜗壳152的朝向室内换热器200的一侧,这样设置可以为室内换热器200的装配预留空间,以便于室内换热器200与风道件100的拆装,而且换热器安装壳151和第一蜗壳152可以集成到一起,也就是将换热器安装壳151和风道件100集成到一起,有利于减小换热器安装壳151和风道件100的整体体积,便于移动空调1内部的布局装配,且使室内换热器200与风道件100连接更加稳定可靠,避免室内换热器200与风道件100位置发生偏移,更有效地保证了流向风道件100的气流都能够流经室内换热器200并与室内换热器200进行换热。
69.另外,第二蜗壳160连接于第一蜗壳152的背向室内换热器200的一侧,导风通道110的一部分构造于第一蜗壳152且另一部分构造与第二蜗壳160,离心风机300安装于第一蜗壳152和第二蜗壳160之间,如此,通过将风道件100分体设置,可以简化风道件100的结构,且便于将离心风机300安装到风道件100内部,拆装更加方便,而且,随着将第一蜗壳152和第二蜗壳160分别加工成型,导风通道110也可以分别在第一蜗壳152和第二蜗壳160上加
工成型,进而可以简化导风通道110的结构,以简化导风通道110的加工步骤,便于加工。
7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换热器安装壳151在左右方向的靠近离心风机300的侧壁超出第一蜗壳152的左右方向的靠近离心风机300的侧壁,第一蜗壳152的左右方向的远离离心风机300的侧壁超出换热器安装壳151在左右方向的远离离心风机300的侧壁。
71.换言之,在左右方向上,换热器安装壳151的宽度大于第一蜗壳152的宽度,这样换热器安装壳151在左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可以大于第一蜗壳152在左右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这样,换热器安装壳151可以提供充足的空间用于固定室内换热器200,便于安装,且室内换热器200与换热器安装壳151固定后能够完全覆盖固定槽140,进而可以与流向导风通道110的绝大部分甚至所有气流进行换热,以提高室内换热器200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效率,而且第一蜗壳152的体积可以较小,有利于减小风道件100的体积,以便于风道件100在移动空调1内的安装布局,且有利于减小移动空调1的整体体积,以实现移动空调1的体积小型化,使用更加方便。
7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空调1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73.本技术中的移动空调1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移动空调1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74.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75.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移动空调1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和湿度。
7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具体实施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7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