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19672发布日期:2023-06-01 01:0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微通道换热器,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


背景技术:

1、微通道换热器来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高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热问题,1981年,tuckerman和pease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1985年,swife,migliori和wheatley研制出了用于两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

2、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1900495a公开了一种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其包括微通道换热元件-口琴管,制冷剂集管,翅片,其中微通道换热元件-口琴管由两块具有微型沟槽或波浪纹的型材叠合,在叠合面上以及各结构部件的接缝处设有钎焊料,经钎焊形成。即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述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中。

3、该专利该换热单元中,翅片和集流管是分层设置,因此,热交换并不充分,换热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包括换热器壳体,

3、所述换热器壳体包括传热管道组件;

4、所述传热管道组件由多个传热管、翅片和加固板组成;

5、所述传热管由多个直管与多个弧形管组成,且每两个所述直管均与弧形管相连通。

6、其中,所述直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与弧形管相连通,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通过多个支撑杆相连接,且每个支撑杆上均匀排列开设有多个通流孔。

7、其中,所述外管内壁沿环行开设有四个条形流槽。

8、其中,所述内管的长度小于外管的长度。

9、其中,所述翅片分布在每两个传热管之间,且紧密接触。

10、其中,所述加固板安装在多个传热管之间,用于限位多个传热管。

11、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本实用新型中,传热管由多个直管与多个弧形管组成,增加了传热管内的流经距离,充分换热,并且直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通过多个支撑杆相连接,且每个支撑杆上均匀排列开设有多个通流孔,外管内壁沿环行开设有四个条形流槽,在壳体内形成强烈的湍流效果,强化传热,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包括换热器壳体(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4)包括外管(401)和内管(402),所述外管(401)与弧形管(5)相连通,所述外管(401)与内管(402)之间通过多个支撑杆(6)相连接,且每个支撑杆(6)上均匀排列开设有多个通流孔(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401)内壁沿环行开设有四个条形流槽(8)。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402)的长度小于外管(401)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分布在每两个传热管(2)之间,且紧密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板(3)安装在多个传热管(2)之间,用于限位多个传热管(2)。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用环形微通道管,包括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壳体包括传热管道组件;传热管道组件由多个传热管、翅片和加固板组成。本技术传热管由多个直管与多个弧形管组成,增加了传热管内的流经距离,充分换热,并且直管包括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与内管之间通过多个支撑杆相连接,且每个支撑杆上均匀排列开设有多个通流孔,外管内壁沿环行开设有四个条形流槽,在壳体内形成强烈的湍流效果,强化传热,进而提高换热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王廷云,张燕良,张文,裴志强,苗为佳,周文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圣克莱尔新能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02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